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是生命的源泉,是资源的资源。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突出,工业的发展、农业的不合理生产以及城市生活中的垃圾填埋对地下水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文章主要介绍地下水的三大污染源、对环境造AC成的恶劣影响以及相应的治理措施。地下水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农业的生产,如果我们再一味的发展经济,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降低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程度。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市污染;污染整治
一、概述
我国整体有近70%的人口数以地下水为主要饮用水,全国95% 以上的农村人口饮用地下水,约有40% 的耕地使用地下水灌溉。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一些大中城市地下水供水水源遭到污染,并逐步向深部含水层渗透。目前地下水受到由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和生活导致的严重污染。
二、地下水的三大污染源
(一)工业污染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量增多,地下水与土壤的污染加剧。我国工业污染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垃圾的掩埋和处理场;目前已经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现状已经形成,垃圾填埋场建造比较简单,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从而使得浅层地下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其次就是城市中储油罐以及排污管道的泄漏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其对地下水的具体影响主要是:(1)盲目的污水灌溉使地下水的硬度和含盐量大幅增加,尤其是硝酸盐含量的增加,使得灌溉区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2)污水灌溉中的重金属污染也非常严重;(3)工业污水中的生物致病体对地下水系统的污染;(4)工业污水中有机成分对地下水系统的污染。
(二)农业污染
据国家统计局,2013 年中国的粮食产量第一次突破 6 亿吨大关。但在高粮食产量的背后,却存在着化肥超量使用的问题。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指出,65%的化肥都变成了污染物,留在了地下水和土壤环境当中。相对工业点源污染,农业污染因为没有固定的排放点,污染面积更大,所以称之为“面源污染”。白先进表示,造成农业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农民为了得到高产,不科学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尤其是化肥的超量使用,多余的化肥和农药就会残存在土壤中,进而渗入到地下水中,造成严重污染。
(三)城市污染
城市污染中,垃圾填埋场己成为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大城市中经过填埋处理的生活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 95%,填埋场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对所在地区的地下水、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据国外资料,当前的垃圾填埋场或多或少的都已经发生了渗透的情况,不仅污染土壤,而且还渗入到地下水中。即便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也无一例外,如美国存在约 86%的填埋场有污染地下水的情况。其主要污染物是一种高浓度的渗滤液,因为其浓度高,流动慢,渗漏持续时间长,对周围地表水、土壤以及地下水均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其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渗滤液造成地下水水体混浊,有臭味,COD三氮含量高,油、酚等有毒有机物污染严重,细菌、大肠菌超标等问题。
三、有关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对于工业污染,要科学的利用工业污水,在灌溉区实施污水预处理技术,灌溉前对工业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加强对灌溉地下水水质各项污染指标的实时监测。把灌溉污水当作一种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建立科学的灌溉制度,避免灌溉用水水量过剩,引起地下水大面积的污染。
对于农业污染,要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建设,具体措施如下:(1)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包括免少耕、等高线耕作、垄作等。(2)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即综合应用化学、生物、栽培和竞争防治手段,避免单一使用化肥农药的方法,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节能和生物能源利用技术。实行谷物和豆科作物轮作,建立农牧结合的农作制度。
对于城市污染,要科学合理的处理城市垃圾,将高精度同位素测试技术与常规化学监测结合起来,以区分和示踪填埋场渗滤液对环境的污染,分析其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状况,加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监管。
四、结语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之一,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发展的同时,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国外的研究表明了即使在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地下水污染问题。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市污染也愈加严重,甚至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我国应该完善相关制度,重视环境污染的防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使我国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新钰,辛宝东,王晓红,郭高轩,陆海燕,纪轶群,沈媛媛.我国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11(03):415-422.
[2] 刘柏兵.工业污染场地与地下水污染的控制[J].河南科技,2015(22):188.
[3] 陈正想.工业污水灌溉处理对地下水的影响和防治对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06):50-52.
[4] 马维辉.农业污染:致命的威胁[N].华夏时报,2014(07).
[5] 唐俊红,张秀芝,彭征宇.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环境污染分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01):50-53.
[6] 冯燕,周梅.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污染[J].山东环境,2002(06):34-35.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市污染;污染整治
一、概述
我国整体有近70%的人口数以地下水为主要饮用水,全国95% 以上的农村人口饮用地下水,约有40% 的耕地使用地下水灌溉。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一些大中城市地下水供水水源遭到污染,并逐步向深部含水层渗透。目前地下水受到由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和生活导致的严重污染。
二、地下水的三大污染源
(一)工业污染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量增多,地下水与土壤的污染加剧。我国工业污染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垃圾的掩埋和处理场;目前已经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现状已经形成,垃圾填埋场建造比较简单,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从而使得浅层地下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其次就是城市中储油罐以及排污管道的泄漏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其对地下水的具体影响主要是:(1)盲目的污水灌溉使地下水的硬度和含盐量大幅增加,尤其是硝酸盐含量的增加,使得灌溉区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2)污水灌溉中的重金属污染也非常严重;(3)工业污水中的生物致病体对地下水系统的污染;(4)工业污水中有机成分对地下水系统的污染。
(二)农业污染
据国家统计局,2013 年中国的粮食产量第一次突破 6 亿吨大关。但在高粮食产量的背后,却存在着化肥超量使用的问题。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指出,65%的化肥都变成了污染物,留在了地下水和土壤环境当中。相对工业点源污染,农业污染因为没有固定的排放点,污染面积更大,所以称之为“面源污染”。白先进表示,造成农业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农民为了得到高产,不科学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尤其是化肥的超量使用,多余的化肥和农药就会残存在土壤中,进而渗入到地下水中,造成严重污染。
(三)城市污染
城市污染中,垃圾填埋场己成为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大城市中经过填埋处理的生活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 95%,填埋场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对所在地区的地下水、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据国外资料,当前的垃圾填埋场或多或少的都已经发生了渗透的情况,不仅污染土壤,而且还渗入到地下水中。即便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也无一例外,如美国存在约 86%的填埋场有污染地下水的情况。其主要污染物是一种高浓度的渗滤液,因为其浓度高,流动慢,渗漏持续时间长,对周围地表水、土壤以及地下水均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其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渗滤液造成地下水水体混浊,有臭味,COD三氮含量高,油、酚等有毒有机物污染严重,细菌、大肠菌超标等问题。
三、有关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对于工业污染,要科学的利用工业污水,在灌溉区实施污水预处理技术,灌溉前对工业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加强对灌溉地下水水质各项污染指标的实时监测。把灌溉污水当作一种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建立科学的灌溉制度,避免灌溉用水水量过剩,引起地下水大面积的污染。
对于农业污染,要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建设,具体措施如下:(1)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包括免少耕、等高线耕作、垄作等。(2)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即综合应用化学、生物、栽培和竞争防治手段,避免单一使用化肥农药的方法,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节能和生物能源利用技术。实行谷物和豆科作物轮作,建立农牧结合的农作制度。
对于城市污染,要科学合理的处理城市垃圾,将高精度同位素测试技术与常规化学监测结合起来,以区分和示踪填埋场渗滤液对环境的污染,分析其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状况,加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监管。
四、结语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之一,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发展的同时,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国外的研究表明了即使在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地下水污染问题。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市污染也愈加严重,甚至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我国应该完善相关制度,重视环境污染的防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使我国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新钰,辛宝东,王晓红,郭高轩,陆海燕,纪轶群,沈媛媛.我国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11(03):415-422.
[2] 刘柏兵.工业污染场地与地下水污染的控制[J].河南科技,2015(22):188.
[3] 陈正想.工业污水灌溉处理对地下水的影响和防治对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06):50-52.
[4] 马维辉.农业污染:致命的威胁[N].华夏时报,2014(07).
[5] 唐俊红,张秀芝,彭征宇.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环境污染分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01):50-53.
[6] 冯燕,周梅.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污染[J].山东环境,2002(0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