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后进生”现象的存在十分普遍,作为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转化他们,促其进步。在个人、家庭、学校和同伴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部分学生成为学习上的“后进”者。语言学习的动机多种多样,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工具性动机和融入性动机都会对外语学习产生影响。外语教师需要围绕学习“动机”对“后进生”进行激励。
关键词: 外语教学 学习动机 激励
一、现象:“后进生”普遍存在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消极,缺点问题较多。在外语学习方面,通常表现为课堂表现消极,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动力,上课喜欢坐在教室最后排,或者在课堂上做白日梦,完成作业敷衍了事,外语课考核经常不及格等。在师生中,这类学生在传统意义上常常被称为“差生”,中性的叫法则是“后进生”。在英语国家,具有类似特征的学生通常被称为“Reluctant learners”或“Reluctant Students”。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后进生”现象的存在十分普遍,作为教师我们无法回避,也不该回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转化他们,促其进步。
随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后进生的激励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语言学家Skehan曾经做出“只要给予激励,任何人都可以学会一门语言”的著名论断。按照Skehan的观点,学会一门语言并不是少数具有特殊技能或先天能力的人的专利,关键在于激励。因此,本文拟结合个人从事大学外语教学的实践和思考,就后进生的激励问题略作探讨。
二、关系:外语学习需要激励
1.语言学习中激励的必要性
关于外语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必要性,很多学者早已做过论证。比如,有的学生之所以很喜欢一门学科,可能就是想知道这门学科究竟是什么样的。美国心理学家J.S.Bruner说“我们往往对自己擅长的东西感兴趣。”相比之下,有的学生学习动机却很实际,认为学英语就是为了看外语节目,同外国人打交道,等等。在20世纪中期的一些语言实验表明,如果学生在学外语时对目的语很热衷并且很想融入其文化,那么学生就能受到很大的激励并且取得语言学习的更大成功。相反,如果没有足够的刺激对个体形成激励,潜能再好的学生也不能有效地实现外语学习目标,所以教师必须致力于“与消极作斗争”。尽管教授课程是教师在课堂上首要工作,但是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激励。如果缺少激励,所有的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总而言之,受到很大激励的学生往往要比没有受到激励的学生做的好。
2.语言学习需要激发多种动机
无论是从“动机(Motivation)”与“激励(Motivating)”的词源关系,还是从国内外关于外语教学中学生的激励问题研究实践看,激励通常是和动机联系在一起的。动机是指个体产生了想做某事的一种念头,动机本身被看作是影响外语学习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激励学生,就是要激发和鼓励学生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符合要求的学习行为。只有从动机方面理解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社会因素及个体差异,才能探索激发外语学习动机的途径和策略。
Atkinson,McClelland,Clark&Lowell把外语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前者是为了从语言活动中获得愉快和满足,后者是将此作为途径达到某一目的。研究者将动机划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但同时指出不宜把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只看作是两极中的一种,人们可以兼有这两种而且相互影响。动机的产生原因因人而异,Gardner和Lambert经过多年研究,最后把外语学的动机分为两种: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指学习者对目标语社团有所了解或有特殊兴趣、希望与之交往或亲近,或希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学习者的目的在于获得某种实用的、具体的回报,如通过大学的外语测试获得毕业学分,获得奖学金,获得某种必要的资格,谋取更高薪金的职位等。但对于前者是否比后者更能促进语言成绩,研究并没有取得一致结论。
三、探因:四大因素导致“后进”
大量的研究表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同伴因素通常会对外语学习产生影响,而学生的“后进”大多与此有关。
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通常包括文化冲击、挫败感、叛逆性格和对失败的恐惧感。当学生从其固有的文化环境中移居到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就会产生文化上的不适应,心理平衡和价值判断标准会完全丧失。学习外语本身涉及到对外国文化习俗和行为方式的了解和学习。母语和外语之间的差别越大,学习者所受的文化冲击会越大。对于已近成年的大学生来说,对母语的接受程度较高,一旦失去社交活动中人们熟悉的标志和信号会引起引起焦虑,学习过程的多种情形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挫败感,例如一次考试的失败,教师对个人的漠视等。尤其是一些自尊心極强、有着强烈成功欲望的学生,如果自己的一个正确回答得不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学习热情都会降低。有些学生由于性格上的叛逆性,会影响到学习,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身上很明显。这类学生不喜欢教师的当众表扬或者褒奖,他们会觉得接受表扬意味着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老师的一种屈尊俯就。在某些时候,少数极具叛逆性格的学生甚至会向教师做出挑战行为,一些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还有学生对外语学习过程的各种挑战,不愿意去探索和尝试,生怕一旦失败使自己丢脸。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学生会在课堂保持沉默或者有意识的坐到不易被教师注意的位置。然而,习惯成自然,一旦长期出现这种行为,最终在稍微具有挑战的问题面前他们会缩手缩脚,畏缩不前。
2.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通常包括教材内容、教师态度和教学方式。众所周知,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生活圈子,统编教材很难彻底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学生,但是中国的教材内容“一刀切”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如果教师对教材处理的灵活性不足,搞“一刀切”的长期效应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失去必要的兴趣,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尽管具备必需的热情是一名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先决条件,但是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由于缺少较长时间的师生互动和应有的情感交流,学生的心理活动得不到教师应有的重视,学生逐渐降低对教学活动的兴趣。教和学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对于学生学习也很重要。教师和学生对“怎样教”和“怎样学”应该有一个基本可靠的判断,否则就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式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变得过快,应该在灵活性和稳定性之间保持平衡。课堂教学节奏方面值得特别注意,过快或者过慢都对教学不利。近年来,社会上一些知名的外语培训机构之所以“火”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教材内容、教师态度和教学方式迎合了学生的胃口。
3.家庭因素。
研究表明,家长的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良好的家庭氛围都对学生的外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相反,采取高压手段、缺乏父母亲的关爱,家庭成员之间隔膜较大,会使学生逐渐掉队或者脱离集体,进而影响到包括外语学习在内的一切学习活动。
4.同伴因素。
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如果在教学活动中长期将“后进生”们放在一起,往往会使后进生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即使正在进步的学生也会在学习态度上再度趋向消极。同学之间的调侃、孤立、冷落等均可能,同样对“后进生”形成不利于进步的影响。
四、策略:五个方面激励“后进”
1.选择生活话题教学。
语言是生活和思想的一面镜子。教材是死的,教师却是活的。学生和教师相比,往往有着迥异的生活态度和特殊话题。教师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与学生的兴趣、经历、爱好和生活有关的主题教学。有时可以选择诸如时事政治、校园新闻、吃喝玩乐、影片音乐等学生容易产生浓厚兴趣的东西作为教学素材。有时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替换、省略、改编或者删减以适应学生的口味。
2.做好课堂信息反馈。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关注、收集和利用学生对各种教学活动的反应信息,特别是应该记下那些学生反应比较积极的活动。在分组活动时应留意一些必要的细节,比如“谁经常会遇到难题”;在监控学生时使用目光传递信息,甚至轻轻点个头也可以表示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关注,经常给学生提供发言机会,以此来检验学生是否在积极的进行思考,就教学和课程定期用匿名形式向学生征求反馈意见,对教学做出适当的调整或者改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图片、音乐、提问、讨论等形式去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尽可能拉近目的语与学生亲身生活体验的关联事物之间的距离。此外,教师应该确保学生对学习目标有充分的认识,能够自己知道前进的方向。要让学生有体验成功的机会,每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要让整个班级分享其成功经验。
4.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在保持适当的教学节奏的同时,尽量使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教学策略、授课方式、演示过程、课堂讨论、案例学习等都应该时有变化,灵活变通。良好的课堂管理技巧,学生自行设定的学习目标,都会有利于教师将学生控制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下,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众多实践还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大有帮助,教师应该努力建立和培养好的师生关系。
5.关注学生一些小进步。
作为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帮助学生发扬长处,减少弱点。对于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尽可能的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要让后进学生觉得,整个集体会因为他们的一点进步感到高兴。当然,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后进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过度依赖表扬或者赞美、惩罚和训斥同样会产生不利的结果。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要求,对于同样一个问题要想让学生重视,教师必须首先重视。
参考文献:
[1]Gardner.R.C.and Lambert.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ning[M].Rowley,Mass: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62.
[2]Bruner.J.S.In Search of Mind[M].New York:Harper&Row,1983.
[3]張文鹏.外语学习动力与策略运用之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4]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马静.外语学习动机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6]杜福兴.谈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保持[J].外语教学,2003,(7).
关键词: 外语教学 学习动机 激励
一、现象:“后进生”普遍存在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消极,缺点问题较多。在外语学习方面,通常表现为课堂表现消极,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动力,上课喜欢坐在教室最后排,或者在课堂上做白日梦,完成作业敷衍了事,外语课考核经常不及格等。在师生中,这类学生在传统意义上常常被称为“差生”,中性的叫法则是“后进生”。在英语国家,具有类似特征的学生通常被称为“Reluctant learners”或“Reluctant Students”。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后进生”现象的存在十分普遍,作为教师我们无法回避,也不该回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转化他们,促其进步。
随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后进生的激励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语言学家Skehan曾经做出“只要给予激励,任何人都可以学会一门语言”的著名论断。按照Skehan的观点,学会一门语言并不是少数具有特殊技能或先天能力的人的专利,关键在于激励。因此,本文拟结合个人从事大学外语教学的实践和思考,就后进生的激励问题略作探讨。
二、关系:外语学习需要激励
1.语言学习中激励的必要性
关于外语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必要性,很多学者早已做过论证。比如,有的学生之所以很喜欢一门学科,可能就是想知道这门学科究竟是什么样的。美国心理学家J.S.Bruner说“我们往往对自己擅长的东西感兴趣。”相比之下,有的学生学习动机却很实际,认为学英语就是为了看外语节目,同外国人打交道,等等。在20世纪中期的一些语言实验表明,如果学生在学外语时对目的语很热衷并且很想融入其文化,那么学生就能受到很大的激励并且取得语言学习的更大成功。相反,如果没有足够的刺激对个体形成激励,潜能再好的学生也不能有效地实现外语学习目标,所以教师必须致力于“与消极作斗争”。尽管教授课程是教师在课堂上首要工作,但是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激励。如果缺少激励,所有的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总而言之,受到很大激励的学生往往要比没有受到激励的学生做的好。
2.语言学习需要激发多种动机
无论是从“动机(Motivation)”与“激励(Motivating)”的词源关系,还是从国内外关于外语教学中学生的激励问题研究实践看,激励通常是和动机联系在一起的。动机是指个体产生了想做某事的一种念头,动机本身被看作是影响外语学习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激励学生,就是要激发和鼓励学生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符合要求的学习行为。只有从动机方面理解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社会因素及个体差异,才能探索激发外语学习动机的途径和策略。
Atkinson,McClelland,Clark&Lowell把外语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前者是为了从语言活动中获得愉快和满足,后者是将此作为途径达到某一目的。研究者将动机划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但同时指出不宜把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只看作是两极中的一种,人们可以兼有这两种而且相互影响。动机的产生原因因人而异,Gardner和Lambert经过多年研究,最后把外语学的动机分为两种: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指学习者对目标语社团有所了解或有特殊兴趣、希望与之交往或亲近,或希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学习者的目的在于获得某种实用的、具体的回报,如通过大学的外语测试获得毕业学分,获得奖学金,获得某种必要的资格,谋取更高薪金的职位等。但对于前者是否比后者更能促进语言成绩,研究并没有取得一致结论。
三、探因:四大因素导致“后进”
大量的研究表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同伴因素通常会对外语学习产生影响,而学生的“后进”大多与此有关。
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通常包括文化冲击、挫败感、叛逆性格和对失败的恐惧感。当学生从其固有的文化环境中移居到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就会产生文化上的不适应,心理平衡和价值判断标准会完全丧失。学习外语本身涉及到对外国文化习俗和行为方式的了解和学习。母语和外语之间的差别越大,学习者所受的文化冲击会越大。对于已近成年的大学生来说,对母语的接受程度较高,一旦失去社交活动中人们熟悉的标志和信号会引起引起焦虑,学习过程的多种情形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挫败感,例如一次考试的失败,教师对个人的漠视等。尤其是一些自尊心極强、有着强烈成功欲望的学生,如果自己的一个正确回答得不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学习热情都会降低。有些学生由于性格上的叛逆性,会影响到学习,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身上很明显。这类学生不喜欢教师的当众表扬或者褒奖,他们会觉得接受表扬意味着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老师的一种屈尊俯就。在某些时候,少数极具叛逆性格的学生甚至会向教师做出挑战行为,一些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还有学生对外语学习过程的各种挑战,不愿意去探索和尝试,生怕一旦失败使自己丢脸。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学生会在课堂保持沉默或者有意识的坐到不易被教师注意的位置。然而,习惯成自然,一旦长期出现这种行为,最终在稍微具有挑战的问题面前他们会缩手缩脚,畏缩不前。
2.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通常包括教材内容、教师态度和教学方式。众所周知,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生活圈子,统编教材很难彻底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学生,但是中国的教材内容“一刀切”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如果教师对教材处理的灵活性不足,搞“一刀切”的长期效应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失去必要的兴趣,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尽管具备必需的热情是一名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先决条件,但是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由于缺少较长时间的师生互动和应有的情感交流,学生的心理活动得不到教师应有的重视,学生逐渐降低对教学活动的兴趣。教和学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对于学生学习也很重要。教师和学生对“怎样教”和“怎样学”应该有一个基本可靠的判断,否则就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式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变得过快,应该在灵活性和稳定性之间保持平衡。课堂教学节奏方面值得特别注意,过快或者过慢都对教学不利。近年来,社会上一些知名的外语培训机构之所以“火”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教材内容、教师态度和教学方式迎合了学生的胃口。
3.家庭因素。
研究表明,家长的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良好的家庭氛围都对学生的外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相反,采取高压手段、缺乏父母亲的关爱,家庭成员之间隔膜较大,会使学生逐渐掉队或者脱离集体,进而影响到包括外语学习在内的一切学习活动。
4.同伴因素。
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如果在教学活动中长期将“后进生”们放在一起,往往会使后进生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即使正在进步的学生也会在学习态度上再度趋向消极。同学之间的调侃、孤立、冷落等均可能,同样对“后进生”形成不利于进步的影响。
四、策略:五个方面激励“后进”
1.选择生活话题教学。
语言是生活和思想的一面镜子。教材是死的,教师却是活的。学生和教师相比,往往有着迥异的生活态度和特殊话题。教师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与学生的兴趣、经历、爱好和生活有关的主题教学。有时可以选择诸如时事政治、校园新闻、吃喝玩乐、影片音乐等学生容易产生浓厚兴趣的东西作为教学素材。有时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替换、省略、改编或者删减以适应学生的口味。
2.做好课堂信息反馈。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关注、收集和利用学生对各种教学活动的反应信息,特别是应该记下那些学生反应比较积极的活动。在分组活动时应留意一些必要的细节,比如“谁经常会遇到难题”;在监控学生时使用目光传递信息,甚至轻轻点个头也可以表示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关注,经常给学生提供发言机会,以此来检验学生是否在积极的进行思考,就教学和课程定期用匿名形式向学生征求反馈意见,对教学做出适当的调整或者改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图片、音乐、提问、讨论等形式去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尽可能拉近目的语与学生亲身生活体验的关联事物之间的距离。此外,教师应该确保学生对学习目标有充分的认识,能够自己知道前进的方向。要让学生有体验成功的机会,每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要让整个班级分享其成功经验。
4.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在保持适当的教学节奏的同时,尽量使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教学策略、授课方式、演示过程、课堂讨论、案例学习等都应该时有变化,灵活变通。良好的课堂管理技巧,学生自行设定的学习目标,都会有利于教师将学生控制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下,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众多实践还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大有帮助,教师应该努力建立和培养好的师生关系。
5.关注学生一些小进步。
作为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帮助学生发扬长处,减少弱点。对于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尽可能的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要让后进学生觉得,整个集体会因为他们的一点进步感到高兴。当然,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后进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过度依赖表扬或者赞美、惩罚和训斥同样会产生不利的结果。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要求,对于同样一个问题要想让学生重视,教师必须首先重视。
参考文献:
[1]Gardner.R.C.and Lambert.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ning[M].Rowley,Mass: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62.
[2]Bruner.J.S.In Search of Mind[M].New York:Harper&Row,1983.
[3]張文鹏.外语学习动力与策略运用之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4]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马静.外语学习动机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6]杜福兴.谈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保持[J].外语教学,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