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出行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在各种交通工具中,乘坐飞机等航空器出行已经成为人们的首选。航空器的维修工作直接影响适航的安全,如果维修工作不到位就会对航空器的安全及乘坐航空器的乘客产生威胁。本文分析了航空公司的维修管理的意义,探讨了维修管理的措施与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策略。
【关键词】航空公司;维修管理;适航
一、航空公司维修管理的意义
现代航线的维修工作是确保航空器正常飞行的根本技术保证,其主要的特点是维修频次高、维修难度大以及维修范围广。在航空器整个飞行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最基础的维修工作。在航空器起飞前后都需要进行大量的维修工作,确保航空器正常可靠的飞行。
现代航线维修工作既存在其难点,同时也存在其易实现的特点。导致其具有这个特点的原因主要是其在航线的日常维修过程中,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基础性工作,诸如例行的勤务、检查工作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与此同时,由于航线维修工作人员长时间处于重复工作的状态,容易造成工作人员的心理疲劳,导致其工作过程中出现心里疏忽,使得其工作失误的风险有所增加。另外,航空器在飞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种类相对较多,能对这些故障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并予以解决,则存在较大的难度。
二、提高航空公司维修管理的措施
(一)航空器的维修应当依据航空器的适航信息
航空器的设计与制造决定着航空器的性能品质,同样,航空器在制造出厂后就决定了航空器的维修标准和规则。每个航空器的制造和设计结构不一样,所形成的维修方式也就有所差异,在航空器的维修中必须遵循航空器维修方案,才能保证维修的质量。机务维修与控制部门要及时收集航空器发生故障的各类信息,对故障信息进行分析,提出纠正故障措施,使航空器持续符合其适航性,确保航空器的安全运行。航空器在使用中存在的自然磨损是动态变化或发生故障的主要根源。航空器的磨损主要体现航空器的性能衰退,功能性障碍,机械故障和腐蚀等,这些都是在航空器运行通常出现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维修人员必须要掌握航空器的动态变化的表现和规律,然后采取纠正措施,从“事后处理”变为“事先防范”,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得以有效落实。
(二)区别“浪费”与“安全冗余”
航空器维修人员习惯于从保障质量安全的角度看待问题,往往忽略了成本效益计算,认为维修本身就是花费时间、金钱达到安全和可靠的过程。消除浪费是精益的重要目的,但笔者认为,在维修行业中,浪费要细分为“不必要的浪费”和“必要的浪费”两种状态。“必要的浪费”就是指为了达到营运人提出的安全目标或“局方”的安全底线,必须增加的维修成本投入,也称作“安全冗余”。比如在飞机定检维修中检查到减速板控制钢索扇形盘中有一个磨损超标,就必需更换全部扇形盘;机上应急设备不会为企业产生任何经济效益,但维修部门仍然要对应急设备进行精细维护,使之保持随时可用状态。类似这样的“安全冗余”工作在航空维修行业中是不胜枚举的,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多构筑一道安全防线。因此在精益项目中,要区别对待“浪费”与“安全冗余”,消除不必要的“浪费”,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保留合理的“安全冗余”。
(三)灵活运用关键部位检查法与规程检查法
对重要部件、关键部位、多发性与危险性故障的检查方法熟练掌握,是机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保证飞机运行质量、保证飞行安全的关键所在。确实抓好对重要部件、关键部位的检查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明确飞机上的哪些部件是重要部件,哪些部位是关键部位;二是要熟知各系统部附件的名称和安装位置,尤其是重要部件在飞机上的具体安装位置;三是要明确这些部件工作不正常的现象和危害;四是要明确重要部件关键部位的检查时机、检查方法和预防措施。
为了落实好检查飞机以飞机维护方案为依据,做到检查飞机路线化、标准化,机务人员可按照飞机维护工卡中的检查路线,在工卡中制作路线标示图,按照检查飞机的路线走向,标注在工卡中,把维护方案中的检查顺序、检查内容、技术标准和要求打印在工卡中,把该部位易发生的故障、问题标注在工卡中,以此为标准,规范维修人员检查飞机的方法。
(四)建立维修风险控制体系
机务维修的主要风险来自于机务维修差错和飞行系统失效。从常见的民航机务维修差错的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出,错误的集中诱因在于维修人为差错、操作技能欠缺和信息沟通不畅等等,总结起来,也就是维修人员差错和管理上的失误。维修风险监测体系和维修风险评估体系的目的在于找出合理的控制手段,将民航航空器的维修风险降到最低,减少维修差错,保障飞行安全和降低运营成本。任何一点维修风险都可能对飞机以及驾乘人员造成致命的伤害,通过对风险源进行监测评估,建立健全规范化、程序化和弹性的风险控制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控制的主要对象是维修操作人员、维修环境和维修对象。对于维修人员,在高精密、高强度的维修技术要求下,维修人员及其容易出现疲惫和遗漏,因此,构建人性化的维修管理氛围,消除维修人员的操作压力是十分必要可行的。航空维修,精细入微,因此,对于维修环境的精细化布置管理是降低事故率的必要举措,通过量化维修操作,引入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制定严密的监督考核机制,并做到责任落实到人,严格遵循“高标准”“勤复查”“零捷径”的操作理念,真正将维修做到细致入微。对于维修对象,首要的是了解清楚航空器的技术性能指标,同时建立航空器的维修档案,实时把握航空器的运行动态,做到维修方案的快速有效的实施。
三、维修企业质量体系建立的策略
(一)建立符合适航规章的质量体系文件
建立完整、有效的质量体系文件是向各个适航当局提出维修许可申请的必备条件之一。常见的质量体系文件结构分为两级:一级手册是阐述维修企业满足适航当局规章要求的说明,应载明其实施所有经批准的维修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依据。鉴于各适航当局规章要求存在的差异,对于同时申请多国适航当局维修许可证的维修企业,建议为每一个适航当局建立单独的质量体系文件。二级手册通常称作工作程序手册,应根据一级手册要求,结合维修企业自身的特点编制,以载明维修单位的具体工作程序。
(二)充分发挥内审作用,确保体系运行符合规章要求
维修企业应建立一支专业的内部审核队伍,通过有计划地评估维修工作对规章的符合性、验证质量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并进行自我完善,进而保证维修单位持续符合适航规章的要求。合格的内审人员,除了具备必要的技术背景,还需要比一般人员更为深入地理解适航规章。
(三)掌握适当临场应对审核技巧
对适航规章和维修企业质量体系文件的深刻理解和正确执行,是顺利通过局方审核的基础。然而掌握适当的临场应对审核技巧,对顺利通过审核也是相当重要的。组建一支得力的审核陪同团队。
该团队一般由质量部门的内审人员组成。检查员对某一管理流程出现疑问时,可根据规章在适当时机进行必要的解释。检查员初次到达某一区域时,责任部门经理或指派专人对检查区域的主要产品、主体流程进行介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航空公司做好维修管理工作能够确保适航安全。因此航空维修管理部门应当依据航空器的适航信息进行维修,区别“浪费”与“安全冗余,灵活运用关键部位检查法与规程检查法,
建立维修风险控制体系。除此之外,还应当通过建立符合适航规章的质量体系文件,充分发挥内审作用,掌握适当临场应对审核技巧建立起维修企业的质量体系。
参考文献:
[1]付来木.航空公司維修管理中的精细管理控制措施分析[J].管理学家,2013年24期.
[2]权少宁,赵迎珍.关于航空业发动机维修管理的现状[J].中国科技财富,2011年10期.
【关键词】航空公司;维修管理;适航
一、航空公司维修管理的意义
现代航线的维修工作是确保航空器正常飞行的根本技术保证,其主要的特点是维修频次高、维修难度大以及维修范围广。在航空器整个飞行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最基础的维修工作。在航空器起飞前后都需要进行大量的维修工作,确保航空器正常可靠的飞行。
现代航线维修工作既存在其难点,同时也存在其易实现的特点。导致其具有这个特点的原因主要是其在航线的日常维修过程中,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基础性工作,诸如例行的勤务、检查工作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与此同时,由于航线维修工作人员长时间处于重复工作的状态,容易造成工作人员的心理疲劳,导致其工作过程中出现心里疏忽,使得其工作失误的风险有所增加。另外,航空器在飞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种类相对较多,能对这些故障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并予以解决,则存在较大的难度。
二、提高航空公司维修管理的措施
(一)航空器的维修应当依据航空器的适航信息
航空器的设计与制造决定着航空器的性能品质,同样,航空器在制造出厂后就决定了航空器的维修标准和规则。每个航空器的制造和设计结构不一样,所形成的维修方式也就有所差异,在航空器的维修中必须遵循航空器维修方案,才能保证维修的质量。机务维修与控制部门要及时收集航空器发生故障的各类信息,对故障信息进行分析,提出纠正故障措施,使航空器持续符合其适航性,确保航空器的安全运行。航空器在使用中存在的自然磨损是动态变化或发生故障的主要根源。航空器的磨损主要体现航空器的性能衰退,功能性障碍,机械故障和腐蚀等,这些都是在航空器运行通常出现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维修人员必须要掌握航空器的动态变化的表现和规律,然后采取纠正措施,从“事后处理”变为“事先防范”,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得以有效落实。
(二)区别“浪费”与“安全冗余”
航空器维修人员习惯于从保障质量安全的角度看待问题,往往忽略了成本效益计算,认为维修本身就是花费时间、金钱达到安全和可靠的过程。消除浪费是精益的重要目的,但笔者认为,在维修行业中,浪费要细分为“不必要的浪费”和“必要的浪费”两种状态。“必要的浪费”就是指为了达到营运人提出的安全目标或“局方”的安全底线,必须增加的维修成本投入,也称作“安全冗余”。比如在飞机定检维修中检查到减速板控制钢索扇形盘中有一个磨损超标,就必需更换全部扇形盘;机上应急设备不会为企业产生任何经济效益,但维修部门仍然要对应急设备进行精细维护,使之保持随时可用状态。类似这样的“安全冗余”工作在航空维修行业中是不胜枚举的,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多构筑一道安全防线。因此在精益项目中,要区别对待“浪费”与“安全冗余”,消除不必要的“浪费”,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保留合理的“安全冗余”。
(三)灵活运用关键部位检查法与规程检查法
对重要部件、关键部位、多发性与危险性故障的检查方法熟练掌握,是机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保证飞机运行质量、保证飞行安全的关键所在。确实抓好对重要部件、关键部位的检查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明确飞机上的哪些部件是重要部件,哪些部位是关键部位;二是要熟知各系统部附件的名称和安装位置,尤其是重要部件在飞机上的具体安装位置;三是要明确这些部件工作不正常的现象和危害;四是要明确重要部件关键部位的检查时机、检查方法和预防措施。
为了落实好检查飞机以飞机维护方案为依据,做到检查飞机路线化、标准化,机务人员可按照飞机维护工卡中的检查路线,在工卡中制作路线标示图,按照检查飞机的路线走向,标注在工卡中,把维护方案中的检查顺序、检查内容、技术标准和要求打印在工卡中,把该部位易发生的故障、问题标注在工卡中,以此为标准,规范维修人员检查飞机的方法。
(四)建立维修风险控制体系
机务维修的主要风险来自于机务维修差错和飞行系统失效。从常见的民航机务维修差错的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出,错误的集中诱因在于维修人为差错、操作技能欠缺和信息沟通不畅等等,总结起来,也就是维修人员差错和管理上的失误。维修风险监测体系和维修风险评估体系的目的在于找出合理的控制手段,将民航航空器的维修风险降到最低,减少维修差错,保障飞行安全和降低运营成本。任何一点维修风险都可能对飞机以及驾乘人员造成致命的伤害,通过对风险源进行监测评估,建立健全规范化、程序化和弹性的风险控制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控制的主要对象是维修操作人员、维修环境和维修对象。对于维修人员,在高精密、高强度的维修技术要求下,维修人员及其容易出现疲惫和遗漏,因此,构建人性化的维修管理氛围,消除维修人员的操作压力是十分必要可行的。航空维修,精细入微,因此,对于维修环境的精细化布置管理是降低事故率的必要举措,通过量化维修操作,引入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制定严密的监督考核机制,并做到责任落实到人,严格遵循“高标准”“勤复查”“零捷径”的操作理念,真正将维修做到细致入微。对于维修对象,首要的是了解清楚航空器的技术性能指标,同时建立航空器的维修档案,实时把握航空器的运行动态,做到维修方案的快速有效的实施。
三、维修企业质量体系建立的策略
(一)建立符合适航规章的质量体系文件
建立完整、有效的质量体系文件是向各个适航当局提出维修许可申请的必备条件之一。常见的质量体系文件结构分为两级:一级手册是阐述维修企业满足适航当局规章要求的说明,应载明其实施所有经批准的维修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依据。鉴于各适航当局规章要求存在的差异,对于同时申请多国适航当局维修许可证的维修企业,建议为每一个适航当局建立单独的质量体系文件。二级手册通常称作工作程序手册,应根据一级手册要求,结合维修企业自身的特点编制,以载明维修单位的具体工作程序。
(二)充分发挥内审作用,确保体系运行符合规章要求
维修企业应建立一支专业的内部审核队伍,通过有计划地评估维修工作对规章的符合性、验证质量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并进行自我完善,进而保证维修单位持续符合适航规章的要求。合格的内审人员,除了具备必要的技术背景,还需要比一般人员更为深入地理解适航规章。
(三)掌握适当临场应对审核技巧
对适航规章和维修企业质量体系文件的深刻理解和正确执行,是顺利通过局方审核的基础。然而掌握适当的临场应对审核技巧,对顺利通过审核也是相当重要的。组建一支得力的审核陪同团队。
该团队一般由质量部门的内审人员组成。检查员对某一管理流程出现疑问时,可根据规章在适当时机进行必要的解释。检查员初次到达某一区域时,责任部门经理或指派专人对检查区域的主要产品、主体流程进行介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航空公司做好维修管理工作能够确保适航安全。因此航空维修管理部门应当依据航空器的适航信息进行维修,区别“浪费”与“安全冗余,灵活运用关键部位检查法与规程检查法,
建立维修风险控制体系。除此之外,还应当通过建立符合适航规章的质量体系文件,充分发挥内审作用,掌握适当临场应对审核技巧建立起维修企业的质量体系。
参考文献:
[1]付来木.航空公司維修管理中的精细管理控制措施分析[J].管理学家,2013年24期.
[2]权少宁,赵迎珍.关于航空业发动机维修管理的现状[J].中国科技财富,201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