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S8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769(2017)06-0072-02
较长的产蛋周期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现实,且势不可挡。对产蛋持久性的选育在获得较高的生产性能方面无疑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除了遗传因素,我们不该忽视确保产蛋成功的其他关键因素,如科学的管理方法、更合理的营养、理想的生物安全标准以及有针对性的“特制”免疫程序。
在蛋行业,免疫程序的主要目的是尽量降低疾病对蛋鸡健康、福利和生产性能的不利影响,同时通过增强蛋鸡对人畜共患病(如肠炎沙门氏菌)的抵抗力来减少公共卫生风险。
在较长的生产周期这一背景下,免疫力的持久性是一个热点话题,也是鸡蛋生产者的一个主要关注点。除了“传统的”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外,新的替代型疫苗(如载体疫苗)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这些重组疫苗的主要优点是通过载体(如火鸡疱疹病毒和痘类病毒)的重复循环,可产生长久的保护力。疫苗生产公司预计将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
1 孵化場的免疫
过去,大部分1日龄雏鸡在孵化场只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
目前专为孵化场开发的自动化接种设备能够更容易地确保免疫接种的可靠和一致。
劳动力成本的降低、鸡场免疫接种不当的风险下降、新型疫苗(重组苗、免疫复合物苗)的推出是孵化场免疫需求日益增多背后的部分原因。
如今,大量的疫苗可以在孵化场通过注射(通常是皮下接种,少数是采用肌肉注射)或喷雾的方法进行接种,还有少数疫苗可通过滴眼进行接种:马立克氏病和火鸡疱疹病毒载体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鸡新城疫疫苗、球虫病苗等。
如上所述,对养鸡生产者而言,购买在1日龄已经免疫的雏鸡对他们肯定是有利的,但也有一些制约因素。
● 疫苗之间的兼容性:例如,火鸡疱疹病毒重组载体疫苗与传统的马立克氏病疫苗或其他使用火鸡疱疹病毒作为载体的疫苗不兼容。
● 重组疫苗还没有普及,因此极为重要的是所有雏鸡都应免疫接种,不应有遗漏,或尽可能减少漏接种的雏鸡数。
● 1日龄雏鸡在出壳当天会遭受应激:它们会被从出雏机中取出、进行性别鉴别、断喙、免疫接种,并且它们还必须进行运输,在到达农场前可能要经历几个小时的运输。免疫程序不应太密集,它们还只是35 g~45 g重的小生命。
在孵化场接种何种疫苗的决定应基于每个养殖场的情况和疾病感染情况,这将决定早期免疫保护的优先顺序。
2 育成期的免疫
理想情况下,免疫接种方案应该在17周的育成期内完成。针对所有的地区、所有的农场和所有的情况推荐一个有效的单个免疫程序完全不现实,因为免疫程序应该根据每一种特殊的情况进行调整。不过,有一些基本的共同原则:
● 在进行大规模免疫接种时,在进行首免和加强免疫时,活疫苗通常能够有效地刺激产生局部免疫力,并且通常能快速地诱发短期免疫力;
● 灭活疫苗几乎都总是通过注射方式进行接种,可用于加强免疫,以刺激产生较低但持续时间长的免疫力和较高的抗体水平;
● 鸡场所用的重组疫苗是鸡痘的载体型疫苗,可通过鸡翼内侧皮下接种,可用于联合预防鸡痘和其他疾病(传染性喉气管炎和新城疫)。
根据疾病的感染压力,生长期小母鸡的生长周期太短,而无法产生有效的免疫;同时,在某些地区,采用非常密集的免疫程序并不罕见,有时多达每7 d免疫1次。
这些干预措施中的一半通常需要逐羽对小母鸡进行接种,因为接种的途径是注射或点眼。
应该在保护鸡群获得的好处和这些超负荷免疫程序对鸡群生长和均匀度可能会产生的不利影响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常常被忽视的方面是免疫的代谢成本:在接种疫苗后,机体需要利用能量和氨基酸来产生充足的免疫应答——无论是局部免疫还是体液免疫(合成抗体)。这意味着接种疫苗的小母鸡必须将其部分营养资源用于激活免疫防御机制。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疫苗接种的建议间隔时间:例如,在接种不同的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活疫苗时,通常建议间隔2周的时间。
有时,在新城疫多发和免疫方案过分充斥着该病免疫次数的地区,要保护鸡群免受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会变得不那么容易了,因为这二种疫苗的疫苗毒株会互相干涉。
3 产蛋期的免疫
根据疾病的暴发情况,蛋鸡在产蛋期也可以接种疫苗,通常通过喷雾或饮水接种预防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疫苗,但一些免疫程序甚至还包括预防这些疾病或其他疾病(禽流感)的灭活疫苗。
在生产中,我们经常会在蛋鸡上采用繁重的免疫程序,因为在疾病流行地区,为许多鸡群感染的每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接种额外的疫苗已成为一种趋势。
如果不执行合理的接种间隔时间,蛋鸡通常得不到较好的保护,因为蛋鸡的免疫系统过于频繁地要求产生免疫应答,但是由于接种疫苗后的反应和/或用于免疫应答而非产蛋的能量资源有限,生产性能不佳的风险更高。
一种风险极高的做法是蛋鸡在18周龄和产蛋高峰期之间接种疫苗:这期间蛋鸡的采食量仍然有限,且可能无法满足产蛋和生长的高营养需求。
关键几周内的其他应激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蛋鸡的产蛋性能。□□
原题名:The challenge of designing a vaccination program for layers(英文)
原作者:Rafael Lera(兽医和技术服务专员)
较长的产蛋周期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现实,且势不可挡。对产蛋持久性的选育在获得较高的生产性能方面无疑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除了遗传因素,我们不该忽视确保产蛋成功的其他关键因素,如科学的管理方法、更合理的营养、理想的生物安全标准以及有针对性的“特制”免疫程序。
在蛋行业,免疫程序的主要目的是尽量降低疾病对蛋鸡健康、福利和生产性能的不利影响,同时通过增强蛋鸡对人畜共患病(如肠炎沙门氏菌)的抵抗力来减少公共卫生风险。
在较长的生产周期这一背景下,免疫力的持久性是一个热点话题,也是鸡蛋生产者的一个主要关注点。除了“传统的”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外,新的替代型疫苗(如载体疫苗)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这些重组疫苗的主要优点是通过载体(如火鸡疱疹病毒和痘类病毒)的重复循环,可产生长久的保护力。疫苗生产公司预计将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
1 孵化場的免疫
过去,大部分1日龄雏鸡在孵化场只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
目前专为孵化场开发的自动化接种设备能够更容易地确保免疫接种的可靠和一致。
劳动力成本的降低、鸡场免疫接种不当的风险下降、新型疫苗(重组苗、免疫复合物苗)的推出是孵化场免疫需求日益增多背后的部分原因。
如今,大量的疫苗可以在孵化场通过注射(通常是皮下接种,少数是采用肌肉注射)或喷雾的方法进行接种,还有少数疫苗可通过滴眼进行接种:马立克氏病和火鸡疱疹病毒载体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鸡新城疫疫苗、球虫病苗等。
如上所述,对养鸡生产者而言,购买在1日龄已经免疫的雏鸡对他们肯定是有利的,但也有一些制约因素。
● 疫苗之间的兼容性:例如,火鸡疱疹病毒重组载体疫苗与传统的马立克氏病疫苗或其他使用火鸡疱疹病毒作为载体的疫苗不兼容。
● 重组疫苗还没有普及,因此极为重要的是所有雏鸡都应免疫接种,不应有遗漏,或尽可能减少漏接种的雏鸡数。
● 1日龄雏鸡在出壳当天会遭受应激:它们会被从出雏机中取出、进行性别鉴别、断喙、免疫接种,并且它们还必须进行运输,在到达农场前可能要经历几个小时的运输。免疫程序不应太密集,它们还只是35 g~45 g重的小生命。
在孵化场接种何种疫苗的决定应基于每个养殖场的情况和疾病感染情况,这将决定早期免疫保护的优先顺序。
2 育成期的免疫
理想情况下,免疫接种方案应该在17周的育成期内完成。针对所有的地区、所有的农场和所有的情况推荐一个有效的单个免疫程序完全不现实,因为免疫程序应该根据每一种特殊的情况进行调整。不过,有一些基本的共同原则:
● 在进行大规模免疫接种时,在进行首免和加强免疫时,活疫苗通常能够有效地刺激产生局部免疫力,并且通常能快速地诱发短期免疫力;
● 灭活疫苗几乎都总是通过注射方式进行接种,可用于加强免疫,以刺激产生较低但持续时间长的免疫力和较高的抗体水平;
● 鸡场所用的重组疫苗是鸡痘的载体型疫苗,可通过鸡翼内侧皮下接种,可用于联合预防鸡痘和其他疾病(传染性喉气管炎和新城疫)。
根据疾病的感染压力,生长期小母鸡的生长周期太短,而无法产生有效的免疫;同时,在某些地区,采用非常密集的免疫程序并不罕见,有时多达每7 d免疫1次。
这些干预措施中的一半通常需要逐羽对小母鸡进行接种,因为接种的途径是注射或点眼。
应该在保护鸡群获得的好处和这些超负荷免疫程序对鸡群生长和均匀度可能会产生的不利影响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常常被忽视的方面是免疫的代谢成本:在接种疫苗后,机体需要利用能量和氨基酸来产生充足的免疫应答——无论是局部免疫还是体液免疫(合成抗体)。这意味着接种疫苗的小母鸡必须将其部分营养资源用于激活免疫防御机制。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疫苗接种的建议间隔时间:例如,在接种不同的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活疫苗时,通常建议间隔2周的时间。
有时,在新城疫多发和免疫方案过分充斥着该病免疫次数的地区,要保护鸡群免受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会变得不那么容易了,因为这二种疫苗的疫苗毒株会互相干涉。
3 产蛋期的免疫
根据疾病的暴发情况,蛋鸡在产蛋期也可以接种疫苗,通常通过喷雾或饮水接种预防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疫苗,但一些免疫程序甚至还包括预防这些疾病或其他疾病(禽流感)的灭活疫苗。
在生产中,我们经常会在蛋鸡上采用繁重的免疫程序,因为在疾病流行地区,为许多鸡群感染的每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接种额外的疫苗已成为一种趋势。
如果不执行合理的接种间隔时间,蛋鸡通常得不到较好的保护,因为蛋鸡的免疫系统过于频繁地要求产生免疫应答,但是由于接种疫苗后的反应和/或用于免疫应答而非产蛋的能量资源有限,生产性能不佳的风险更高。
一种风险极高的做法是蛋鸡在18周龄和产蛋高峰期之间接种疫苗:这期间蛋鸡的采食量仍然有限,且可能无法满足产蛋和生长的高营养需求。
关键几周内的其他应激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蛋鸡的产蛋性能。□□
原题名:The challenge of designing a vaccination program for layers(英文)
原作者:Rafael Lera(兽医和技术服务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