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连云港市沿海水利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从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沿海开发对水利保障的诉求出发,明确全市沿海水利发展“四大水利、三大体系”的总体目标以及“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与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 的主要目标,提出“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农村水利”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建设任务。
关键词:沿海开发;水利建设;思路;任务
1引言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标志着正式将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开发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该规划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强化水资源供给、提高防洪保安能力等方面作出重点安排,充分体现出水利对于沿海开发的重要基础设施支撑和保障作用。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连云港市沿海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2基本概况及沿海开发布局
2.1基本概况
连云港市位于地处江苏省东北部,濒临黄海,介于东经118°24'~119°48'、北纬33°59'~35°07'之间,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东与朝、韩、日隔海相望;北与山东省毗邻;西、南与徐州、宿迁、淮安、盐城四市接壤。市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丘陵、山地、水库、洼地、滩涂等。现辖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和新浦、海州、连云三区以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9年全市总人口490.64万人,土地总面积7499.91km2,其中耕地面积3861.07 km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41.13亿元,人均GDP为21144元,财政总收入232.32亿元,一般预算内收入90.21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11元。
2.2沿海开发布局
⑴城市布局。连云港市拥有沿海、沿陇海铁路以及提升长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等地理区位优势,海陆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备,城市发展潜力大。连云港市城市发展定位为我国沿海中部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性的港口工业城市和现代化的滨海旅游城市。城市发展向东部滨海地区拓展,形成“一心三极”的城市发展布局。“一心”即连云新城,“三极”分别为新海城区、南翼城区和赣榆县城。
⑵港口布局。连云港港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可布局建设30万吨级深水航道和码头。按照“一体两翼”的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由连云港区、南翼的徐圩港区和灌河港区、北翼的赣榆港区和前三岛港区,共五大港区组成。
⑶产业布局。依托深水港口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沿东陇海产业带和沿海产业带一纵一横“T型”布局,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新型临港产业、海洋特色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等循环经济,以徐圩新区为重要节点,集中布局石化、钢铁、IGCC和现代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推进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开发。
3水利现状及沿海开发基本诉求
3.1水利概况
连云港市位于黄淮之间、南北气候过渡带,地处淮沂沭泗流域最下游,沂、沭、泗诸水主要通过市境新沂河、新沭河入海,是著名的“洪水走廊”,汛期需承受上游7.8万km2集水面积的来水,多年平均过境水量达60.5亿m3。多年平均降水量906.5mm,近70%集中在5~9月份,雨洪基本同期相遇,本地地表水资源量为19.1亿m3。同时居全省江淮供水体系的最末端,近年来每年调引江淮水量约11亿m3,年均用水量约25亿m3。目前除农灌高峰期外,全市用水供需基本平衡。
全市水系河网稠密,水库分布较多,水利工程体系庞大。现有水库146座,库容总量约12.48亿m3,其中大型3座,中型8座,石梁河水库为江苏省最大人工水库。主要河道120余条(堤防705km),其中流域性河道3条(新沂河、新沭河、通榆河),区域性骨干河道18条,共有近20条河流直接入海。另有大中型涵闸66座,大中型抽水站14座,达标海堤141km,十万亩以上灌区7个等。基本形成了防洪、挡潮、排涝、灌溉、降渍等五大水利工程体系。
3.2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防洪除涝标准偏低
目前流域性河道新沭河防洪标准仅为20年一遇,区域性河道防洪除涝标准不足10年一遇,地方骨干河道多数未达标,部分中小型水库和水工建筑物尚未除险加固。市区三面高水合围,一面高潮顶托,雨洪和高潮经常同期相遇,极易因洪致涝。全市整体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除涝标准不足10年一遇。
3.2.2水资源供给能力不足
本地淡水资源匮乏,缺水矛盾突出。城乡用水大部分依靠调引江淮水,中心城区现状水源单一,缺乏备用水源和应急保障。市域地表拦蓄能力不足,来水量受季节性、区域性影响明显,雨洪资源利用率低。受地质构造等影响,地下水难以作为备用水源。现状城乡用水存在结构性问题,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0%以上。西部山丘区和部分沿海地区等尚无水量保障。总体用水水平和用水效率不高。
3.2.3水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水质受上游来水影响较大,河道水质不稳定。市域城镇生活污水、农业和工业废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全市总体水功能区水质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超过允许可开总量,已引发地质环境问题。
3.3沿海开发对水利基础设施保障的诉求
⑴防洪安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决定了连云港市易旱易涝,易受台风暴潮袭击。洪涝灾害特征主要表现为台风、暴雨、大潮、过境洪水等多组合影响。目前全市防洪除涝和防风暴潮工程体系虽已基本形成,但总体标准较低,现有防洪标准在沂沭泗流域和全省中最低的现实状况,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随着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需要进一步提高防洪排涝和抵御风暴潮的标准,完善防洪防潮减灾体系。
⑵水资源安全。连云港市水质型和水源型缺水特征较为明显。目前正在实施的第二条送水线路-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已于2010年实现通水目标,但仅为“相机供水”,来水水量水质保证率不足。根据有关专题研究成果,全市总需水量在一般干旱年(P=75%),2012年约为31亿m3,2020年约为43.53亿m3。现状淡水资源供给量和保证率严重不足。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开发加快推进,淡水资源需求量将在短期内激增,需加快实施水资源增供和完善工程,扩大水资源配置和供给保障能力。
⑶水环境安全。受水体污染 及人为因素影响,全市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较突出。境内河海相连,污染物随河入海,导致近海水域水污染日益严重。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程度的不断加剧,需切实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改善水生态环境。
4建设目标
4.1总体目标
以服务沿海大开发为中心,发展安全水利,着力加强重点区域治理和城镇防洪建设,提升洪水调度和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发展资源水利,加快跨流域、区域水资源骨干工程建设,完善输配水网络,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发展环境水利,加快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加强河库管理与保护,持续开展城乡河道整治;发展民生水利,突出解决人民群眾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基本建成与淮沂沭泗流域相适应的区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基本建成与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要求相适应的区域水资源供给体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保护体系,提高水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4.2主要目标
4.2.1防洪减灾
到2015年,流域性河道防洪标准全面达到50年一遇,海堤防潮标准全面达到50年一遇,市区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以上;到2020年,沿海新开发港区港城和临港产业区海堤防潮标准达到100年一遇,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县城及重要乡镇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排涝标准,区域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城市重要河道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
4.2.2水资源配置与节约用水
到2015年,通榆河供水线向连云港市相机供水50~30m3/s,淮沭新河供水线新增年供水量5亿m3;到2020年,通榆河实现常年安全稳定供水,建成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基本解决沿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用水需求。城乡供水保证率要进一步提高,力争万元GDP用水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成效。
4.2.3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
到2015年,全面解决省核定内全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82.16万人的用水问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左右;到2020年,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城乡和沿海地区供水安全基本得到保障,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地下水严重超采基本遏制,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5主要建设任务
5.1加强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建设
⑴积极开展区域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进行重点易涝洼地治理,逐步建立与流域防洪相适应的区域防洪减灾体系。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分批分年度完成灌河、龙梁河、龙王河、五灌河等重点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实施沂南、沂北等地区骨干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强洼地治理,重点推进蔷薇河流域、善后河流域、盐东控制上下游河道等综合治理。完成羽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实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20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完成5座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任务。⑵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切实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增强城市防洪减灾能力。港城港区及临港产业区等同步规划建设防洪排涝工程,徐圩新区初步构建“三纵八横六湖”的防洪排涝骨干体系,连云新城及临港产业区实施排淡河流域7条骨干排涝河道治理,提高东部城区河道排涝标准。中心城区重点实施云台山景区(科教园区)、新海城区等骨干河道治理和配套建筑物建设,开展山涧沟、截洪沟治理。进一步提高新沭河、蔷薇河、古泊善后河堤防标准。各县城及重要乡镇加快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步伐。⑶完善和巩固海堤达标建设,加强早期达标堤段损毁工程修复。根据港区建设和临港产业开发、连云新城围填等迁移海堤和沿海挡潮闸。适时调整徐圩新区6座挡潮闸(站),徐圩港区占用13km海堤段应按不低于100年一遇标准设防。尽快完成连云新城新海堤填筑、防护工程及新城闸、开泰闸、西墅闸等3座挡潮闸建设。加固灌河堤防和险工段,改造灌河沿线挡潮闸。⑷强化入海河口控导线管理,进行入海河口综合治理,保证入海河道的泄洪排涝能力。重点结合区域防洪排涝、洪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等,开展埒子口综合治理专题研究。
5.2加强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
加快完善淮沭新河-蔷薇河、通榆河等骨干调水工程体系,优化市域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着力保障沿海开发水资源供给。⑴完善淮沭河-蔷薇河、通榆河供水线,实现双线供水、五片输水(市区片、徐圩及灌云片、赣榆片、灌南片、东海片)的水资源配置格局。⑵健全上游调水工程体系,扩大调引江淮水能力,到2012年基本实现经淮沭新河年增供水量5亿m3,到2015年前后基本实现经通榆河稳定供水50~30 m3/s。⑶尽快建设徐圩新区送水、开泰河整治、灌北干渠整治、五灌河整治等港城港区和临港产业区输水支线工程,完善沿海地区输配水网络。⑷新建东温庄水库、临洪河河川水库、蔷薇湖、锦屏生态湖、徐圩新区湖群等沿海平原水库,论证埒子口水库、龙沟湖(盐东控制以下)、新沂河河川水库的建设可行性,增强调蓄能力,增加备用水源,并充分利用现有水库引蓄并举,改善沿海地區供水条件。⑸继续实施丘陵地区水源工程建设。⑹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完善应急供水保障机制。
5.3加强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建设
⑴加强污染严重河库水环境的监控与治理,全面落实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等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湿地的保护。⑵严格落实《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加强水源地保护。⑶建设蔷薇河、通榆河等清水通道。进一步完善蔷薇河送清水工程,扩大新沂河尾水通道规模,新建淮沭新河穿新沂河清水地涵,新建淮沭新河沂北段截污导流及污水处理措施。进一步完善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加大盐河、烧香河等治污力度。⑷适时调整善后河、烧香河、烧香支河等水源地布局。⑸贯彻实施新《水土保持法》,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山丘区水土流失防治,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6平方公里。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⑹实行严格的地下水保护政策,防止地面沉降和咸水倒灌。⑺提高生态处理措施利用水平,改善水环境。⑻加强水利工程调度运用,提高沿海地区的水环境承载能力。
5.4加强农村水利建设
⑴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强农田小型灌排泵站、涵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⑵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基本完成沭南、沭新渠、小塔山、石梁河等4个大型灌区改造任务,推进涟中、淮涟、灌北、叮当河等4个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积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强化农业用水管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⑶继续疏浚整治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建立河道轮浚和长效管护机制,实现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和管理养护制度化。⑷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区域供水,解决“十二五”期间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46.21万人的饮水问题。加强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关键词:沿海开发;水利建设;思路;任务
1引言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标志着正式将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开发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该规划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强化水资源供给、提高防洪保安能力等方面作出重点安排,充分体现出水利对于沿海开发的重要基础设施支撑和保障作用。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连云港市沿海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2基本概况及沿海开发布局
2.1基本概况
连云港市位于地处江苏省东北部,濒临黄海,介于东经118°24'~119°48'、北纬33°59'~35°07'之间,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东与朝、韩、日隔海相望;北与山东省毗邻;西、南与徐州、宿迁、淮安、盐城四市接壤。市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丘陵、山地、水库、洼地、滩涂等。现辖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和新浦、海州、连云三区以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9年全市总人口490.64万人,土地总面积7499.91km2,其中耕地面积3861.07 km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41.13亿元,人均GDP为21144元,财政总收入232.32亿元,一般预算内收入90.21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11元。
2.2沿海开发布局
⑴城市布局。连云港市拥有沿海、沿陇海铁路以及提升长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等地理区位优势,海陆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备,城市发展潜力大。连云港市城市发展定位为我国沿海中部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性的港口工业城市和现代化的滨海旅游城市。城市发展向东部滨海地区拓展,形成“一心三极”的城市发展布局。“一心”即连云新城,“三极”分别为新海城区、南翼城区和赣榆县城。
⑵港口布局。连云港港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可布局建设30万吨级深水航道和码头。按照“一体两翼”的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由连云港区、南翼的徐圩港区和灌河港区、北翼的赣榆港区和前三岛港区,共五大港区组成。
⑶产业布局。依托深水港口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沿东陇海产业带和沿海产业带一纵一横“T型”布局,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新型临港产业、海洋特色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等循环经济,以徐圩新区为重要节点,集中布局石化、钢铁、IGCC和现代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推进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开发。
3水利现状及沿海开发基本诉求
3.1水利概况
连云港市位于黄淮之间、南北气候过渡带,地处淮沂沭泗流域最下游,沂、沭、泗诸水主要通过市境新沂河、新沭河入海,是著名的“洪水走廊”,汛期需承受上游7.8万km2集水面积的来水,多年平均过境水量达60.5亿m3。多年平均降水量906.5mm,近70%集中在5~9月份,雨洪基本同期相遇,本地地表水资源量为19.1亿m3。同时居全省江淮供水体系的最末端,近年来每年调引江淮水量约11亿m3,年均用水量约25亿m3。目前除农灌高峰期外,全市用水供需基本平衡。
全市水系河网稠密,水库分布较多,水利工程体系庞大。现有水库146座,库容总量约12.48亿m3,其中大型3座,中型8座,石梁河水库为江苏省最大人工水库。主要河道120余条(堤防705km),其中流域性河道3条(新沂河、新沭河、通榆河),区域性骨干河道18条,共有近20条河流直接入海。另有大中型涵闸66座,大中型抽水站14座,达标海堤141km,十万亩以上灌区7个等。基本形成了防洪、挡潮、排涝、灌溉、降渍等五大水利工程体系。
3.2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防洪除涝标准偏低
目前流域性河道新沭河防洪标准仅为20年一遇,区域性河道防洪除涝标准不足10年一遇,地方骨干河道多数未达标,部分中小型水库和水工建筑物尚未除险加固。市区三面高水合围,一面高潮顶托,雨洪和高潮经常同期相遇,极易因洪致涝。全市整体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除涝标准不足10年一遇。
3.2.2水资源供给能力不足
本地淡水资源匮乏,缺水矛盾突出。城乡用水大部分依靠调引江淮水,中心城区现状水源单一,缺乏备用水源和应急保障。市域地表拦蓄能力不足,来水量受季节性、区域性影响明显,雨洪资源利用率低。受地质构造等影响,地下水难以作为备用水源。现状城乡用水存在结构性问题,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0%以上。西部山丘区和部分沿海地区等尚无水量保障。总体用水水平和用水效率不高。
3.2.3水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水质受上游来水影响较大,河道水质不稳定。市域城镇生活污水、农业和工业废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全市总体水功能区水质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超过允许可开总量,已引发地质环境问题。
3.3沿海开发对水利基础设施保障的诉求
⑴防洪安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决定了连云港市易旱易涝,易受台风暴潮袭击。洪涝灾害特征主要表现为台风、暴雨、大潮、过境洪水等多组合影响。目前全市防洪除涝和防风暴潮工程体系虽已基本形成,但总体标准较低,现有防洪标准在沂沭泗流域和全省中最低的现实状况,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随着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需要进一步提高防洪排涝和抵御风暴潮的标准,完善防洪防潮减灾体系。
⑵水资源安全。连云港市水质型和水源型缺水特征较为明显。目前正在实施的第二条送水线路-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已于2010年实现通水目标,但仅为“相机供水”,来水水量水质保证率不足。根据有关专题研究成果,全市总需水量在一般干旱年(P=75%),2012年约为31亿m3,2020年约为43.53亿m3。现状淡水资源供给量和保证率严重不足。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开发加快推进,淡水资源需求量将在短期内激增,需加快实施水资源增供和完善工程,扩大水资源配置和供给保障能力。
⑶水环境安全。受水体污染 及人为因素影响,全市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较突出。境内河海相连,污染物随河入海,导致近海水域水污染日益严重。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程度的不断加剧,需切实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改善水生态环境。
4建设目标
4.1总体目标
以服务沿海大开发为中心,发展安全水利,着力加强重点区域治理和城镇防洪建设,提升洪水调度和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发展资源水利,加快跨流域、区域水资源骨干工程建设,完善输配水网络,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发展环境水利,加快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加强河库管理与保护,持续开展城乡河道整治;发展民生水利,突出解决人民群眾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基本建成与淮沂沭泗流域相适应的区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基本建成与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要求相适应的区域水资源供给体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保护体系,提高水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4.2主要目标
4.2.1防洪减灾
到2015年,流域性河道防洪标准全面达到50年一遇,海堤防潮标准全面达到50年一遇,市区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以上;到2020年,沿海新开发港区港城和临港产业区海堤防潮标准达到100年一遇,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县城及重要乡镇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排涝标准,区域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城市重要河道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
4.2.2水资源配置与节约用水
到2015年,通榆河供水线向连云港市相机供水50~30m3/s,淮沭新河供水线新增年供水量5亿m3;到2020年,通榆河实现常年安全稳定供水,建成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基本解决沿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用水需求。城乡供水保证率要进一步提高,力争万元GDP用水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成效。
4.2.3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
到2015年,全面解决省核定内全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82.16万人的用水问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左右;到2020年,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城乡和沿海地区供水安全基本得到保障,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地下水严重超采基本遏制,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5主要建设任务
5.1加强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建设
⑴积极开展区域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进行重点易涝洼地治理,逐步建立与流域防洪相适应的区域防洪减灾体系。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分批分年度完成灌河、龙梁河、龙王河、五灌河等重点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实施沂南、沂北等地区骨干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强洼地治理,重点推进蔷薇河流域、善后河流域、盐东控制上下游河道等综合治理。完成羽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实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20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完成5座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任务。⑵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切实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增强城市防洪减灾能力。港城港区及临港产业区等同步规划建设防洪排涝工程,徐圩新区初步构建“三纵八横六湖”的防洪排涝骨干体系,连云新城及临港产业区实施排淡河流域7条骨干排涝河道治理,提高东部城区河道排涝标准。中心城区重点实施云台山景区(科教园区)、新海城区等骨干河道治理和配套建筑物建设,开展山涧沟、截洪沟治理。进一步提高新沭河、蔷薇河、古泊善后河堤防标准。各县城及重要乡镇加快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步伐。⑶完善和巩固海堤达标建设,加强早期达标堤段损毁工程修复。根据港区建设和临港产业开发、连云新城围填等迁移海堤和沿海挡潮闸。适时调整徐圩新区6座挡潮闸(站),徐圩港区占用13km海堤段应按不低于100年一遇标准设防。尽快完成连云新城新海堤填筑、防护工程及新城闸、开泰闸、西墅闸等3座挡潮闸建设。加固灌河堤防和险工段,改造灌河沿线挡潮闸。⑷强化入海河口控导线管理,进行入海河口综合治理,保证入海河道的泄洪排涝能力。重点结合区域防洪排涝、洪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等,开展埒子口综合治理专题研究。
5.2加强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
加快完善淮沭新河-蔷薇河、通榆河等骨干调水工程体系,优化市域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着力保障沿海开发水资源供给。⑴完善淮沭河-蔷薇河、通榆河供水线,实现双线供水、五片输水(市区片、徐圩及灌云片、赣榆片、灌南片、东海片)的水资源配置格局。⑵健全上游调水工程体系,扩大调引江淮水能力,到2012年基本实现经淮沭新河年增供水量5亿m3,到2015年前后基本实现经通榆河稳定供水50~30 m3/s。⑶尽快建设徐圩新区送水、开泰河整治、灌北干渠整治、五灌河整治等港城港区和临港产业区输水支线工程,完善沿海地区输配水网络。⑷新建东温庄水库、临洪河河川水库、蔷薇湖、锦屏生态湖、徐圩新区湖群等沿海平原水库,论证埒子口水库、龙沟湖(盐东控制以下)、新沂河河川水库的建设可行性,增强调蓄能力,增加备用水源,并充分利用现有水库引蓄并举,改善沿海地區供水条件。⑸继续实施丘陵地区水源工程建设。⑹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完善应急供水保障机制。
5.3加强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建设
⑴加强污染严重河库水环境的监控与治理,全面落实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等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湿地的保护。⑵严格落实《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加强水源地保护。⑶建设蔷薇河、通榆河等清水通道。进一步完善蔷薇河送清水工程,扩大新沂河尾水通道规模,新建淮沭新河穿新沂河清水地涵,新建淮沭新河沂北段截污导流及污水处理措施。进一步完善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加大盐河、烧香河等治污力度。⑷适时调整善后河、烧香河、烧香支河等水源地布局。⑸贯彻实施新《水土保持法》,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山丘区水土流失防治,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6平方公里。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⑹实行严格的地下水保护政策,防止地面沉降和咸水倒灌。⑺提高生态处理措施利用水平,改善水环境。⑻加强水利工程调度运用,提高沿海地区的水环境承载能力。
5.4加强农村水利建设
⑴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强农田小型灌排泵站、涵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⑵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基本完成沭南、沭新渠、小塔山、石梁河等4个大型灌区改造任务,推进涟中、淮涟、灌北、叮当河等4个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积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强化农业用水管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⑶继续疏浚整治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建立河道轮浚和长效管护机制,实现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和管理养护制度化。⑷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区域供水,解决“十二五”期间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46.21万人的饮水问题。加强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