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岗位胜任力的视角出发,通过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访谈及相关企业的调研,提出了该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岗位胜任力要素,并以此为依据初步构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期为该专业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 工商管理专业 职业基础能力 社会能力
本文为陕西省高职高专教育学会2011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岗位胜任力视角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编号:12P27)。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重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把它看作是一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载体。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重点与难点,但仔细分析,这种研究和实践大多数都停留在“修修补补”的层面[1]。鉴于此,我们从岗位胜任力的视角出发,引入“胜任力理论”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加以探讨。
岗位胜任力模型在构建课程体系中的优势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David C. McClelland博士首次提出了胜任力概念,其后受到学者和企业界的普遍认可和重视。“David C. McClelland把直接影响员工绩效的个人特质和行为特征定义为胜任力,也就是与工作、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等。[2]把胜任力概念纳入到“个人——职位——组织”匹配的框架中,可以根据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岗位胜任力的需求,缩小高职教育与企业所需人才要求的差距,提升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实效性,使课程体系更具针对性与个性化,以此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工作竞争力,以期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达到人职匹配,真正实现专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三赢”的目标。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的构建
明确了岗位胜任力模型的重要性之后,我们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将企业的岗位胜任力模型融入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反复论证胜任该专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同时还要将这些内容真正转化到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去,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未来在企业岗位中所需的胜任力。
1.文献分析法获取岗位胜任力特征的第一手资料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岗位胜任力的书籍及文献资料,找出符合目前我国企业基层管理人员胜任力特质的词汇,并针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面对的主要岗位群特征进行归纳整理后明确本专业岗位群所应具有的通用性、个体性因素,形成访谈提纲为初步构建胜任力模型打好理论基础。
2.行为事件访谈法获取胜任力特征要素
由于毕业生们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对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与企业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匹配问题的认识相对比较准确。因此笔者以所在地区的6所高职院校的30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为研究样本, 运用访谈提纲对学生进行跟踪访谈,了解学生对胜任其所在岗位的能力认识,同时考虑到毕业生的上级主管掌握着其直接下级工作状态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本次行为事件访谈的对象还包括8名上级主管。
3.问卷调查法构建岗位胜任力模型
在跟踪访谈的基础上对我们所访谈到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整理,找出那些出现频率较高的特质词汇,初步确定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特征要素并设计成问卷调查表;然后,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现场发放及网络邮寄等方式对2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历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问卷173份,回收后经整理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62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77%。
4.通过召开相关行业、企业及相关的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咨询会,分析岗位胜任力模型构成因子的有效性
会议成员根据问卷调查的分析统计结果共同论证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成因子的有效性,对模型进行了充分的验证式讨论,明确了模型中的6个胜任力因子,即身心素质、社会能力、适应与发展能力、职业基础知识、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通过以上四个步骤构建出的工商管理专业岗位胜任力特征构成如图1所示。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小体系,即基本素养体系、职业基础课程体系、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体系,职业拓展课程体系。基本素养体系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修养。职业基础课程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需要及学生基本文化素质训练。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以岗位关键技能培养为目的,使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并能应用于企业实践中。职业拓展课程主要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改善知识结构和拓展素质能力等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型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根据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见表1:
表1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加强:第一,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低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第二,改革现有的评价方式。一是要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二是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团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第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派出教师参加各类教师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以学习交流和参观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相应的专业技能。第四,强化实践性环节,改善实践教学条件。要加强校内实践硬件及校外实践环节的建设,在校内实验室尝试建立实践仿真模拟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
结语
在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本文从岗位胜任力这一视角出发,以“胜任力理论”为基础来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提出相应建议。这些建议只是一个初步的设想,是一种尝试,对高职院校而言,课程体系的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建红,王锋.胜任力特征模型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应用[J].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6):7-8.
[2]林丽卿.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1,(7):124-127.
[3]董萍.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动态模块化教学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0):85-87.
作者单位:赵利娟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陕西咸阳
王金辉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陕西咸阳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 工商管理专业 职业基础能力 社会能力
本文为陕西省高职高专教育学会2011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岗位胜任力视角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编号:12P27)。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重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把它看作是一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载体。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重点与难点,但仔细分析,这种研究和实践大多数都停留在“修修补补”的层面[1]。鉴于此,我们从岗位胜任力的视角出发,引入“胜任力理论”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加以探讨。
岗位胜任力模型在构建课程体系中的优势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David C. McClelland博士首次提出了胜任力概念,其后受到学者和企业界的普遍认可和重视。“David C. McClelland把直接影响员工绩效的个人特质和行为特征定义为胜任力,也就是与工作、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等。[2]把胜任力概念纳入到“个人——职位——组织”匹配的框架中,可以根据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岗位胜任力的需求,缩小高职教育与企业所需人才要求的差距,提升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实效性,使课程体系更具针对性与个性化,以此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工作竞争力,以期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达到人职匹配,真正实现专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三赢”的目标。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的构建
明确了岗位胜任力模型的重要性之后,我们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将企业的岗位胜任力模型融入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反复论证胜任该专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同时还要将这些内容真正转化到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去,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未来在企业岗位中所需的胜任力。
1.文献分析法获取岗位胜任力特征的第一手资料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岗位胜任力的书籍及文献资料,找出符合目前我国企业基层管理人员胜任力特质的词汇,并针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面对的主要岗位群特征进行归纳整理后明确本专业岗位群所应具有的通用性、个体性因素,形成访谈提纲为初步构建胜任力模型打好理论基础。
2.行为事件访谈法获取胜任力特征要素
由于毕业生们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对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与企业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匹配问题的认识相对比较准确。因此笔者以所在地区的6所高职院校的30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为研究样本, 运用访谈提纲对学生进行跟踪访谈,了解学生对胜任其所在岗位的能力认识,同时考虑到毕业生的上级主管掌握着其直接下级工作状态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本次行为事件访谈的对象还包括8名上级主管。
3.问卷调查法构建岗位胜任力模型
在跟踪访谈的基础上对我们所访谈到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整理,找出那些出现频率较高的特质词汇,初步确定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特征要素并设计成问卷调查表;然后,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现场发放及网络邮寄等方式对2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历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问卷173份,回收后经整理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62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77%。
4.通过召开相关行业、企业及相关的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咨询会,分析岗位胜任力模型构成因子的有效性
会议成员根据问卷调查的分析统计结果共同论证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成因子的有效性,对模型进行了充分的验证式讨论,明确了模型中的6个胜任力因子,即身心素质、社会能力、适应与发展能力、职业基础知识、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通过以上四个步骤构建出的工商管理专业岗位胜任力特征构成如图1所示。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小体系,即基本素养体系、职业基础课程体系、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体系,职业拓展课程体系。基本素养体系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修养。职业基础课程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需要及学生基本文化素质训练。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以岗位关键技能培养为目的,使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并能应用于企业实践中。职业拓展课程主要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改善知识结构和拓展素质能力等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型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根据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见表1:
表1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加强:第一,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低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第二,改革现有的评价方式。一是要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二是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团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第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派出教师参加各类教师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以学习交流和参观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相应的专业技能。第四,强化实践性环节,改善实践教学条件。要加强校内实践硬件及校外实践环节的建设,在校内实验室尝试建立实践仿真模拟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
结语
在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本文从岗位胜任力这一视角出发,以“胜任力理论”为基础来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提出相应建议。这些建议只是一个初步的设想,是一种尝试,对高职院校而言,课程体系的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建红,王锋.胜任力特征模型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应用[J].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6):7-8.
[2]林丽卿.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1,(7):124-127.
[3]董萍.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动态模块化教学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0):85-87.
作者单位:赵利娟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陕西咸阳
王金辉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