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当前的社会阶层分化,无疑是“新形势”的一个重要表现。本文只从社会阶层分化的角度来探讨党的群众工作,只涉及党的群众工作由于社会阶层分化而带来的变化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建立协调整合各阶层群众利益的机制
党的群众工作时刻涉及到各阶层群众的利益。社会阶层的分化迫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协调整合群众利益的机制。
首先,充分利用作为执政党的优势,通过行政、经济等方面的力量,尤其是通过法律的力量,来正确协调整合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比如,在行政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各阶层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诉求,并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人事制度和户籍制度等,切实解决竞争公平、手段合法、差距适当的问题,确保各阶层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在经济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西部等不发达地区的开发,建立由市场按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分配和由国家在宏观上再分配的双层分配机制,适度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法律上,加快立法进程,加强依法行政,促进司法公正,切实维护包括社会底层在内的各阶层的合法权益,并确立法律在协调整合各阶层群众利益中的主导地位,主要用法律来规范各阶层的权利与义务,解决存在的利益冲突。
其次,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拓宽各阶层利益协调整合的渠道。在社会阶层分化的条件下,传统的利益协调整合机制已不能涵盖各个阶层的群众,其功能也有所欠缺。这就要求充分发挥群众组织作用。就目前来说,共青团、妇联、工会等传统群众组织的个性不鲜明,影响了其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加快转化,强化群体性和自治性;同时大力扶持各种民间组织,尤其是行业性协会、地域性协会,引导它们切实维护其所代表的阶层或群体的利益。
最后,要大力探索、健全各阶层之间直接沟通的渠道。比如现在一个部门内往往是多种阶层共处,有管理者、办事员、普通职工等,存在利益冲突。对此,可以建立一些制度,采取一些措施,促进阶层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协调彼此利益。目前比较成功的渠道是社会协调对话,如听证会、城乡联谊等形式。这种渠道不需要成立任何组织形式,直接由各阶层当事人接触,比较灵活快捷,但对制度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还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
二、建立覆盖各个阶层的群众工作网络
党的群众工作网络直接面对群众,处在做群众工作的第一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面对社会阶层分化,党的群众工作网络仍存在一定的弱化、滞后现象。对此,要采取强有力措施,使党的群众工作网络覆盖各个阶层的角落,不留盲点。
在社会阶层分化下,新出现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等都游离于传统的群众工作网络之外;在区域和行业间频繁流动的群体,尤其是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也使传统的群众工作网络出现空白。这些领域应该是扩大党的群众工作网络的重点。
扩大党的群众工作网络,最基本的当然是依靠党的基层组织。除了要加大建立固定的党组织的力度,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在流动群体中建立流动党支部。这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加强社区党的基层组织。随着改革的深化,原来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事务逐渐向社区转移;很多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机构在社区落户;大量下岗待业人员、外地流动人口进入社区。社区成了各阶层群众的汇聚地。加强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对扩大群众工作覆盖面的作用极为明显。
但是,应当看到,党的基层组织在群众相对集中的地方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在人员分散、流动频繁的群体中则受到一定限制。这时,就要高度重视群众组织的力量,加强对群众组织的引导和服务。如工商业联合会就很好地联系了企业家阶层。另外,有些社会经济组织和团体,存在建立党组织的条件不成熟而群众组织又乏力的情况。这要依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办法解决,可以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去担任党群工作联络员,也可以成立群众工作委员会来指导,等等。
三、在自觉推进社会阶层分化的进程中开展群众工作
在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中,最主要的是社会中间层将取代农业劳动者阶层成为总人口的多数;企业家和经理阶层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独立阶层。与之相适应,公平竞争成为主要的社会流动机制,能力主义准则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依据。①目前的社会阶层分化只具备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还远不成熟。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社会阶层分化肯定要继续变化。党的群众工作可以运用社会阶层结构的发展规律,自觉推进社会阶层分化的进程,从而开展更具前瞻性、引导性的群众工作。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维护工农阶层的利益,并促进他们向中间阶层转化。据2002年的统计,产业工人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分别占总人口的22.6%、44%,两者加起来,则占人口总数的66.6%。②由此可见,要形成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最关键的就是要促进工农阶层的转化。而就产业工人阶层而言,原来有较多的向办事员阶层和管理阶层流动的机会,但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这种流动机会逐渐减少,成为相对凝固的社会群体,并且出现地位下降、利益受损的现象。就农业劳动者阶层而言,目前向上流动的主要渠道是当农民工;但农民工受到很多不公平待遇和歧视,在工资、劳保、福利等方面得不到保障。
为此,要继续打破过时的制度安排,合理地规范社会流动,给工农阶层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加强群众工作的制度层面的内容。最主要的是逐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为占人口比例最大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向其他阶层流动,创造更为自由而开放的政策条件。改革教育制度也很重要。大规模发展高级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教育,特别是改革农村教育支撑体系,加大国家投入,根本解决农村教育农村办的状况,提高工农阶层的教育水平,从而加大他们向上流动的实力。
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使广大工农阶层担负起中间阶层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把群众工作落到实处。主要有:积极提高工农阶层的政治地位,确保工农阶层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出席比例和对所在社会经济组织、行政组织民主管理的参与,同时通过《劳动法》、《工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立法来保障工农阶层的合法权益,解决利益纠纷;高度重视工农阶层基本的就业权利,提供更为宽广的就业渠道和择业空间,认真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和就业环境;全面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的发展,关注工农阶层中困难群体的特殊利益。
另一方面,要密切联系新生阶层,尤其是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阶层,引导其健康发展。世界各国的现代化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没有一个相当规模的企业家阶层,是不可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我国的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等新生阶层从无到有,正逐年增长。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们的增长还未到顶峰,仍将有大的发展。做好新生阶层的群众工作,是一个较长时期的重要任务。
首先,在群众工作中,要承认这些新生阶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适度扩大他们参与政治、表达利益的合法机会和正常渠道;还要提高他们的素质,尤其是促使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阶层向现代企业家转化,从而使他们能够应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机会和挑战;另外,要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身的阶层地位,充分认识到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其次,警惕和预防出现掠夺社会利益的集团或其他形式的垄断,密切注意新生阶层的发展势态,尤其是新生阶层较为集中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在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成熟的同时,要避免它们在某个地区、某个领域形成不利于市场竞争的垄断局面;另一方面,还要采取充分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推进职工参股等制度建设,促使产业工人阶层不仅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薪收入,还能够拥有一部分财产收入,从而既达到扩大社会中间层的目的,又促进新生阶层的政治取向更加趋于稳定。
四、有重点地全面地开展群众工作
面对众多的社会阶层,要有重点地全面地开展党的群众工作。
首先,要以广大工人和农民阶层为重点。这两个阶层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点,不仅是因为他们是党的阶级基础和可靠同盟军,占人口的大多数;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他们所从事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物质资料生产。历史和现实都说明,只有做好工农阶层的群众工作,社会稳定才有根本保障,遇到矛盾和困难也容易解决。
应该看到,广大工农阶层承担了经济和社会转型的主要成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目前社会阶层分化中,这两个阶层还处于弱势,尤其是下岗工人和贫困农民等困难群体的处境更不乐观;在意识形态上,这两个阶层存在社会挫折感较强、主人翁意识淡化、缺乏认同感等现象。这些都是党的群众工作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此,党的群众工作要切实考虑他们的利益要求,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首要问题是必须保证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符合广大工农阶层的利益,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社会培训,拓宽就业门路,加强再就业工程,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和村民自治,减轻农民负担等等。
其次,兼顾其他阶层的群众工作。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工农阶层以外的社会阶层,大多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生社会阶层,是党的政策的体现者和见证者,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政治、经济、文化的参与能力也相对较强;而且与工农阶层有着天然的联系,很多就脱胎于工农阶层,是在工农阶层的坚强支持和保证下发展起来的。做好他们的群众工作,主要是使他们认识到自身阶层地位与广大工农阶层的联系、与党的方针政策的联系,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多做贡献。毫无疑问,做好他们的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集中力量解决群众工作中最根本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
党的群众工作在根本上就是团结和教育群众,组织和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起为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奋斗。当前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尽管复杂纷繁,最终均可归结到现阶段社会的基本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党的群众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
发展是硬道理。很多群众工作的具体问题,目前解决还有一定的困难,但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发展速度的快慢,直接制约着各阶层群众利益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为党的群众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社会各阶层的存在是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联系的,生产力越发展,分工越发达,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阶层结构也就越现代化。
我们要团结各阶层群众,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最根本问题。当前重点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农业稳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这就明显看出,要把太多的就业人口由对国民经济贡献较低的农业转向第二、三产业;要在保持工业增长的同时,多创造就业岗位;要大规模地发展比例仍较低的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机会。
六、不断探索和改进社会阶层分化下群众工作的方法
在社会阶层分化的条件下,群众工作的基本目的是及时了解各阶层群众的利益要求、合理协调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冲突、稳妥制定各阶层群众满意的方针政策。所有对党的群众工作方法的探索和改进,都是围绕这个基本目的来展开的。
比如依据各阶层群众的心理状态来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在心理差异上,一般管理者阶层更多地倾向于社会政治理想,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更多倾向于道德职业成就理想,而普通劳动者阶层则更多地倾向于生活理想。这种心理差异的层次性要求群众工作也要体现相应的层次性。加强各阶层心理状态的研究,还可以准确发现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并及时疏导各种不良社会心理、情绪。这个方法常用的形式便是民意调查。可在条件具备的地区、行业、群体中,定期进行调查,争取从质到量上考察社会各阶层群众对党的各项工作的看法。
再如通过民主活动来联系各阶层群众的方法。通过民主活动,可以确保党与各阶层群众的沟通联系,做到兼听则明,制定出符合最广大阶层群众利益的合理政策。具体有:民主听证会、民主征询会、民主对话会等。实践表现,这些民主活动,越来越受到各阶层群众的欢迎,并极具成效。
以上六个方面,初步归纳了在目前社会阶层分化状况下党的群众工作应采取的对策。但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阶层分化的变动和群众工作的深化,这些对策无疑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注释:
①②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第21、22页。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 责任编辑:王关兴
一、建立协调整合各阶层群众利益的机制
党的群众工作时刻涉及到各阶层群众的利益。社会阶层的分化迫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协调整合群众利益的机制。
首先,充分利用作为执政党的优势,通过行政、经济等方面的力量,尤其是通过法律的力量,来正确协调整合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比如,在行政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各阶层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诉求,并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人事制度和户籍制度等,切实解决竞争公平、手段合法、差距适当的问题,确保各阶层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在经济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西部等不发达地区的开发,建立由市场按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分配和由国家在宏观上再分配的双层分配机制,适度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法律上,加快立法进程,加强依法行政,促进司法公正,切实维护包括社会底层在内的各阶层的合法权益,并确立法律在协调整合各阶层群众利益中的主导地位,主要用法律来规范各阶层的权利与义务,解决存在的利益冲突。
其次,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拓宽各阶层利益协调整合的渠道。在社会阶层分化的条件下,传统的利益协调整合机制已不能涵盖各个阶层的群众,其功能也有所欠缺。这就要求充分发挥群众组织作用。就目前来说,共青团、妇联、工会等传统群众组织的个性不鲜明,影响了其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加快转化,强化群体性和自治性;同时大力扶持各种民间组织,尤其是行业性协会、地域性协会,引导它们切实维护其所代表的阶层或群体的利益。
最后,要大力探索、健全各阶层之间直接沟通的渠道。比如现在一个部门内往往是多种阶层共处,有管理者、办事员、普通职工等,存在利益冲突。对此,可以建立一些制度,采取一些措施,促进阶层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协调彼此利益。目前比较成功的渠道是社会协调对话,如听证会、城乡联谊等形式。这种渠道不需要成立任何组织形式,直接由各阶层当事人接触,比较灵活快捷,但对制度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还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
二、建立覆盖各个阶层的群众工作网络
党的群众工作网络直接面对群众,处在做群众工作的第一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面对社会阶层分化,党的群众工作网络仍存在一定的弱化、滞后现象。对此,要采取强有力措施,使党的群众工作网络覆盖各个阶层的角落,不留盲点。
在社会阶层分化下,新出现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等都游离于传统的群众工作网络之外;在区域和行业间频繁流动的群体,尤其是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也使传统的群众工作网络出现空白。这些领域应该是扩大党的群众工作网络的重点。
扩大党的群众工作网络,最基本的当然是依靠党的基层组织。除了要加大建立固定的党组织的力度,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在流动群体中建立流动党支部。这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加强社区党的基层组织。随着改革的深化,原来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事务逐渐向社区转移;很多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机构在社区落户;大量下岗待业人员、外地流动人口进入社区。社区成了各阶层群众的汇聚地。加强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对扩大群众工作覆盖面的作用极为明显。
但是,应当看到,党的基层组织在群众相对集中的地方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在人员分散、流动频繁的群体中则受到一定限制。这时,就要高度重视群众组织的力量,加强对群众组织的引导和服务。如工商业联合会就很好地联系了企业家阶层。另外,有些社会经济组织和团体,存在建立党组织的条件不成熟而群众组织又乏力的情况。这要依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办法解决,可以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去担任党群工作联络员,也可以成立群众工作委员会来指导,等等。
三、在自觉推进社会阶层分化的进程中开展群众工作
在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中,最主要的是社会中间层将取代农业劳动者阶层成为总人口的多数;企业家和经理阶层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独立阶层。与之相适应,公平竞争成为主要的社会流动机制,能力主义准则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依据。①目前的社会阶层分化只具备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还远不成熟。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社会阶层分化肯定要继续变化。党的群众工作可以运用社会阶层结构的发展规律,自觉推进社会阶层分化的进程,从而开展更具前瞻性、引导性的群众工作。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维护工农阶层的利益,并促进他们向中间阶层转化。据2002年的统计,产业工人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分别占总人口的22.6%、44%,两者加起来,则占人口总数的66.6%。②由此可见,要形成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最关键的就是要促进工农阶层的转化。而就产业工人阶层而言,原来有较多的向办事员阶层和管理阶层流动的机会,但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这种流动机会逐渐减少,成为相对凝固的社会群体,并且出现地位下降、利益受损的现象。就农业劳动者阶层而言,目前向上流动的主要渠道是当农民工;但农民工受到很多不公平待遇和歧视,在工资、劳保、福利等方面得不到保障。
为此,要继续打破过时的制度安排,合理地规范社会流动,给工农阶层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加强群众工作的制度层面的内容。最主要的是逐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为占人口比例最大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向其他阶层流动,创造更为自由而开放的政策条件。改革教育制度也很重要。大规模发展高级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教育,特别是改革农村教育支撑体系,加大国家投入,根本解决农村教育农村办的状况,提高工农阶层的教育水平,从而加大他们向上流动的实力。
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使广大工农阶层担负起中间阶层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把群众工作落到实处。主要有:积极提高工农阶层的政治地位,确保工农阶层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出席比例和对所在社会经济组织、行政组织民主管理的参与,同时通过《劳动法》、《工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立法来保障工农阶层的合法权益,解决利益纠纷;高度重视工农阶层基本的就业权利,提供更为宽广的就业渠道和择业空间,认真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和就业环境;全面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的发展,关注工农阶层中困难群体的特殊利益。
另一方面,要密切联系新生阶层,尤其是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阶层,引导其健康发展。世界各国的现代化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没有一个相当规模的企业家阶层,是不可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我国的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等新生阶层从无到有,正逐年增长。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们的增长还未到顶峰,仍将有大的发展。做好新生阶层的群众工作,是一个较长时期的重要任务。
首先,在群众工作中,要承认这些新生阶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适度扩大他们参与政治、表达利益的合法机会和正常渠道;还要提高他们的素质,尤其是促使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阶层向现代企业家转化,从而使他们能够应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机会和挑战;另外,要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身的阶层地位,充分认识到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其次,警惕和预防出现掠夺社会利益的集团或其他形式的垄断,密切注意新生阶层的发展势态,尤其是新生阶层较为集中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在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成熟的同时,要避免它们在某个地区、某个领域形成不利于市场竞争的垄断局面;另一方面,还要采取充分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推进职工参股等制度建设,促使产业工人阶层不仅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薪收入,还能够拥有一部分财产收入,从而既达到扩大社会中间层的目的,又促进新生阶层的政治取向更加趋于稳定。
四、有重点地全面地开展群众工作
面对众多的社会阶层,要有重点地全面地开展党的群众工作。
首先,要以广大工人和农民阶层为重点。这两个阶层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点,不仅是因为他们是党的阶级基础和可靠同盟军,占人口的大多数;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他们所从事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物质资料生产。历史和现实都说明,只有做好工农阶层的群众工作,社会稳定才有根本保障,遇到矛盾和困难也容易解决。
应该看到,广大工农阶层承担了经济和社会转型的主要成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目前社会阶层分化中,这两个阶层还处于弱势,尤其是下岗工人和贫困农民等困难群体的处境更不乐观;在意识形态上,这两个阶层存在社会挫折感较强、主人翁意识淡化、缺乏认同感等现象。这些都是党的群众工作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此,党的群众工作要切实考虑他们的利益要求,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首要问题是必须保证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符合广大工农阶层的利益,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社会培训,拓宽就业门路,加强再就业工程,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和村民自治,减轻农民负担等等。
其次,兼顾其他阶层的群众工作。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工农阶层以外的社会阶层,大多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生社会阶层,是党的政策的体现者和见证者,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政治、经济、文化的参与能力也相对较强;而且与工农阶层有着天然的联系,很多就脱胎于工农阶层,是在工农阶层的坚强支持和保证下发展起来的。做好他们的群众工作,主要是使他们认识到自身阶层地位与广大工农阶层的联系、与党的方针政策的联系,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多做贡献。毫无疑问,做好他们的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集中力量解决群众工作中最根本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
党的群众工作在根本上就是团结和教育群众,组织和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起为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奋斗。当前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尽管复杂纷繁,最终均可归结到现阶段社会的基本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党的群众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
发展是硬道理。很多群众工作的具体问题,目前解决还有一定的困难,但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发展速度的快慢,直接制约着各阶层群众利益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为党的群众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社会各阶层的存在是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联系的,生产力越发展,分工越发达,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阶层结构也就越现代化。
我们要团结各阶层群众,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最根本问题。当前重点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农业稳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这就明显看出,要把太多的就业人口由对国民经济贡献较低的农业转向第二、三产业;要在保持工业增长的同时,多创造就业岗位;要大规模地发展比例仍较低的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机会。
六、不断探索和改进社会阶层分化下群众工作的方法
在社会阶层分化的条件下,群众工作的基本目的是及时了解各阶层群众的利益要求、合理协调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冲突、稳妥制定各阶层群众满意的方针政策。所有对党的群众工作方法的探索和改进,都是围绕这个基本目的来展开的。
比如依据各阶层群众的心理状态来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在心理差异上,一般管理者阶层更多地倾向于社会政治理想,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更多倾向于道德职业成就理想,而普通劳动者阶层则更多地倾向于生活理想。这种心理差异的层次性要求群众工作也要体现相应的层次性。加强各阶层心理状态的研究,还可以准确发现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并及时疏导各种不良社会心理、情绪。这个方法常用的形式便是民意调查。可在条件具备的地区、行业、群体中,定期进行调查,争取从质到量上考察社会各阶层群众对党的各项工作的看法。
再如通过民主活动来联系各阶层群众的方法。通过民主活动,可以确保党与各阶层群众的沟通联系,做到兼听则明,制定出符合最广大阶层群众利益的合理政策。具体有:民主听证会、民主征询会、民主对话会等。实践表现,这些民主活动,越来越受到各阶层群众的欢迎,并极具成效。
以上六个方面,初步归纳了在目前社会阶层分化状况下党的群众工作应采取的对策。但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阶层分化的变动和群众工作的深化,这些对策无疑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注释:
①②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第21、22页。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 责任编辑:王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