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积极有效的利用作文这块天地,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写作活动本身是一种创作活动。写作是作者多种素质的综合表现。写作能力的结构内核在于创造思维。
【關键词】 写作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新时代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语文这一学科来讲,作文最能体现语文的综合素质,也最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职业高中语文新大纲、新教材颁布运行以后,作文的格局和地位有了很大改观,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有效的利用作文这块天地,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理由如下:
首先,写作活动本身是一种创作活动。写作活动目的在于生产文章,而不论什么文章,都有要求创新,要么内容有创新,要么形式有新招。陈词滥调的文章乃是一种多余产品,没有存在的价值。创新文章的写作,靠的是写作主体的创造素质,换而言之,有创造精神的人方能写出创造性的文章,素质平庸的作者只能写出平庸的作品。多年来职业高中作文教学,因屈从于"应试教育",学生写出的大多是循规蹈矩、平淡无奇的"应试文章"、"保险文章"。由于追求"升学率"的风气长盛不衰,为了应付高考,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极力训练学生写"保险文章"。所谓"保险文章",是教师根据多年高考有关作文评分标准以及评卷人的阅卷心理,总结出来的能够确保考生拿到及格以上的分数的文章。也就是说,学生平时的作文训练,往往是在评分标准之"规"与评卷心里之"矩"中进行。如此循规蹈矩训练出来的文章,即使不得高分也不会出现大的失误,因此谓之"保险文章",而对于那种标新立异的作文,往往斥之为"风险文章"。因为他虽有可能拿高分,但得低分的风险更大,所以教师反对学生冒险。如此这般的作文教学怎能开启青少年学生活生生的创造心灵,怎能使他们写出鲜活新颖的文章来呢?不言而喻,"应试教育"必需转轨,唯有"素质教育"才有利于创造性写作教学的开展,才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写作是作者多种素质的综合表现。作为写作成品的文章,它不仅仅体现着作者的文字功夫,更涵盖了写作主体的道德修养、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等诸多方面。古人云,文如其人。从文章的内容、格调、品味,既可见出作者的政治倾向、道德情操、思想意识。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时、斯有第一等真诗。一个思想格调底下的人不可能写出高品位的文章,只有人格高尚的作者方可创造出催人奋进的不朽之作。如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坚持真理追求光明,一心内阁弊政,变革图强,所以他才写下了那气吞 山河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誓言,立下"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志向。再如东晋的陶渊明正因为他有不与恶浊的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才写出那么芳淡清幽的《归园田居》。又如南宋的诗人陆游,他的一生以"扫胡 尘"、"靖国难"为奋斗目标,渴望完成九州统一大业,也便 产生了《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这样反 映"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报国捐躯的牺牲 精神的壮烈诗篇。"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在文化战 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 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民族英雄"。写出 了让反动派魂飞魄散的《"友邦"惊诧论》、《为了忘却的纪 念》、<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写作需要知识,知识储备越丰富越好:理性知识,感性知识;书本知识,社会知识;理工知识;人文知识;学科知识,术科知识……都可以进文章。可以这么说,每一篇内容实在的文章,都是多种知识的聚焦点,写作者能否通过类比、想象、联想,把多种知识荟萃于文章之中,让死知识变活,这正可表现出作者创造素质,写作,还离不开作者的生活阅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 达即文章。作文只有耳闻、目睹、身受,方可写出洞明事理、情感丰富的文章来。综合就是创造,写作不仅是作者多种素质的综合表现,更是多种素质的综合创造。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式要求写作主体将丰富的知识储备,丰厚的生活阅历,感人的高尚品格融为一体,创作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锦绣篇章来。反观职高语文的"应试教育",一切以"升学"为目的,只抓学生的考分,死灌书本知识,忽视思想品德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致使他们高分低能、缺少综合创造能力,当然就写不出文章来。唯有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才能改变学生目前的现状,把他们培养为富有创造性的栋梁之材。
再次,写作能力的结构内核在于创造思维。作者的写作能力为一个独立的结构系统,由许多相互关联的智能因素构成。它牵涉到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造语能力、选技能力、修改能力等等。由这些综合能力而成的写作智能,具有整体性与有机性两大特点。而思维能力,乃是写作智能的结构内核,因为结构的整体性与有机性,正是靠思维能力在维系与支撑。如果把写作主体的能力结构喻为花朵的话,那么思维能力就好比智力之花的花心,而其他诸种能力则如智力之花的花瓣。花瓣虽说彼此不同,但却都要在花心上链接,重合。可见花心不愧为花瓣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的内核。在这个内核中,作为思维精华的创造思维又是核中之核,写作主体的刨造性正源于创造思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主体即创作主体。美国有一个奥斯本,他年轻时只上过中学,21岁便失业,当一家报社招考记者时,他去应考。主考人问他,从事写作多久了?他说三个月,主考人不觉哑然失笑,但还是让奥斯本试一试,便出了三个作文题让他做,他按时交了卷,交卷之后,主考人一看,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的地方很多。但主考人还是决定试用他一段时间,因为他的文章在内容上很有新意,富于创造精神。奥斯本从此领悟到了创造精神的重要与可贵。于是他给自己规定了一条座右铭:"每日一创"即每天必须想出一个新主意。就这样,他出版了一本又一本关于创造的著作,最终成为举世公认的创造学奠基人。而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因受"应试教育"的制约,不是让学生写创造文章,而是写"保险文章",这如何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唯有"素质教育",方可开启青少年学生创造思维这一智能结构的核心要素,为新世纪培养出真正的创造人才。
既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务必改变作文教学观念,放飞学生的心灵,训练其全面素质,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教师写作课的教学目的,不能仅仅让学生学会舞文弄墨,而应该服务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写作成为培养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创造人才的独立课程。为此,教师写作课的教学内容应突出这样几点:其一,作文与做人,成才与成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古人把道德与文章连(转下页)
【關键词】 写作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新时代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语文这一学科来讲,作文最能体现语文的综合素质,也最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职业高中语文新大纲、新教材颁布运行以后,作文的格局和地位有了很大改观,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有效的利用作文这块天地,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理由如下:
首先,写作活动本身是一种创作活动。写作活动目的在于生产文章,而不论什么文章,都有要求创新,要么内容有创新,要么形式有新招。陈词滥调的文章乃是一种多余产品,没有存在的价值。创新文章的写作,靠的是写作主体的创造素质,换而言之,有创造精神的人方能写出创造性的文章,素质平庸的作者只能写出平庸的作品。多年来职业高中作文教学,因屈从于"应试教育",学生写出的大多是循规蹈矩、平淡无奇的"应试文章"、"保险文章"。由于追求"升学率"的风气长盛不衰,为了应付高考,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极力训练学生写"保险文章"。所谓"保险文章",是教师根据多年高考有关作文评分标准以及评卷人的阅卷心理,总结出来的能够确保考生拿到及格以上的分数的文章。也就是说,学生平时的作文训练,往往是在评分标准之"规"与评卷心里之"矩"中进行。如此循规蹈矩训练出来的文章,即使不得高分也不会出现大的失误,因此谓之"保险文章",而对于那种标新立异的作文,往往斥之为"风险文章"。因为他虽有可能拿高分,但得低分的风险更大,所以教师反对学生冒险。如此这般的作文教学怎能开启青少年学生活生生的创造心灵,怎能使他们写出鲜活新颖的文章来呢?不言而喻,"应试教育"必需转轨,唯有"素质教育"才有利于创造性写作教学的开展,才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写作是作者多种素质的综合表现。作为写作成品的文章,它不仅仅体现着作者的文字功夫,更涵盖了写作主体的道德修养、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等诸多方面。古人云,文如其人。从文章的内容、格调、品味,既可见出作者的政治倾向、道德情操、思想意识。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时、斯有第一等真诗。一个思想格调底下的人不可能写出高品位的文章,只有人格高尚的作者方可创造出催人奋进的不朽之作。如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坚持真理追求光明,一心内阁弊政,变革图强,所以他才写下了那气吞 山河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誓言,立下"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志向。再如东晋的陶渊明正因为他有不与恶浊的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才写出那么芳淡清幽的《归园田居》。又如南宋的诗人陆游,他的一生以"扫胡 尘"、"靖国难"为奋斗目标,渴望完成九州统一大业,也便 产生了《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这样反 映"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报国捐躯的牺牲 精神的壮烈诗篇。"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在文化战 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 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民族英雄"。写出 了让反动派魂飞魄散的《"友邦"惊诧论》、《为了忘却的纪 念》、<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写作需要知识,知识储备越丰富越好:理性知识,感性知识;书本知识,社会知识;理工知识;人文知识;学科知识,术科知识……都可以进文章。可以这么说,每一篇内容实在的文章,都是多种知识的聚焦点,写作者能否通过类比、想象、联想,把多种知识荟萃于文章之中,让死知识变活,这正可表现出作者创造素质,写作,还离不开作者的生活阅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 达即文章。作文只有耳闻、目睹、身受,方可写出洞明事理、情感丰富的文章来。综合就是创造,写作不仅是作者多种素质的综合表现,更是多种素质的综合创造。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式要求写作主体将丰富的知识储备,丰厚的生活阅历,感人的高尚品格融为一体,创作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锦绣篇章来。反观职高语文的"应试教育",一切以"升学"为目的,只抓学生的考分,死灌书本知识,忽视思想品德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致使他们高分低能、缺少综合创造能力,当然就写不出文章来。唯有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才能改变学生目前的现状,把他们培养为富有创造性的栋梁之材。
再次,写作能力的结构内核在于创造思维。作者的写作能力为一个独立的结构系统,由许多相互关联的智能因素构成。它牵涉到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造语能力、选技能力、修改能力等等。由这些综合能力而成的写作智能,具有整体性与有机性两大特点。而思维能力,乃是写作智能的结构内核,因为结构的整体性与有机性,正是靠思维能力在维系与支撑。如果把写作主体的能力结构喻为花朵的话,那么思维能力就好比智力之花的花心,而其他诸种能力则如智力之花的花瓣。花瓣虽说彼此不同,但却都要在花心上链接,重合。可见花心不愧为花瓣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的内核。在这个内核中,作为思维精华的创造思维又是核中之核,写作主体的刨造性正源于创造思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主体即创作主体。美国有一个奥斯本,他年轻时只上过中学,21岁便失业,当一家报社招考记者时,他去应考。主考人问他,从事写作多久了?他说三个月,主考人不觉哑然失笑,但还是让奥斯本试一试,便出了三个作文题让他做,他按时交了卷,交卷之后,主考人一看,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的地方很多。但主考人还是决定试用他一段时间,因为他的文章在内容上很有新意,富于创造精神。奥斯本从此领悟到了创造精神的重要与可贵。于是他给自己规定了一条座右铭:"每日一创"即每天必须想出一个新主意。就这样,他出版了一本又一本关于创造的著作,最终成为举世公认的创造学奠基人。而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因受"应试教育"的制约,不是让学生写创造文章,而是写"保险文章",这如何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唯有"素质教育",方可开启青少年学生创造思维这一智能结构的核心要素,为新世纪培养出真正的创造人才。
既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务必改变作文教学观念,放飞学生的心灵,训练其全面素质,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教师写作课的教学目的,不能仅仅让学生学会舞文弄墨,而应该服务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写作成为培养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创造人才的独立课程。为此,教师写作课的教学内容应突出这样几点:其一,作文与做人,成才与成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古人把道德与文章连(转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