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2014年国务院出台《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流域的发展开始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地方政府的重视。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优良,干流水质总体等级为优,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流域上游多属秦岭山区,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适合集聚经济和人口。为充分发挥汉江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优势,统筹考虑流域上下游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挖掘汉江流域经济发展潜力,实现汉江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需要遵循“生态问题用空间解决,空间问题用时间解决”的总思路,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流域合作、构建人水和谐新格局,努力探索一条流域开发新模式。
一、集中发展,培育中心
以提高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效率为目标,依托重点工业园区,促进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相对集中,用产业集聚提高城市吸纳能力。发挥汉江流域水资源充沛、水质条件好的优势,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结合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将汉江流域打造成由商洛市、安康市、南阳市、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随州市、孝感市等多点串联的生态经济带,逐步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间格局。以流域中下游丘陵、平原地区为重要载体,加快汉江流域中下游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促进经济要素在该区域的聚集,打牢合理有序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正视土地紧缺对经济社会的严重制约,通过丘陵地区的开发,为城市和产业发展拓展空间。按照梯次推进、突出重点、有序开发的原则,统一规划,精心组织,提高汉江流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结合沿江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潜力,着力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中心城市对流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重点是以增强经济实力为基础,以提高效率为保证,以全面创新为动力,通过在技术、体制和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改革创新,打破对现有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进一步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延伸产业链,打造具有地区特色、产业关联度高、配套能力强、颇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立足点,不断充实中心城市高级功能,形成服务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发展环境优的城市功能体系,使中心城市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动力源。借鉴国内其他地区“飞地经济”的经验,鼓励以“合作共建”、“净托管”等方式开展合作,共建“飞地园区”,增强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从生态环境、文化传承和景观风貌等方面重塑城市形象,强调城市环境的宜人性,体现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本质。发挥襄阳、南阳等城市腹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大、经济基础好、远离国内经济中心的优势,以增强产业发展能力为切入点,做大做强中心城市规模,支撑汉江中游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划的藩篱,强化丹江口—老河口—谷城以及仙桃—潜江—天门的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组合型城市,提高这些区域的竞争力。
二、基础先行,航运为先
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超前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所谓“基础先行”就是根据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实际需要,借鉴德国莱茵河、美国田纳西河、法国罗纳河等国际著名流域开发的经验,结合沿江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建设,统筹规划区域内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汉江生态经济带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以防洪安全为前提,遵循防用并举的原则,进一步搞好汉江及其唐白河、丹江、堵河、褒河、曾河、浪河、南河等重要支流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密切关注南水北调后汉江中下游水资源变化和滩涂资源的利用,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江济汉、引江补汉、汉江中下游梯级开发、汉江滩涂地利用等民生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要充分发挥水运成本低、污染小、占地少的优势,根据干支流自身的情况,采取工程措施提高汉江航道通行能力,挖掘重要支流的航运潜能,努力构建发达的内河航运网络,改善港口和工业区的水陆联系,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以此为基础,借鉴国内外流域开发的典型经验,统筹考虑汉江港口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快速崛起。鉴于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区,以及上游支流滩险较多,汉江航运的重点是中下游干支流。下游地区要进一步发挥江汉平原水网密布的优势,以水系沟通为重点,逐步恢复汉江流域下游内河航运网络体系。
三、深化合作,共同发展
“深化合作”既包括加强汉江生态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区外的合作,也包括强化汉江生态经济带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合作。要以汉江—长江航运的相互衔接为切入点,统筹谋划汉江生态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通关便利化等举措,拓展长江经济带内陆腹地。加强汉江生态经济带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的融合发展,把汉江流域作为两大城市群重要的生态屏障,把两大城市群作为支撑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内陆腹地,联动发展,共同提升。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内部,积极构建由政府机构、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共同参与的区域治理机制,促进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提高流域治理能力和水平。建议汉江生态经济带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成员由各市的市长组成,作为区域合作发展的决策机构,定期和不定期协商解决区域内的重大问题。鼓励和支持汉江生态经济带借鉴长三角设立“合作与发展共同基金” 以及欧盟设立结构基金的经验,在经济带内部设立“区域一体化发展基金”,使其成为城市援助政策的核心。以汉江生态经济带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旅游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产业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强产业发展、市场准入、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对接,努力建设流域内大一统的市场体系。
要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竞争力强的流域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发挥汉江生态经济带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好的优势,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调水为契机,加快构建调水区与受水区之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产品资本化,让上游生态产品供给区享受保护生态环境的收益。发挥中游地区远离区域经济中心的优势,加快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吸引上游人口集聚。发挥下游地区毗邻武汉大都市的优势,积极主动融入武汉都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借势发展。协调好流域上游与中下游地区的关系,通过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和相关区域政策的实施,实现上游生态保护区和中下游重点开发区的共同发展。通过空间布局的调整,强制性保留生态岸线、农田保护区、生态廊道等,并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上下协同,生态共保
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搞好汉江生态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高度重视汉江两岸生态环境建设,鼓励和支持汉江两岸的城市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做好唐白河、丹江、堵河、褒河、曾河、浪河、南河等汉江支流的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等工作。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建立横向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同时,积极推动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建立流域保护和污染防控长效机制。汉江流域上下游协同的重点要突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共同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
实现“生态共保”的核心是建立区域生态优先型经济,追求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是绿色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在继续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基础上,结合人口和经济要素向汉江沿岸集聚的趋势,将水污染防治作为第一要务,通过全面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重点河段整治、加强工业和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安全屏障。统筹考虑丹江口水库调水、下游引江济汉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保证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尽量减少重大工程建设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
(黄征学,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所副研究员)
一、集中发展,培育中心
以提高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效率为目标,依托重点工业园区,促进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相对集中,用产业集聚提高城市吸纳能力。发挥汉江流域水资源充沛、水质条件好的优势,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结合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将汉江流域打造成由商洛市、安康市、南阳市、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随州市、孝感市等多点串联的生态经济带,逐步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间格局。以流域中下游丘陵、平原地区为重要载体,加快汉江流域中下游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促进经济要素在该区域的聚集,打牢合理有序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正视土地紧缺对经济社会的严重制约,通过丘陵地区的开发,为城市和产业发展拓展空间。按照梯次推进、突出重点、有序开发的原则,统一规划,精心组织,提高汉江流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结合沿江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潜力,着力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中心城市对流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重点是以增强经济实力为基础,以提高效率为保证,以全面创新为动力,通过在技术、体制和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改革创新,打破对现有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进一步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延伸产业链,打造具有地区特色、产业关联度高、配套能力强、颇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立足点,不断充实中心城市高级功能,形成服务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发展环境优的城市功能体系,使中心城市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动力源。借鉴国内其他地区“飞地经济”的经验,鼓励以“合作共建”、“净托管”等方式开展合作,共建“飞地园区”,增强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从生态环境、文化传承和景观风貌等方面重塑城市形象,强调城市环境的宜人性,体现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本质。发挥襄阳、南阳等城市腹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大、经济基础好、远离国内经济中心的优势,以增强产业发展能力为切入点,做大做强中心城市规模,支撑汉江中游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划的藩篱,强化丹江口—老河口—谷城以及仙桃—潜江—天门的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组合型城市,提高这些区域的竞争力。
二、基础先行,航运为先
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超前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所谓“基础先行”就是根据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实际需要,借鉴德国莱茵河、美国田纳西河、法国罗纳河等国际著名流域开发的经验,结合沿江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建设,统筹规划区域内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汉江生态经济带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以防洪安全为前提,遵循防用并举的原则,进一步搞好汉江及其唐白河、丹江、堵河、褒河、曾河、浪河、南河等重要支流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密切关注南水北调后汉江中下游水资源变化和滩涂资源的利用,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江济汉、引江补汉、汉江中下游梯级开发、汉江滩涂地利用等民生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要充分发挥水运成本低、污染小、占地少的优势,根据干支流自身的情况,采取工程措施提高汉江航道通行能力,挖掘重要支流的航运潜能,努力构建发达的内河航运网络,改善港口和工业区的水陆联系,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以此为基础,借鉴国内外流域开发的典型经验,统筹考虑汉江港口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快速崛起。鉴于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区,以及上游支流滩险较多,汉江航运的重点是中下游干支流。下游地区要进一步发挥江汉平原水网密布的优势,以水系沟通为重点,逐步恢复汉江流域下游内河航运网络体系。
三、深化合作,共同发展
“深化合作”既包括加强汉江生态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区外的合作,也包括强化汉江生态经济带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合作。要以汉江—长江航运的相互衔接为切入点,统筹谋划汉江生态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通关便利化等举措,拓展长江经济带内陆腹地。加强汉江生态经济带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的融合发展,把汉江流域作为两大城市群重要的生态屏障,把两大城市群作为支撑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内陆腹地,联动发展,共同提升。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内部,积极构建由政府机构、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共同参与的区域治理机制,促进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提高流域治理能力和水平。建议汉江生态经济带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成员由各市的市长组成,作为区域合作发展的决策机构,定期和不定期协商解决区域内的重大问题。鼓励和支持汉江生态经济带借鉴长三角设立“合作与发展共同基金” 以及欧盟设立结构基金的经验,在经济带内部设立“区域一体化发展基金”,使其成为城市援助政策的核心。以汉江生态经济带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旅游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产业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强产业发展、市场准入、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对接,努力建设流域内大一统的市场体系。
要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竞争力强的流域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发挥汉江生态经济带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好的优势,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调水为契机,加快构建调水区与受水区之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产品资本化,让上游生态产品供给区享受保护生态环境的收益。发挥中游地区远离区域经济中心的优势,加快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吸引上游人口集聚。发挥下游地区毗邻武汉大都市的优势,积极主动融入武汉都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借势发展。协调好流域上游与中下游地区的关系,通过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和相关区域政策的实施,实现上游生态保护区和中下游重点开发区的共同发展。通过空间布局的调整,强制性保留生态岸线、农田保护区、生态廊道等,并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上下协同,生态共保
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搞好汉江生态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高度重视汉江两岸生态环境建设,鼓励和支持汉江两岸的城市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做好唐白河、丹江、堵河、褒河、曾河、浪河、南河等汉江支流的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等工作。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建立横向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同时,积极推动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建立流域保护和污染防控长效机制。汉江流域上下游协同的重点要突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共同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
实现“生态共保”的核心是建立区域生态优先型经济,追求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是绿色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在继续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基础上,结合人口和经济要素向汉江沿岸集聚的趋势,将水污染防治作为第一要务,通过全面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重点河段整治、加强工业和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安全屏障。统筹考虑丹江口水库调水、下游引江济汉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保证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尽量减少重大工程建设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
(黄征学,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