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企业向海啸灾区慷慨捐赠,不仅是爱心的“播种”,更代表一种走向世界的胸怀和市场洞察力
1月6日下午6点,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陈耕,将一张1257万元人民币的支票交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会长彭云手中。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向世界实时传送的现场画面上,陈耕感言,“为海啸灾区捐款赈灾,表达了中国石油广大员工对海啸受灾国人民的一片爱心,体现了中国石油集团作为国有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来自中石油的捐款,是中国红十字会收到中国企业众多捐赠中的一笔。此前,已有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SOHO中国公司、联想集团、TCL集团等众多企业捐赠了大量的善款和物资。在目前中国国内掀起的向受灾地区捐赠的热潮中,中国企业群体正在迅速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捐助力量。
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小华告诉《商务周刊》,截至1月7日,中国红十字会收到捐款总计在6000万—7000万元人民币之间,“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汇总数字,但可以肯定,其中来自企业的捐助将占非常大的比例”。
王小华说,由于运输、灾区需求、考察及协调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红十字会方面原则上只接受现金捐赠,但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表示了捐赠物资的意向,红十字会方面将与灾区协调之后开始接受实物捐赠。
实际上,海啸灾情发生不久,就已有中国公司通过自己的途径向灾区提供了急救设备和物资。沈阳协合医药集团经过红十字会特别批准向受灾地区捐助了一批当地急需的治疗皮肤病的药品,价值50万元人民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在东南亚地区的分支机构,在海啸发生后紧急向受灾的泰国、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四国政府分别捐赠了价值50万美金以上的通信设备,用于灾区通信网络的重建。华为方面称,截至1月5日,除了鼓励公司员工捐款之外,华为已经向海啸灾区捐助了价值达1000万美元的设备。国内另一家通信设备厂商中兴通讯也宣布,中兴“在第一时间”向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部分重灾区,提供了总共价值约250万美元的CDMA设备、数字交换设备以及手机终端等设备。
中国企业面对灾难的行动,按照TCL集团副总裁赵忠尧的说法是:“作为全球社会的一员,TCL有责任为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联想方面也称,联想此次捐赠,表现了公司的慈善情怀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表明联想正在主动肩负起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树立崭新的国际企业公民形象。
事实上,除了人道主义责任之外,企业捐赠的同时,也在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形象,更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增强“软实力”。类似的情况国人应该并不陌生。1998年中国洪灾期间,“娃哈哈”等品牌通过捐助“捐来一片市场”;2003年“非典”期间,国内外企业大规模的社会捐助,赢得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TCL、联想、中远、中石油等企业此次向海啸灾区捐助,树立“有责任感的国际化大公司”形象,对他们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的东风,“走出去”切入或者进一步巩固、拓展东南亚市场不无益处。
回想华为和中兴最近几年在海外市场上的争执,特别是2003至2004年间双方在南亚及东南亚市场的激烈拼抢,此次双方不遗余力几乎同时启动大规模的对海啸受灾地区的援助,也是另一种心照不宣的角力——既是以往市场拓展的后续,也是未来争夺的预演。“企业在灾难期间的捐助行为,在表达自身‘企业公民’的责任形象、吸引舆论关注、获取公众好感与支持的同时,将间接对企业在灾后重建和此后该地区市场的开拓上裨益甚大。”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符国群说。
从国外以及中国港台地区企业捐赠的经验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企业品牌的投资、企业信誉的投资以及企业社会形象的投资。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曾谈到:“企业合理地承担社会责任,往往可以把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与社会利益最大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使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事实上,联合国采购司在一份关于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国援助进军国际市场的报告中早已提到,“产品作为援助物资进入受援国家或地区后,往往意味着供应商的产品直接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开始。”既能为困境之中的人们助一臂之力,又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开拓一片新天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认识到这种两全其美的好处,这不仅是中国企业市场反应能力提高的结果,更代表着一些中国企业已经把眼光放得更长远,更广大。
1月6日下午6点,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陈耕,将一张1257万元人民币的支票交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会长彭云手中。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向世界实时传送的现场画面上,陈耕感言,“为海啸灾区捐款赈灾,表达了中国石油广大员工对海啸受灾国人民的一片爱心,体现了中国石油集团作为国有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来自中石油的捐款,是中国红十字会收到中国企业众多捐赠中的一笔。此前,已有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SOHO中国公司、联想集团、TCL集团等众多企业捐赠了大量的善款和物资。在目前中国国内掀起的向受灾地区捐赠的热潮中,中国企业群体正在迅速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捐助力量。
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小华告诉《商务周刊》,截至1月7日,中国红十字会收到捐款总计在6000万—7000万元人民币之间,“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汇总数字,但可以肯定,其中来自企业的捐助将占非常大的比例”。
王小华说,由于运输、灾区需求、考察及协调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红十字会方面原则上只接受现金捐赠,但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表示了捐赠物资的意向,红十字会方面将与灾区协调之后开始接受实物捐赠。
实际上,海啸灾情发生不久,就已有中国公司通过自己的途径向灾区提供了急救设备和物资。沈阳协合医药集团经过红十字会特别批准向受灾地区捐助了一批当地急需的治疗皮肤病的药品,价值50万元人民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在东南亚地区的分支机构,在海啸发生后紧急向受灾的泰国、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四国政府分别捐赠了价值50万美金以上的通信设备,用于灾区通信网络的重建。华为方面称,截至1月5日,除了鼓励公司员工捐款之外,华为已经向海啸灾区捐助了价值达1000万美元的设备。国内另一家通信设备厂商中兴通讯也宣布,中兴“在第一时间”向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部分重灾区,提供了总共价值约250万美元的CDMA设备、数字交换设备以及手机终端等设备。
中国企业面对灾难的行动,按照TCL集团副总裁赵忠尧的说法是:“作为全球社会的一员,TCL有责任为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联想方面也称,联想此次捐赠,表现了公司的慈善情怀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表明联想正在主动肩负起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树立崭新的国际企业公民形象。
事实上,除了人道主义责任之外,企业捐赠的同时,也在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形象,更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增强“软实力”。类似的情况国人应该并不陌生。1998年中国洪灾期间,“娃哈哈”等品牌通过捐助“捐来一片市场”;2003年“非典”期间,国内外企业大规模的社会捐助,赢得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TCL、联想、中远、中石油等企业此次向海啸灾区捐助,树立“有责任感的国际化大公司”形象,对他们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的东风,“走出去”切入或者进一步巩固、拓展东南亚市场不无益处。
回想华为和中兴最近几年在海外市场上的争执,特别是2003至2004年间双方在南亚及东南亚市场的激烈拼抢,此次双方不遗余力几乎同时启动大规模的对海啸受灾地区的援助,也是另一种心照不宣的角力——既是以往市场拓展的后续,也是未来争夺的预演。“企业在灾难期间的捐助行为,在表达自身‘企业公民’的责任形象、吸引舆论关注、获取公众好感与支持的同时,将间接对企业在灾后重建和此后该地区市场的开拓上裨益甚大。”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符国群说。
从国外以及中国港台地区企业捐赠的经验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企业品牌的投资、企业信誉的投资以及企业社会形象的投资。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曾谈到:“企业合理地承担社会责任,往往可以把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与社会利益最大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使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事实上,联合国采购司在一份关于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国援助进军国际市场的报告中早已提到,“产品作为援助物资进入受援国家或地区后,往往意味着供应商的产品直接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开始。”既能为困境之中的人们助一臂之力,又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开拓一片新天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认识到这种两全其美的好处,这不仅是中国企业市场反应能力提高的结果,更代表着一些中国企业已经把眼光放得更长远,更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