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四方街

来源 :玉龙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al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泡四方街?在丽江可以“泡”的东西实在太多。“泡”是生活的某一部分,有纳西谚语“像蜜蜂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蝴蝶,泡在花间的那朵精灵,总是令人心生羡慕。
  而实际上,生活如此琐碎,无数的庸常碎片组成了貌似的完整。惊心动魄也好,平淡枯燥也罢,我们和他人,彼此成为风景。当我们找到一处可以容纳身心的所在,发呆、沉默、歌唱、舞蹈、自说自话就都有了理由,无需解释和诉说。
  简单的生活碎片加上一份咕嘟冒泡的心情,或许还有掌心的一掬阳光,这是属于丽江的life style,这是属于四方街八百年里的某一天,在四方街,“泡”什么?也许正是事物、人声的丰富与嘈杂,才有了这一份因心底踏实而生的自由心境。丽江生活在这一“泡”中,掀开一角面纱。
  
  四方街的马帮
  横断山区,滇西北高原的穷山恶水间,滇缅,滇藏的天堑间,险峰林立,茫茫林海,奇绝处,恐怕连搏击长空的飞鸟都难以穿越。猛虎长蛇,土匪强盗……其险如此!马帮们在与天险和匪徒的搏杀中,用血汗开辟了一条高、险,远的“茶马古道”。作为茶马古道最重要的驿站之一,丽江古城漫浸着纳西风情的青石街巷,留下了马帮们的身影,也记录了一段段传奇般的历史。
  
  时间:上午10时
  地点:四方街
  人物:木师傅和他的马帮队
  
  见到木师傅的时候,他正在四方街的一棵垂柳下休息,装扮漂亮的马儿在一旁悠闲的踱着步,木师傅头戴毡皮帽,白须冉冉,古铜色的脸上印满马帮岁月留给他的刚韧和勇敢,一身白色的褂子在午后的阳光下特别的醒目。
  木师傅今年68岁了,是现在马帮队伍里年龄最大的一位,也是唯一走过茶马古道的人。他从17岁起就做了马帮,爷爷和父亲都曾走过茶马古道,到他已经是第四代了。
  木师傅说,马帮的生活是一次超乎寻常的艰险之旅,每一次出行几乎就是一次生死考验!记忆中,一次经过香格里拉的一片竹林,晚上遭到一伙土匪抢劫,后又遇到老虎袭击,走失了两匹马,卸下的三百多斤货物只能由人来背。如果遇到大雪封山,就会被困在山里,最长的一次被困了八个月之久。
  丽江古城是马帮们的必经之地,而四方街,则是他们最重要的交易场所。如今的四方街,昔日热火朝天的交易场面已不再,它成了游人们聊天和发呆的最好场所。清脆的驼铃和马蹄声总会吸引游客的目光,好奇的人常会急不可待的戴上毡皮帽,骑在高大的马上体验一下作马帮的感觉。
  


  现在,木师傅和他的马帮队每天都会踏着晨曦走入古城,清晨在四方街拍照,有时就让马儿驮着游客走过古城的小巷。“过去做马帮睡觉都不踏实,如今轻松多了。”木师傅憨厚的笑笑。“丽江古城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茶马重镇,借此宣传一下马帮文化,对于我这个老马帮来说,是生活的一大乐趣啊。”如今的生活,对于木师傅而言,也许少了曾经的惊险和刺激,但是却收获了一份坦然和乐观。
  
  四方街的张桂荣
  每天“泡“在四方街的人群中,特别的是一群纳西老人,和别人拉会家常、看打跳、看另一些“泡”四方街的异乡人。只要天气晴好,张桂荣总是搀着腿脚不便的丈夫到四方街坐上一会。出生在科贡坊,二十岁嫁到百岁坊,她的年华交织在四方街旁的街巷里,76岁,思维清晰,依然健谈,张桂荣见证了四方街半个多世纪的变迁。
  
  时间:午后
  地点:四方街
  人物:张桂荣
  
  作为古城商贸集市的中心,四方街的周边自古就是商铺林立。那时候卖鸡豆桥和鸭蛋桥之间的河面上覆上结实的木板,河水被藏在了房子底下。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被拆掉之前,那里仍是百货公司的门市,百雀羚、塑料凉鞋和手电筒很受欢迎。
  半个世纪前四方街的广场上布满各种小摊,它是一个真正的集市。只有在每天傍晚冲洗四方街之后,方正而光亮的五花石板铺筑的地面才显露出来。
  四方街上的最后一批鹤庆打铜人搬迁后,四方街更像是某个广场,古城的心脏变得真正平和舒缓下来,成为古城四通八达的巷道的某个起点或者终点。
  


  四方集市、四方广场,“街”呢?
  半个世纪前的四方街,生意稍好、富裕一些的摊主都能做上一把这样的土布伞,挡雨遮阳。那时候的牌坊过入口远比现在要宽,突然下雨的午后,附近没有伞的小贩就挪到牌坊过的门廊。鸡豆凉粉、冰粉凉虾和面,躲雨的人们吃上一碗,等雨过去。
  在今天的四方街,土布伞被固定在了一圈椅子的中间,遮挡住高原的酷烈阳光。五花石围栏、土布伞、木椅子,算是泡四方街的几大道具。
  张桂荣的父亲当时是草药医生,红军过丽江时,分给张家两套被褥。为方便他到各个村子里给村民治病,这个草药医生还得到了一匹白马。马太贵重,他不肯收,那天整个四方街的人都看见草药医生把马撵到了城外。后来据说有人看见白马跟上了部队。
  白马好像又回来了,它每天在“上班”路边悠闲地吃上几棵草。现在白马在古城的马帮队里,个矮耐力好的丽江马,主人和游客们都很喜欢它。
  即便是越来越多的游客,张桂荣说自己并没有觉得过吵闹。看着来往熙攘的异乡人,他们说着听得懂或者听不懂的语言,在四方街发呆、四处走,张桂荣和老伴偶尔说上几句话、笑笑,夕阳快落的时候回家。
  张桂荣说她小时候的四方街集市,人也一样多:从狮子山上望下来,四方街是沸腾着的。她仍然记得那时候下过一场雨天气放晴,没有衣服可换的人微微发抖,湿衣服上冒出白汽。“现在吃穿足够,好了。就盼着身体好,多活几年”。
  
  四方街的“他们”
  
  时间:下午3点左右
  地点:四方街
  人物:马丹
  
  


  马丹来自以色列,在中国已有半年多,现在在古城的一家酒吧里工作,下午空闲的时候,常骑着自己的单车在古城走街串巷,而每次经过四方街,他都会停下来发一会呆。
  吸引他的是这里的人。四方街过去是贸易中心,如今依旧是古城的心脏。马丹说,在这里,他可以看到不同肤色,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他们聊天,骑马拍照,和纳西老人们一起“打跳”,或是和自己一样,坐着发呆。马丹说,四方街是这样一个地方:你可以选择成为别人的风景,你也可以跳出来,在静中感悟生活。
其他文献
最后部落  随心而作随你所愿    丽江的木雕真的太多了,而这作为丽江传统特色的工艺品,自然也是倍受游客青睐,也因此才会有这么多的人来卖。只是,我们能够中意的东西也许并不多,因为太多的相似,已经让我们无从选择。除了那些早已名声在外的店,除了真正靠自己精湛的工艺吸引有识之士的店,也许我们还会在一些并不起眼的地方,就找到属于自己心意的店。最后部落,就是这样被我们发现了。  最后部落的主人阿路,地道的丽
期刊
从四川地震灾区采访归来已经有一段日子了,这期间,不断有人问及在灾区采访的情况。亲人、朋友、同事关心我的此行当属自然,然而,几次上街,对面总会有陌生人投来友善的目光,甚至有人会加以问候:“你回来了,那边情况怎么样?”就是这样一句普通的问话,总让我不知所措。自己仅仅是一个客观的记录者,有幸记录了别人的善举,为何也如此受到关注。过后则释然,大家都在关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點点滴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
期刊
丽江是迷人的,丽江是神奇的,丽江是一个可以让人的心灵艳遇的地方。因为这里有美丽的山、灵动的水和永远燃烧着激情与梦想的丽江人。2008年6月10日,当从奥林匹亚远涉万里山河,经历无数艰苦险阻的奥运圣火来到丽江时,圣火点燃了古老的丽江本已沸腾的热情,使世人的目光再一次聚焦拥了三项世界遗产的丽江。    纳西民族体育与奥运的历史渊源    奥运圣火来到丽江,来到玉龙雪山下,仿佛又回到故乡——古希腊伊利斯
期刊
幾年前,一位同事给我看了两张美丽的图片。张是古老的屋顶上,有几座雪山,缕缕阳光温柔地照射,使这些屋顶浸润在一片华丽中。一张穿着特色民族服装的女子手拉手跳舞的图片,那是多少快乐而美丽的脸庞啊,同事告诉我说这是纳西族女子。  他的家乡是昆明,去过几次丽江,拍了很多美丽的风光照片,在我的威逼下,他才告诉我那是座梦样的古城和漂亮多情的纳西女子,还有我最惊叹最心动的雪山。当时,他看我被说得意乱神迷的样子,就
期刊
还记得第一次背包出行,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去做健身强化,为的只是那短短几天的行程,想做一会真正的徒步者。如今已独自走过了很多地方,却依然乐此不疲。朋友说这是一种自虐倾向,但自己却在这其中收获了其它旅行方式无法体会的快乐。每一次徒步,除了沿途的风光别无他处可寻让人感觉满足以外,还有每一段艰辛的路途被自己征服后的成就感。当然,整个过程中与同伴的那种感情更是得到了升华。每一个萍水相逢的朋友,都会不经意
期刊
“江”没有了水,就只剩下“工”。假如没有水,那么丽江就只是丽工。丽工是什么,一座浩大华丽的工程?一组徒有其表、失去本心的工业堆砌?关于水,这不仅仅是个拆字游戏。水是丽江的灵魂所在,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通过理由中,“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水乡风貌,被认为是丽江区别于其他古建筑群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而在今天,除了连年干旱等气候原因,与日俱增的游客和用水量也使古老的水系不堪重荷,丽江水已经成为一个
期刊
走在大研古镇的巷子,可能偶遇一两个近百岁的阿奶,会让你在四处皆是游客的街道多一种突然的惊喜。又或是在四方街静坐等待观赏那一群打跳的纳西妇女,看见她们自然满足的神情,感觉温馨。不论是偶遇的一两个,还是等待到的一大群,几乎都是因为他们特有的民族气质吸引了我们,除了身着的纳西传统民族服装外,在他们的耳垂下,手腕间,总戴着各式各样的银器,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一切交融后定格的画面,总让我们对丽江特有的,民族
期刊
Q:关于樱花屋其实已经有很多的资料在网上可以查到,但很多都说法不一,所以我们还是希望请牟总简单谈谈樱花屋的成长经历。    A:樱花屋是我和夫人在1997年10月份左右开的,地点选在了新华街。当时的樱花屋并不大,一间小小的铺面,也就摆放能容纳一二十个人的两张长桌子,楼下经营楼上自己住。其实樱花屋最初主要是经营西餐,顺便再做些旅游咨询服务,后来慢慢开始卖些酒和咖啡。一直到1999年世博会之后,樱花屋
期刊
想象着穿梭在古老的巷子,它渗透远古的历史文化却能演绎着今世的盛世繁华。古镇的样子,时常是让我们难于辨别丽江的今昔往昔的,除了繁华,它可能还是躲在一处守候你安静地到来,它亦或又犹如一个藏在深闰的女子等待缘份安排的一场相遇。    大研古镇,茶马古道重镇,古时的繁华演绎成了今昔的游客络绎不绝,至今仍可见马帮穿梭其中,但不同的是如今变成了驮着游客在这里寻梦。现代商业的冲斥让沉默多年的古镇变得活跃起来了,
期刊
布农其人,布农铃的老板,剃了个锃亮锃亮的光头,喜欢穿着随意休闲且带有一点宗教风格的服饰,他说这样让自己感觉舒服。他身上带有一种神秘感,就像他的铃一样。  漂泊的布农1995年沿着著名的滇藏茶马古道徒步骑马跋涉到西藏拉萨,历时三个余月,行程1900余公里。饱经沧桑。一路上马铃声单调寂寞,他拾起两片木板画上澜沧江和梅里雪山,分别系于马铃上和自己胸前,受到沿途9位活佛的开光保佑,保得一路平安。后用横断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