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新乡土景观营造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nt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寒地村镇具有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景观,随着寒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对寒地乡土景观的营造研究显得尤为必要。研究试图运用新乡土景观思想,结合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牡丹江江畔的小朱家村的改造实例,对寒地新乡土景观营造方法进行探析,以期推动寒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与改造。
  关键词寒地;新乡土景观;小朱家村;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7-112-03
  1 寒地村镇自然与人文景观特点
  1.1寒地村镇
  目前从季节、温度、降雪、霜冻时间等不同角度对寒地城市的定义繁多,但始终没有明确的概念,“寒地城市”是我国习惯的称法,不同国家对这类城市的概念和叫法也不相同,如在日本称为“北方城市”,而欧美国家称为“冬季城市”[1]。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纬度跨度大,最北可达北纬53°,属于寒带,且处于寒地区域的面积广,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自治区、宁夏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即通常所指的东北、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2]。而寒地村镇就是指位于寒地区域且冬季漫长、气候严寒的乡村城镇,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新乡土景观营造的特殊性不言而喻。
  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牡丹江江畔的小朱家村就是典型的寒地村镇,它坐落于渤海镇西南9 km处,地处牡丹江上游,三面环水,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镜泊湖景区8 km,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20 km,全村共有120户、450口人,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一年中接近一半的时间都处在寒冷漫长的冬季;小朱家村还是一座历史底蕴十分深厚的村镇,相传村镇居民多为朱元璋的后裔。另外据考古发现,“小朱家遗址”还是历史中有名的“肃慎王城”[3]。作为典型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寒地村镇,很多景观都具有其典型性,且其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因此研究主要以小朱家村作为对象进行论述。
  1.2寒地村镇自然景观特点
  寒地村镇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冬季寒冷,冬季气温一般低于0 ℃,且冬季日照时间短,寒风凛冽。对于农村而言,由于后天开发改造较少,大多保留原始风貌,使得整体景观受地理环境影响明显,呈现出别样的自然景观风貌。
  1.2.1
  气候景观。寒地村镇处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为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年际变化大,四季分明,空气潮润,光照充足,雨量丰沛。这一地区因以上优越的自然条件拥有发达的农业,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也孕育了特有的风土人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小朱家村地处中纬度中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3.5 ℃,无霜期135 d,年有效积温2 600 ℃,一年中一半的时间被冰雪覆盖,以石板稻米生产为主的经济特色突出,生产规模已达到100 hm2,独特的气候景观使小朱家的乡土气息更浓,也为其发展“农家乐”提供了地理条件。
  1.2.2
  季节景观。寒地村镇四季分明,夏季时间短,天气炎热、干燥;冬季漫长、寒冷、降雪量大。寒冷的冬季虽然给农业农村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却也造就了独特的寒地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带来丰厚的旅游资源。如今,很多寒地乡村充分挖掘当地乡土特色,发展旅游业,开展了一系列冰上娱乐项目,如狗拉爬犁、马拉雪橇、冰爬犁、冰陀螺、冰滑道、雪上足球、雪上拔河等,集中展示冬季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了其冬季漫长、寒冷的地域特色,丰富了寒地乡村农民的冬季文化活动;同时增强冬季景观的活力,吸引附近城镇的大量游客前去旅游观光,对提升寒地乡村整体形象具有重要影响。小朱家村有100余户人家,就有80%的人口从事旅游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2.3
  地形地貌景观。寒地村镇地形以平原、山地和台地为主,以小朱家村为例,小朱家主要为平原地区,乡土聚落外围视野开阔,局部有丘陵形成的起伏。田野、村落星罗棋布,形成极具田园风格的平原景观。土壤主要类型为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白浆土、沼泽土等。乡土植被丰富,除较纯的山杨林和白桦林外,还有草本、木本成林的混生落叶阔叶植物群落。植被类型因土壤基质的分布不同有所差异,与地形地貌相结合,形成富有黑土地特色的季节性大地景观。
  1.2.4
  水系景观。
  小朱家村位于黑龙江省,既毗邻风光旖旎的镜泊湖,又有山明水秀的牡丹江与之环绕,水系景观风景秀丽,地表水文有其明显的特点。小朱家村就在两大水系冲击的平原上繁衍生息,形成了古老文明。小朱家村的水系景观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湿地、草塘等(图 1)。夏季是垂钓、散步休闲的好去处,冬季结冰期长,冰层厚的水系景观使得水面封冻,为人们提供了滑冰、冰陀螺等冰上活动的场所。
  图1小朱家村景观
  1.3寒地村镇人文景观特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寒地独特的地理面貌造就了其与众不同的人文景观。
  1.3.1
  传统民俗景观。
  寒冷的气候和边远荒僻的地理位置使得寒地地区民俗独特。东北地区就有三大怪:一怪是“生个孩子吊起来”。这是满族的习俗,以前东北地区森林很多野兽,家里的孩子放在地上就不太安全,所以会把小孩子吊起来。第二怪是“十八岁姑娘吊烟袋”。东北的女性吸烟的比例以前是比较高的,据说吸烟也是一种御寒方式。第三怪叫“窗户纸儿糊在外”。北方尤其是冬天会把门有缝的地方糊起来,一般是在里面,但在东北是把窗户纸糊在外面,这是对付风雨的需要,因为糊在外面它可以保护木制窗棂不受雨水腐蚀和风吹日晒,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
  1.3.2
  民族文化景观。
  寒地村镇大都分布在边境地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征尤其明显,少数民族较多,如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等。这些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民族文化,使得寒地区域民族文化呈现多样性。这也为寒地村镇提供了更多可开发挖掘的旅游资源。   1.3.3
  村镇建筑景观。寒地地区人民性格豪放粗犷,个性直率,再加上寒冷的室外气候,寒地村镇建筑的空间布局较南方民居建筑和晋陕窄院开间大,有利于在冬季太阳高度角较低的时节得到更充足的光照。当地住宅多为“口袋房”,院落布局上,其建筑与院墙之间较为独立,与中原建筑墙屋结合的布局方式有较大不同,展现其大气开放的场所精神[4]。多民族的文化也体现其中,赫哲族根据传统的渔猎文化特点形成的3种聚落:屯落式聚落、网滩聚落和坎地聚落,更是为我国永久性建筑、季节性建筑与临时性建筑的居住文化的雏形和追溯[5]。满族房屋大多是坐北朝南,本地满族旧式房屋多为木结构。草顶、泥墙、梁柁柱角都十分粗大。房顶用小叶章草苫盖,泥墙大多数是用草把子裹泥垒成的,这种泥草把、满语叫“拉哈”。满族垒墙,称之“挂拉哈”。窗多设在南面,最早的房子有西窗无北窗。窗纸糊在外面,房门分两层,外层为风门,向外开,内层是寸板做成的板门,并有牢固的门插。
  2 新乡土景观
  乡土景观是适应于当地自然特征的,以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的当地人的景观。它来自民间,符合当地人的审美取向,集艺术性和社会性于一身,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聚落景观、经济景观。
  随着乡土景观的进一步发展,新乡土景观或者叫现代乡土景观概念应运而生,它将传统的乡土景观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其概念是自觉追求用以表现某一传统对气候条件和场地所作出的特殊回应,并将这些合乎传统习俗并且具有象征性的特征外化为再创造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是对当今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和价值观的反应[6]。也就是说
  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新的习惯与文化与新的科学技术和审美取向相结合,充满了后现代的意味。表1为寒地新农村乡土景观设计研究中的有关传统乡土与新乡土比较分析的表格[2]。
  表1传统乡土与新乡土的比较分析
  项目传统乡土新乡土
  设计起源生存的需求和传统民俗习惯乡土物质精神、文化和生态的保护
  设计方法经验主义的方法分析、归纳与综合的方法
  文化特征自然特色与文化特色相结合;同一地城乡土景观的统一性和不同地域的多样性自然特色、人文特色和技术特色多元文化相融合;同一地域乡土景观的多样性和不同地域的混同性
  艺术手法强调环境景色的巧于因借、材料使用的因地制宜,施工方法的传统一贯性强调传统精神的深层提炼、各种材料使用的灵活性,建造和施工方法的多元性
  美学原则传统审美观念的完全继承审美观念部分继承传统审美观念、适度创新
  技术特性低技术使用的一贯性高、中、低技术混合使用
  空间形式单体的相似性,各地域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单体的差异性,各地域的相似性和多样性
  功能特性对自然环境应对的被动性、对人文环境创造的逐渐性、对生态环境利用的有限性能够主动利用自然环境、快速创造人文环境、巧妙利用生态环境
  由此可以看出,新乡土更强调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而非简单提倡保护传统,它是通过“扬弃”的方法,使传统适合现代,从而避免被现代的生活所淘汰。“适者生存”的概念也同样适用于乡土景观,不能一味固执地选择传统,真正的保护是提高传统的兼容性,使其不被淘汰,这是新乡土景观概念的出发点,例如小朱家村新农村改造,抛弃了传统“最”具乡土气息的土坯茅房、泥泞土路,整村铺设了水泥路面,更换了红蓝相间的彩钢瓦房盖,进行了颇具创意的民俗文化墙改造,使其整体呈现新旧和谐的风貌。还有,新技术让居民生活得到改善,自新农村建设以来,全村已全部实现地暖覆盖,农民再不用砍柴烧炕,这些举措并非将原来的乡土景观抛弃,小朱家村的建筑依然可以寻得传统的印记,只不过乡土景观并不是脏乱差,而是整洁和谐,如今的小朱家村正是在新乡土景观观念的指引下拥有了依水而建的木构小楼、玲珑奇巧的凉亭、干净整齐的农舍、平展的村路,到过小朱家村的人,都会为这里世外桃源般的景色而陶醉。
  3 寒地新乡土景观营造
  3.1基于地域文化的保护开发
  所有与人类关联的景观形象,都有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因为除了原始的自然景观之外,所有的景观都渗透着人类的行动与感知能力,再以某种方式影响或作用于景观,任何文化都依附于其环境,景观是文化再现的一种形式[7]。白水黑土的豪迈造就了东北人热情爽朗的个性,洗练的建筑外貌给予这片土地以凝重和奔放,多民族传统交融碰撞,使得这里的景观有着江南没有的刚硬,如果将江南景观比作撑着油纸伞的曼妙姑娘,那么寒地景观则是晒谷打麦的硬朗汉子,这样的地域文化下的乡土景观必定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
  3.1.1
  对富有民俗特色的景观进行保护开发。东北民俗有一怪,叫做“土坯草房篱笆寨”,这句话就形象地概括了东北地区传统院落的基础形制。“土坯草房”指的是草顶土坯墙的房屋,《宁古塔纪略》记载:“房屋大小不等。木料极大。只一进,或三间五间,或有两厢。俱用草盖,草名盖房草,极长细。有白泥,泥墙极滑可观。墙厚几尺,然冬间寒气侵入,视之如霜。”在进行景观开发时深刻理解当地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景观理性的进行保护开发,才是对传统的保护发扬。
  3.1.2
  对原始地貌特色景观进行保护开发。小朱家村(图2)如今的发展离不开镜泊湖和牡丹江水系,在对小朱家村的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特色,在原河畔上建造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凉亭、回廊,利用地貌特色造景。
  图2小朱家村改造景观
  3.2基于生态节能的绿色改建
  在人文景观营建上,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有将人的发展放置于天地之中,获得一种敬畏感,才能实现天人合一,这是设计的最高境界。在新乡土景观设计时要本着节地、节水、节财、节能、无公害的原则,不能为了单纯的美观,浪费人力物力,拆除旧的、真的,建造新的、假的。在村民建筑改造中,也要考虑材料、技术的绿色环保性,不可将村镇改造成第二个城市,得不偿失。小朱家村在新乡土景观设计中,运用新技术,对传统采暖设施进行改造,该村90%都用上了地热,60%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了浅层地能供暖设施之后,冬天室内的温度自己调控,一般都在20 ℃以上,安全、舒适、环保,每年费用不过1 600多元,与烧煤相差无几。 这种技术运用既改善了居民生活,又减少了原来烧煤的碳排放,而且造价不高,能被村民接受。该村致力于建设“生态园林示范村、观光农业旅游村、环保能源第一村”,完成客土造田33.3 hm2,建设了农机库、水稻加工厂、江边文化健身广场、农家书屋等生产生活设施。这些都是在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江畔、农田、池塘、乡土新居的整体呈现出一片新乡土景观风貌(图3)。
  图3小朱家村新居
  在绿化营造上,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绿化,应当遵循生态学原理,充分展示植物的多样性和自然效果[8]。寒地地区树种多,既有冻土带的树种偃松、岳桦,也有亚热带的树种黄菠萝、水曲柳,还有大量的珍贵树种红松、云杉和冷杉,以及被称为“绿色明珠”的红松母树林。森林资源富饶,林木的综合利用和林副产品的精深加工领域投资收益前景远大。在开发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种植园、生态森林公园的同时,也要避免盲目建设生态园区,要因地制宜,同时兼顾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不可为发展旅游、获得经济效益而破坏农田,刻意建造人造绿地景观。
  4 结语
  寒地新乡土景观营造应基于地域特色,运用新技术,同时,理性分析当地特色文化、人文风俗。小朱家村的新农村改建具较大的启发意义,相信在新乡土景观设计理念指导下,新农村乡土景观建设最终能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兼顾,生态与舒适的融合。
  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
  参考文献
  [1]
  孙伟.新乡土建筑的文化学阐释[D].郑州:郑州大学,2006:38-43.
  [2] 雒明明.寒地新农村乡土景观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9:2-4.
  [3] 阚德刚. “小朱家遗址”为“肃慎王城” [J].科技导向,2010(33):20-22.
  [4] 刘志龙,王铁军.东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意志与文化再延[J].学术探索,2013(10):126-128.
  [5] 周立军. 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J]. 城市建筑,2011(10):14-18.
  [6] 姚红梅.关于当代乡土的几点思考[J].建筑学报,1999(11):52-53.
  [7] 海继平.论景观设计对地域文化的理性表达[C]//黄建成.为中国而设计:第五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优秀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27-129.
  [8] 李晓.关于生态农村建设中环境绿化营造的研究[C]//黄建成.为中国而设计:第五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优秀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65-6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了解施磷量对黔南烤烟感官质量的影响,为节约烟草施肥成本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施磷量对黔南烤烟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施磷量63.00 kg/hm2有利于改善烤烟香气质、杂气、细腻度、劲头、刺激性和余味,施磷量高于或低于63.00 kg/hm2都不利于改善烤烟感官质量。施磷量对烤烟香气量、浓度和回甜度无影响。[结论]试验结果为烟草施磷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磷;烤烟;感官质量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桑树扦插成活率与净光合速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性状优良、产叶量高、适合北方地区栽植的14个桑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扦插法和日光温床下通风倒催根法进行扦插试验,筛选出扦插成活率高可扦插育苗的桑树品种。测定14个桑品种的扦插成活率和净光合速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扦插成活率高的桑树品种为071、072和鲁插1号,而净光合速率高的品种为湖桑32号、鲁诱8号、鲁诱1号。
期刊
摘要 [目的] 为甘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食用型甘薯品种“冀秦薯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行距(60、70和80 cm)和3种株距(20、25和30 cm),研究不同行株距对甘薯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 加宽行距或加大株距均可以提高甘薯的鲜薯产量、单株鲜薯重等指标。60 cm×20 cm,60 cm×25 cm以及70 cm×25 cm这3种行株距配置甘薯的鲜薯产量均极显著高于
期刊
摘要对竹荪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和生长条件)、人工栽培驯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竹荪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竹荪;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6.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7-065-02  竹荪(Dictyophora)又名竹笙、竹参、竹鸡蛋、蘑菇皇后、仙人笠、网纱菌等,属担子菌纲鬼笔菌目鬼笔菌科竹荪属[1],是一种
期刊
摘要研究了7个供试水稻品种孕穗期叶片色素以及含水率与高光谱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在绿峰反射、红谷吸收以及水分吸收处,不同供试水稻品种高光谱波段反射率有显著差异。利用相关的分析方法,以(R640-R670)/R670、(R800-R680)/(R800+R680)、1/R510-1/R550、Dr、Sr、Rg 6个光谱参数构建水稻叶片色素模型;同时,分析1 450 nm处水稻叶片含水率与吸收深度及吸收
期刊
摘要为了探讨山区旱地春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安排了施肥量及其方式试验、密度试验和种子包衣试验。结果表明,旱地春玉米应采用抗旱节水紧凑型耐密品种、防旱抗旱综合技术措施、配方平衡施肥、合理密植、科学追肥浇水、及时防治病虫害和适期晚収。每公顷生产10 500 kg玉米籽粒, 氮(N)、磷(P2O5)、钾(K2O)施用量分别为222.25~244.65、78.93~101.33、179.81~240.98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敌百虫对哺乳动物的半数致死量。[方法]采用改良寇氏法研究力高峰牌精制敌百虫粉(四川拜耳,含量33.3%)对昆明系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及其95%的可信限。[结果]敌百虫对小鼠的LD50为640.0 mg/kg,95%的可信限为592.5~687.5 mg/kg,且小鼠中毒死亡率(数)与敌百虫对数剂量(剂量)显著相关。[结论]试验结果为敌百虫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由于农业机械的自主导航技术越来越成熟,因此可以代替人员进行高溫、高湿及有毒的工作。为了深入研究自主导航方法,对自主导航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视觉导航系统的基本组成模块及其优势。根据视觉信息的基本处理过程,重点对图像处理、定位与跟踪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又从节约资源的角度介绍了动力输出的控制,并讨论了一些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最后,阐述了未来自主导航技术的难点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自主导航;图像处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红茶菌和中草药红茶菌在体外对霍乱弧菌的抑制作用。 [方法] 采用试管稀释法(MIC),研究红茶菌与中草药红茶菌对霍乱弧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结果] 红茶菌与中草药红茶菌对霍乱弧菌都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尤其是中草药红茶菌原液对高浓度的霍乱弧菌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结论]与红茶菌相比,中草药红茶菌对霍乱弧菌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在临床上可用于对霍乱弧菌感染的预防。  关键词红茶菌;中草
期刊
摘要通过连续2年小区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早晚稻连作地区低产田土壤理化性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添加秸杆、绿肥、畜禽类配施化肥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3.6%、25.0%、10.4%、210.0%和26.7 mg/kg。各培肥处理产量与单施化肥处理产量增产1.6%~14.7%。  关键词秸杆还田;紫云英;畜禽类肥;土壤理化性状;产量  中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