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分析创新性思维与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与建构以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各要素与整体结构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并形成新的教学规范和策略体系。
【关键词】创新性思维 小学美术教育 培养途径
创新教育也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创新教育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的特征。具有这五个特征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思维意识
1.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创新素质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应强化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己看到现象,比较异同,找到联系,认识关系,总结规律,想出办法。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看、去想、去做,只把现成的知识和技法生硬地塞给他们,让他们不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不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只会机械地照描照抹。对美的存在视而不见、头脑失去独立思考的功能,是不会有创造意识的。
2.经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许多美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创作构思才可实现。如命题创作画,在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含义后,就要启发他们对各种选材进行取舍、思考各种组织方式、各种表现方法,灵活地进行处理,以创作新颖、独特的作品。在美术教学中,类似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只要有意去做,内容比比皆是。
二、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
1.创设开放的学习与探究氛围。创设的前提是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想象,没有大胆的假设。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情况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为此,教师要求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娱乐,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做出大胆的设想,萌发创新性思维。
2.丰富想象,拓宽学生创新性思维。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通过感受把完整形式或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形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全新的意象的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中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小学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是在于幻想,每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带动创造思维的发展。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合理性。对学生的评价科学合理,可以促使和提高创新性思维。教师应摒弃一切旧的,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评估标准,淡化评估模式的单一性、支配性、权威性。人们曾把美术称为“无错误科学”。谁听话,谁守纪律,谁的作业洁净规矩,还有标准化测量,这些标准化固然有其可依据处,但学生的创造性在评估体系的哪个位置?没有,这是个很大的弊端,创新性思维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才会开会结果。评价的方面有很多,如:积极性、灵活性、动手能力、合作性、独立性等,评价的方式也可多样,如:语言、文字、数据;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等。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
2.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是一件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所以要求教师必须也要有创新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要敢于探索,大胆创新,所以我们将竞争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竞争意识是一种进取性和显示性的个性心理的表现,竞争就是争取超过别人而获得成功,这种意识可以调动人的内在积极因素,向成功的方向努力。
总之,现代教育给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并善于向学生学习,儿童身上潜藏着巨大的创造力,破除惟我独尊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日积月累地进行创新教育,一定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生.创造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丁宁.美术心理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北丁集初级中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创新性思维 小学美术教育 培养途径
创新教育也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创新教育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的特征。具有这五个特征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思维意识
1.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创新素质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应强化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己看到现象,比较异同,找到联系,认识关系,总结规律,想出办法。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看、去想、去做,只把现成的知识和技法生硬地塞给他们,让他们不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不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只会机械地照描照抹。对美的存在视而不见、头脑失去独立思考的功能,是不会有创造意识的。
2.经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许多美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创作构思才可实现。如命题创作画,在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含义后,就要启发他们对各种选材进行取舍、思考各种组织方式、各种表现方法,灵活地进行处理,以创作新颖、独特的作品。在美术教学中,类似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只要有意去做,内容比比皆是。
二、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
1.创设开放的学习与探究氛围。创设的前提是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想象,没有大胆的假设。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情况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为此,教师要求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娱乐,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做出大胆的设想,萌发创新性思维。
2.丰富想象,拓宽学生创新性思维。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通过感受把完整形式或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形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全新的意象的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中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小学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是在于幻想,每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带动创造思维的发展。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合理性。对学生的评价科学合理,可以促使和提高创新性思维。教师应摒弃一切旧的,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评估标准,淡化评估模式的单一性、支配性、权威性。人们曾把美术称为“无错误科学”。谁听话,谁守纪律,谁的作业洁净规矩,还有标准化测量,这些标准化固然有其可依据处,但学生的创造性在评估体系的哪个位置?没有,这是个很大的弊端,创新性思维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才会开会结果。评价的方面有很多,如:积极性、灵活性、动手能力、合作性、独立性等,评价的方式也可多样,如:语言、文字、数据;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等。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
2.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是一件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所以要求教师必须也要有创新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要敢于探索,大胆创新,所以我们将竞争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竞争意识是一种进取性和显示性的个性心理的表现,竞争就是争取超过别人而获得成功,这种意识可以调动人的内在积极因素,向成功的方向努力。
总之,现代教育给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并善于向学生学习,儿童身上潜藏着巨大的创造力,破除惟我独尊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日积月累地进行创新教育,一定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生.创造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丁宁.美术心理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北丁集初级中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