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色岁月去读王维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y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吟光《上山》,不禁为之动容。之前听她说研究论文是谈唐代大诗人王维,并没在意,后来她说她把论文改写、伸延成历史传记小说,未免有点愣然。原因是历史人物传记,坊间已为数不少。
  读过文章,心里踏实得多了。作者胆识不小,她把陶渊明和王维放在一起评比,恍如一个出色的杂技演员挑战极限——她笔走险招,考验的都是真功夫!
  王维和陶渊明,山水派、田园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两大精神标杆。后人常将前者和孟浩然、后者与苏轼连在一起,少有将两者合并讨论的,而且所涉是迥然不同的人生体验,而非诗歌解读。
  读这部游移于虚实之间的“小说”,起初只觉处处迷障,令人暗暗捏着一把汗,直到完局,柳暗花明,洞然若揭,才算放下心中疑窦之石。
  《上山》描绘云起(原型王维)与枯渊(原型陶渊明)的关系和命运,展示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人生境遇,漫漶人文关怀、理想主义和浪漫气息。作为传记体小说,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每卷以上山历程为开端,呼应文题;结尾转换叙述视角,从另一角度重现人物关系,独出机杼。
  越过斑驳的古色歲月,再一次透视诗人的行迹,令人置身烟凝雨蒙之间,难分时空。
  随着文势发展,读者仿佛亲历急转直下的时局:从开篇风雅集会盛行、自由开放的盛唐气象变为蛮人当政,国破草木深,礼义践踏命如草芥,而后王朝复辟再续气脉,俨然已呈颓态。
  法国著名作家莫洛亚(André Maurois)表示:“我力图从传记人物伟大的人生抽取富有小说情趣的细节。”相信作者是服膺莫洛亚的旨趣。在宏大的时代背景衬托之下,本书对一些小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跃然纸上:比如主角随从阿栗的一生,为谁所救又为救谁而死?又比如逃命的裱画师王师傅,家族基业在政权更迭的大势中显得无足轻重,但他一心保护家眷的心思,叫人大为感佩。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导致心灵巨变,就像“安史之乱”,王朝兴替。然而更多时候,眼前功名与相关人事更能触动人心。当第一次被贬的云起站在终南山顶,望见江山如画,同辈文人都聚集到京城中心,唯独自己被放逐于边缘局外,更难咽下那份恃才傲物的不甘。那时候的他还不知道,往后将经历比这更情难以堪的时刻:“他望着那条越去越远的火龙,仿佛某种征兆,热血倒流心脉,却又什么都说不清楚……满目荒寒,尽皆消融于谶言般的黑暗,唯独那点鲜红的火光明灭,几要刺穿他的眼眸。”
  云起心系文学事业,化用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明言:“治世之理想,一时一事也,不必执着;学问之功业,千秋万代也,无他,以命殉之。”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沉湎于世俗功名的浑水而难以自拔。
  与之相反,云起的内心始终向往挚友枯渊“悠然见南山”的境界。最后诗人还是摒除之前的妄念,回归文学本色。他活成了陶渊明的样子,长出了陶渊明的心,去除藩篱,回归自我,上山的“山”或许是他的心乡──有些人在世上走一遭,便是为了“上山”、“归家”这个结局。而随着光阴逝去,眼下芸芸众生,你与我与他,终将成为史书上的一抹不经意的笔色。唯独留下来的,便是这颗不死之心罢。
  “深秋至,云雾缭绕的东篱山脚迎来一位客人,已经年迈的云起怀抱古琴,打算上山,寻访故友。”这是本书开头的“引子”,到了尾声,他“猛然想起枯渊的无弦琴,自己虽然向往,却从未懂得其中真谛──原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无弦所致无声,或许正合天籁之音的清微淡远”。前后呼应,若合节拍。
  晚年的诗人一洗铅华,有慧黠美丽的明月相伴,最终觅到灵魂栖身之所──文心,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上山》一书描绘盛唐众生相和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探讨入世与出世、诗意审美与政治矛盾的调和之策:以两个核心人物的对比,探索不同人生态度的轨迹——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集体,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自我。这,也是作者自况:“长久以来的困惑……以笔为戈,以文当歌,借抒古人之怀,可以知大地,可以明心镜。”
  作者吟光,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的人文学院研究生,曾以罗旭的真名书写文学评论,又以吟光的笔名撰著幻想小说。而今,她又穿透时光隧道,旁及历史题材,以流丽的文字呈现:既有古典色彩,兼备现代笔法,融汇成这样一部新意之作,令人刮目相看。
  (彦火,原名潘耀明,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
其他文献
本期主题阅读的主角是“面”。在这里,一碗面不仅仅满足了作品中人物的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窥见了一个别样的世界:那里有令人感慨万千的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温情脉脉;那里有对生活的体悟与思考,小中见大,视角独特,发人深思。  世界浩瀚,我们折服于它的博大。当我们放声讴歌,当我们提笔抒写,往往以为雄伟壮观、宏大辽阔才是最可称赞的。看过那部经典的《微观世界》吗?导演吕克·贝松用不凡的拍摄技巧向
晨风扬帆文学社的社员们才华横溢、性格各异。下面是几位社员给他们的同伴“画”的像,从中我们可以管窥这个小团队活泼、有趣、奋进的一面。    一对粗重的眉毛,一双明亮的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大嘴巴,红润的嘴唇,整齐的牙齿。白白的胖乎乎的脸庞,笑的时候左腮会出现一个浅浅的酒窝,好像是谁在新蒸好的白面馒头上捣了一指头,而这一指头又捣得恰到好处,不深不浅,不大不小,不瘪不歪,圆溜溜白生生,无比美妙可爱,任何人看
历史犹如法庭证人,只有向它提出问题时,它才开口讲话。主流学界向法国革命经常提的问题是:为什么英、美通过有限革命(政体革命)实现了现代社会转型,而法国却付出了更大的牺牲,经历了由政治到社会再到文化领域的全面革命?如果暂时不考虑这种设问的倾向性,仅仅把它视作一种研究方法,那就应该承认,三者的比较研究对于阐明法国革命的特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一、作为研究方法的三大革命比较  法国革命是由英、美革命倒推甚
很多观众都说“《盗梦空间》是近年来少见的尊重观众智力的电影”。“尊重智力”主要体现在巧妙的情节安排上,而这些情节安排又和所谓的“梦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梦中的时间会很长,梦中还会做梦,在梦中还会知道自己在做梦……这些听似有理的做梦的事儿都有科学依据吗?下面就让我们和梦境专家一起,看看那些关于梦的事哪些是事实,哪些不靠谱。    “梦中梦”确有其事    无论是两千多年前的《庄子·逍遥游》还是今
在日本,许多人建议我不要来这里接受耶路撒冷文学奖。甚至有人警告我,如果我坚持前来,他们会联合抵制我的小说。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加沙正在发生的激烈战斗。  根据联合国调查,在被封锁的加沙城内,已经有超过千人丧生,许多人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孩童和老人。  我收到获奖通知后,不断问自己:此时到耶路撒冷接受文学奖,是否正确?这会不会让人认为我支持冲突中的某一方,或认为我支持一个发动压倒性武力攻击的国家政策?
14岁,正值多梦的花季,其中该有多少欢笑、梦想和五彩斑斓的幸福!  然而,他没有。  12岁那年,他和母亲被父亲抛弃。从此,他学会了周末背起小木箱上街给人擦皮鞋挣钱养家;他必须在每天放学之后承担起一切家务,包括照料双目失明的母亲;他没有穿过新衣服;他能记起的唯一美味是过年母亲让他花2元钱买的一碗他一直盼望的炒米线……  他就这样走到了14岁,而且,还在继续走着。  苦难收走了他的花季,却给了他一双
一进校,我就听说了晨风扬帆文学社,但那时我还不知道文学社是什么。看了语文书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后,我理解了,开始对文学社有了一种向往,想走进这个新鲜的社团,探求未知的天地。  终于,我有机会报名参加文学社了。本以为很简单便可通过,谁知还要“过五关斩六将”。先是笔试。我努力写好一篇文章,交上去后,整日盼着快公布消息。那天,我走在熟悉的楼梯拐角,被一个醒目的小黑板吸引了,略看一遍后,我的心跳好像快
一  匾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爬梳古代文献,亦有城乡“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描述。也就是说,一块古朴的匾额,往往会反映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家族的故事,展示着历史文风、时政、地理、历史以及书法艺术的变迁,也是我们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  早春时节,我前往双凤亭桥头的黎世炎先生府上“访古”,老人的住所虽然是数十年不变的陋室,但里面的陈列犹如一间民间博物馆,从卧室到书房摆满了
“言为心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会使读者察其言即知其人。闻其声便明其性。如何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个性化的描写呢?一是对话精彩。精彩的人物对话是语言描写的重头戏,然而写好对话的关键是巧借丰富多彩的“说”,写出说话人的神情举止,对此作细腻描绘,会让人物形象更加活灵活现。二是修辞增色。进行人物语言描写时。不妨有意用修辞润色,使人物语言显得俏皮、含蓄、机智,从而获得一份诙谐之趣。三是妙用口语。语言描写要有浓厚
明代中后期是社会风气、思想文化急剧转变的时期,生活于这个时代的士人都要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思潮作出反应。袁中道在“公安三袁”中居末,寿命最长,他所经历的学术思潮和文学风气的变迁较之两位兄长更为剧烈,他的尺牍和日记详细精确地记录了他学术思想和文学观念的转变历程。袁中道的《珂雪斋集》中,收录尺牍三卷,计二百零六篇作品。他还把自己万历三十六年(1608)到四十六年(1618)即他三十九至四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