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关注三维目标的实现,要求树立新的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和课堂观,并实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为此,中学政治教师要转变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人文性是教育和新课程的灵魂,新课程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调控的关键因素,是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政治教师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说明新课程的价值重心已由学科内容本位转向个体生命本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可见,新课程改革整个都弥漫着浓重的人文气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呼声逐渐高涨,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因为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调控的关键因素,也是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1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实现三维目标的重要保障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以知识为中心,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方法的点、情感的激发、心理的疏导和个性的涵养,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和素质教育功能淡化。新课程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处理好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片面追求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而应该促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课程性质看,思想政治课既是德育课程,又是学科课程,在三维目标关系的处理上,坚持以思想政治观点优先,以能力为主导,以知识为基础,以生活为源泉。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征,特别强调对人的关注,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需要,关注人的成长,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的个性,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首要目标,这就把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突出地位。正如杜威所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人文素养的培育只能用人文的方式和措施来进行,其最本质的方法就是浸润,就是润物无声、耳濡目染、教师的率先垂范、躬行实践。教育活动就是生命体之间的交流活动,是用一个智慧生命开启许多智慧生命,用一个心灵唤醒许多心灵,用一种人格影响许多人的人格,用一种热情去温暖许多生命的活动。教师要以自己丰富的知识、高雅的情趣、充沛的精力、洋溢的生命激情、人性的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在引导学生在科学上的创造同时不忽略人文方面的启示;在尊重教学的规律同时注重激情和创造、爱心和责任感。可见,一个有着丰厚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正确、恰当地处理知识与情感,知识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2 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呼唤教师人文素养的回归
新课程全新的理念使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师生是平等的对话者。在课堂上教师要维护学生的话语权,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探究、交流,这样就能创设宽松、自由、民主、人文的课堂氛围,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身心自由放松地投入到学习中,主动表达,大胆质疑,敢于反驳,畅所欲言,这样学生智慧的火花才会迸发,思维的灵光才会闪现,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张扬,内心深处的情感才会唤醒。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中,学生不会有受制于教师的感觉,教师不会有受制于教案、教参的感觉,教师摆脱了以前重复教参知识的厌烦感和失落感,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感受到主体创造的快乐。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须在师生精神世界的情感领域力求融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师生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会影响到新课程的贯彻实施。
课堂由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教师也要从“技术型”走向“人文型”。学生从教师这儿感受到的是热情的鼓励、中肯的提醒、有效的点拨,他们因此喜欢老师,乐于向老师倾诉生活或学习上的喜与忧。教师以真实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与学生一道解读生活、世界和自我,学生就会获得有益的启迪,就会释放出生命的灵气与潜能,就会尊重与接纳教师的指导,与教师分享生命的智能和成长的快乐。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远大的志向与高雅的审美情趣融于一身,使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在自己身上具体化,这就需要教师是一位德才兼备、和谐发展的人,有健全的人格、仁慈的爱心、广博的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
3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新教材观的转变需要政治教师有丰厚的人文素养
过去教师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教材”,教材和教参就是圣经,教师更多关注教材知识,比如认真分析、全面掌握每个知识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等……新课程倡导转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指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学生进行学习的素材,“突出教材辅助教学的工具功能,是具有新课程改革意义的命题”。学生在与教材对话时,一定要树立平等观念,不能把教材当圣经,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思、敢于想、敢于创、敢于疑,才能顺利进行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不但是资源的传授者,也是资源的建设者。有的教师说,现在市场上卖的教学辅导书对知识点、重点、难点的分析讲解非常详细,学生人手一本,教师上课做的就是教材和教参的传声筒、复印机的事。教辅书上是写得详细清楚,但只作终端性呈现,没有知识产生、发展的具体过程,更没有方法策略的灵活引领。何仰赞先生说过:“教学本身有它的规律性,需要教师自己用心去揣摩,照本宣科的教学,肯定吸引不了学生”。一个人文素养欠缺的教师会丧失怀疑的态度,丧失独立的思想,丧失批判的精神,难以深入钻研教材,难以读出教材背后潜藏的东西。一个人文素养丰厚的教师则可以结合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根据师生独特的个性,对教材作深入的解读,他可以借助自身的文化底蕴,把自己的学识、人生经历和体验融会到课程教学中去,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课程,用自己的才华创造课程。如在《文化生活》模块教学中,有文化积淀的教师会借助文本创设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引发学生深刻的文化思考和内心体验,会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老中华文化和现代文明承接,会去挖掘民族文化中厚重的底蕴,融会贯通于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自豪感。
4 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需要政治教师提升人文素养
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政治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尽管教师对生成教学可以有所预见,有所设计,但是预设得再充分,由于学生不同、教学环境和其它因素影响,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意料之外、超越预设、节外生枝的不可预期因素,这种流变状态的课堂时刻挑战着教师的知识准备,也时刻考验着教师的育人理念和教育智慧。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巧妙设疑,鼓励质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陈述自己的个性观点,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能无所顾忌地与大家探讨、交流;此外,教师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善于发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产生的新信息和新问题,并将其纳入教学过程,灵活地调整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创造性地将这种灵性放大、着色,使课堂上那些流星闪现的光彩成了教学的亮点和学生智慧的火种。
教与学犹如电脑的“交换”和“运行”,要快速、要高效、要游刃有余,必须有充分的内存和足够的数据包作支持。问题的回旋,智慧的驰骋,个性的挥洒,风格的飞扬,没有空间是不行的,而空间的率先提供者就是教师。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用自己高度的责任心、广博知识和灵活的教育机智,并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用心倾听,及时接纳富有价值的生成,以发自内心的热情去容忍、接受学生的思想和感情,并把这种热情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灵,大胆展示,真情告白,张扬个性,教师就能在瞬息万变的课堂环境中从容不迫、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从而演绎更多“无法预约”的精彩。
5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新的要求
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的驱使下,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常常借助于终结性测验或水平考试,过于关注结果,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把它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测试的结果显然无法全面反映教学质量的好坏,更无从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想道德状态和行为表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要改变过去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和对人格的尊重、人性的关怀,真正把评价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把教育的终极目标体现在人格的完善上。为此,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评价的内容应该多维化,改变过去偏重理论知识的单一性评价,强调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隐性内容的多维评价;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采用纸笔考试、形成性评价、非测试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要运用观察、访谈、成长记录、问卷、写小论文等综合手段,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当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漠视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追求的人的存在,而指向单一、枯燥的题山题海,当我们政治教师目中无人而仅有分数时,思想政治课也就失去它的本真,而走向虚无。在提倡人本教育的今天,政治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以平等、有为、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价学生,让我们的政治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教育贵于熏习,风气始于浸泽,教师的精神生命决定了课堂生活的质量,教师的心灵力量预示着学生的生命强度,教师人格素养的示范作用,对于青年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人文素养是一切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得以成长的肥沃土壤,一个教师即使他满腹经纶,技巧纯熟,如果缺少了人文素养的照耀,这些外在的东西就会失去生命,失去影响学生的力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真正要提升的不是专业知识,也不是方法技巧,而是胸襟与情怀、境界与视野,因为这些常常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深度、广度和灵性。面对新课程改革,政治教师要与自我作斗争,与骨子里的懒惰、保守、僵化、平庸斗争;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将尽可能多的人类精神财富来滋养自己,厚实底蕴,提升品位;要积极反思,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有林.实现课堂教学的五个转变[J].北京: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1):19~21.
[3]杜威.民主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68.
[4]赵其坤.用素养提升教育品质 用智慧书写教师人生[J].上海: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3A):4~10.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政治教师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说明新课程的价值重心已由学科内容本位转向个体生命本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可见,新课程改革整个都弥漫着浓重的人文气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呼声逐渐高涨,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因为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调控的关键因素,也是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1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实现三维目标的重要保障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以知识为中心,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方法的点、情感的激发、心理的疏导和个性的涵养,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和素质教育功能淡化。新课程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处理好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片面追求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而应该促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课程性质看,思想政治课既是德育课程,又是学科课程,在三维目标关系的处理上,坚持以思想政治观点优先,以能力为主导,以知识为基础,以生活为源泉。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征,特别强调对人的关注,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需要,关注人的成长,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的个性,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首要目标,这就把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突出地位。正如杜威所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人文素养的培育只能用人文的方式和措施来进行,其最本质的方法就是浸润,就是润物无声、耳濡目染、教师的率先垂范、躬行实践。教育活动就是生命体之间的交流活动,是用一个智慧生命开启许多智慧生命,用一个心灵唤醒许多心灵,用一种人格影响许多人的人格,用一种热情去温暖许多生命的活动。教师要以自己丰富的知识、高雅的情趣、充沛的精力、洋溢的生命激情、人性的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在引导学生在科学上的创造同时不忽略人文方面的启示;在尊重教学的规律同时注重激情和创造、爱心和责任感。可见,一个有着丰厚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正确、恰当地处理知识与情感,知识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2 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呼唤教师人文素养的回归
新课程全新的理念使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师生是平等的对话者。在课堂上教师要维护学生的话语权,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探究、交流,这样就能创设宽松、自由、民主、人文的课堂氛围,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身心自由放松地投入到学习中,主动表达,大胆质疑,敢于反驳,畅所欲言,这样学生智慧的火花才会迸发,思维的灵光才会闪现,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张扬,内心深处的情感才会唤醒。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中,学生不会有受制于教师的感觉,教师不会有受制于教案、教参的感觉,教师摆脱了以前重复教参知识的厌烦感和失落感,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感受到主体创造的快乐。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须在师生精神世界的情感领域力求融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师生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会影响到新课程的贯彻实施。
课堂由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教师也要从“技术型”走向“人文型”。学生从教师这儿感受到的是热情的鼓励、中肯的提醒、有效的点拨,他们因此喜欢老师,乐于向老师倾诉生活或学习上的喜与忧。教师以真实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与学生一道解读生活、世界和自我,学生就会获得有益的启迪,就会释放出生命的灵气与潜能,就会尊重与接纳教师的指导,与教师分享生命的智能和成长的快乐。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远大的志向与高雅的审美情趣融于一身,使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在自己身上具体化,这就需要教师是一位德才兼备、和谐发展的人,有健全的人格、仁慈的爱心、广博的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
3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新教材观的转变需要政治教师有丰厚的人文素养
过去教师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教材”,教材和教参就是圣经,教师更多关注教材知识,比如认真分析、全面掌握每个知识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等……新课程倡导转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指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学生进行学习的素材,“突出教材辅助教学的工具功能,是具有新课程改革意义的命题”。学生在与教材对话时,一定要树立平等观念,不能把教材当圣经,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思、敢于想、敢于创、敢于疑,才能顺利进行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不但是资源的传授者,也是资源的建设者。有的教师说,现在市场上卖的教学辅导书对知识点、重点、难点的分析讲解非常详细,学生人手一本,教师上课做的就是教材和教参的传声筒、复印机的事。教辅书上是写得详细清楚,但只作终端性呈现,没有知识产生、发展的具体过程,更没有方法策略的灵活引领。何仰赞先生说过:“教学本身有它的规律性,需要教师自己用心去揣摩,照本宣科的教学,肯定吸引不了学生”。一个人文素养欠缺的教师会丧失怀疑的态度,丧失独立的思想,丧失批判的精神,难以深入钻研教材,难以读出教材背后潜藏的东西。一个人文素养丰厚的教师则可以结合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根据师生独特的个性,对教材作深入的解读,他可以借助自身的文化底蕴,把自己的学识、人生经历和体验融会到课程教学中去,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课程,用自己的才华创造课程。如在《文化生活》模块教学中,有文化积淀的教师会借助文本创设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引发学生深刻的文化思考和内心体验,会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老中华文化和现代文明承接,会去挖掘民族文化中厚重的底蕴,融会贯通于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自豪感。
4 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需要政治教师提升人文素养
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政治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尽管教师对生成教学可以有所预见,有所设计,但是预设得再充分,由于学生不同、教学环境和其它因素影响,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意料之外、超越预设、节外生枝的不可预期因素,这种流变状态的课堂时刻挑战着教师的知识准备,也时刻考验着教师的育人理念和教育智慧。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巧妙设疑,鼓励质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陈述自己的个性观点,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能无所顾忌地与大家探讨、交流;此外,教师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善于发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产生的新信息和新问题,并将其纳入教学过程,灵活地调整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创造性地将这种灵性放大、着色,使课堂上那些流星闪现的光彩成了教学的亮点和学生智慧的火种。
教与学犹如电脑的“交换”和“运行”,要快速、要高效、要游刃有余,必须有充分的内存和足够的数据包作支持。问题的回旋,智慧的驰骋,个性的挥洒,风格的飞扬,没有空间是不行的,而空间的率先提供者就是教师。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用自己高度的责任心、广博知识和灵活的教育机智,并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用心倾听,及时接纳富有价值的生成,以发自内心的热情去容忍、接受学生的思想和感情,并把这种热情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灵,大胆展示,真情告白,张扬个性,教师就能在瞬息万变的课堂环境中从容不迫、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从而演绎更多“无法预约”的精彩。
5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新的要求
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的驱使下,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常常借助于终结性测验或水平考试,过于关注结果,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把它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测试的结果显然无法全面反映教学质量的好坏,更无从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想道德状态和行为表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要改变过去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和对人格的尊重、人性的关怀,真正把评价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把教育的终极目标体现在人格的完善上。为此,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评价的内容应该多维化,改变过去偏重理论知识的单一性评价,强调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隐性内容的多维评价;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采用纸笔考试、形成性评价、非测试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要运用观察、访谈、成长记录、问卷、写小论文等综合手段,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当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漠视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追求的人的存在,而指向单一、枯燥的题山题海,当我们政治教师目中无人而仅有分数时,思想政治课也就失去它的本真,而走向虚无。在提倡人本教育的今天,政治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以平等、有为、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价学生,让我们的政治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教育贵于熏习,风气始于浸泽,教师的精神生命决定了课堂生活的质量,教师的心灵力量预示着学生的生命强度,教师人格素养的示范作用,对于青年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人文素养是一切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得以成长的肥沃土壤,一个教师即使他满腹经纶,技巧纯熟,如果缺少了人文素养的照耀,这些外在的东西就会失去生命,失去影响学生的力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真正要提升的不是专业知识,也不是方法技巧,而是胸襟与情怀、境界与视野,因为这些常常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深度、广度和灵性。面对新课程改革,政治教师要与自我作斗争,与骨子里的懒惰、保守、僵化、平庸斗争;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将尽可能多的人类精神财富来滋养自己,厚实底蕴,提升品位;要积极反思,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有林.实现课堂教学的五个转变[J].北京: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1):19~21.
[3]杜威.民主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68.
[4]赵其坤.用素养提升教育品质 用智慧书写教师人生[J].上海: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3A):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