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科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一)建章立制
2011年本科教学工程实施以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务处按照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等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精神及学校的整体工作部署,制定和修订了19个符合学校特点的制度、规定。其中,制定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等12个文件,修订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材立项、出版资助管理办法》等7个文件。在制度层面有力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项目申报及成果
学校自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以来,在建设过程中紧紧抓住影响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积极申报各类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专业建设
1.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取得的成绩
2011年以来,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中相继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法学、经济学、新闻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6个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生培养等方面确立了人才培养模式,在教材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社会工作专业确立了“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就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法学专业制定了法学人才分类培养方案,贯彻分类培养的思路,将专业选修课划分为五个模块。进一步加强了实践课程的建设,增设案例研习课和司法实务课,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完成了专业核心课程的遴选与课程调整方案。经济学专业探索实现“教学 研究 调查”的培养模式。新闻学专业通过以“5 1”课程群为核心,以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形式,打造以“素质能力为核心、知识技术为载体”的复合型、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于2014年积极申报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
2014年,公共管理系申报了行政管理专业。2015年,中国语言文学系正在探索开办对外汉语专业以适应学校孔子学院带来的国际效益,社会工作学院开展了中美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联合培养项目。
(四)课程建设
近年来,学校在课程改革与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专业核心课程、通识核心课程、创新创业核心课程及精品在线课程为着力点,初步构建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体系。
1.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2年年底,学校正式推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学校制定出台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关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几点意见》等文件。在推进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学校及各教学部门多次召开不同层次的专题研讨会,充分论证核心课程设置的重要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专业对所属专业的核心课程邀请了校外专家进行论证,社会工作等专业采取教改立项的方式进行研究。经过充分酝酿、严谨论证,各专业结合实际情况,严格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经过多次更正、修改,14个专业、140余门核心课程名称及课程规划获得最终确定,并纳入近年的本科培养方案之中,为学生获取专业核心知识提供了指引。同时,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等专业形成了多篇研究报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新闻学等专业形成了多个符合学校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2.通识核心课程改革与实践
学校在同类院校中较早开展了通识课程教育,2013年,学校召开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讨会,明确提出要通过总结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查找不足,认真研究和规划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相继剔除了40余门学生认可度低的通识课程,围绕专业知识轴心增补了50余门通识课程,确立了以哲学思维类课程、史学类课程及计算机类课程为核心的通识课程群。
3.打造精品视频在线课程
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对加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以及组织管理办法。
在以往建设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上,2013年、2014年分别由学校的谷振诣教授、李家华教授主讲的《批判性思维》(点击率近3万次)《一起学创业》(点击率近4万次)在教育部“爱课程”网正式上线。
4.创新创业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开展了十余年,曾获得国际劳工组织和团中央授予的“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2006年)和“大学生KAB创业教育示范基地”(2007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要求,顺应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学校相继制定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关于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创新创业学分实施办法》,推动了学校以“创业基础”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目前“一起学创业”“创业基础”等课程已在爱课程、超星等平台上线,由学校教师主编、参编的“创业基础”“大学生KAB创业指导教程”等课程书籍已作为示范教材在全国使用。
5.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建设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要求,学校在2014年重新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并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制度》。
由教务处组织申报,由学校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秦国伟主讲的“中国近代史”一课获批2015年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称号。 (五)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1.教师培训
有计划地组织新教师参加以教学理念与教学改革、教学技能、教学研究方法等方面为主题的培训。一是聘请校内外教学名师开展专题培训。相继举办了“批判性思维的课堂应用”“新教师、新挑战”“服务学习”等主题的教学专题培训活动。24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二是充分利用教育部网络培训中心提供的各门精品课程,由青年教师根据个人的教学需求自行选择相关课程的方式参与培训。
2.教学能力提升
一是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各院系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异的教师为指导教师,对相关专业青年教师所教授的课程进行“一对一”教学指导,并在教学方式、课程设计等方面予以帮助。二是推动教学经验分享与交流。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教师比较关注的问题,通过举办午餐会、青年教师沙龙等活动,聘请校内外教学名师与青年教师分享经验、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教师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优化教学设计,在宽松、和谐的观点碰撞、切磋讨论中,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开展校内教学观摩活动。学校教学观摩活动是通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邀请校内教学名师或教学效果优异的教师在“原生态”的环境下进行授课,聘请专家督导组在课后进行评议,青年教师参与讨论的方式开展。同时,青年教师也可通过申请“被听课”的方式,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对其课程进行教学“诊断”。
3.开展教师暑期社会实践
学校在2012年—2015年通过组织教师参与暑期社会调研的方式,引导教师深入社会、展开调研,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四年来,学校共投入经费225万,形成了51份详实丰富的优秀调研报告,涉及专任教师占到全校教师的75%以上。2015年,首次以学校名义组织教师成立综合调研组赴河南省南阳市开展专题调研。学校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革管理方式,有效提升了教师教学、科研质量及成果的转化率。
(六)实践基地、实验室建设
由学校作为主持学校,中关村街道华清园社区服务站、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最高检察院影视中心法治中国传媒相继获批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2011年3月,为推进学校实践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实践实验教学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社会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新闻学和法学等12个专业的实践实验教学场地、师资资源,成立了教学与实验保障中心,将以往分散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和资源配置。
目前,中心拥有实验室22座,包括:社会工作实验室、电话/网络社会调查实验室、法律诊所实验室、ERP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摄像实验室、摄影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演讲实验室、模拟法庭、IT工作室、素质拓展中心、平面媒体编辑部等,实验室课程共计30门。
(七)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1.学科竞赛
学校一贯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管”理念。“以赛促学”,通过获奖学生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学风建设;“以赛促教”,通过竞赛促进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赛促管”,通过竞赛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而推动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学校学生积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等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学科竞赛,取得了较好成绩,在获奖项目、获奖等级、获奖学生人数等方面,呈现年递增态势;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数学建模、数学、模拟法庭、计算机、人文知识、书法等比赛中成果喜人。(详见下表)
年 度 获奖学生人数 奖励额度(元)
2011年 99人 64718元
2012年 87人 59902元
2013年 113人 64799元
2014年 106人 63550元
注:获奖学生人数是专指参加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等省部级以上的各类学科竞赛中一 二三等获奖人数。
2.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行动计划
年 份 项目数量 经费支持
2011年 20项 10万
2012年 24项 12万
2013年 24项 12万
2014年 60项 30万
2015年 60项 30万
总 计 188项 94万
其中:论文《增长极理论视角下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及战略选择》(指导教师:邓艳娟,学生芦山、万凯林),参加北京市第二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论文现场交流,得到专家一致好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等3篇论文入选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论文集。
3.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年 份 项目数量 经费支持
2012年 70项 72万
2013年 38项 38万
2014年 45项 45万
2015年 92项 100万
总 计 245项 255万
其中:2012年,创业实践项目《CIVIL LEADER大学村文化衫原创定制O2O网上商城》参加了由教育部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协办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展板展示;项目《“失独”余生,不再孤独一生—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失独母亲”的生存与发展》获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八)教育教学改革
1.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2006年以来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100项教学改革项目、33门校级精品课程获校级教改立项,评选出52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3位教师获校级教学名师奖,10位教师获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15本教材获校级教材立项、出版资助。 2.各院系教改专项
为了更好发挥教学改革的成效,加强教改专项经费管理,学校从2013年开始对教改专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效果以及经费使用情况每年进行检查评估。2015年起教改专项实行项目申报制。
(九)举办首都特色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论坛
2014年,学校承办了第八届首都特色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论坛,并成功组织开展了北京地区10所部委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月活动。从召开预备会到活动总结,在3个月的时间内,学校积极组织、协调,活动整体运行有序、平稳,成效显著,共涉及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近500人。此项活动由10所行业院校遴选的10位教学质量优异的青年教师担任观摩课授课教师、420余位青年教师采取随堂听课的方式直接参与教学观摩、11所高校的14位国家级、北京市教学名师受聘担任活动的点评教师;北京市教委高教处选派7人、学校教务处选派5人全程参与各院校观摩课教学;各行业院校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50余人参与了观摩课的筹备;形成了教案等材料汇编6万余字、授课心得3万余字、视频资料近30小时。
由学校提出建议并承办的此次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月活动是在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背景下的一次有益尝试,是北京地区高等院校协作创新的一次突破,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得到了北京市教委及其他行业院校的充分肯定。
(十)实施辅修制度
为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学校于2015年实施了辅修制度。9个院系的共计220名学生选择辅修新专业。
(十一)开展本科生国内校际交流
为增加本科生第二校园经历,拓展学生视野,经过多次与人民大学沟通、探讨,2015年开始实施本科生国内校级交流。
(十二)招生宣传工作
自2013年起,每年组织百名在校学生作为招生宣传员,利用寒假期间回原中学宣传学校情况,扩大学校影响,取得良好反响。
开展了“首届本科录取通知书设计大赛”“第二届摄影及短片创作大赛”“师兄师姐有话说”等活动。
2014年、2015年,与中国教育在线网站合作录制了访谈类的招生宣传视频。与北京广播电台、四川广播电台合作录制招生咨询直播访谈节目。
2015年,建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招生办公室微信公众号发布招生相关信息,并在手机网站进行同步宣传。
2015年,学校本科新增设了“行政管理”专业,顺利招生90人。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合作,顺利完成了首次“社会工作专业聋人特教班”的招生工作。
本科教育教学下一步开展工作的思路
国家于近日相继推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引导和支持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
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为实现学校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设目标,我们认为未来五年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主要工作思路为:
(一)深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厘清学科专业发展思路,制定学科专业建设中长期规划。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大力培育以“青年”和“政治”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努力构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题,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体系。二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在各专业推动专业经典著作为核心的经典导读课程,增强学生的核心知识底蕴。三是深化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微课、翻转课堂建设,有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推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动慕课建设。四是加强教材建设。依托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重点推动社会工作、青年研究、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教材编写工作,编写一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五是构建立体化、融合式实践育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创业教育和实训,深入实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按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务分工表推进落实。六是大力实施学校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推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落地,探索符合学校学科特点的选拔、培养、考核机制。七是进一步规范本科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质量。
(二)健全机制,开创教师教学发展新局面
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平台,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发展,不断促进教师更新思想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进一步开展好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三)构建联动机制,确保生源质量稳中有升
在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时期,学校应把握住机会,依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发展的方向,适时调整、探索适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随着高考改革步伐的推进,需要根据政策思考学校未来的发展道路,如何凸显学校特色,突出优势学科发展需要进一步思考。需要学校宏观把控,适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等,突出学校特色,提升专业竞争力,立足长远发展。
(四)深化国内外合作,努力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
扩大本科生国内外校际交流。国内外校际交流,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国内外优秀的教学资源,丰富和拓展本科生的学习经历和视野。学校将不断扩大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通过联合办学、互派本科生等方式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广泛的国内外合作渠道,增加友好交流院校的数量,扩大学生的受益面。
[责任编辑:张 雯 ]
(一)建章立制
2011年本科教学工程实施以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务处按照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等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精神及学校的整体工作部署,制定和修订了19个符合学校特点的制度、规定。其中,制定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等12个文件,修订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材立项、出版资助管理办法》等7个文件。在制度层面有力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项目申报及成果
学校自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以来,在建设过程中紧紧抓住影响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积极申报各类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专业建设
1.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取得的成绩
2011年以来,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中相继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法学、经济学、新闻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6个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生培养等方面确立了人才培养模式,在教材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社会工作专业确立了“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就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法学专业制定了法学人才分类培养方案,贯彻分类培养的思路,将专业选修课划分为五个模块。进一步加强了实践课程的建设,增设案例研习课和司法实务课,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完成了专业核心课程的遴选与课程调整方案。经济学专业探索实现“教学 研究 调查”的培养模式。新闻学专业通过以“5 1”课程群为核心,以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形式,打造以“素质能力为核心、知识技术为载体”的复合型、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于2014年积极申报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
2014年,公共管理系申报了行政管理专业。2015年,中国语言文学系正在探索开办对外汉语专业以适应学校孔子学院带来的国际效益,社会工作学院开展了中美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联合培养项目。
(四)课程建设
近年来,学校在课程改革与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专业核心课程、通识核心课程、创新创业核心课程及精品在线课程为着力点,初步构建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体系。
1.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2年年底,学校正式推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学校制定出台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关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几点意见》等文件。在推进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学校及各教学部门多次召开不同层次的专题研讨会,充分论证核心课程设置的重要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专业对所属专业的核心课程邀请了校外专家进行论证,社会工作等专业采取教改立项的方式进行研究。经过充分酝酿、严谨论证,各专业结合实际情况,严格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经过多次更正、修改,14个专业、140余门核心课程名称及课程规划获得最终确定,并纳入近年的本科培养方案之中,为学生获取专业核心知识提供了指引。同时,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等专业形成了多篇研究报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新闻学等专业形成了多个符合学校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2.通识核心课程改革与实践
学校在同类院校中较早开展了通识课程教育,2013年,学校召开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讨会,明确提出要通过总结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查找不足,认真研究和规划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相继剔除了40余门学生认可度低的通识课程,围绕专业知识轴心增补了50余门通识课程,确立了以哲学思维类课程、史学类课程及计算机类课程为核心的通识课程群。
3.打造精品视频在线课程
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对加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以及组织管理办法。
在以往建设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上,2013年、2014年分别由学校的谷振诣教授、李家华教授主讲的《批判性思维》(点击率近3万次)《一起学创业》(点击率近4万次)在教育部“爱课程”网正式上线。
4.创新创业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开展了十余年,曾获得国际劳工组织和团中央授予的“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2006年)和“大学生KAB创业教育示范基地”(2007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要求,顺应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学校相继制定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关于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创新创业学分实施办法》,推动了学校以“创业基础”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目前“一起学创业”“创业基础”等课程已在爱课程、超星等平台上线,由学校教师主编、参编的“创业基础”“大学生KAB创业指导教程”等课程书籍已作为示范教材在全国使用。
5.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建设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要求,学校在2014年重新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并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制度》。
由教务处组织申报,由学校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秦国伟主讲的“中国近代史”一课获批2015年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称号。 (五)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1.教师培训
有计划地组织新教师参加以教学理念与教学改革、教学技能、教学研究方法等方面为主题的培训。一是聘请校内外教学名师开展专题培训。相继举办了“批判性思维的课堂应用”“新教师、新挑战”“服务学习”等主题的教学专题培训活动。24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二是充分利用教育部网络培训中心提供的各门精品课程,由青年教师根据个人的教学需求自行选择相关课程的方式参与培训。
2.教学能力提升
一是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各院系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异的教师为指导教师,对相关专业青年教师所教授的课程进行“一对一”教学指导,并在教学方式、课程设计等方面予以帮助。二是推动教学经验分享与交流。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教师比较关注的问题,通过举办午餐会、青年教师沙龙等活动,聘请校内外教学名师与青年教师分享经验、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教师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优化教学设计,在宽松、和谐的观点碰撞、切磋讨论中,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开展校内教学观摩活动。学校教学观摩活动是通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邀请校内教学名师或教学效果优异的教师在“原生态”的环境下进行授课,聘请专家督导组在课后进行评议,青年教师参与讨论的方式开展。同时,青年教师也可通过申请“被听课”的方式,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对其课程进行教学“诊断”。
3.开展教师暑期社会实践
学校在2012年—2015年通过组织教师参与暑期社会调研的方式,引导教师深入社会、展开调研,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四年来,学校共投入经费225万,形成了51份详实丰富的优秀调研报告,涉及专任教师占到全校教师的75%以上。2015年,首次以学校名义组织教师成立综合调研组赴河南省南阳市开展专题调研。学校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革管理方式,有效提升了教师教学、科研质量及成果的转化率。
(六)实践基地、实验室建设
由学校作为主持学校,中关村街道华清园社区服务站、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最高检察院影视中心法治中国传媒相继获批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2011年3月,为推进学校实践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实践实验教学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社会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新闻学和法学等12个专业的实践实验教学场地、师资资源,成立了教学与实验保障中心,将以往分散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和资源配置。
目前,中心拥有实验室22座,包括:社会工作实验室、电话/网络社会调查实验室、法律诊所实验室、ERP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摄像实验室、摄影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演讲实验室、模拟法庭、IT工作室、素质拓展中心、平面媒体编辑部等,实验室课程共计30门。
(七)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1.学科竞赛
学校一贯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管”理念。“以赛促学”,通过获奖学生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学风建设;“以赛促教”,通过竞赛促进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赛促管”,通过竞赛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而推动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学校学生积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等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学科竞赛,取得了较好成绩,在获奖项目、获奖等级、获奖学生人数等方面,呈现年递增态势;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数学建模、数学、模拟法庭、计算机、人文知识、书法等比赛中成果喜人。(详见下表)
年 度 获奖学生人数 奖励额度(元)
2011年 99人 64718元
2012年 87人 59902元
2013年 113人 64799元
2014年 106人 63550元
注:获奖学生人数是专指参加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等省部级以上的各类学科竞赛中一 二三等获奖人数。
2.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行动计划
年 份 项目数量 经费支持
2011年 20项 10万
2012年 24项 12万
2013年 24项 12万
2014年 60项 30万
2015年 60项 30万
总 计 188项 94万
其中:论文《增长极理论视角下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及战略选择》(指导教师:邓艳娟,学生芦山、万凯林),参加北京市第二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论文现场交流,得到专家一致好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等3篇论文入选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论文集。
3.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年 份 项目数量 经费支持
2012年 70项 72万
2013年 38项 38万
2014年 45项 45万
2015年 92项 100万
总 计 245项 255万
其中:2012年,创业实践项目《CIVIL LEADER大学村文化衫原创定制O2O网上商城》参加了由教育部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协办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展板展示;项目《“失独”余生,不再孤独一生—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失独母亲”的生存与发展》获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八)教育教学改革
1.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2006年以来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100项教学改革项目、33门校级精品课程获校级教改立项,评选出52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3位教师获校级教学名师奖,10位教师获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15本教材获校级教材立项、出版资助。 2.各院系教改专项
为了更好发挥教学改革的成效,加强教改专项经费管理,学校从2013年开始对教改专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效果以及经费使用情况每年进行检查评估。2015年起教改专项实行项目申报制。
(九)举办首都特色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论坛
2014年,学校承办了第八届首都特色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论坛,并成功组织开展了北京地区10所部委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月活动。从召开预备会到活动总结,在3个月的时间内,学校积极组织、协调,活动整体运行有序、平稳,成效显著,共涉及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近500人。此项活动由10所行业院校遴选的10位教学质量优异的青年教师担任观摩课授课教师、420余位青年教师采取随堂听课的方式直接参与教学观摩、11所高校的14位国家级、北京市教学名师受聘担任活动的点评教师;北京市教委高教处选派7人、学校教务处选派5人全程参与各院校观摩课教学;各行业院校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50余人参与了观摩课的筹备;形成了教案等材料汇编6万余字、授课心得3万余字、视频资料近30小时。
由学校提出建议并承办的此次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月活动是在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背景下的一次有益尝试,是北京地区高等院校协作创新的一次突破,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得到了北京市教委及其他行业院校的充分肯定。
(十)实施辅修制度
为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学校于2015年实施了辅修制度。9个院系的共计220名学生选择辅修新专业。
(十一)开展本科生国内校际交流
为增加本科生第二校园经历,拓展学生视野,经过多次与人民大学沟通、探讨,2015年开始实施本科生国内校级交流。
(十二)招生宣传工作
自2013年起,每年组织百名在校学生作为招生宣传员,利用寒假期间回原中学宣传学校情况,扩大学校影响,取得良好反响。
开展了“首届本科录取通知书设计大赛”“第二届摄影及短片创作大赛”“师兄师姐有话说”等活动。
2014年、2015年,与中国教育在线网站合作录制了访谈类的招生宣传视频。与北京广播电台、四川广播电台合作录制招生咨询直播访谈节目。
2015年,建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招生办公室微信公众号发布招生相关信息,并在手机网站进行同步宣传。
2015年,学校本科新增设了“行政管理”专业,顺利招生90人。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合作,顺利完成了首次“社会工作专业聋人特教班”的招生工作。
本科教育教学下一步开展工作的思路
国家于近日相继推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引导和支持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
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为实现学校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设目标,我们认为未来五年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主要工作思路为:
(一)深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厘清学科专业发展思路,制定学科专业建设中长期规划。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大力培育以“青年”和“政治”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努力构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题,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体系。二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在各专业推动专业经典著作为核心的经典导读课程,增强学生的核心知识底蕴。三是深化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微课、翻转课堂建设,有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推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动慕课建设。四是加强教材建设。依托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重点推动社会工作、青年研究、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教材编写工作,编写一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五是构建立体化、融合式实践育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创业教育和实训,深入实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按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务分工表推进落实。六是大力实施学校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推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落地,探索符合学校学科特点的选拔、培养、考核机制。七是进一步规范本科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质量。
(二)健全机制,开创教师教学发展新局面
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平台,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发展,不断促进教师更新思想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进一步开展好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三)构建联动机制,确保生源质量稳中有升
在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时期,学校应把握住机会,依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发展的方向,适时调整、探索适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随着高考改革步伐的推进,需要根据政策思考学校未来的发展道路,如何凸显学校特色,突出优势学科发展需要进一步思考。需要学校宏观把控,适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等,突出学校特色,提升专业竞争力,立足长远发展。
(四)深化国内外合作,努力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
扩大本科生国内外校际交流。国内外校际交流,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国内外优秀的教学资源,丰富和拓展本科生的学习经历和视野。学校将不断扩大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通过联合办学、互派本科生等方式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广泛的国内外合作渠道,增加友好交流院校的数量,扩大学生的受益面。
[责任编辑:张 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