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自由意识,还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创新精神才能在自由意识的土壤中得以孕育和发展。
关键字:语文,创新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就必须让学生的思维得以自由,长期以来学生的思维受经验主义的束缚,不能自由流动,缺少自由思维就缺少创新萌芽,因此要培养学生自由意识,还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创新精神才能在自由意识的土壤中得以孕育和发展。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動中,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纲,惟权威是命,惟标准是遵,使课堂教学变为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获得标准答案为目的。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单调。教和学都是为了考试,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机械化。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多义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感触创新,形成创新意识。
知识和思维的关系极为密切,思维活动的进程就是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我们在强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时绝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一般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广阔的想象空间里感受到意境美,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而这一空间一旦形成,学生的创造火花将会不断迸发出来,例如讲《清清的溪水》时,我为导课而创设情境,我首先在板面上画一幅简笔画,有清清的溪水,茂密的树林,漂亮的房子,同时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下你想象中小兔子的家,比老师画的小兔子的家还漂亮吗?同学们一听很兴奋,立刻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出自己画面中的景物,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从问题开始,只有教师设计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思维和问题恰当地加深,才能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一个巧妙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逆向思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例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讲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不同的景色,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着重描写群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而作者侧重只描写一只画眉鸟的飞、叫,对其它没有描写。在此我设计这样—个问题,除书中描写的,你能描述其它鸟会有哪些活动?用口头表达出来,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激发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也是可以完成的。如:忽然从树上飞来一只穿着漂亮外衣的黄鹂鸟落在一只树叉上,用嘴梳理着羽毛,仿佛在和我们比美呢等等,这些学生用创造的思维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其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
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例如上《变色龙》一文教师提问:“血淋淋的指头”的细节描写是否多余。有的学生认为,其描写是赫留金被狗咬伤的见证,也是要求狗主人赔偿的有力证据,并不多余。有的则认为这样的描写会成为赫留金冒犯名狗的充分罪证,这是不该写的。学生在这种矛盾的争论中,思维大大激活,教师在此基础上再给他们以肯定和赞许,激发更多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如此提问,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并且有深度,有灵活感,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更应鼓励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思考,自主质疑,大胆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包办,甚至代替解答,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营造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亚力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知识是在思考中增长的,在疑问中更新和创造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大胆设想,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标新立异地去思维,不能唯命是从,人云亦云。另外,教师应有意安排创新环节、鼓励创见。如在教学作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猎奇、标新,写出新思想、新时代气息、新风尚,不落俗套,不老调重弹,只要是学生大脑中已有的信息是正确的重新组合,学生有进步意义的创造,就应给予鼓励,给予尊重。因此,教师应热情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保护孩子们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创造思维和求异思维的积极性,让孩子们的思维在课堂上随意流动。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有了落角之地。
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各种知识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创设创新情境,激发创新兴趣,多措并举,不断训练,引导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吴永军.《新课程学习方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泽民,男,贵州仁怀人,单位:贵州省仁怀市高大坪小学,职称:小学副高
关键字:语文,创新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就必须让学生的思维得以自由,长期以来学生的思维受经验主义的束缚,不能自由流动,缺少自由思维就缺少创新萌芽,因此要培养学生自由意识,还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创新精神才能在自由意识的土壤中得以孕育和发展。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動中,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纲,惟权威是命,惟标准是遵,使课堂教学变为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获得标准答案为目的。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单调。教和学都是为了考试,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机械化。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多义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感触创新,形成创新意识。
知识和思维的关系极为密切,思维活动的进程就是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我们在强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时绝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一般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广阔的想象空间里感受到意境美,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而这一空间一旦形成,学生的创造火花将会不断迸发出来,例如讲《清清的溪水》时,我为导课而创设情境,我首先在板面上画一幅简笔画,有清清的溪水,茂密的树林,漂亮的房子,同时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下你想象中小兔子的家,比老师画的小兔子的家还漂亮吗?同学们一听很兴奋,立刻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出自己画面中的景物,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从问题开始,只有教师设计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思维和问题恰当地加深,才能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一个巧妙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逆向思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例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讲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不同的景色,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着重描写群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而作者侧重只描写一只画眉鸟的飞、叫,对其它没有描写。在此我设计这样—个问题,除书中描写的,你能描述其它鸟会有哪些活动?用口头表达出来,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激发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也是可以完成的。如:忽然从树上飞来一只穿着漂亮外衣的黄鹂鸟落在一只树叉上,用嘴梳理着羽毛,仿佛在和我们比美呢等等,这些学生用创造的思维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其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
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例如上《变色龙》一文教师提问:“血淋淋的指头”的细节描写是否多余。有的学生认为,其描写是赫留金被狗咬伤的见证,也是要求狗主人赔偿的有力证据,并不多余。有的则认为这样的描写会成为赫留金冒犯名狗的充分罪证,这是不该写的。学生在这种矛盾的争论中,思维大大激活,教师在此基础上再给他们以肯定和赞许,激发更多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如此提问,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并且有深度,有灵活感,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更应鼓励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思考,自主质疑,大胆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包办,甚至代替解答,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营造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亚力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知识是在思考中增长的,在疑问中更新和创造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大胆设想,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标新立异地去思维,不能唯命是从,人云亦云。另外,教师应有意安排创新环节、鼓励创见。如在教学作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猎奇、标新,写出新思想、新时代气息、新风尚,不落俗套,不老调重弹,只要是学生大脑中已有的信息是正确的重新组合,学生有进步意义的创造,就应给予鼓励,给予尊重。因此,教师应热情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保护孩子们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创造思维和求异思维的积极性,让孩子们的思维在课堂上随意流动。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有了落角之地。
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各种知识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创设创新情境,激发创新兴趣,多措并举,不断训练,引导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吴永军.《新课程学习方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泽民,男,贵州仁怀人,单位:贵州省仁怀市高大坪小学,职称:小学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