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为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我做了以下的一些尝试:
一、精心设计实验,认识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之前已经对物理事实有一定的认识(前概念),前概念往往是不完全正确的,在学生大脑中已经形成并且是根深蒂固的,这些前概念其实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它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突破口。如何让这些在学生大脑的前概念成为物理概念教学的突破口呢?关键是剖析在学生大脑中存在的前概念,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前概念的不合理性。
1.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往往是凭着自己的直觉经验,想当然地进行推理和判断。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先作出判断,然后再用实验验证,当实验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时,直觉的判断与实验事实之间的强烈对比,必然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
2.随着学生的学习,知识的丰富,认知水平的提高,要求掌握的物理概念的抽象性、精确性也在不断提高。当面对新问题,学生往往习惯于用已知的旧概念进行分析。为了完善学生原有的概念结构,设计实验时必须设法突出与原来知识的不同之处,用明显的实验现象引发认知冲突。
二、精心编撰练习,巩固概念
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定义就算理解物理概念了,因此,在建立概念后应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使用概念,让学生在运用概念中发现对物理概念理解的偏差。
了解学生对物理概念掌握的情况,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检查:①是否明确概念是从哪些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②是否明确概念反映了事物的什么本质属性和联系,物理意义是什么。适用的范围如何;③是否能应用概念说明、解释一些有关的物理现象,并解决一些简单物理问题。因此,为了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加深、巩固和发展。可以根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置习题或根据物理概念的特征设置习题。
三、整体结构教学,理解规律
布鲁纳提出:“结构的理解,能使学生从中提高他直觉处理问题的效果。”无结构零乱的信息难以形成直觉思维,当有秩序、有结构的信息从提供的信息中忽隐忽现时,就会活跃思维,从而快速解答问题。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理论框架。
心理学上的格式塔学派认为:知识的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比部分之和的意义更大。要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内涵、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经常帮助学生建立起单元、章节以及全书的整体框架,使物理知识系统化,形成合理的物理学科的认知结构,积累组块思维的材料,就更好理解物理规律,并借此获得直觉的判断和联想,进而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提高教学有效性。整体结构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要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如:学过动能定理后可引导学生建构如下图所示的知识方法结构,形成动能定理的组块材料,学生不仅理解了建立动能定理的根据、内涵和外延,而且掌握了动能定理的最佳应用方向,在解决有关“位移类”动力学问题时,能凭直觉选用动能定理,作出简捷的解答。
2.要全面地训练物理思维方法和物理研究方法。整个高中教学要有计划地全面介绍、系统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各种方法与物理学研究方法。高中物理教材主要以知识逻辑发展为主线编写,物理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等都是穿插于其间的,教师应对这些方法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方法论知识。
如物理研究对象用抽象模型法;研究物理事实用实验观察法;物理概念用总结归纳法;物理量定义用比值法或乘积法;发现物理规律用实验归纳法、演绎推导法和类比推理法等;分析复杂问题用等效法、理想化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相似问题用类比法;临界问题用辩证法……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方法场,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实践证明,知识与方法的完美结合,通过应用形成能力;物理知识、经验、方法、思想的积累和融合是产生灵感的先决条件。
3.要培养学生运用组块思维的习惯。知识组块既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还可以是一个问题类型或一个问题模式,但更多的情况是知识、方法和经验的浓缩,它作为一个整体被储存、提取和应用。要在学生形成知识组块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运用组块思维的习惯:重视基本问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问题的类型、物理情景以及解法和结论;注意新旧问题的比较和联想,将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将旧问题的结论和方法迁移应用于新问题;解决问题时通过理想模型的构建,训练快速、正确解决问题并进行组块思维的习惯。
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投入和主动建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的,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参与到物理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整体知识框架。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与学习的有效性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教师应不断学习,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设法提高教学效益,从而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九中学)
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为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我做了以下的一些尝试:
一、精心设计实验,认识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之前已经对物理事实有一定的认识(前概念),前概念往往是不完全正确的,在学生大脑中已经形成并且是根深蒂固的,这些前概念其实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它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突破口。如何让这些在学生大脑的前概念成为物理概念教学的突破口呢?关键是剖析在学生大脑中存在的前概念,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前概念的不合理性。
1.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往往是凭着自己的直觉经验,想当然地进行推理和判断。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先作出判断,然后再用实验验证,当实验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时,直觉的判断与实验事实之间的强烈对比,必然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
2.随着学生的学习,知识的丰富,认知水平的提高,要求掌握的物理概念的抽象性、精确性也在不断提高。当面对新问题,学生往往习惯于用已知的旧概念进行分析。为了完善学生原有的概念结构,设计实验时必须设法突出与原来知识的不同之处,用明显的实验现象引发认知冲突。
二、精心编撰练习,巩固概念
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定义就算理解物理概念了,因此,在建立概念后应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使用概念,让学生在运用概念中发现对物理概念理解的偏差。
了解学生对物理概念掌握的情况,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检查:①是否明确概念是从哪些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②是否明确概念反映了事物的什么本质属性和联系,物理意义是什么。适用的范围如何;③是否能应用概念说明、解释一些有关的物理现象,并解决一些简单物理问题。因此,为了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加深、巩固和发展。可以根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置习题或根据物理概念的特征设置习题。
三、整体结构教学,理解规律
布鲁纳提出:“结构的理解,能使学生从中提高他直觉处理问题的效果。”无结构零乱的信息难以形成直觉思维,当有秩序、有结构的信息从提供的信息中忽隐忽现时,就会活跃思维,从而快速解答问题。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理论框架。
心理学上的格式塔学派认为:知识的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比部分之和的意义更大。要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内涵、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经常帮助学生建立起单元、章节以及全书的整体框架,使物理知识系统化,形成合理的物理学科的认知结构,积累组块思维的材料,就更好理解物理规律,并借此获得直觉的判断和联想,进而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提高教学有效性。整体结构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要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如:学过动能定理后可引导学生建构如下图所示的知识方法结构,形成动能定理的组块材料,学生不仅理解了建立动能定理的根据、内涵和外延,而且掌握了动能定理的最佳应用方向,在解决有关“位移类”动力学问题时,能凭直觉选用动能定理,作出简捷的解答。
2.要全面地训练物理思维方法和物理研究方法。整个高中教学要有计划地全面介绍、系统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各种方法与物理学研究方法。高中物理教材主要以知识逻辑发展为主线编写,物理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等都是穿插于其间的,教师应对这些方法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方法论知识。
如物理研究对象用抽象模型法;研究物理事实用实验观察法;物理概念用总结归纳法;物理量定义用比值法或乘积法;发现物理规律用实验归纳法、演绎推导法和类比推理法等;分析复杂问题用等效法、理想化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相似问题用类比法;临界问题用辩证法……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方法场,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实践证明,知识与方法的完美结合,通过应用形成能力;物理知识、经验、方法、思想的积累和融合是产生灵感的先决条件。
3.要培养学生运用组块思维的习惯。知识组块既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还可以是一个问题类型或一个问题模式,但更多的情况是知识、方法和经验的浓缩,它作为一个整体被储存、提取和应用。要在学生形成知识组块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运用组块思维的习惯:重视基本问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问题的类型、物理情景以及解法和结论;注意新旧问题的比较和联想,将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将旧问题的结论和方法迁移应用于新问题;解决问题时通过理想模型的构建,训练快速、正确解决问题并进行组块思维的习惯。
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投入和主动建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的,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参与到物理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整体知识框架。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与学习的有效性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教师应不断学习,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设法提高教学效益,从而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