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工业生产曾一度占到全世界的45%。英国率先享受到工业文明的进步成果,也最早感受到传统工业所带来的种种资源、环境代价与痛苦。特别是到了20世纪中后期,由于受到世界经济格局风云变幻、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绿色发展观念迅速兴起等因素的影响,英国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日益增大。为此,英国政府主动作为,积极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措施,有效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进行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调优产业结构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因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的竞争压力,伴随着主导产业的衰退,英国产业发展面临着结构性危机。英国政府不得不对一些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创新,以使其重获生机。以钢铁业为例,从1967年起,英国政府实施了一项投资30亿英镑的钢铁业现代化改造10年计划。在这期间,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应用于冶炼与轧制、设计与生产、管理与营销等方面。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到1980年,就业人数从26.8万减少到13万,效率超过了任何欧洲国家的钢铁制造业。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对失业的钢铁工人提供免费培训,使他们获得重新就业的新技能。为了安排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失业的人员,英国政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公司裁员后,一般都会在裁员工厂所在地建立电子工厂或食品加工厂等,吸纳被裁人员就业,当地政府也会提供便利。另外,公司还对被裁减者实行贷款和其他类型的金融资助,以帮助他们就业。再以煤炭业为例,1993年英国政府在对煤炭工业全面考察之后,对煤炭科技发展方向实行战略转移,发展战略由煤炭开采转向煤炭的洁净利用和环境保护,为降低煤电的环境成本,为保住国产煤的销路服务,并把技术输出列为最终目标之一。1994年10月,发布“能源政策63号报告”,该报告将洁净煤技术作为煤炭科研的核心,提出了洁净煤技术计划、策略和最终目标,鼓励开发具有经济竞争力和有利环境的洁净煤技术。但随着能源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天然气、石油、风能、核能等其它能源越来越多被利用,英国煤炭业仍将不可避免走向萎缩。
二、重视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善用新兴能源
从低碳经济实践情况看,英国是世界上低碳经济发展最早且比较成功的一个国家。1990年英国实施《非化石燃料公约》,规定,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项目由政府发布,项目开发者通过竞标产生,政府将对高于市场的成本进行补贴,而英国各电力公司有义务或责任保证其所供应的电力中有一定比例来自非化石能源。自推行该公约起至1997年,英国的平均电价下降了19.5%,另外每年可减少260万至300万吨的含碳化合物排放。1997年《京都议定书》公布之后,英国承诺在2050年之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1996年排放量的40%。从1990到2002年间,英国主要是通过《非化石燃料公约》来推进其可再生能源发展。1999年,英国在原《非化石燃料公约》的基础上又通过了《可再生能源义务令》,这一法令从2002年开始生效,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市场保障机制,奠定了英国采用配额制来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基础。该法令明确规定在供电商提供的电力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电力来源于可再生能源,这一比例由政府根据每年的发展目标和可再生能源实际发展情况及市场情况确定。2002年英国正式签署《京都议定书》,启动资源排放贸易计划,这一计划促进了英国碳交易体系的建成,成为全球首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国家。2003年英国发布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指出,为了解决由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产量减少所带来的问题,在今后的几十年里英国将更替或更新大部分的能源基础设施,重点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2009年7月,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低碳过渡计划》以及《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和《低碳交通计划》三个配套文件,把低碳产业作为其经济的新增长点。2012年11月29日,英国政府公布了最新的《能源法案》,其主要内容是调整国内能源消费结构、发展低碳经济。英国政府鼓励家庭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除自用外,鼓励并入电网,并在资金上给予补贴。同时发挥其海岛国家的自然优势,在技术研发和运用方面,注重利用海洋资源,建设了近400个生物质能发电站和100多个风电站,大力发展新能源。企业为减排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可获得部分无息贷款支持。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使英国20余年来在GDP增幅50%的情况下,能耗却基本持平,环境质量越来越好。
三、力推高回报率的创意类产业,盘活历史资源
英国是世界上创意产业占GDP比例最高的国家,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17%。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传统经济衰退带来的失业问题。早在2002年,英国创意产业雇用的总人数就已达190万。发展到今天,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英国政府将就业人数多或参与人数多、产值大或成长潜力大、原创性高或创新性高三个原则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范围界定的标准。从实际情况来看,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上与古迹、运动、观光及旅游部门紧密相关,注重以政策引导带动产业型附加价值,将文化部门直接转型成产业部门。例如,英国谢菲尔德市通过合理选择新的主导产业,在以文化为志向的城市复兴计划下,实现了从以钢铁制造为中心的工业城市向以文化产业为发展动力的创意型城市的转变。政府在不同时期对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采取相应的引导扶持政策,使创意产业将文化、创意和经济融合发展,通过工业遗产保护,将具有特色的工业传统基因与其他产业因子叠加,使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当中,激活了工业遗产的活力,实现了传承中的再发展。英国中部老工业城市伯明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向非工业化城市转型的漫长历程,并把市政和文化建设视为转型的重要内容,以金融服务业、专业咨询、零售产业和会展产业为突破口,进而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与之类似还有老工业城市曼彻斯特,近些年依托科技不断创新,制定了科技城市计划,旨在打造一个知识城市的典范、“创意产业之都”。英国首都伦敦,更是发展创意产业的佼佼者,实现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华丽转身,并由“工业之城”蜕变成“创意之都”,堪称城市经济转型的典范。目前,英国的创意经济规模在全球仅次于美国,根据2014年公布的官方数据,英国的创意产业每年为其国家经济贡献高达714亿英镑,相当于平均每小时就有800万英镑入账。从创意经济占国家GDP总量的比例来衡量,英国拥有欧盟最大的创意产业;从绝对数量上看,英国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最成功的国家。
经过多年的调整,英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增加,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当前,英国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制造业的比重为18%左右,而服务业的比重占到国民经济的75%以上,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我国的国情与英国有很大的不同,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英国的经验,但可以从英国的具体做法中学习经验和汲取教训,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从而早日实现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的攀升。
责任编辑:袁 文
一、进行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调优产业结构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因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的竞争压力,伴随着主导产业的衰退,英国产业发展面临着结构性危机。英国政府不得不对一些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创新,以使其重获生机。以钢铁业为例,从1967年起,英国政府实施了一项投资30亿英镑的钢铁业现代化改造10年计划。在这期间,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应用于冶炼与轧制、设计与生产、管理与营销等方面。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到1980年,就业人数从26.8万减少到13万,效率超过了任何欧洲国家的钢铁制造业。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对失业的钢铁工人提供免费培训,使他们获得重新就业的新技能。为了安排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失业的人员,英国政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公司裁员后,一般都会在裁员工厂所在地建立电子工厂或食品加工厂等,吸纳被裁人员就业,当地政府也会提供便利。另外,公司还对被裁减者实行贷款和其他类型的金融资助,以帮助他们就业。再以煤炭业为例,1993年英国政府在对煤炭工业全面考察之后,对煤炭科技发展方向实行战略转移,发展战略由煤炭开采转向煤炭的洁净利用和环境保护,为降低煤电的环境成本,为保住国产煤的销路服务,并把技术输出列为最终目标之一。1994年10月,发布“能源政策63号报告”,该报告将洁净煤技术作为煤炭科研的核心,提出了洁净煤技术计划、策略和最终目标,鼓励开发具有经济竞争力和有利环境的洁净煤技术。但随着能源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天然气、石油、风能、核能等其它能源越来越多被利用,英国煤炭业仍将不可避免走向萎缩。
二、重视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善用新兴能源
从低碳经济实践情况看,英国是世界上低碳经济发展最早且比较成功的一个国家。1990年英国实施《非化石燃料公约》,规定,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项目由政府发布,项目开发者通过竞标产生,政府将对高于市场的成本进行补贴,而英国各电力公司有义务或责任保证其所供应的电力中有一定比例来自非化石能源。自推行该公约起至1997年,英国的平均电价下降了19.5%,另外每年可减少260万至300万吨的含碳化合物排放。1997年《京都议定书》公布之后,英国承诺在2050年之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1996年排放量的40%。从1990到2002年间,英国主要是通过《非化石燃料公约》来推进其可再生能源发展。1999年,英国在原《非化石燃料公约》的基础上又通过了《可再生能源义务令》,这一法令从2002年开始生效,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市场保障机制,奠定了英国采用配额制来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基础。该法令明确规定在供电商提供的电力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电力来源于可再生能源,这一比例由政府根据每年的发展目标和可再生能源实际发展情况及市场情况确定。2002年英国正式签署《京都议定书》,启动资源排放贸易计划,这一计划促进了英国碳交易体系的建成,成为全球首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国家。2003年英国发布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指出,为了解决由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产量减少所带来的问题,在今后的几十年里英国将更替或更新大部分的能源基础设施,重点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2009年7月,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低碳过渡计划》以及《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和《低碳交通计划》三个配套文件,把低碳产业作为其经济的新增长点。2012年11月29日,英国政府公布了最新的《能源法案》,其主要内容是调整国内能源消费结构、发展低碳经济。英国政府鼓励家庭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除自用外,鼓励并入电网,并在资金上给予补贴。同时发挥其海岛国家的自然优势,在技术研发和运用方面,注重利用海洋资源,建设了近400个生物质能发电站和100多个风电站,大力发展新能源。企业为减排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可获得部分无息贷款支持。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使英国20余年来在GDP增幅50%的情况下,能耗却基本持平,环境质量越来越好。
三、力推高回报率的创意类产业,盘活历史资源
英国是世界上创意产业占GDP比例最高的国家,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17%。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传统经济衰退带来的失业问题。早在2002年,英国创意产业雇用的总人数就已达190万。发展到今天,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英国政府将就业人数多或参与人数多、产值大或成长潜力大、原创性高或创新性高三个原则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范围界定的标准。从实际情况来看,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上与古迹、运动、观光及旅游部门紧密相关,注重以政策引导带动产业型附加价值,将文化部门直接转型成产业部门。例如,英国谢菲尔德市通过合理选择新的主导产业,在以文化为志向的城市复兴计划下,实现了从以钢铁制造为中心的工业城市向以文化产业为发展动力的创意型城市的转变。政府在不同时期对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采取相应的引导扶持政策,使创意产业将文化、创意和经济融合发展,通过工业遗产保护,将具有特色的工业传统基因与其他产业因子叠加,使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当中,激活了工业遗产的活力,实现了传承中的再发展。英国中部老工业城市伯明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向非工业化城市转型的漫长历程,并把市政和文化建设视为转型的重要内容,以金融服务业、专业咨询、零售产业和会展产业为突破口,进而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与之类似还有老工业城市曼彻斯特,近些年依托科技不断创新,制定了科技城市计划,旨在打造一个知识城市的典范、“创意产业之都”。英国首都伦敦,更是发展创意产业的佼佼者,实现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华丽转身,并由“工业之城”蜕变成“创意之都”,堪称城市经济转型的典范。目前,英国的创意经济规模在全球仅次于美国,根据2014年公布的官方数据,英国的创意产业每年为其国家经济贡献高达714亿英镑,相当于平均每小时就有800万英镑入账。从创意经济占国家GDP总量的比例来衡量,英国拥有欧盟最大的创意产业;从绝对数量上看,英国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最成功的国家。
经过多年的调整,英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增加,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当前,英国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制造业的比重为18%左右,而服务业的比重占到国民经济的75%以上,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我国的国情与英国有很大的不同,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英国的经验,但可以从英国的具体做法中学习经验和汲取教训,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从而早日实现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的攀升。
责任编辑: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