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的“圣诞老人”没有驯鹿和小精灵,他喜欢三驾马车,还有个孙女。
世界上的神话传说,大抵是从某种人类无法解释或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开始的。或许是林间一股不寻常的大风,田野上空一次淹没庄稼的暴雨,抑或是人们误以为象征着上天震怒的电闪雷鸣,诸如此类,自然以其强大的力量在人们心中种下了神化各种事物的种子。多神信仰往往是很多地区原始的信仰形态,直到一神教让来自远古的精灵们离开人们的心灵。
不过即便信仰已经改变,那些来自古代居民的传说故事仍然流传至今,变成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向人们叙述此地文明的发展历程,严寒老人和雪姑娘就是典型的例子。
“严寒”对俄罗斯大部分地区而言是种必须习惯的生活常态,生活在严寒地区的人们将其人格化,想象成一位穿着白色外套的白胡子老人,使其成为冬季与严寒的主人。在这个时候,严寒老人的面容被掩盖在漫天风雪之后,还只是对于“寒冷”这种现象的解释。在冬季的森林中,他“从一棵枞树跳到另一棵,弄出噼啪声,有时咔咔作响”,这么想来,是不是给冬日林中时常听到的树枝断裂声增添了一些诗意?
在斯拉夫文化中,人们认为寒冷多雪的冬天意味着来年的丰收,也因此,人们会举行一种名为“严寒老人之声”的仪式,给严寒老人奉献薄饼和蜜粥(多用大米、蜂蜜和葡萄干制成的食物),期盼丰收年景。同时,“严寒”也代表着对人类的威胁,为了生存下去,人们也需要向冬日的神灵献出祭品。
从传说故事的起源来看,除外貌和打扮外,严寒老人跟圣诞老人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他更多地还是自然之力的化身,保佑人们取得丰收。不过从19世纪开始,很多俄罗斯作家在作品中描绘这个角色,随着故事越来越多,严寒老人自然也变得更加“亲民”,因为要扮演故事的重要人物,就必须要与主人公产生更多联系,而不只是充当那个高高在上的冬季神灵。在1965年的苏联电影《严寒老人》中,他变成了慈祥的老人形象,帮助男女主人公打败邪恶,克服艰难且最终获得幸 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严寒老人逐渐成为了圣诞节和新年的重要角色。开始东正教会对这件事看法不一,因为在东正教教义中,崇拜这种异教神灵有违教诲,但严寒老人又确实是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直到2000年,都主教谢尔盖在访问沃洛格达时说:“严寒老人使我们每个人从小就知道的善良人物,我们要把好的与不好的分开,我认为,严寒老人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好的那部分。”而这时距离人们开始庆祝严寒老人带来礼物,已经过去了一百余年。
1929年,苏联共青团禁止了圣诞节庆祝活动,严寒老人也就暂时退出节日舞台,到了1936年,他作为新年的代表人物与孙女“雪姑娘”重新回归,这里的“新年”指的是元旦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圣诞节(东正教的圣诞节是每年1月7日),苏联的第一棵新年枞树也出现在这一年。苏联时期,人们还创造了“新年男孩”的角色,他被认为是严寒老人的继任者。
新年的严寒老人与圣诞老人的打扮不太一样,他穿的是一件红色的皮草长外套(圣诞老人穿的是短上衣),绣着银色的花纹,配上天鹅绒作为装饰,还有白色的腰带、手套和靴子以及水晶做的魔法杖。而且相对于圣诞老人,严寒老人也更严厉一些,他会测试收到礼物的孩子,以确定是不是要送出礼物。与西方的驯鹿不同,严寒老人的座驾更具俄罗斯特色——三驾马车拉的雪橇,同時,他也不会像圣诞老人一样爬烟囱。
当然,就像圣诞老人的故乡在芬兰一样,严寒老人在俄罗斯也有自己的“房产”。最有名的两个是科拉半岛的拉普兰保护区和大乌斯秋格。1999年12月25日,“严寒老人之家”开幕式在大乌斯秋格举行,自项目开始以来,有100多万封信送到了这里。2005年后,大乌斯秋克还会在每年11月18日庆祝严寒老人的生日。关于这两个地方的争议,人们想出的解决方法是“既然严寒老人会魔法,那他可以同时待在拉普兰和大乌斯秋格”,如果孩子们写的信没有指明要寄到拉普兰,就会被送到大乌斯秋格。
与严寒老人相比,雪姑娘的故事就要简短得多,她是俄罗斯独一无二的传说形象。在传说里,她一开始其实是严寒老人的女儿,后来才渐渐变成孙女。有人认为,“孙女”这一形象更贴近儿童,与严寒老人逐渐变化的形象更为相符。在很多传说中,她是冬日冰雪的造物,会在春日来临之际融化,象征着重生与希望。
俄国著名民俗学家亚历山大·阿法纳西耶夫在他的作品中首次记录了1869年雪姑娘和她的父母的故事;1873年,剧作家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受这个故事启发,创作了戏剧《雪姑娘》,由柴可夫斯基配乐并公演。他将雪姑娘描述为一个金发碧眼的苍白女孩,穿着白蓝相间的皮草大衣,戴着帽子和手套。在这个故事里,她是严寒老人的女儿。与传说类似的是,这两位作家笔下的雪姑娘最终都因为火焰或是爱情的温暖而消逝了。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根据奥斯特洛夫斯基版本的剧本改写成歌剧于1882年上演,全名为《雪姑娘—春天的童话》,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正如世界其他地区的众多传说一样,严寒老人与雪姑娘的信仰意味早已淡去,如今,他们是俄罗斯人迎接新年的重要人物,在每个新年为大家带来心灵的慰藉与快乐。
世界上的神话传说,大抵是从某种人类无法解释或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开始的。或许是林间一股不寻常的大风,田野上空一次淹没庄稼的暴雨,抑或是人们误以为象征着上天震怒的电闪雷鸣,诸如此类,自然以其强大的力量在人们心中种下了神化各种事物的种子。多神信仰往往是很多地区原始的信仰形态,直到一神教让来自远古的精灵们离开人们的心灵。
不过即便信仰已经改变,那些来自古代居民的传说故事仍然流传至今,变成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向人们叙述此地文明的发展历程,严寒老人和雪姑娘就是典型的例子。
“严寒”对俄罗斯大部分地区而言是种必须习惯的生活常态,生活在严寒地区的人们将其人格化,想象成一位穿着白色外套的白胡子老人,使其成为冬季与严寒的主人。在这个时候,严寒老人的面容被掩盖在漫天风雪之后,还只是对于“寒冷”这种现象的解释。在冬季的森林中,他“从一棵枞树跳到另一棵,弄出噼啪声,有时咔咔作响”,这么想来,是不是给冬日林中时常听到的树枝断裂声增添了一些诗意?
在斯拉夫文化中,人们认为寒冷多雪的冬天意味着来年的丰收,也因此,人们会举行一种名为“严寒老人之声”的仪式,给严寒老人奉献薄饼和蜜粥(多用大米、蜂蜜和葡萄干制成的食物),期盼丰收年景。同时,“严寒”也代表着对人类的威胁,为了生存下去,人们也需要向冬日的神灵献出祭品。
从传说故事的起源来看,除外貌和打扮外,严寒老人跟圣诞老人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他更多地还是自然之力的化身,保佑人们取得丰收。不过从19世纪开始,很多俄罗斯作家在作品中描绘这个角色,随着故事越来越多,严寒老人自然也变得更加“亲民”,因为要扮演故事的重要人物,就必须要与主人公产生更多联系,而不只是充当那个高高在上的冬季神灵。在1965年的苏联电影《严寒老人》中,他变成了慈祥的老人形象,帮助男女主人公打败邪恶,克服艰难且最终获得幸 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严寒老人逐渐成为了圣诞节和新年的重要角色。开始东正教会对这件事看法不一,因为在东正教教义中,崇拜这种异教神灵有违教诲,但严寒老人又确实是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直到2000年,都主教谢尔盖在访问沃洛格达时说:“严寒老人使我们每个人从小就知道的善良人物,我们要把好的与不好的分开,我认为,严寒老人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好的那部分。”而这时距离人们开始庆祝严寒老人带来礼物,已经过去了一百余年。
1929年,苏联共青团禁止了圣诞节庆祝活动,严寒老人也就暂时退出节日舞台,到了1936年,他作为新年的代表人物与孙女“雪姑娘”重新回归,这里的“新年”指的是元旦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圣诞节(东正教的圣诞节是每年1月7日),苏联的第一棵新年枞树也出现在这一年。苏联时期,人们还创造了“新年男孩”的角色,他被认为是严寒老人的继任者。
新年的严寒老人与圣诞老人的打扮不太一样,他穿的是一件红色的皮草长外套(圣诞老人穿的是短上衣),绣着银色的花纹,配上天鹅绒作为装饰,还有白色的腰带、手套和靴子以及水晶做的魔法杖。而且相对于圣诞老人,严寒老人也更严厉一些,他会测试收到礼物的孩子,以确定是不是要送出礼物。与西方的驯鹿不同,严寒老人的座驾更具俄罗斯特色——三驾马车拉的雪橇,同時,他也不会像圣诞老人一样爬烟囱。
当然,就像圣诞老人的故乡在芬兰一样,严寒老人在俄罗斯也有自己的“房产”。最有名的两个是科拉半岛的拉普兰保护区和大乌斯秋格。1999年12月25日,“严寒老人之家”开幕式在大乌斯秋格举行,自项目开始以来,有100多万封信送到了这里。2005年后,大乌斯秋克还会在每年11月18日庆祝严寒老人的生日。关于这两个地方的争议,人们想出的解决方法是“既然严寒老人会魔法,那他可以同时待在拉普兰和大乌斯秋格”,如果孩子们写的信没有指明要寄到拉普兰,就会被送到大乌斯秋格。
与严寒老人相比,雪姑娘的故事就要简短得多,她是俄罗斯独一无二的传说形象。在传说里,她一开始其实是严寒老人的女儿,后来才渐渐变成孙女。有人认为,“孙女”这一形象更贴近儿童,与严寒老人逐渐变化的形象更为相符。在很多传说中,她是冬日冰雪的造物,会在春日来临之际融化,象征着重生与希望。
俄国著名民俗学家亚历山大·阿法纳西耶夫在他的作品中首次记录了1869年雪姑娘和她的父母的故事;1873年,剧作家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受这个故事启发,创作了戏剧《雪姑娘》,由柴可夫斯基配乐并公演。他将雪姑娘描述为一个金发碧眼的苍白女孩,穿着白蓝相间的皮草大衣,戴着帽子和手套。在这个故事里,她是严寒老人的女儿。与传说类似的是,这两位作家笔下的雪姑娘最终都因为火焰或是爱情的温暖而消逝了。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根据奥斯特洛夫斯基版本的剧本改写成歌剧于1882年上演,全名为《雪姑娘—春天的童话》,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正如世界其他地区的众多传说一样,严寒老人与雪姑娘的信仰意味早已淡去,如今,他们是俄罗斯人迎接新年的重要人物,在每个新年为大家带来心灵的慰藉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