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景景观在水景设计中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具有灵活、巧于因借等特点,能起到组织空间、协调水景变化的作用,更能明确游览路线、给人明确的方向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它的特性,有助于设计者更好的把握水景设计与设计意图的表达。
关键字:风景园林、依水景观、设计关系、环境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水是风景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与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它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因此水景在公共艺术的范畴里,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早期水景大多与艺术品相搭配,所以其演变也是传统的、着重观赏的雕塑或神像喷泉、水池,进入与抽象造型相结合的水景,再进入到与周围环境相搭配的水景,以及能够让人亲近接触的亲水性喷泉。
正是水的这些特性,才表达出园林中依水景观的无穷魅力。作为园林中的独特一景——依水景观,与水景一样也相应的有它独特的观赏价值。
2.依水景观的审美特征
依水景观是园林水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的特殊性,决定了依水景观的异样性[3]。在探讨依水景观的审美特征时,要充分把握水的特性,以及水与依水景观之间的关系。利用水体丰富的变化形式,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依水景观,园林小品中,亭、桥、榭、舫等都是依水景观中较好的表现形式。
2.1 依水景观的设计形式
2.1.1 水体建亭
水面开阔舒展,明朗,流动,有的幽深宁静、有的碧波万顷,情趣各异,为突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一般在小水面建亭宜低邻水面,以细察涟漪。而在大水面,碧波坦荡,亭宜建在临水高台,或较高的石亟上,以观远山近水,舒展胸怀,各有其妙。
一般临水建亭,有一边临水、多边临水或完全伸入水中,四周被水环绕等多种形式,在小岛上、湖心台基上、岸边石矶上都是临水建亭之所。在桥上建亭,更使水面景色锦上添花,并增加水面空间层次。
2.1.2 水面设桥
桥是人类跨越山河天堑的技术创造,给人带来生活的进步与交通的方便,自然能引起人的美好联想,固有人间彩虹的美称。而在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中,地形变化与水路相隔,非常需要桥来联系交通,沟通景区,组织游览路线。而且更以其造型优美形式多样作为园林中重要造景建筑之一。因此小桥流水成为中国园林及风景绘画的典型景色。
2.1.3 依水修榭
榭是园林中游憩建筑之一,建于水边,《园冶》上记载“榭者借也,借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说明榭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游憩建筑。其基本特点是临水,尤其着重于借取水面景色。在功能上除应满足游人休息的需要外,还有观景及点缀风景的作用。
最常见的水榭形式是:在水边筑一平台,在平台周边以低栏杆围绕,在湖岸通向水面处作敞口,在平台上建起一单体建筑,建筑平面通常是长方形,建筑四面开敞通透,或四面作落地长窗。
榭与水的结合方式有很多种。从平面上看,有一面临水、两面临水、三面临水以及四面临水等形式,四周临水者以桥与湖岸相联。从剖面上看平台形式,有的是实心土台,水流只在平台四周环绕;而有的平台下部是以石梁柱结构支撑,水流可流入部分建筑底部,甚至有的可让水流流入整个建筑底部,形成驾临碧波之上的效果。
2.1.4 水面建舫
舫的原意是船,一般指小船。建筑上的舫是指水边的一种建筑,在园林湖泊的水边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形建筑。舫的下部船体通常用石砌成,上部船舱则多用木构建筑,其形似船。舫建在水边,一般是两面或三面临水,其余面与陆地相连,最好是四面临水,其一侧设有平桥与湖岸相连,有仿跳板之意。
2.2 水与山石之间的关系
2.2.1 石
在园林,特别在庭园中是种重要的造景素材。“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今天,园林用石尤广,能固岸,坚桥,又可为人攀高作蹬,围池作栏,叠山构峒,指石为坐,以至立壁引泉作瀑,伏池喷水成景。品石中较典型的有太湖石,黄石等。品石,在景石造型中,可作庭园的点缀,陪衬小品,也可以石为主题构成依水景观的中心。在运用品石时,要根据具体素材,反复琢磨,取其形,立其意,借状天然,方能“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的增色景观。
2.3 临水驳岸形式及其特征
园水局之成败,除一定的水型外,离不开相应岸型的规划和塑造,协调的岸型可使水局景更好的呈现出水在庭园中的作用和特色,把旷畅水面做得更为舒展。岸型属园林的范畴,多顺其自然。园林驳岸在園林水体边缘与陆地交界处,为稳定岸壁,保护河岸不被冲刷或水淹所设置的构筑物(保岸),必须结合所在景区园林艺术风格、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面形成、材料特性、种植设计以及施工方法、技术经济要求来选其建筑结构及其建筑结构形式。庭园水局的岸型亦多以模拟自然取胜,我国庭园中的岸型包括洲、岛、堤、矶、岸各类形式,不同水型,采取不同的岸型。总之,必须极尽自然,以表达”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效果,统一于周围景色之中。
2.4 水与动植物的关系
水是植物营养丰富的栖息地,她能滋养周围的植物、鱼和其它野生物。大多数水塘和水池可以饲养观赏鱼类,而较大的水池则是野禽的避风港。鱼类可以自由地生活在溪流和小河中,但溪水和小河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池塘中可以培养出茂盛且风格各异的植物,而在小溪中精心培育的植物则是问心无愧的建筑艺术。
2.4.1 水与植物的关系
2.4.1.1 水边的植物配置
无论大小水面的植物配置,与水边的距离一般要求有远有近,有疏有密,切忌沿边线等距离栽植,避免单调呆板的行道树形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又需要造就浓密的“垂直绿障”。
如杭州黄龙洞水池南面的山,山脚距水池10余米,山坡陡峻,树木郁郁葱葱,形成一个庞大的“垂直绿面”,高达30余米,而水池宽仅18米,再加上池旁白色的园林建筑衬托,高低对比更加明显。林中鸟声唧唧,坐临池畔,如入深山老林,使人感到水池空间更为宁静、古拙。
2.4.1.2 水面的植物配置
水面全部栽满植物的,多适用小水池,或大水池中较独立的一个局部,在南方的一些自然风景区中,保留了农村田野的风味,在水面铺满了绿萍或红萍,如似一块绿色的地毯或红色的平绒布,也是一种野趣;在水面部分栽植水生植物的情况则比较普遍,其配置一定要与水面大小比例、周围景观的视野相协调,尤其不要妨碍倒影产生的效果。
2.2.4 水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动物是水景规划设计中的重要要素之一。水是生命之源,离开了水就意味着失去了动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因为动物的存在,水景变的更具有灵性,成为依水景观中的又一个闪光点。
3. 结束语
从各优秀园林的设计方案不难看出,依水景观以它独特的观赏特性和美学表达方式,在园林水景规划设计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表现形式多样,易与周围景物协调统一,同时它灵活,巧于变化,能够丰富水景的设计。依水景观能否充分表达作者的意图、如何在统一中求变化以及丰富空间表达效果等问题上,都需要设计者全面的思考与探讨,这也是由依水景观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所以说,依水景观与水景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耗费精力、气力去追求、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海伦.纳什《庭园水景设计与建筑》 [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40-141
[2] 戴维.斯蒂文森 《花园水景》 [M] 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56-56
[3] 朱钧珍 《园林理水艺术》 [J] 北京:林业出版社 1993.26-28
关键字:风景园林、依水景观、设计关系、环境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水是风景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与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它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因此水景在公共艺术的范畴里,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早期水景大多与艺术品相搭配,所以其演变也是传统的、着重观赏的雕塑或神像喷泉、水池,进入与抽象造型相结合的水景,再进入到与周围环境相搭配的水景,以及能够让人亲近接触的亲水性喷泉。
正是水的这些特性,才表达出园林中依水景观的无穷魅力。作为园林中的独特一景——依水景观,与水景一样也相应的有它独特的观赏价值。
2.依水景观的审美特征
依水景观是园林水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的特殊性,决定了依水景观的异样性[3]。在探讨依水景观的审美特征时,要充分把握水的特性,以及水与依水景观之间的关系。利用水体丰富的变化形式,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依水景观,园林小品中,亭、桥、榭、舫等都是依水景观中较好的表现形式。
2.1 依水景观的设计形式
2.1.1 水体建亭
水面开阔舒展,明朗,流动,有的幽深宁静、有的碧波万顷,情趣各异,为突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一般在小水面建亭宜低邻水面,以细察涟漪。而在大水面,碧波坦荡,亭宜建在临水高台,或较高的石亟上,以观远山近水,舒展胸怀,各有其妙。
一般临水建亭,有一边临水、多边临水或完全伸入水中,四周被水环绕等多种形式,在小岛上、湖心台基上、岸边石矶上都是临水建亭之所。在桥上建亭,更使水面景色锦上添花,并增加水面空间层次。
2.1.2 水面设桥
桥是人类跨越山河天堑的技术创造,给人带来生活的进步与交通的方便,自然能引起人的美好联想,固有人间彩虹的美称。而在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中,地形变化与水路相隔,非常需要桥来联系交通,沟通景区,组织游览路线。而且更以其造型优美形式多样作为园林中重要造景建筑之一。因此小桥流水成为中国园林及风景绘画的典型景色。
2.1.3 依水修榭
榭是园林中游憩建筑之一,建于水边,《园冶》上记载“榭者借也,借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说明榭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游憩建筑。其基本特点是临水,尤其着重于借取水面景色。在功能上除应满足游人休息的需要外,还有观景及点缀风景的作用。
最常见的水榭形式是:在水边筑一平台,在平台周边以低栏杆围绕,在湖岸通向水面处作敞口,在平台上建起一单体建筑,建筑平面通常是长方形,建筑四面开敞通透,或四面作落地长窗。
榭与水的结合方式有很多种。从平面上看,有一面临水、两面临水、三面临水以及四面临水等形式,四周临水者以桥与湖岸相联。从剖面上看平台形式,有的是实心土台,水流只在平台四周环绕;而有的平台下部是以石梁柱结构支撑,水流可流入部分建筑底部,甚至有的可让水流流入整个建筑底部,形成驾临碧波之上的效果。
2.1.4 水面建舫
舫的原意是船,一般指小船。建筑上的舫是指水边的一种建筑,在园林湖泊的水边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形建筑。舫的下部船体通常用石砌成,上部船舱则多用木构建筑,其形似船。舫建在水边,一般是两面或三面临水,其余面与陆地相连,最好是四面临水,其一侧设有平桥与湖岸相连,有仿跳板之意。
2.2 水与山石之间的关系
2.2.1 石
在园林,特别在庭园中是种重要的造景素材。“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今天,园林用石尤广,能固岸,坚桥,又可为人攀高作蹬,围池作栏,叠山构峒,指石为坐,以至立壁引泉作瀑,伏池喷水成景。品石中较典型的有太湖石,黄石等。品石,在景石造型中,可作庭园的点缀,陪衬小品,也可以石为主题构成依水景观的中心。在运用品石时,要根据具体素材,反复琢磨,取其形,立其意,借状天然,方能“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的增色景观。
2.3 临水驳岸形式及其特征
园水局之成败,除一定的水型外,离不开相应岸型的规划和塑造,协调的岸型可使水局景更好的呈现出水在庭园中的作用和特色,把旷畅水面做得更为舒展。岸型属园林的范畴,多顺其自然。园林驳岸在園林水体边缘与陆地交界处,为稳定岸壁,保护河岸不被冲刷或水淹所设置的构筑物(保岸),必须结合所在景区园林艺术风格、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面形成、材料特性、种植设计以及施工方法、技术经济要求来选其建筑结构及其建筑结构形式。庭园水局的岸型亦多以模拟自然取胜,我国庭园中的岸型包括洲、岛、堤、矶、岸各类形式,不同水型,采取不同的岸型。总之,必须极尽自然,以表达”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效果,统一于周围景色之中。
2.4 水与动植物的关系
水是植物营养丰富的栖息地,她能滋养周围的植物、鱼和其它野生物。大多数水塘和水池可以饲养观赏鱼类,而较大的水池则是野禽的避风港。鱼类可以自由地生活在溪流和小河中,但溪水和小河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池塘中可以培养出茂盛且风格各异的植物,而在小溪中精心培育的植物则是问心无愧的建筑艺术。
2.4.1 水与植物的关系
2.4.1.1 水边的植物配置
无论大小水面的植物配置,与水边的距离一般要求有远有近,有疏有密,切忌沿边线等距离栽植,避免单调呆板的行道树形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又需要造就浓密的“垂直绿障”。
如杭州黄龙洞水池南面的山,山脚距水池10余米,山坡陡峻,树木郁郁葱葱,形成一个庞大的“垂直绿面”,高达30余米,而水池宽仅18米,再加上池旁白色的园林建筑衬托,高低对比更加明显。林中鸟声唧唧,坐临池畔,如入深山老林,使人感到水池空间更为宁静、古拙。
2.4.1.2 水面的植物配置
水面全部栽满植物的,多适用小水池,或大水池中较独立的一个局部,在南方的一些自然风景区中,保留了农村田野的风味,在水面铺满了绿萍或红萍,如似一块绿色的地毯或红色的平绒布,也是一种野趣;在水面部分栽植水生植物的情况则比较普遍,其配置一定要与水面大小比例、周围景观的视野相协调,尤其不要妨碍倒影产生的效果。
2.2.4 水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动物是水景规划设计中的重要要素之一。水是生命之源,离开了水就意味着失去了动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因为动物的存在,水景变的更具有灵性,成为依水景观中的又一个闪光点。
3. 结束语
从各优秀园林的设计方案不难看出,依水景观以它独特的观赏特性和美学表达方式,在园林水景规划设计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表现形式多样,易与周围景物协调统一,同时它灵活,巧于变化,能够丰富水景的设计。依水景观能否充分表达作者的意图、如何在统一中求变化以及丰富空间表达效果等问题上,都需要设计者全面的思考与探讨,这也是由依水景观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所以说,依水景观与水景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耗费精力、气力去追求、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海伦.纳什《庭园水景设计与建筑》 [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40-141
[2] 戴维.斯蒂文森 《花园水景》 [M] 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56-56
[3] 朱钧珍 《园林理水艺术》 [J] 北京:林业出版社 1993.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