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临川二中
“90后解世界性数学难题,曾投多家国内期刊遭拒。”据《广州日报》报道,广东省韶关学院大四学生王骁威半年时间内独自成功论证数学界上个世纪提出的一个著名猜想——“仅用1表示数问题中的素数猜想”的不成立性。在屡经一些相关杂志退稿、学者漠视后,他的论文被国际著名数论杂志《Journal of Number Theory》选定,将在2013年2月出版的杂志上刊发。韶关学院也正式向媒体确认了这一学术成果。
国内杂志对王骁威的不屑,大概跟他的身份和所就读的大学不够档次有关。王骁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么优秀的一个人,不可能是没有基础且一个普通大学几年内就能够造就的人才。据报道,王骁威的数学兴趣是他初中时的数学老师李崇英激发出来的。“待到初三毕业时,他已经自学完成了高中的数学课程并开始接触大学的高等数学课程”。
进入韶关一所重点高中后,相比对数学的浓厚兴趣,王骁威对应试教育开始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我的兴趣非常广泛,在研究数学的同时在文学、计算机、医学、德语、法语等方面也花了许多时间。我认为考试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才华与能力,人类的进步与创新并不能在一份试题中得到体现。而高中的课程却是一切为了高考,老实说我并不适应这种学习,所以高考分数也不尽理想。”
高考成绩不理想,只被韶关学院录取,这在我们很多心里只有名牌大学的人看来,几乎等同于高考失败。回头审视,对于清华、北大等所谓名牌大学缺乏识才、选才的眼光和机制是多么的惋惜。今天我们感慨人才难得,故而借龚自珍的诗句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祈祷。然而我们是真没有人才还有没有识才的眼光和机制呢?王骁威,入不了中国名牌大学的法眼,也入不了中国学术杂志的法眼,却被海外著名学术杂志赏识。我们只能无奈感叹:莫怪天公不抖擞,遍地英才只当柴。
学生向往素质教育,国家想得到素质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新型人才,然而,以中国高考为背景的基础教育却鲜有能够真正开展好素质教育的。以山东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素质教育阵营显然过于弱小并且广受质疑,以河北衡水中学为代表的应试教育模式尽管广受诟病却被争相模仿。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领衔的“新教育实验”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影响力却很难渗透到高中学校。
几年前,李希贵上任北京市十一中学校长,立即着手按美国基础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现在学校全面实行走班制教学,所有教室都被分为不同学科的功能性教室,每间教室只上一门课,班级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不按班上课,也没有固定教室。学生分层走班上课,同班同学不在一起上课,学校将各科目分为若干等级,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学校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巨大意义!
2011年11月,学校增设导师制,保留班主任。2012年5月,取消班主任,所有学生直接由导师负责,行政班彻底取消。2012年9月,将导师取消,学生要自我管理,必要的纪律等方面的管理由专门负责的老师进行,通常是两三名老师同时负责全年级的一项纪律或自习考勤等工作。增设“咨询师”,学生可以就自己的成长与发展、高考志愿填报、学校的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向咨询师提问,咨询师不负责管理学生。学校还设置“学生管理学院”,来管理选课等方面的事务。
然而这些在美国学校很平常的制度,在国内出国班也行之有效,放在一个普通的中国学校却注定不能一帆风顺,各种批评接踵而至。部分原因是缺乏成熟的课程支持,校本课程的水平参差不齐。另外,人们把过去本来就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归咎于改革,比如学生不重视体育,身体素质出现下滑。最有杀伤力的是关于高考成绩的指责,十一中学2012届的高考成绩不理想,这个后果足以让改革夭折。
为什么一个学生追求全面发展却会被淘汰,为什么一个学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己任却会在当下的教育竞争中落败,为什么像原北大教授钱理群之类的优秀学者试图在中学推广素质教育却会被冷落,为什么以素质发展为目标的学生、老师和学校都会被社会唾弃?说到底,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想要在应试教育中添加素质教育作为调味剂,或者想要推广素质教育却又舍不得放弃应试教育,其必然结果便是素质教育的失败。
未来教育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素质教育无疑是正确的方向。其实,从蓬勃发展的各种出国辅导班,我们不难找到素质教育的出路。不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没有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国的高考和高招制度在妨碍素质教育的实施,而规范教育发展的法律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未能为实施素质教育保驾护航。
分数并不完全代表能力,它与很多偶然因素有关,所以,既要看分数,又不能迷信分数,识才、选才,最重要的是看学生发展的能力和潜力。美国有SAT和ACT两种高考,SAT每年有七次考试,ACT每年有六次考试,考生一年内可以任选高考形式和次数,以最好的一次成绩申请大学;大学录取不只看高考成绩,还要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个考生可以同时获得多个大学录取通知书。这种高考制度设计,有利于像王骁威这样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
当北京市十一中学以丰富的课程“诱惑”学生,分散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而不能专注于高考的几门学科的时候,当北京市十一中学以走班制取消了班级、班主任、班干部而让学生自主管理的时候,其他中学却在“军事化”、“全天候”、“魔鬼式”地以高考分数为目标集训,而一些“超级中学”还在“挖墙脚”来突出自己的“优势”,则北京市十一中学必败,素质教育必败!
患得患失的高考改革和教育改革,再多也只是折腾,需要教育管理当局果断地借鉴世界上最先进的高考和高招模式,果断地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让北京市十一中学的改革在全国普遍展开,让学生、老师、学校在一种公平、平等、均衡的条件下,宽松、从容、自由地享受教育的幸福!
编辑/梁宇清
“90后解世界性数学难题,曾投多家国内期刊遭拒。”据《广州日报》报道,广东省韶关学院大四学生王骁威半年时间内独自成功论证数学界上个世纪提出的一个著名猜想——“仅用1表示数问题中的素数猜想”的不成立性。在屡经一些相关杂志退稿、学者漠视后,他的论文被国际著名数论杂志《Journal of Number Theory》选定,将在2013年2月出版的杂志上刊发。韶关学院也正式向媒体确认了这一学术成果。
国内杂志对王骁威的不屑,大概跟他的身份和所就读的大学不够档次有关。王骁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么优秀的一个人,不可能是没有基础且一个普通大学几年内就能够造就的人才。据报道,王骁威的数学兴趣是他初中时的数学老师李崇英激发出来的。“待到初三毕业时,他已经自学完成了高中的数学课程并开始接触大学的高等数学课程”。
进入韶关一所重点高中后,相比对数学的浓厚兴趣,王骁威对应试教育开始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我的兴趣非常广泛,在研究数学的同时在文学、计算机、医学、德语、法语等方面也花了许多时间。我认为考试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才华与能力,人类的进步与创新并不能在一份试题中得到体现。而高中的课程却是一切为了高考,老实说我并不适应这种学习,所以高考分数也不尽理想。”
高考成绩不理想,只被韶关学院录取,这在我们很多心里只有名牌大学的人看来,几乎等同于高考失败。回头审视,对于清华、北大等所谓名牌大学缺乏识才、选才的眼光和机制是多么的惋惜。今天我们感慨人才难得,故而借龚自珍的诗句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祈祷。然而我们是真没有人才还有没有识才的眼光和机制呢?王骁威,入不了中国名牌大学的法眼,也入不了中国学术杂志的法眼,却被海外著名学术杂志赏识。我们只能无奈感叹:莫怪天公不抖擞,遍地英才只当柴。
学生向往素质教育,国家想得到素质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新型人才,然而,以中国高考为背景的基础教育却鲜有能够真正开展好素质教育的。以山东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素质教育阵营显然过于弱小并且广受质疑,以河北衡水中学为代表的应试教育模式尽管广受诟病却被争相模仿。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领衔的“新教育实验”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影响力却很难渗透到高中学校。
几年前,李希贵上任北京市十一中学校长,立即着手按美国基础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现在学校全面实行走班制教学,所有教室都被分为不同学科的功能性教室,每间教室只上一门课,班级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不按班上课,也没有固定教室。学生分层走班上课,同班同学不在一起上课,学校将各科目分为若干等级,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学校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巨大意义!
2011年11月,学校增设导师制,保留班主任。2012年5月,取消班主任,所有学生直接由导师负责,行政班彻底取消。2012年9月,将导师取消,学生要自我管理,必要的纪律等方面的管理由专门负责的老师进行,通常是两三名老师同时负责全年级的一项纪律或自习考勤等工作。增设“咨询师”,学生可以就自己的成长与发展、高考志愿填报、学校的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向咨询师提问,咨询师不负责管理学生。学校还设置“学生管理学院”,来管理选课等方面的事务。
然而这些在美国学校很平常的制度,在国内出国班也行之有效,放在一个普通的中国学校却注定不能一帆风顺,各种批评接踵而至。部分原因是缺乏成熟的课程支持,校本课程的水平参差不齐。另外,人们把过去本来就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归咎于改革,比如学生不重视体育,身体素质出现下滑。最有杀伤力的是关于高考成绩的指责,十一中学2012届的高考成绩不理想,这个后果足以让改革夭折。
为什么一个学生追求全面发展却会被淘汰,为什么一个学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己任却会在当下的教育竞争中落败,为什么像原北大教授钱理群之类的优秀学者试图在中学推广素质教育却会被冷落,为什么以素质发展为目标的学生、老师和学校都会被社会唾弃?说到底,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想要在应试教育中添加素质教育作为调味剂,或者想要推广素质教育却又舍不得放弃应试教育,其必然结果便是素质教育的失败。
未来教育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素质教育无疑是正确的方向。其实,从蓬勃发展的各种出国辅导班,我们不难找到素质教育的出路。不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没有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国的高考和高招制度在妨碍素质教育的实施,而规范教育发展的法律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未能为实施素质教育保驾护航。
分数并不完全代表能力,它与很多偶然因素有关,所以,既要看分数,又不能迷信分数,识才、选才,最重要的是看学生发展的能力和潜力。美国有SAT和ACT两种高考,SAT每年有七次考试,ACT每年有六次考试,考生一年内可以任选高考形式和次数,以最好的一次成绩申请大学;大学录取不只看高考成绩,还要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个考生可以同时获得多个大学录取通知书。这种高考制度设计,有利于像王骁威这样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
当北京市十一中学以丰富的课程“诱惑”学生,分散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而不能专注于高考的几门学科的时候,当北京市十一中学以走班制取消了班级、班主任、班干部而让学生自主管理的时候,其他中学却在“军事化”、“全天候”、“魔鬼式”地以高考分数为目标集训,而一些“超级中学”还在“挖墙脚”来突出自己的“优势”,则北京市十一中学必败,素质教育必败!
患得患失的高考改革和教育改革,再多也只是折腾,需要教育管理当局果断地借鉴世界上最先进的高考和高招模式,果断地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让北京市十一中学的改革在全国普遍展开,让学生、老师、学校在一种公平、平等、均衡的条件下,宽松、从容、自由地享受教育的幸福!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