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7岁的周凤彩老人又开始想念西藏了。偶然在一本书上看到关于扎达古格王国遗址的介绍,他就想去亲眼看看,正好也圆他多年来的一个梦——到阿里看看孔繁森。2007年10月1日这天一大早,他就像往常一样背上简单的行囊上路了。
周凤彩先到西藏阿里,瞻仰了孔繁森墓,参观了孔繁森小学,又到达克什米尔边境地区札达,终于登上了书中记载的古格王国遗址。仰望高远的蓝天,俯瞰远古的废墟,他不禁心生感慨:时光如水啊,不舍昼夜;人生苦短啊,心愿难了……不过,他最感觉兴奋的是:“这第五次进藏是坐火车到拉萨,太舒服了!”
周凤彩前四次进藏都是跋山涉水。笔者记得他当时感叹说:“在60岁之前能活着从西藏回来,这是我的幸运,死而无憾!”作为一名化石收藏家,他那次又从喜马拉雅山拣回来不少珍稀化石,高兴得像个痴迷的顽童。
认识“龙骨”,嗜好伴他九死一生
周凤彩出身中医世家,生于河南南阳“卧龙岗”,自小他就偏爱一种叫“龙骨”的东西。祖父、父亲都用它给人治病,它与石头相似,但有各种鸟兽虫鱼草木等图案,在周凤彩心目中成了“活宝”。长大之后他才知道,“龙骨”原来就是化石,于是毫无功利地开始采集和收藏化石。他从河南老家到调往新疆,从当小学教师到做公安管教干部,职业换来换去,爱好却始终没变。30多年来,他采集收藏了1300多枚化石,重达3000多公斤。
周凤彩的收藏品,绝大多数是自己生死历险,从别人不能去的地方亲手捡来背回家的。人们称他是个“冒险家”,他却把冒险当作家常便饭,或者干脆说是“光荣的第二职业”。他说:“探险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意志的磨炼和体能的考验,一种无与伦比的乐趣。”
多年前有一次,周凤彩在哈密一个叫榆树沟的地方修水渠。中午休息时,他要上山遛遛,领导不让去,可他纠缠不休。领导只好说,要不写个保证书,保证你一旦出事与我们不相干。他果真写了份保证书,然后一个人上山去找石头,结果不虚此行,捡了一枚树叶化石。不过,他也真冒险,一不留神从几十米高的山崖上摔了下来,若不是中途有棵大树卡住身子,可就“报销”了!
年逾六旬的周凤彩,大的历险就有十几次,但每次都化险为夷,他将这归结为“善有善报”。
1993年3月的一天,周凤彩趁采访之机随一辆加重越野车直奔昆仑山。此时正值春寒料峭,冰雪封冻,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平时像野马一样开车的司机,一颗心都悬到了嗓子眼上,车轮缓缓滑行,一不小心就可能掉下万丈深渊。那一夜,他和司机就坐在车里,在昆仑山上过夜。第二天采访单位派了30多人分头寻找,别人吓得半死,他却将刚拣到的古化石和一枚古人用的石斧拿出来,向大家炫耀,闹得人家哭笑不得。
周凤彩有时遗憾地说自己的名字:“这两个字艳丽得不行,秀里秀气,和我本人不般配。”人们却惊愕他那“秀里藏刚”后面的探险生涯。比如,他和陈雅丹、刘雨田联袂横穿罗布泊,就绝对是一次壮举。
偶遇女画家,
开始一次生命探险的策划
周凤彩与陈雅丹的相遇相识,颇具传奇色彩。那是1989年的金秋9月,当时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监狱管理局《新生报》记者的周凤彩,借去南疆和田采访之便,到喀什游览闻名中外的“香妃墓”,顺便采集化石。果然,他一路上采集了不少宝贝,背着沉甸甸的石头游览名胜,引起了一位单身游客的注意。那是一位身着红色旅游服的女士,戴着太阳帽和墨镜,显得自由洒脱,气质超群,她便是陈雅丹。也许是天意,也许是缘分,两人不知怎么就搭上了话:
“我父亲叫陈宗器,是一位地质学家,他老人家一生踏遍了大江南北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1935年就曾带领英国探险家考察罗布泊,并第一个为我国绘制了罗布泊地图。我自小就崇拜父亲,梦想长大后也像他那样四处探险……父亲临终时还拉着我的手,嘱咐我如果有机会,一定代他再去西部看看神秘的罗布泊……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回,也是几个英国探险家要考察罗布泊,我为他们跑前跑后帮忙,可到沙漠的门口了,他们却‘背信弃义’地抛弃了我,说全队都是清一色的‘光头’,带上我不方便……其实,南极不比罗布泊危险么?”陈雅丹讲起了自己的遭遇,似乎耿耿于怀。
“您去过南极?”周凤彩十分惊讶。
“当然!”陈雅丹自豪地说,“这不,刚回来不久。”
“噢,我想起来了!”周凤彩在钦佩的同时恍然大悟:“您就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陈雅丹教授吧?看过有关您的报道,您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南极的女画家……”两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别沮丧,陈老师!”周凤彩拿出新疆男子汉特有的豪爽劲儿,一拍胸膛说,“他们不带你进,咱们自己进!行不?这事就交给我来操办,我也早想闯一趟罗布泊了!”当陈雅丹得知这位与自己一拍即合的半路朋友,原来就是两年前由中央电视台《奇趣大观》节目介绍过的古生物化石收藏家时,更增强了信赖感。双方约定,以最快的速度筹划好一切,闯一次罗布泊,穿越“死亡之海”,共圆生命中相似的梦。
不料,陈雅丹去叶城因长途班车失火,烧光了所带的行李,只好提前回北京了。从此他们只能鸿雁传书,这一传就是8年!他们的书信几乎全在谈论探险,策划闯罗布泊的方案。
闯入神秘地,
才发现罗布泊并非生命禁区
1997年9月底,经过漫长的8年筹划,陈雅丹终于接到了周凤彩邀请她赴新疆共闯罗布泊的信函。
为了“香妃墓”前的那一诺,周凤彩一诺千金,最终找到了新疆沙漠探险活动家赵子允先生。赵子允一听是地质界前辈陈宗器的女儿立志寻找父亲的足迹,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和周凤彩一起,联络上了职业探险家刘雨田和李东,并得到了新疆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旅游局和新疆国际旅行社的全力支持。当地一些新闻媒体也闻风而动,派记者加盟。
1997年10月1日,一个晴朗的日子,周凤彩带着陈雅丹一身“戎装”,乘坐巴州旅游局的一辆北京吉普车上路了。车出乌鲁木齐不久,与刘雨田汇合,他们浩浩荡荡,向东南方向疾驰。
车跑了一天,下午到达吐鲁番西一个叫“迪坎村”的地方。这个村的历史据说有四千多年,生活在此的全是古老的“罗布泊人”后裔,纯朴、热情、好客。当晚,周凤彩一行就围坐在叶海亚汗家宽大的土炕上,接受主人烤羊和烤鱼的盛情招待。那味道鲜美的鱼,是生长在当地特有的“坎儿井”温泉里的。
陈雅丹成了最受礼遇的贵客。原来,这位名叫叶海亚汗的阿訇和名叫买买巴克热的老人是亲兄弟,正是他们的爷爷奥尔德克,为当年陈雅丹的父亲陈宗器先生考察罗布泊当的向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叶海亚汗兄弟没想到,60年后,有爷爷朋友的女儿从遥远的北京来寻访他们。
第二天一早,他们恋恋不舍地告别这沙漠边缘的最后一个村庄,向沙漠深处进发。日行夜宿,过阿其克山,穿乌托库斯布拉克(汉语:弯弯泉),于10月4日下午到达了“六十个泉”。所谓“六十个泉”,其实也是一片荒漠。周凤彩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眼泉水,陈雅丹扑上去用手指蘸了一下,伸到嘴里品尝着。
“咸的!”陈雅丹说,“就是它,救了我父亲和英国探险家的命,还有那些骆驼。对,就是那位叫奥尔德克的罗布泊人,带父亲找到了这眼泉水。父亲生前曾多次提到过‘六十个泉’,我还真以为星罗棋布有60个呢!”
10月7日,他们到了两年前余纯顺遇难的地方。周凤彩、陈雅丹和刘雨田一行在他的墓前,对这位不该早逝的同行深深地默哀、致意。
然后,他们过楼兰,进罗布泊腹地,到阿不丹村,遭遇可怕的黑风暴。最后,抵达阿尔金山,完成了本次探险任务。历时20天,行程2000公里。
陈雅丹离开乌鲁木齐时,诚恳地对周凤彩说:“真的感激你,圆了我半生的梦。先父地下有知,也一定会欣慰的!”周凤彩兑现了诺言,心里一片坦然。他说:“明年,我可以一身轻松地去西藏,捡我的石头去了!”
立足界山大坂,
领略了亿万年前的鸟语花香
1998年7月13日,周凤彩从乌鲁木齐坐长途夜班车,两天两夜后终于到了1800公里之遥的叶城,这是他的第一次西藏之行。
叶城,是新藏公路(219国道)的起点,也是由新疆入藏的最后一座县城。周凤彩在19日那个清冷的傍晚,一个人背着行囊,踽踽独行在高高的昆仑山下寂寞的大路上。他想搭乘一辆便车,可惜,走了七八公里,路上连个人影都没有,哪有汽车?他一直走到一个叫可可牙的偏远乡村,才找到了一位部队首长,问他能不能帮忙让他搭乘军车去西藏?
“去西藏?”这位姓李的团政委,对周凤彩的身体很不放心:“您都57岁了,吃得消?即使部队,50岁以上的人都规定要撤离西藏了。”
“我想试试。”周凤彩信心十足地说,“昆仑山上过,罗布泊去过,这辈子不去西藏登一回喜马拉雅山,我恐怕死不瞑目的!”李政委感动了,便找了一辆为部队运送汽油的军车。
从可可牙乡坐车,周凤彩开始了他危机四伏的西藏之行。一路上,开车的战士一边飞车,一边讲生死历险的故事,想吓唬白发丛生的周凤彩:“这条路上,死个人就像死只鸟!越往前走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路越凶险!过界山大坂,光这三年就已经死了12对新婚夫妇了。”
小战士的话并没吓住周凤彩。不过,越往前走,天似乎越蓝,云似乎越低,周凤彩也确实感觉到了头胀、胸闷、呼吸短促,太阳穴怦怦直跳,浑身上下从里到外都不舒服。他一遍一遍地在心里默念:坚持!坚持……终于坚持到了“界山大坂”(海拔6700米)。在“界山大坂”上,周凤彩提出照几张相,因为这里是新疆和西藏的分界线,景色也很独特。谁知车停下来,几个人一下地,便有两个年轻的战士晕倒了!
年过半百的周凤彩,爬上爬下地一连照了三个胶卷,却显得若无其事,还拣了不少古生物化石。“界山大坂”上简直就是化石的王国,特别是林木化石成片地横卧在地上,令人想象千百万年前,这里是怎样的林木葱郁鸟语花香啊!可惜,周凤彩无法搬动其中的任何一块。
车到兵站,几位战士纷纷“吹嘘”周凤彩说,这位老同志真棒!上了“界山大坂”竟然脸不变色心不跳,实在是了不起哟!
攀上珠穆朗玛峰的脖子,摘取了一枚“鹦鹉螺”
在西藏普兰,周凤彩念念不忘他钟情的“石头”。边境线上正好有一个“国际贸易市场”,据说那里有好多来自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和中国西藏的各种奇石出售,肯定也少不了化石。周凤彩对那个神秘的市场充满了向往。然而,同宿的藏人提醒他,要去那儿走近路的话,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但是必须冒生命危险,过孔雀河上的悬崖绝壁。据说,“只有没做过坏事的人才掉不下去,因为有神灵保佑!”一句话把周凤彩撩拨得兴趣盎然,他说:“我从来没做过坏事,应该可以平安地通过吧?”
第二天一早,周凤彩随那两个藏族同胞结伴出发,来到孔雀河。果然,河岸上的悬崖高三四十米,一条羊肠小路悬挂在崖畔,仅一两米宽。他们一行三人猫腰小心前行时,前面的小伙子突然脚下一滑,随着碎石的滚落眼看要掉下去,周凤彩一把抓住,用尽平生力气将他拉起,然后贴壁蛇行,终于安全通过了那段险隘。冒死来到“国际贸易市场”,才发现不过都是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观赏石,但他还是如获至宝,买了一大包。
周凤彩终于到了定日。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就位于定日县的中尼边境上。那晚在旅馆,一个房间住了日本、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各国人,唯有周凤彩是中国人,而且是花白头发的“老人”,来定日旅游的几乎全是年轻人。当得知这位个头矮壮的中国老头要上珠穆朗玛峰,其他人全“嗷”地惊叫出声来,尽管语言不通,他们都竖大拇指表达敬意。
第二天,他来到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院绒布寺,它就坐落在喜马拉雅的半山腰,与白雪皑皑云雾缭绕的珠穆朗玛峰仿佛近在咫尺。这是1998年8月1日,休息了一夜的周凤彩,一大早就背上行囊,独自上路了。
他沿着清澈见底的绒布河行走,边走边四处搜索。突然他眼前一亮,看到一块美丽的化石。他用水冲洗去上面的泥沙,才发现是一块罕见的“侏瓦菊石”。周凤彩为自己的第一个收获激动不已,为自己鼓劲。待走到海拔6000米的时候,他又捡到了一枚鹦鹉螺化石,这也是极为珍稀的品种。
又攀登了一个多小时,周凤彩看见一栋石头小屋。那里的一个搜集气象资料的藏族小伙子,热情地招待他进屋喝水,休息片刻。然后,他不听劝告,继续上行了一个多小时,几乎是近在咫尺地看到了神秘的珠穆朗玛峰从云雾中显出了天仙似的面影。他忙掏出相机,在身体十分虚弱的情况下,从不同方位精心拍了三张照片。就在他欲坐下歇口气时,一枚罕见的环虫化石映入他的双眼,他一把抓起来,爱不释手地抚了又抚,看了又看。
回头望,登山大本营的房舍和帐篷已被远远甩在3000米之外。此时太阳已经偏西,周凤彩又留恋地遥望了几眼珠峰,不得不向山下走去。就在回营的途中,一枚木瓜化石又给了他意想不到的惊喜。
历时28天的西藏之行,使周凤彩又获得了更深一层的生命。陈雅丹来信祝贺,您创造了高龄组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奇迹!接着,贺信纷纷从罗马尼亚、哈萨克斯坦和尼泊尔等国飞来,人们惊叹周凤彩,真是英雄暮年,壮心不已!
从昏迷中醒来,周围死伤狼藉
第二次进藏,来去匆匆,又一路畅行无险,周凤彩总觉得不够刺激。于是,2000年4月,周凤彩开始了他的第三次西藏之行!这一年,周凤彩已经59岁了,身患高血脂、糖尿病,进藏本身就是在“玩命”,他还真的差点就“玩完”了!
那天在翻过日月山,涉过倒淌河,到一个不知名的险要山地时,周凤彩所乘坐的中巴车突然像失控的野马,头一歪,屁股一抬,往弯弯曲曲的路边栽去。他只觉得天旋地转,“咚“的一声闷响,就啥也不知道了!
不知过了多少久,待被凉风吹醒时,周凤彩奋力睁开眼一看,四周一片死寂。他一动身子,感觉两腿被什么东西沉甸甸地压着,勉强起头一看,是一个老年藏胞,头上渗着殷殷的血,就趴在他的腿上;再一瞧,那辆破中巴车底朝天地躺在离他不远的路基下面。很显然,他们全遭了车祸……他抽出两条已经麻木的腿,发现也流着血,好在右腿仅伤了皮肉,未伤筋骨,真是阿弥陀佛了!
周凤彩找到摄影包,意外地发现相机没被摔坏。当时不知是悲是喜,一句话也没说,硬撑着站起来,一瘸一拐地向前面依稀可见的一个镇走去。走出两公里时,有两辆警车飞驰而过,见了周凤彩停也没停,可能在他昏迷过程中,早有过路的车辆报警了!
周凤彩就这样拖着一条伤腿,完成了第三次游历西藏的使命。这次虽然差点丧命,但望着新采到的一大堆珍稀化石,他心里又充满了欣慰。他从先后三次进藏的经历中,由衷地感悟到:不生死历险受点伤,留个“纪念”,能算游历西藏吗?■
编辑:韩铁马
周凤彩先到西藏阿里,瞻仰了孔繁森墓,参观了孔繁森小学,又到达克什米尔边境地区札达,终于登上了书中记载的古格王国遗址。仰望高远的蓝天,俯瞰远古的废墟,他不禁心生感慨:时光如水啊,不舍昼夜;人生苦短啊,心愿难了……不过,他最感觉兴奋的是:“这第五次进藏是坐火车到拉萨,太舒服了!”
周凤彩前四次进藏都是跋山涉水。笔者记得他当时感叹说:“在60岁之前能活着从西藏回来,这是我的幸运,死而无憾!”作为一名化石收藏家,他那次又从喜马拉雅山拣回来不少珍稀化石,高兴得像个痴迷的顽童。
认识“龙骨”,嗜好伴他九死一生
周凤彩出身中医世家,生于河南南阳“卧龙岗”,自小他就偏爱一种叫“龙骨”的东西。祖父、父亲都用它给人治病,它与石头相似,但有各种鸟兽虫鱼草木等图案,在周凤彩心目中成了“活宝”。长大之后他才知道,“龙骨”原来就是化石,于是毫无功利地开始采集和收藏化石。他从河南老家到调往新疆,从当小学教师到做公安管教干部,职业换来换去,爱好却始终没变。30多年来,他采集收藏了1300多枚化石,重达3000多公斤。
周凤彩的收藏品,绝大多数是自己生死历险,从别人不能去的地方亲手捡来背回家的。人们称他是个“冒险家”,他却把冒险当作家常便饭,或者干脆说是“光荣的第二职业”。他说:“探险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意志的磨炼和体能的考验,一种无与伦比的乐趣。”

多年前有一次,周凤彩在哈密一个叫榆树沟的地方修水渠。中午休息时,他要上山遛遛,领导不让去,可他纠缠不休。领导只好说,要不写个保证书,保证你一旦出事与我们不相干。他果真写了份保证书,然后一个人上山去找石头,结果不虚此行,捡了一枚树叶化石。不过,他也真冒险,一不留神从几十米高的山崖上摔了下来,若不是中途有棵大树卡住身子,可就“报销”了!
年逾六旬的周凤彩,大的历险就有十几次,但每次都化险为夷,他将这归结为“善有善报”。
1993年3月的一天,周凤彩趁采访之机随一辆加重越野车直奔昆仑山。此时正值春寒料峭,冰雪封冻,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平时像野马一样开车的司机,一颗心都悬到了嗓子眼上,车轮缓缓滑行,一不小心就可能掉下万丈深渊。那一夜,他和司机就坐在车里,在昆仑山上过夜。第二天采访单位派了30多人分头寻找,别人吓得半死,他却将刚拣到的古化石和一枚古人用的石斧拿出来,向大家炫耀,闹得人家哭笑不得。
周凤彩有时遗憾地说自己的名字:“这两个字艳丽得不行,秀里秀气,和我本人不般配。”人们却惊愕他那“秀里藏刚”后面的探险生涯。比如,他和陈雅丹、刘雨田联袂横穿罗布泊,就绝对是一次壮举。
偶遇女画家,
开始一次生命探险的策划
周凤彩与陈雅丹的相遇相识,颇具传奇色彩。那是1989年的金秋9月,当时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监狱管理局《新生报》记者的周凤彩,借去南疆和田采访之便,到喀什游览闻名中外的“香妃墓”,顺便采集化石。果然,他一路上采集了不少宝贝,背着沉甸甸的石头游览名胜,引起了一位单身游客的注意。那是一位身着红色旅游服的女士,戴着太阳帽和墨镜,显得自由洒脱,气质超群,她便是陈雅丹。也许是天意,也许是缘分,两人不知怎么就搭上了话:
“我父亲叫陈宗器,是一位地质学家,他老人家一生踏遍了大江南北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1935年就曾带领英国探险家考察罗布泊,并第一个为我国绘制了罗布泊地图。我自小就崇拜父亲,梦想长大后也像他那样四处探险……父亲临终时还拉着我的手,嘱咐我如果有机会,一定代他再去西部看看神秘的罗布泊……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回,也是几个英国探险家要考察罗布泊,我为他们跑前跑后帮忙,可到沙漠的门口了,他们却‘背信弃义’地抛弃了我,说全队都是清一色的‘光头’,带上我不方便……其实,南极不比罗布泊危险么?”陈雅丹讲起了自己的遭遇,似乎耿耿于怀。
“您去过南极?”周凤彩十分惊讶。
“当然!”陈雅丹自豪地说,“这不,刚回来不久。”
“噢,我想起来了!”周凤彩在钦佩的同时恍然大悟:“您就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陈雅丹教授吧?看过有关您的报道,您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南极的女画家……”两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别沮丧,陈老师!”周凤彩拿出新疆男子汉特有的豪爽劲儿,一拍胸膛说,“他们不带你进,咱们自己进!行不?这事就交给我来操办,我也早想闯一趟罗布泊了!”当陈雅丹得知这位与自己一拍即合的半路朋友,原来就是两年前由中央电视台《奇趣大观》节目介绍过的古生物化石收藏家时,更增强了信赖感。双方约定,以最快的速度筹划好一切,闯一次罗布泊,穿越“死亡之海”,共圆生命中相似的梦。
不料,陈雅丹去叶城因长途班车失火,烧光了所带的行李,只好提前回北京了。从此他们只能鸿雁传书,这一传就是8年!他们的书信几乎全在谈论探险,策划闯罗布泊的方案。
闯入神秘地,
才发现罗布泊并非生命禁区
1997年9月底,经过漫长的8年筹划,陈雅丹终于接到了周凤彩邀请她赴新疆共闯罗布泊的信函。
为了“香妃墓”前的那一诺,周凤彩一诺千金,最终找到了新疆沙漠探险活动家赵子允先生。赵子允一听是地质界前辈陈宗器的女儿立志寻找父亲的足迹,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和周凤彩一起,联络上了职业探险家刘雨田和李东,并得到了新疆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旅游局和新疆国际旅行社的全力支持。当地一些新闻媒体也闻风而动,派记者加盟。
1997年10月1日,一个晴朗的日子,周凤彩带着陈雅丹一身“戎装”,乘坐巴州旅游局的一辆北京吉普车上路了。车出乌鲁木齐不久,与刘雨田汇合,他们浩浩荡荡,向东南方向疾驰。
车跑了一天,下午到达吐鲁番西一个叫“迪坎村”的地方。这个村的历史据说有四千多年,生活在此的全是古老的“罗布泊人”后裔,纯朴、热情、好客。当晚,周凤彩一行就围坐在叶海亚汗家宽大的土炕上,接受主人烤羊和烤鱼的盛情招待。那味道鲜美的鱼,是生长在当地特有的“坎儿井”温泉里的。
陈雅丹成了最受礼遇的贵客。原来,这位名叫叶海亚汗的阿訇和名叫买买巴克热的老人是亲兄弟,正是他们的爷爷奥尔德克,为当年陈雅丹的父亲陈宗器先生考察罗布泊当的向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叶海亚汗兄弟没想到,60年后,有爷爷朋友的女儿从遥远的北京来寻访他们。
第二天一早,他们恋恋不舍地告别这沙漠边缘的最后一个村庄,向沙漠深处进发。日行夜宿,过阿其克山,穿乌托库斯布拉克(汉语:弯弯泉),于10月4日下午到达了“六十个泉”。所谓“六十个泉”,其实也是一片荒漠。周凤彩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眼泉水,陈雅丹扑上去用手指蘸了一下,伸到嘴里品尝着。
“咸的!”陈雅丹说,“就是它,救了我父亲和英国探险家的命,还有那些骆驼。对,就是那位叫奥尔德克的罗布泊人,带父亲找到了这眼泉水。父亲生前曾多次提到过‘六十个泉’,我还真以为星罗棋布有60个呢!”
10月7日,他们到了两年前余纯顺遇难的地方。周凤彩、陈雅丹和刘雨田一行在他的墓前,对这位不该早逝的同行深深地默哀、致意。
然后,他们过楼兰,进罗布泊腹地,到阿不丹村,遭遇可怕的黑风暴。最后,抵达阿尔金山,完成了本次探险任务。历时20天,行程2000公里。
陈雅丹离开乌鲁木齐时,诚恳地对周凤彩说:“真的感激你,圆了我半生的梦。先父地下有知,也一定会欣慰的!”周凤彩兑现了诺言,心里一片坦然。他说:“明年,我可以一身轻松地去西藏,捡我的石头去了!”
立足界山大坂,
领略了亿万年前的鸟语花香
1998年7月13日,周凤彩从乌鲁木齐坐长途夜班车,两天两夜后终于到了1800公里之遥的叶城,这是他的第一次西藏之行。
叶城,是新藏公路(219国道)的起点,也是由新疆入藏的最后一座县城。周凤彩在19日那个清冷的傍晚,一个人背着行囊,踽踽独行在高高的昆仑山下寂寞的大路上。他想搭乘一辆便车,可惜,走了七八公里,路上连个人影都没有,哪有汽车?他一直走到一个叫可可牙的偏远乡村,才找到了一位部队首长,问他能不能帮忙让他搭乘军车去西藏?
“去西藏?”这位姓李的团政委,对周凤彩的身体很不放心:“您都57岁了,吃得消?即使部队,50岁以上的人都规定要撤离西藏了。”
“我想试试。”周凤彩信心十足地说,“昆仑山上过,罗布泊去过,这辈子不去西藏登一回喜马拉雅山,我恐怕死不瞑目的!”李政委感动了,便找了一辆为部队运送汽油的军车。
从可可牙乡坐车,周凤彩开始了他危机四伏的西藏之行。一路上,开车的战士一边飞车,一边讲生死历险的故事,想吓唬白发丛生的周凤彩:“这条路上,死个人就像死只鸟!越往前走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路越凶险!过界山大坂,光这三年就已经死了12对新婚夫妇了。”
小战士的话并没吓住周凤彩。不过,越往前走,天似乎越蓝,云似乎越低,周凤彩也确实感觉到了头胀、胸闷、呼吸短促,太阳穴怦怦直跳,浑身上下从里到外都不舒服。他一遍一遍地在心里默念:坚持!坚持……终于坚持到了“界山大坂”(海拔6700米)。在“界山大坂”上,周凤彩提出照几张相,因为这里是新疆和西藏的分界线,景色也很独特。谁知车停下来,几个人一下地,便有两个年轻的战士晕倒了!
年过半百的周凤彩,爬上爬下地一连照了三个胶卷,却显得若无其事,还拣了不少古生物化石。“界山大坂”上简直就是化石的王国,特别是林木化石成片地横卧在地上,令人想象千百万年前,这里是怎样的林木葱郁鸟语花香啊!可惜,周凤彩无法搬动其中的任何一块。

车到兵站,几位战士纷纷“吹嘘”周凤彩说,这位老同志真棒!上了“界山大坂”竟然脸不变色心不跳,实在是了不起哟!
攀上珠穆朗玛峰的脖子,摘取了一枚“鹦鹉螺”
在西藏普兰,周凤彩念念不忘他钟情的“石头”。边境线上正好有一个“国际贸易市场”,据说那里有好多来自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和中国西藏的各种奇石出售,肯定也少不了化石。周凤彩对那个神秘的市场充满了向往。然而,同宿的藏人提醒他,要去那儿走近路的话,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但是必须冒生命危险,过孔雀河上的悬崖绝壁。据说,“只有没做过坏事的人才掉不下去,因为有神灵保佑!”一句话把周凤彩撩拨得兴趣盎然,他说:“我从来没做过坏事,应该可以平安地通过吧?”
第二天一早,周凤彩随那两个藏族同胞结伴出发,来到孔雀河。果然,河岸上的悬崖高三四十米,一条羊肠小路悬挂在崖畔,仅一两米宽。他们一行三人猫腰小心前行时,前面的小伙子突然脚下一滑,随着碎石的滚落眼看要掉下去,周凤彩一把抓住,用尽平生力气将他拉起,然后贴壁蛇行,终于安全通过了那段险隘。冒死来到“国际贸易市场”,才发现不过都是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观赏石,但他还是如获至宝,买了一大包。
周凤彩终于到了定日。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就位于定日县的中尼边境上。那晚在旅馆,一个房间住了日本、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各国人,唯有周凤彩是中国人,而且是花白头发的“老人”,来定日旅游的几乎全是年轻人。当得知这位个头矮壮的中国老头要上珠穆朗玛峰,其他人全“嗷”地惊叫出声来,尽管语言不通,他们都竖大拇指表达敬意。
第二天,他来到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院绒布寺,它就坐落在喜马拉雅的半山腰,与白雪皑皑云雾缭绕的珠穆朗玛峰仿佛近在咫尺。这是1998年8月1日,休息了一夜的周凤彩,一大早就背上行囊,独自上路了。
他沿着清澈见底的绒布河行走,边走边四处搜索。突然他眼前一亮,看到一块美丽的化石。他用水冲洗去上面的泥沙,才发现是一块罕见的“侏瓦菊石”。周凤彩为自己的第一个收获激动不已,为自己鼓劲。待走到海拔6000米的时候,他又捡到了一枚鹦鹉螺化石,这也是极为珍稀的品种。
又攀登了一个多小时,周凤彩看见一栋石头小屋。那里的一个搜集气象资料的藏族小伙子,热情地招待他进屋喝水,休息片刻。然后,他不听劝告,继续上行了一个多小时,几乎是近在咫尺地看到了神秘的珠穆朗玛峰从云雾中显出了天仙似的面影。他忙掏出相机,在身体十分虚弱的情况下,从不同方位精心拍了三张照片。就在他欲坐下歇口气时,一枚罕见的环虫化石映入他的双眼,他一把抓起来,爱不释手地抚了又抚,看了又看。
回头望,登山大本营的房舍和帐篷已被远远甩在3000米之外。此时太阳已经偏西,周凤彩又留恋地遥望了几眼珠峰,不得不向山下走去。就在回营的途中,一枚木瓜化石又给了他意想不到的惊喜。
历时28天的西藏之行,使周凤彩又获得了更深一层的生命。陈雅丹来信祝贺,您创造了高龄组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奇迹!接着,贺信纷纷从罗马尼亚、哈萨克斯坦和尼泊尔等国飞来,人们惊叹周凤彩,真是英雄暮年,壮心不已!
从昏迷中醒来,周围死伤狼藉
第二次进藏,来去匆匆,又一路畅行无险,周凤彩总觉得不够刺激。于是,2000年4月,周凤彩开始了他的第三次西藏之行!这一年,周凤彩已经59岁了,身患高血脂、糖尿病,进藏本身就是在“玩命”,他还真的差点就“玩完”了!
那天在翻过日月山,涉过倒淌河,到一个不知名的险要山地时,周凤彩所乘坐的中巴车突然像失控的野马,头一歪,屁股一抬,往弯弯曲曲的路边栽去。他只觉得天旋地转,“咚“的一声闷响,就啥也不知道了!
不知过了多少久,待被凉风吹醒时,周凤彩奋力睁开眼一看,四周一片死寂。他一动身子,感觉两腿被什么东西沉甸甸地压着,勉强起头一看,是一个老年藏胞,头上渗着殷殷的血,就趴在他的腿上;再一瞧,那辆破中巴车底朝天地躺在离他不远的路基下面。很显然,他们全遭了车祸……他抽出两条已经麻木的腿,发现也流着血,好在右腿仅伤了皮肉,未伤筋骨,真是阿弥陀佛了!
周凤彩找到摄影包,意外地发现相机没被摔坏。当时不知是悲是喜,一句话也没说,硬撑着站起来,一瘸一拐地向前面依稀可见的一个镇走去。走出两公里时,有两辆警车飞驰而过,见了周凤彩停也没停,可能在他昏迷过程中,早有过路的车辆报警了!
周凤彩就这样拖着一条伤腿,完成了第三次游历西藏的使命。这次虽然差点丧命,但望着新采到的一大堆珍稀化石,他心里又充满了欣慰。他从先后三次进藏的经历中,由衷地感悟到:不生死历险受点伤,留个“纪念”,能算游历西藏吗?■
编辑:韩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