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目标维度及实现路径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3201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形成的鲜明特色和宝贵经验。加强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建设新时代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执政党自身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保障。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中国红色革命文化,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通过国家政策、核心价值、多元载体、传统经典四个路径来促进文化发展,引领文化自信,满足文化需求,展现文化魅力。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建设;目标;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2;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1-0009-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1]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从赢得人心到革命胜利、从建国探索到改革发展,每个阶段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有效牵引和强大支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党的文化软实力是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建设”这一课题的时代性和必要性。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史必然
  当今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经历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必然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要着眼于伟大工程建设的时代要求,遵循现代化政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客观内容,深刻剖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时代必然性。
  (一)建设新时代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应对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解决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矛盾和问题,就要着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包含政党文化、政党价值观、政党形象和政党制度力等,全方位贯穿于建设伟大工程全过程之中。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任务,把政治建设作为政党文化的重要内容。建设伟大工程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通过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培养党员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中。建设伟大工程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以先进性和纯洁性在人民群众中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建设伟大工程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执政本领、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相结合来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力。
  (二)执政党自身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在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1]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执政党现代化是题中应有之义。历史与现实表明,政治建设和政治现代化包含着党的建设和党的现代化,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建设助力执政党现代化发展是必然趋势。自成立以来,中國共产党始终通过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来提高政党文化软实力。建党初期创办《新青年》等众多报刊,宣传民主与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根据地办学校、创办文艺社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众多文艺协会,并创作了多部革命题材歌剧;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成为党的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提上议程,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政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里程碑;“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增强自身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新时代,加强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既需要放眼世界了解各政党发展现状,又立足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和文化,稳步推进执政党自身现代化建设。
  (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积极主动,阵地意识明显提升,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2] 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存在为前提,正确认识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的关系,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变化和新挑战,要增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深入人心、巩固稳定的力量,能够在多方领域助力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 新时代,加强和建设党的文化软实力,就是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要求党员、规范党员,让党员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者、引导者,这是提升党的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样态。面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有了新的内容,这就对党的文化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要直面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带来的安全威胁和风险,明确工作阵地、方针和任务,把新的时代性客观内容和时代要求纳入文化软实力建设。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目标维度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指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他特别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①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政党文化软实力,是指政党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它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是否能够推进民族进步、提升国家品格。百年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代表并引领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创新了文化内涵和形态。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百年大力弘扬、继承和创新发展而形成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包括1921年之前中国历朝历代发展中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921—1949年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所形成的红色革命文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一脉相承、彼此衔接,形成历史悠久、古今贯通、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文化特质。“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古’与‘今’关系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古’,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为中国文化之‘今’。”[3]
  (一)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最核心的思想理念、核心价值和民族精神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主张天与人的协调;二是以人为本,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和“人者,天地之心”,肯定人是宇宙的中心;三是崇德尚义,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如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此外,还有责任先于权利、义务先于自由、社群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等价值偏好。如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已贯穿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之中,“人民至上”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信条和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基本理念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和源泉;要使民为邦本、政者正也、德主刑辅、礼法合治、居安思危等思想智慧成为改进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启示和镜鉴;要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态度与“和而不同”的精神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借鉴。如今,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法治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
  (二)继承发扬中国红色革命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独特的先进文化,是革命优良传统的重要载体。”[4] 红色革命文化包含四个方面优良传统:一是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传统,努力使之成为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成为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二是遵守纪律和严守规矩的组织传统,牢记“加强纪律性,革命不无胜”口号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三是以人为本、勤政为民的民主传统,坚持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和人民立场;四是实事求是的科学传统,把反对权威、追求真理和调查研究作为党的重要思想路线。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源头”[5]。红色革命文化在和平年代仍然具有其重要价值和作用,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载体之一,其蕴含的军民情谊、吃苦精神、奉献精神等在新时代政党建设、国家发展当中仍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党文化软实力的特色所在。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奔赴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这不仅宣示着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同时也体现了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认同感与使命感。
  (三)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人民智慧结晶的文化,其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敬仰英雄、崇尚科学和传承历史三个层面。英雄是民族脊梁的重要象征,代表了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格,有着无穷的榜样力量,既包括为国舍身捐躯的英烈,也包括为民鞠躬尽瘁的楷模。敬仰英雄就是要以英雄为榜样,用英雄的舍生取义、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等精神鼓舞激励人民为国家奋斗。科学是引领世界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强大的真理力量,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哲学科学等知识和规律,崇尚科学不仅仅要着眼于个人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更要着眼于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家的良好社会氛围,特别是要在各级各类教育领域真正树立起科学精神,要让公众知晓“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等在科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彻底扭转盲目追星、拜金主义等不良现象。中华优秀历史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必须坚守的精神家园,是赋予我们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力量,要大力弘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家国情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和“慎初、慎独、慎微”的自律要求,使之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不歇精神动力。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构建新时代党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实现路径
  中国共产党从未忽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三个维度,从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我国文化建设标准。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战略”和“文化自信”等理念的提出表明文化建设逐渐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要素而受到重视。
  (一)以国家政策促进文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上,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7年2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了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意义、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保障措施,提出了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深入阐发文化精髓、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和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重要任务。在红色革命文化建设上,1996 年以来成立了10个革命旧址维修保护领导小组以更好地保护红色革命精神基地,建设系列红色场馆、免费开放系列纪念馆和博物馆,打造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進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文化、接受精神洗礼。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上,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求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从13个方面提出明确而具体要求。国家系列政策的颁布,有效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成为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以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自信
  当代青年是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要担当起追梦人和圆梦人的历史使命,就应当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种文化有无影响力及其影响力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其所蕴含和弘扬的价值观是否科学、是否高尚、是否进步,是否与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趋势相一致。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对于凝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思想舆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多元的价值理念,面对文化价值碰撞、社会急剧变革和利益关系冲突,面对众声喧哗、五光十色、泥沙俱下的环境,一些青年极易随波逐流、迷失方向、误入陷阱,因此必须通过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基于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之上的文化自信,鼓励他们大胆向激进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宣战并展开斗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的“压舱石”和价值的“定盘星”,要帮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他们真正成为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以多元载体满足文化需求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需求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越来越多样化、丰富化。从载体形式上看,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日益成为文化传播主阵地,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仍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电视专题片《社会主义有点“潮”》成功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圈粉,佐证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同样可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关键是要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的说教,要以讲述故事方式和娓娓道来风格吸引受众,“以文化人”才能真正入脑入心。除了大众传媒以外,各种场馆也是文化传播到达率较高的载体,截至2018年底,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5354家,其中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为4743家,占博物馆总数的88.6%,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补助博物馆免费开放资金每年达上百亿元。2018年,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共计66个,形成以大型主题展览、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国际交流展览和临时展览为主体的新展览体系,观众总数达到861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3万多人次。此外,各级政府对众多历史遗迹、历史文物、艺术作品等文化遗产做了科学的发掘与保护,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丰满。
  (四)以传统经典展现文化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引经据典,“对经典名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展现了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6]他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倡者与号召者,更是将“文化自信”做到实处的践行者、传播者和代言人。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向世界发出了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近些年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电视节目陆续登上荧屏,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同时,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中国诗词大会》将诗词的魅力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通过打擂台的形式呈现,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诗词热;《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等节目以朗诵的形式将白纸黑字的经典文学作品呈现给观众,以声带情将一段段感人故事和一个个榜样人物再次带到观众的眼前;《国家宝藏》齐聚国内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荧屏上呈现国宝的前世今生,再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与深厚内涵,不仅将国宝讲“活”讲“火”,更是将历史与现代结合,追溯中国的兴衰起伏的历史与展翅腾飞的现在。通过系列文化类电视节目,受众不仅学会了诗词、了解了历史、认识了国宝,还深刻体会和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党的文化软实力就是在这种文化节目、文化活动、文化传播中逐渐形成并强大起来的。
  注释:
  ①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均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了强调和安排。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 李维武.中国文化的古今变化及其联系——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系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
  [4] 汪荣发.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传承中国红色文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5] 王炳林.革命文化與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7-12-28.
  [6] 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赵殷(1988—),女,满族,辽宁锦州人,博士,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责任编辑:叶子)
其他文献
以无损的科学分析方法研究3件明宣德年制的鋄金熏炉,以解释明代时期的工艺特色。研究方法包括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扫描电镜/能谱测定铁体和鋄金的成分,反射光显微镜深入观察铁器表面网纹坑的分布,密度和深度。以红外光谱仪检测得出熏炉的表面褐色涂料为传统的大漆。以探索当中3件熏炉工艺的异同,讨论技术上的改良变化为器物带来的好坏处。
本文在全面梳理南非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之上,重点论述中国-南非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旨在强调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市场,而且对于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以及在国际范围内增强中国“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既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也是粤港湾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升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优势的关键.本文测度粤港澳大湾区
作为反映民族存在的社会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蕴认知与评价的认识系统、协调与支撑的导向系统、凝聚与激励的动力系统,其价值共意的凝结具象投射共识形成的行为说明、文化之轴的民族框定折射“情感一规范一目标”的结构性效用。在现实性上,“认知偏差纠正”“态度分歧扭转”“涵濡情感发酵”构成了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共同体意识的功能指向;而共同体意识铸牢的文化进路则以危机应对的“共意具象”和“文化框定”的方法论意义,运用于危机解决方案的情感实践、目标驱动和价值涵育,即以文化情感铸牢的“互动仪式链”、文化目标铸牢的“集体行动共
乡村文化治理是乡村治理走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乡村文化治理涵盖乡村公共文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乡村特色文化等文化形态.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文化治理,要重点推动乡村公共文
为了解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民和县)阳山墓地(半山类型)和马牌墓地(马厂类型)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颜料成分及制作工艺,采用偏光显微技术、显微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能谱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民和县马家窑文化彩陶黑彩的呈色物相为磁铁矿和黑锰矿;红彩的呈色物相为赤铁矿;白彩的呈色物相为石英;黑彩的Fe/Mn比值,从半山时期的0.31增长到马厂时期的2.45左右,Fe/Mn比值呈现上升趋势。民和县铁矿颜料的应用是继化隆县纳卡遗址发现的又一实例,为研究矿物颜料在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彩陶中的使用
丙烯酸酯类聚合物(Acrylic Polymers)材料具有成膜性、可逆性、疏水性好的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文物的加固、粘接和封护等。典型的丙烯酸酯类材料如Paraloid B-72、Primal AC-33等在文物保护领域内应用时间长、范围广,但由于文物材质、保存情况不同,难以满足所有的保护要求。本研究梳理了其他非典型丙烯酸酯类文物保护材料,如Paraloid®系列B-44、B-48N、B-66、B-67;Primal®系列SF-016、B-60A、MC-76、WS-24以及其他乳液型丙烯酸材料。通过对
利用三维扫描技术获取兵马俑残片的三维点云数据,结合Geomagic Studio和Hypermesh建立高精度的兵马俑足踝残片三维实体网格模型。通过基于ABAQUS的重力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研究足踝部分的Von Mises应力和变形特征,以确定足踝处的受力薄弱部位。为进一步探究模型各残片的最佳点云简化比例,采用点云简化模型进行相同工况的有限元分析,以验证点云简化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结构在重力作用下可保持安全稳定的状态,相对薄弱部位位于左腿足踝处;对于大部分残片,其最佳简化比例在60%~70%,简化后可有效
上海博物馆馆藏唐寅山水图为绢本画芯,因年代久远,画面出现老化、破损、画意残缺、折痕断痕严重,急需重新修复,为此,制定了修复方案。修复过程严格按照古书画修复的五大工序“洗、揭、补、托、全”来进行,并严格遵守“最小干预性”“最大信息保留”和“安全性”的原则,根据修复的前后对比图来看,修复方案是可行的。通过不断实践和理论研究探讨,对每一件文物都会采用最适合的修复方法。相信此件文物的修复案例对于其他绢本类书画文物装裱修复具有借鉴意义。
摘要: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于2020年6月印发了文件——《弘扬“店小二”精神“十必须十不准”》。“店小二”精神发展的“起承转合”主要表现为:新的“店小二”精神,由浙江省率先提出;并在湖北率先落地;其实质是政务人员要做到“一视同仁、有呼必应、无事不扰”;要求结合本地特点、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措施并严格落实。“店小二”精神对湖北省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一)从政府工作角度来看,“店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