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制度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引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聚焦了家长的目光,引领着全社会评判教育的价值导向,对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23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在学生素质评价方面的改革与尝试,体现了以评价为突破口推动素质教育的理念与行动。本文将从内涵、要素、方法、举措、特点、优势及推广价值等角度对该评价体系进行全面呈现。
一、概念阐释
什么是“233”呢?“2”指评价体系的核心,即“仁爱之星”和“求真之星”的评选。第一个“3”指三个支撑:一是改革学业评价,科学设定学业成绩等级划分标准;二是落实过程评价,编写养成教育读本《播下仁爱求真的种子》;三是呈现评价结果,合理修改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第二个“3”指三个优势,即融合了过程和结果,融合了差异性与全面性,融合了学校、家庭和社会。
二、研究背景
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评价制度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引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聚焦了家长的目光,引领着全社会评判教育的价值导向。从这个角度看,学生评价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因此,这项改革实践旨在让更多的家长和社会群体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将目光聚焦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学校文化传承的需要。学校创办之初立下的校训——“仁爱求真”,已伴随着学校走过了一百多个春秋。以“仁爱求真”为校训,反映了育才小学的办学宗旨和育人方向,即崇尚仁爱、倡导求真。随着时代的发展,“仁爱求真”还要被赋予哪些新的内涵?“仁爱求真”怎样在新一代育才学子的身上打上烙印?校训精神的传承需要一个载体,改革学生评价是落实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对于传承与发扬校训精神有实际意义。
三、实施举措
1.创新校本评价
作为研究主体的《育才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也称“仁爱之星”、“求真之星”评选方案,是对“三好生”评选和少先队“雏鹰争章”的发展和完善。它保留了原有评价制度中的“全面发展”理念,削减了“甄别与选拔功能”,同时借鉴了“争章”这一有效的形式和载体。
“仁爱之星”涵盖五大素养:亲近自然、胸怀祖国、热爱校园、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求真之星”也涵盖五大素养:认识自我、管理自我、追求真知、遵守秩序、学会诚信。由此,生发出十枚奖章,围绕这十枚章开展争章、评章活动,每一枚奖章都有具体的评比标准。然后,结合奖章获得的多少和学业成绩确定星级等次。第一学期评选“仁爱之星”,第二学期评选“求真之星”,两个学期均表现突出的当选为最高级别——“仁爱·求真之星”。学校设置三个级别的星级标准,既照顾了全体又尊重了差异,激励着每一个学生向既定方向努力。方案还对操作流程和方法作出了具体指导,即从“自主申报争章→公开评选→统计获得章数→参考学业成绩→星级认定”,有很强的操作性。
2.改革学业评价
2009年11月19号,江苏省教育厅下发了[20091 34号文件《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考试问题的通知》,其中第1条就要求各学校必须严格控制本校组织的考试次数:小学每学期统一考试不得超过1次,科目不超过3门,考试结果应以等级形式呈现。传统的等级划分是以分数(百分制)作为依据的,如表一所示。
分数值是绝对的,但划分的结果却是相对的,因为不同学科之间、同一学科前后之间试卷难度是不一样的,从而造成等级划分的可信度和效力度偏低。如果我们改变等级划分标准,把切分线改为百分比,按考试人数的百分比划分等级(表二),就解决了上述问题。
表二中“优秀”的百分比从90%~80%~70%,“不及格”的百分比上限从2%~6%~10%,正好保证了年级间的稳定和质量的递升,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
等级制的实施,在行为操作上要具备可行性,在评价理念上要科学有效,等级划分的改变,使等级制更为科学,也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
3.落实过程评价
《播下仁爱求真的种子》是学校自主编写的学生素质养成读本,是实施教育启发和过程评价的双重载体。读本分上、下两篇,上篇围绕“仁爱”主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处理与自然、祖国、生命、他人的关系;下篇围绕“求真”主题,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求真知、做真人。每一个单元都分低、中、高三个级段,呈循环上升态势,不断深化认识。读本有很强的人文色彩,一个个小故事触及心灵、启发思考。每个单元还有相应的辨析、操练和评价要求,教师在使用时,可以借此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并且通过适时的评价,为学期末的综合评价提供一手资料。
4.呈现评价结果
《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苏扬出准字<93>082号)第一版时间是1993年,后来每年修订,最近的一次修订是第十次修订,时间是2004年10月。审视《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发现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整体序列模糊。“品行表现”的教育要求没有整体规划,应按年级层次特点形成序列化,如关于“关心身边的先进模范”的教育要求就不适合三年级的学生。
二是儿童意识淡薄。素质报告书应从儿童立场出发,遵循儿童的生活心理和成长规律,不是从成人的视角规范儿童,如“遵纪守法”的表述之类。
三是设计操作繁琐。素质报告书的表格设计多处违背逻辑,有自相矛盾之处,也有对学科考核随意肢解之处,操作繁琐,如一般情况下平均每个学生要画300多个☆。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学校就着手解决问题——进一步修订《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修改后的《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在传承历史成果的基础上,又矫正了实践中的偏差,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尊重激励扬个性。新版《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第一学期综合评价中设有“努力方向”一栏,在第二学期则改为“教师寄语”(见表三)。前者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欣赏发现,鼓励学生成长,是评价多元化的集中体现;后者从品行、身心健康、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角度帮助学生明晰努力方向,不讳言、不含糊,直接明了,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办学思想。增设的这两个栏目关注全面发展的同时尊重个性,不仅是对学生评价的真实记录,而记录本身又发挥着评价激励的积极作用。 二是真切细致显层次。新版《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品行情况”中的教育达标要求不是假大空的描述,而是真实细致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切实要求。如“会整理书桌”、“体谅父母的辛苦”、“理解校训的含义”等,都要求与《播下仁爱求真的种子》以及“仁爱之星”、“求真之星”规定的各级段评价标准是同一标准。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决定了评价行为的延续性、连贯性,强化了过程性。
三是简洁全面易操作。新版《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在“学习情况”栏目中增设了任课教师姓名一栏,这既是对任课教师劳动的尊重,又是在明晰一份责任。“实践情况”记录是在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与综合素质。
在对报告书的内容进行改版的同时,学校还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评价结果做记录与呈现服务。有了这套素质发展操作系统,学生学业成绩再也不用人工书写,只需直接从管理学业成绩登记的部门一次性导入即可。这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确保了记录的真实。同时,还便于数据库管理与信息查询,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就是组成整个评价体系的关键部分,各部分看似独立,实际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播下仁爱求真的种子》侧重播种,是品行方面的过程载体;等级制改革是学业方面的过程载体;“仁爱之星”、“求真之星”评选是对过程的强化,对教育成果的巩固;素质报告书是对阶段性发展状况的记录、汇报和展示。
四、优势成效
作为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该体系显示出以下三大优势。
一是融合了过程和结果。素质养成读本《播下仁爱求真的种子》,其中涉及小学生若干必修素养,“仁爱之星”、“求真之星”的评选标准就参照读本而制定的。这样,读本的使用就为评价结果的产生提供了依据,强化了过程性,从而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二是融合了差异性与全面性。“仁爱之星”、“求真之星”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具体的标准为学生评价提供了依据,是组织评价过程的重要参考。而评价作为无形的指挥棒,其中体现的人才培养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为防止模式化,倡导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格局,在实施办法中既有标准,又不唯标准,开辟了破格人选通道,尊重差异发展、个性发展。比如,“仁爱之星”破格条件为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有突出表现,如热心助人、孝敬长辈、为校争光等,受到师长、同学普遍好评,或产生一定的社会认可度。当然,在兼顾差异的同时,也不能违背全面发展的要求,评选标准既有对品行方面的要求,也有对学业方面的要求,不再凸显语、数、外主学科的重要性,每一门学科都有相应的达成要求。
三是融合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仁爱”“求真”的总命题下设若干分支,涉及学生素质发展的诸多方面,借以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找到努力的方向。同时,评价还兼顾多元主体。学生本人、同学、家长、老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利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最终的评价结果需要所有任课教师签名方可生效。多主体参与不仅是对公正性的监督,更使评价行为更为客观,防止了评价结果有失偏颇,产生负面影响。
“23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育人、主动发展的原则,适应了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自我规范、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要求。
五、推广价值
育才小学“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33’体系”,呈现的是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它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对于学生评价领域的研究有参考价值,对于学校开展学生评价工作有直接的借鉴作用,可资共享和推广的实践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新的试卷样式;二是学科成绩等级评价标准;三是“仁爱之星”、“求真之星”评选改版后的《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四是“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操作系统软件。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实行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展相结合的激励性、综合性评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扬州市育才小学在“秉承仁爱求真精神,打造素质教育典范”的征途中,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为切入点,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总之,每一所学校都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支点,“233”是可以借鉴推广的一个杠杆,拥有了支点和杠杆,素质教育将不断向前推动。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 罗登廉)
一、概念阐释
什么是“233”呢?“2”指评价体系的核心,即“仁爱之星”和“求真之星”的评选。第一个“3”指三个支撑:一是改革学业评价,科学设定学业成绩等级划分标准;二是落实过程评价,编写养成教育读本《播下仁爱求真的种子》;三是呈现评价结果,合理修改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第二个“3”指三个优势,即融合了过程和结果,融合了差异性与全面性,融合了学校、家庭和社会。
二、研究背景
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评价制度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引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聚焦了家长的目光,引领着全社会评判教育的价值导向。从这个角度看,学生评价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因此,这项改革实践旨在让更多的家长和社会群体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将目光聚焦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学校文化传承的需要。学校创办之初立下的校训——“仁爱求真”,已伴随着学校走过了一百多个春秋。以“仁爱求真”为校训,反映了育才小学的办学宗旨和育人方向,即崇尚仁爱、倡导求真。随着时代的发展,“仁爱求真”还要被赋予哪些新的内涵?“仁爱求真”怎样在新一代育才学子的身上打上烙印?校训精神的传承需要一个载体,改革学生评价是落实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对于传承与发扬校训精神有实际意义。
三、实施举措
1.创新校本评价
作为研究主体的《育才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也称“仁爱之星”、“求真之星”评选方案,是对“三好生”评选和少先队“雏鹰争章”的发展和完善。它保留了原有评价制度中的“全面发展”理念,削减了“甄别与选拔功能”,同时借鉴了“争章”这一有效的形式和载体。
“仁爱之星”涵盖五大素养:亲近自然、胸怀祖国、热爱校园、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求真之星”也涵盖五大素养:认识自我、管理自我、追求真知、遵守秩序、学会诚信。由此,生发出十枚奖章,围绕这十枚章开展争章、评章活动,每一枚奖章都有具体的评比标准。然后,结合奖章获得的多少和学业成绩确定星级等次。第一学期评选“仁爱之星”,第二学期评选“求真之星”,两个学期均表现突出的当选为最高级别——“仁爱·求真之星”。学校设置三个级别的星级标准,既照顾了全体又尊重了差异,激励着每一个学生向既定方向努力。方案还对操作流程和方法作出了具体指导,即从“自主申报争章→公开评选→统计获得章数→参考学业成绩→星级认定”,有很强的操作性。
2.改革学业评价
2009年11月19号,江苏省教育厅下发了[20091 34号文件《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考试问题的通知》,其中第1条就要求各学校必须严格控制本校组织的考试次数:小学每学期统一考试不得超过1次,科目不超过3门,考试结果应以等级形式呈现。传统的等级划分是以分数(百分制)作为依据的,如表一所示。
分数值是绝对的,但划分的结果却是相对的,因为不同学科之间、同一学科前后之间试卷难度是不一样的,从而造成等级划分的可信度和效力度偏低。如果我们改变等级划分标准,把切分线改为百分比,按考试人数的百分比划分等级(表二),就解决了上述问题。
表二中“优秀”的百分比从90%~80%~70%,“不及格”的百分比上限从2%~6%~10%,正好保证了年级间的稳定和质量的递升,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
等级制的实施,在行为操作上要具备可行性,在评价理念上要科学有效,等级划分的改变,使等级制更为科学,也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
3.落实过程评价
《播下仁爱求真的种子》是学校自主编写的学生素质养成读本,是实施教育启发和过程评价的双重载体。读本分上、下两篇,上篇围绕“仁爱”主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处理与自然、祖国、生命、他人的关系;下篇围绕“求真”主题,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求真知、做真人。每一个单元都分低、中、高三个级段,呈循环上升态势,不断深化认识。读本有很强的人文色彩,一个个小故事触及心灵、启发思考。每个单元还有相应的辨析、操练和评价要求,教师在使用时,可以借此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并且通过适时的评价,为学期末的综合评价提供一手资料。
4.呈现评价结果
《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苏扬出准字<93>082号)第一版时间是1993年,后来每年修订,最近的一次修订是第十次修订,时间是2004年10月。审视《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发现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整体序列模糊。“品行表现”的教育要求没有整体规划,应按年级层次特点形成序列化,如关于“关心身边的先进模范”的教育要求就不适合三年级的学生。
二是儿童意识淡薄。素质报告书应从儿童立场出发,遵循儿童的生活心理和成长规律,不是从成人的视角规范儿童,如“遵纪守法”的表述之类。
三是设计操作繁琐。素质报告书的表格设计多处违背逻辑,有自相矛盾之处,也有对学科考核随意肢解之处,操作繁琐,如一般情况下平均每个学生要画300多个☆。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学校就着手解决问题——进一步修订《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修改后的《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在传承历史成果的基础上,又矫正了实践中的偏差,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尊重激励扬个性。新版《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第一学期综合评价中设有“努力方向”一栏,在第二学期则改为“教师寄语”(见表三)。前者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欣赏发现,鼓励学生成长,是评价多元化的集中体现;后者从品行、身心健康、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角度帮助学生明晰努力方向,不讳言、不含糊,直接明了,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办学思想。增设的这两个栏目关注全面发展的同时尊重个性,不仅是对学生评价的真实记录,而记录本身又发挥着评价激励的积极作用。 二是真切细致显层次。新版《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品行情况”中的教育达标要求不是假大空的描述,而是真实细致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切实要求。如“会整理书桌”、“体谅父母的辛苦”、“理解校训的含义”等,都要求与《播下仁爱求真的种子》以及“仁爱之星”、“求真之星”规定的各级段评价标准是同一标准。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决定了评价行为的延续性、连贯性,强化了过程性。
三是简洁全面易操作。新版《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在“学习情况”栏目中增设了任课教师姓名一栏,这既是对任课教师劳动的尊重,又是在明晰一份责任。“实践情况”记录是在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与综合素质。
在对报告书的内容进行改版的同时,学校还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评价结果做记录与呈现服务。有了这套素质发展操作系统,学生学业成绩再也不用人工书写,只需直接从管理学业成绩登记的部门一次性导入即可。这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确保了记录的真实。同时,还便于数据库管理与信息查询,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就是组成整个评价体系的关键部分,各部分看似独立,实际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播下仁爱求真的种子》侧重播种,是品行方面的过程载体;等级制改革是学业方面的过程载体;“仁爱之星”、“求真之星”评选是对过程的强化,对教育成果的巩固;素质报告书是对阶段性发展状况的记录、汇报和展示。
四、优势成效
作为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该体系显示出以下三大优势。
一是融合了过程和结果。素质养成读本《播下仁爱求真的种子》,其中涉及小学生若干必修素养,“仁爱之星”、“求真之星”的评选标准就参照读本而制定的。这样,读本的使用就为评价结果的产生提供了依据,强化了过程性,从而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二是融合了差异性与全面性。“仁爱之星”、“求真之星”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具体的标准为学生评价提供了依据,是组织评价过程的重要参考。而评价作为无形的指挥棒,其中体现的人才培养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为防止模式化,倡导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格局,在实施办法中既有标准,又不唯标准,开辟了破格人选通道,尊重差异发展、个性发展。比如,“仁爱之星”破格条件为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有突出表现,如热心助人、孝敬长辈、为校争光等,受到师长、同学普遍好评,或产生一定的社会认可度。当然,在兼顾差异的同时,也不能违背全面发展的要求,评选标准既有对品行方面的要求,也有对学业方面的要求,不再凸显语、数、外主学科的重要性,每一门学科都有相应的达成要求。
三是融合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仁爱”“求真”的总命题下设若干分支,涉及学生素质发展的诸多方面,借以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找到努力的方向。同时,评价还兼顾多元主体。学生本人、同学、家长、老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利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最终的评价结果需要所有任课教师签名方可生效。多主体参与不仅是对公正性的监督,更使评价行为更为客观,防止了评价结果有失偏颇,产生负面影响。
“23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育人、主动发展的原则,适应了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自我规范、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要求。
五、推广价值
育才小学“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33’体系”,呈现的是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它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对于学生评价领域的研究有参考价值,对于学校开展学生评价工作有直接的借鉴作用,可资共享和推广的实践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新的试卷样式;二是学科成绩等级评价标准;三是“仁爱之星”、“求真之星”评选改版后的《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四是“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操作系统软件。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实行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展相结合的激励性、综合性评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扬州市育才小学在“秉承仁爱求真精神,打造素质教育典范”的征途中,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为切入点,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总之,每一所学校都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支点,“233”是可以借鉴推广的一个杠杆,拥有了支点和杠杆,素质教育将不断向前推动。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