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赵劲民,男,汉族,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创伤骨科手外科著名专家。1984年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94年11月-1999年3月于日本国立长崎大学医学部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兼任中国医院协会医疗卫生技术应用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广西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常委、广西骨科学会主任委员等10多项学术职务;担任《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微创医学》副主编,《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广西医学》等学术期刊编委。曾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院长”、“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广西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等荣誉。近年来,承担卫生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的课题12项;2003-2010年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手术台上瞬息万变,那份责任感、那种还病患健康身心的愿望愈发强烈,心里就愈发紧张。看到愈后病人灵活活动的关节,心情只能用两个字形容——幸福!”
讲到这里,他的脸上浮现出孩子般阳光的笑容,还隐约透出一丝得意,让我们很难把他与广西最大医院的管理者联系起来,但眼前这个带着轻松随意笑容的中年人,却创造了一个个不平凡的医学成就:成功完成广西首例8指再植手术;成功完成世界首例异体拇指移植和第七例异体手移植;所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断指(肢)再植达200多例,成活率95%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他就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广西创伤骨科手外科领军人赵劲民。
“说到底,我是一名医生”
初见赵劲民,魁梧的身材很难让你把他跟精确到0.1毫米的骨科微创手术联系起来。一开始,赵劲民理想的职业也不是医生,出生于军人家庭的他从小就梦想有一天能穿上军装,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一次偶然的际遇改变了他的人生。1979年高考前夕,赵劲民患上眼疾,家人陪着他从老家来到当时的广西医学院看病。那时的医疗条件非常艰苦,设施差、医生少。这让赵劲民触动很大:如果学医的人多一些,病人看病还会如此困难吗?这个不经意间萌生的念头使他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4年从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毕业后,赵劲民来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任住院医生,并获得了师从一位退休老专家学习日语的机会。不久医科大一附院与日本方面开展学术交流,赵劲民凭借良好的日语基础成为第一批赴日本进修的医生。
“震撼”,赵劲民用这两个字表达自己初到日本进修时的感受,“当时的中国虽已改革开放多年,取得不小成就,但与眼前的日本相比,还是有着天壤之别,尤其是医学领域。”他决定继续留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之后6年的奋斗,艰辛伴着快乐、汗水凝成收获,当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面对导师的挽留,他毅然拜谢恩师,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回国后,他很快被医院委以重任,担起创伤骨科手外科主任的重担。肩上的重任让他不敢有半分懈怠,他充分利用医院为他配备的一流学科团队和科研条件,废寝忘食地开展医疗、科研工作,结出硕果已是水到渠成。
1999年,赵劲民及其团队通过研究首次证实了神经节甘脂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论文在国际上影响重大的美国《生物化学杂志》上发表,让国际医学界的目光投向东方。
2000年7月31日,一名8根手指被铡纸刀完全铡断的年轻人被送进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左手食指、小指指尖关节被铡断,断指只是短短的一小段,根本找不到血管,而且伴有挤压伤,手术难度极大。赵劲民在显微镜下,神奇地将断指的血管、神经、骨头、肌腱一一接好,8根断指全部成活。这是广西第一例成功的8指再植手术,全过程仅用了8个小时,标志着广西显微外科、手外科水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同年11月,他又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异体拇指移植和第七例异体手移植,创造了人类医学史上的又一个奇迹,为中国肢体移植领域赢得了荣誉。
如今已走上医院管理者岗位的赵劲民,依然会定时回到科室,组织会诊、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其实任何荣誉对于医生而言都只是刹那间的耀眼与辉煌,医生的价值更体现在治愈病患的平凡工作中。说到底,我是一名医生。”正是这个平凡却又崇高的职业追求,让赵劲民常年奋战在医疗战线而不知疲倦。无论是在收治汶川地震伤员的一线,还是在泥石流、塌方受灾群众的抢救现场,抑或是在重大交通事故的连台手术中,我们都能看到他坚定无比的身影。
“学生的一句‘赵老师’
会让我更为受用”
2011年5月初,中国科学院201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赵劲民名列其中。消息传来,区内医学界反响强烈。要知道,对于一名科技工作者来说,能被推选为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是多大的一种肯定。“我当然很激动,这对一名科技工作者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但我确实还有很多不足,走出去,站到更高的舞台上,一直是我追逐梦想的动力!” 赵劲民面对荣誉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赵劲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手术台前、实验室中,通过刻苦钻研、不断总结经验以及引进新方法、新技术,在成功救助无数病患的同时,他和他的学术团队也走在了全区医学学术界的前端。目前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科研基金项目等数十项。在他的带领下,医院成立了广西首家显微外科培训基地,几年间,为广西培养了数十名显微外科人才,也使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断指再植等方面的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赵劲民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学者,也是一名优秀的师者。“赵老师不失亲和力却在学术上威严十足。日常生活中,他平易近人,与学生打成一片;课堂上,他一丝不苟,耐心引导;手术台前,他严谨认真,率先垂范。”他的一位学生这样形容。赵劲民对学生可谓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每年考研报名时,赵老师的门下总是从者云集。“听惯了各种场合的‘赵院长’,学生们的一声‘赵老师’会让我更为受用。”说到这里,赵劲民的嘴角有一丝掩不住的微笑。
“我为医科大一附院而骄傲”
在采访中,赵劲民的手中一直握着一个硕大无比的山寨手机,来电时,铃声如雷。广西最大医院的院长居然会使用一台山寨手机,这让记者有些吃惊。
“曾经也追求时尚,换过手机,但是那些大牌手机电池不好用,电话太多,半天就没电了,还是老朋友靠得住。” 赵劲民一边说一边来回挥动他的“老朋友”。
这位在生活中自由随性的院长在对待医院的管理上却有着极强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超乎寻常的认真态度。2006年1月,赵劲民出任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他深知带领广西最大医院实现科学发展的责任之重。“这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在八桂人民心目中有特殊地位的医学名院,如果在我当院长的时候没有发展好,我就是对历史不负责!”
管理一家医院而且是广西最大的医院,是一项庞大且繁杂的工作。上任至今,赵劲民始终坚持“医疗质量是医院工作的核心,优质高效是医院发展的生命”这一原则,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努力提高诊疗技术水平,通过狠抓科学管理,落实责任,层层推进,把上级的任务和医院的实际结合起来,借势造势,激活全院的各项工作。
他常说:“医生要学会换位思考,要从患者的角度去理解患者、关心患者、服务患者,切实做到‘医生动,病人不动’”。为此,他着力从制度建设上深化服务内涵,不断完善和落实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医患沟通制度、患者投诉处理制度、院长接待日制度、院务公开制度等,逐步形成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长效机制,打造医院文化先进理念。
“一个兴旺发达的事业一定是一个人才辈出的事业。”几年时间里,以他为首的院领导班子在充分考虑各方因素的前提下,从医院管理、发展的角度出发,大胆启用了一批业务优秀、认真负责、群众认可、有发展潜力的新人担任中层领导,通过他们的大胆工作和创新工作,打开了新的工作局面。自赵劲民2006年任院长以来,医院固定资产增长96.6%,连续在广西“医院管理年”督查活动中成绩名列前茅,科研立项、所获科研成果均领跑广西医疗卫生界。
2008年1月,组织上任命他担任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兼任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分管学校的招生就业及国际交流工作。赵劲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无论压力多大,任务多重,他的心中始终装着组织的信任和干部职工的期待,竭尽全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招生就业工作连年高质量完成,荣获2009年全国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获得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额资助20.53万美元的科研资金。在另一个岗位上,他依然交出了一份让全体医科大人满意的答卷。
“医院发展到今天,有这样的规模,和各级党委、政府、自治区各厅局、学校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与一附院职工的努力分不开,光拿一根针缝不起血管,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我希望在我离开这个岗位时,能问心无愧地说一句——我为医科大一附院而骄傲!”
赵劲民,男,汉族,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创伤骨科手外科著名专家。1984年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94年11月-1999年3月于日本国立长崎大学医学部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兼任中国医院协会医疗卫生技术应用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广西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常委、广西骨科学会主任委员等10多项学术职务;担任《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微创医学》副主编,《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广西医学》等学术期刊编委。曾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院长”、“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广西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等荣誉。近年来,承担卫生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的课题12项;2003-2010年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手术台上瞬息万变,那份责任感、那种还病患健康身心的愿望愈发强烈,心里就愈发紧张。看到愈后病人灵活活动的关节,心情只能用两个字形容——幸福!”
讲到这里,他的脸上浮现出孩子般阳光的笑容,还隐约透出一丝得意,让我们很难把他与广西最大医院的管理者联系起来,但眼前这个带着轻松随意笑容的中年人,却创造了一个个不平凡的医学成就:成功完成广西首例8指再植手术;成功完成世界首例异体拇指移植和第七例异体手移植;所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断指(肢)再植达200多例,成活率95%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他就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广西创伤骨科手外科领军人赵劲民。
“说到底,我是一名医生”
初见赵劲民,魁梧的身材很难让你把他跟精确到0.1毫米的骨科微创手术联系起来。一开始,赵劲民理想的职业也不是医生,出生于军人家庭的他从小就梦想有一天能穿上军装,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一次偶然的际遇改变了他的人生。1979年高考前夕,赵劲民患上眼疾,家人陪着他从老家来到当时的广西医学院看病。那时的医疗条件非常艰苦,设施差、医生少。这让赵劲民触动很大:如果学医的人多一些,病人看病还会如此困难吗?这个不经意间萌生的念头使他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4年从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毕业后,赵劲民来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任住院医生,并获得了师从一位退休老专家学习日语的机会。不久医科大一附院与日本方面开展学术交流,赵劲民凭借良好的日语基础成为第一批赴日本进修的医生。
“震撼”,赵劲民用这两个字表达自己初到日本进修时的感受,“当时的中国虽已改革开放多年,取得不小成就,但与眼前的日本相比,还是有着天壤之别,尤其是医学领域。”他决定继续留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之后6年的奋斗,艰辛伴着快乐、汗水凝成收获,当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面对导师的挽留,他毅然拜谢恩师,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回国后,他很快被医院委以重任,担起创伤骨科手外科主任的重担。肩上的重任让他不敢有半分懈怠,他充分利用医院为他配备的一流学科团队和科研条件,废寝忘食地开展医疗、科研工作,结出硕果已是水到渠成。
1999年,赵劲民及其团队通过研究首次证实了神经节甘脂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论文在国际上影响重大的美国《生物化学杂志》上发表,让国际医学界的目光投向东方。
2000年7月31日,一名8根手指被铡纸刀完全铡断的年轻人被送进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左手食指、小指指尖关节被铡断,断指只是短短的一小段,根本找不到血管,而且伴有挤压伤,手术难度极大。赵劲民在显微镜下,神奇地将断指的血管、神经、骨头、肌腱一一接好,8根断指全部成活。这是广西第一例成功的8指再植手术,全过程仅用了8个小时,标志着广西显微外科、手外科水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同年11月,他又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异体拇指移植和第七例异体手移植,创造了人类医学史上的又一个奇迹,为中国肢体移植领域赢得了荣誉。
如今已走上医院管理者岗位的赵劲民,依然会定时回到科室,组织会诊、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其实任何荣誉对于医生而言都只是刹那间的耀眼与辉煌,医生的价值更体现在治愈病患的平凡工作中。说到底,我是一名医生。”正是这个平凡却又崇高的职业追求,让赵劲民常年奋战在医疗战线而不知疲倦。无论是在收治汶川地震伤员的一线,还是在泥石流、塌方受灾群众的抢救现场,抑或是在重大交通事故的连台手术中,我们都能看到他坚定无比的身影。
“学生的一句‘赵老师’
会让我更为受用”
2011年5月初,中国科学院201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赵劲民名列其中。消息传来,区内医学界反响强烈。要知道,对于一名科技工作者来说,能被推选为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是多大的一种肯定。“我当然很激动,这对一名科技工作者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但我确实还有很多不足,走出去,站到更高的舞台上,一直是我追逐梦想的动力!” 赵劲民面对荣誉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赵劲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手术台前、实验室中,通过刻苦钻研、不断总结经验以及引进新方法、新技术,在成功救助无数病患的同时,他和他的学术团队也走在了全区医学学术界的前端。目前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科研基金项目等数十项。在他的带领下,医院成立了广西首家显微外科培训基地,几年间,为广西培养了数十名显微外科人才,也使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断指再植等方面的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赵劲民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学者,也是一名优秀的师者。“赵老师不失亲和力却在学术上威严十足。日常生活中,他平易近人,与学生打成一片;课堂上,他一丝不苟,耐心引导;手术台前,他严谨认真,率先垂范。”他的一位学生这样形容。赵劲民对学生可谓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每年考研报名时,赵老师的门下总是从者云集。“听惯了各种场合的‘赵院长’,学生们的一声‘赵老师’会让我更为受用。”说到这里,赵劲民的嘴角有一丝掩不住的微笑。
“我为医科大一附院而骄傲”
在采访中,赵劲民的手中一直握着一个硕大无比的山寨手机,来电时,铃声如雷。广西最大医院的院长居然会使用一台山寨手机,这让记者有些吃惊。
“曾经也追求时尚,换过手机,但是那些大牌手机电池不好用,电话太多,半天就没电了,还是老朋友靠得住。” 赵劲民一边说一边来回挥动他的“老朋友”。
这位在生活中自由随性的院长在对待医院的管理上却有着极强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超乎寻常的认真态度。2006年1月,赵劲民出任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他深知带领广西最大医院实现科学发展的责任之重。“这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在八桂人民心目中有特殊地位的医学名院,如果在我当院长的时候没有发展好,我就是对历史不负责!”
管理一家医院而且是广西最大的医院,是一项庞大且繁杂的工作。上任至今,赵劲民始终坚持“医疗质量是医院工作的核心,优质高效是医院发展的生命”这一原则,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努力提高诊疗技术水平,通过狠抓科学管理,落实责任,层层推进,把上级的任务和医院的实际结合起来,借势造势,激活全院的各项工作。
他常说:“医生要学会换位思考,要从患者的角度去理解患者、关心患者、服务患者,切实做到‘医生动,病人不动’”。为此,他着力从制度建设上深化服务内涵,不断完善和落实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医患沟通制度、患者投诉处理制度、院长接待日制度、院务公开制度等,逐步形成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长效机制,打造医院文化先进理念。
“一个兴旺发达的事业一定是一个人才辈出的事业。”几年时间里,以他为首的院领导班子在充分考虑各方因素的前提下,从医院管理、发展的角度出发,大胆启用了一批业务优秀、认真负责、群众认可、有发展潜力的新人担任中层领导,通过他们的大胆工作和创新工作,打开了新的工作局面。自赵劲民2006年任院长以来,医院固定资产增长96.6%,连续在广西“医院管理年”督查活动中成绩名列前茅,科研立项、所获科研成果均领跑广西医疗卫生界。
2008年1月,组织上任命他担任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兼任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分管学校的招生就业及国际交流工作。赵劲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无论压力多大,任务多重,他的心中始终装着组织的信任和干部职工的期待,竭尽全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招生就业工作连年高质量完成,荣获2009年全国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获得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额资助20.53万美元的科研资金。在另一个岗位上,他依然交出了一份让全体医科大人满意的答卷。
“医院发展到今天,有这样的规模,和各级党委、政府、自治区各厅局、学校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与一附院职工的努力分不开,光拿一根针缝不起血管,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我希望在我离开这个岗位时,能问心无愧地说一句——我为医科大一附院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