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筷子,这个早在中国文字发明之前就已经普及的常用食具,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中国传统设计的“活化石”。它的发明、制作、改变、演化,贯穿了一系列中国式样的独特设计元素。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关键词:筷子;传统器具设计;设计文化
筷子,可以作为中国人(包括接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周边民族)与其他民族攫食方式相区别的最显眼、最普及的突出标记。筷子的诞生与我国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关。
1、筷子的设计特征
筷子,这个早在中国文字发明之前就已经普及的常用食具,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中国传统设计的“活化石”。它的发明、制作、改变、演化,贯穿了一系列中国式样的独特设计元素。
中国筷子的标准尺度在西汉定型后,发展到现在有稍微的改动。筷子的长度在二十三到二十五厘米之间,这个长度与人的前臂(肘关节至腕关节)长度相当,粗细直径在六毫米左右;前段的三分之一是细长的圆柱形,尾端的三分之二是正方形。尾端的正方形设计是使筷子摆放在饭碗和桌子上牢固、不会轻易的滚落;其次是在夹食物时能增加手与筷子的摩擦力,能避免筷子滑落,方便使用;基本的动作是单手持筷,以夹、拨、捞、划、挑、切、搅等技巧为主。
2、筷子的设计之道
筷子再简单不过了,就是两根木棍子,到处都可以见到。拿筷子与其它的器物相比,比如,青铜器、瓷器来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但它又是我们生活方式中必不可少的,它又可以说是我们物质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为什么筷子这么重要呢?那是因为从筷子中能反映出中国的传统设计思想以及我们华夏民族特有的造物传统设计思想。以下就具体来说: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筷子是直的、不是弯的;又是长的、不是短的;两根组合在一起才能正常使用,是成双的,又不是单独的。我们在使用筷子夹食时,不是两根筷子同时在动,而是一根主动,另一根从动;一根在上,一根在下;这种动与静的结合,恰好体现了“阴阳平衡”的理念和太极的理念,也凸显出对立中求统一,“物我两合”的哲学思想。
再看筷子,一头方一头圆。方的象征着地,圆的象征着天。方形属坤卦,圆形为乾卦,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东西入口的是筷头,筷头圆,为乾卦,乾为天。这样吃的就是“天”因此认为“民以食为天”是由这儿来的。有天圆地方、天长地久的说法,一直以来就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古人在造物的时候,将器物的实用和美观合二为一,实现审美与实用的统一。而筷子的设计就符合这种传统美学,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衡中求变”,在变化中追求均衡,筷子前段的圆柱形与尾端的方形就恰好体现了这一点。这种思想是将儒家的把大自然纳入人群社会和道家的放逸于自然造化融合在了一起,突出古人传统的造物思想。
由于筷子逐渐成为仅有的通用食具进入到每一个家庭,对于食物的前期精细加工,就成了中国人厨房工作的主要内容。中国人把食物按适应筷子攫取时的具體需要,加工成合适的体量,随之端上餐桌时就是用筷子轻松的夹取就可以。比西方相比,西方的就显得过于麻烦了,他们需要在整个进食过程中,不断的对食物进行“二次加工”,需要各种各样的调料自行调配,要吃肉的话就得用刀、叉等工具切割。这种为适应筷子的使用而出现的中国式的就餐方法,显然与西方截然不同,正是充分体现了中式就餐方式“以人为本”“人本关怀”的人际观。
就筷子的制作材料、工艺来说,繁盛的植物种类使人们在造物用材方面具有丰富多样的选择,竹木藤麻简便易得,使筷子等器物能大量复制、流传。也出现过象牙筷、能试出砒霜的银筷、夹火炭的铁筷。筷子的装饰纹样也是将自然形的素材进行变化。这种简易的选材、简洁的构造,简便的操作,简单的装饰,体现了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简明实用特征。
在中国传统造物观中另外一个观点是强调“物尽其用”,即凡是有用的各种东西,都要尽量使用,发挥各个物体的优势,不浪费一点资源。如筷子的造型形式有单面刻、双面刻还有四面刻,而四面刻可谓是物尽其用。物用观可理解为人与物的关系,也就是人对物的选材、工艺、工具等各个环节中物态转换的处理方式,其中分为设计者与物的关系和消费者与物的关系。
3、通过筷子的设计反思现代设计
筷子发明以来,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改良、完善,形成了今天人人都熟悉的样子,我们都吃过盒饭,也能感觉到盒饭配送的“一次性筷子”使用起来很别扭。不方便。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一次性筷子”太短、太轻、太软,舒适度远远比不上我们家里的常用筷子。
纵观筷子的设计特征,与现在的简约设计不谋而合。所谓简约设计在当代可以理解为产品的造型力求简洁,材质以环保为主,简单的工艺装配和精简的结构制作,便于包装,运输,更易掌握的产品功能,总之“舍”的大胆,“取”的精致。如今筷子不只是一种饮食器具,其功能多样的实用性和精美的工艺性,无不体现人文的艺术魅力,其深远的文化内涵,设计价值和审美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应该学会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造物思想进行深入、全面、细致的探究,从古代器具的外观、结构、工艺、装饰特征中借鉴并获取设计的灵感,注重“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走遵循、顺应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不是征服自然,关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满足人们各个层次的需求,创造出更完善的设计,从而更好地为服务社会。
作者简介:武秀(1992-),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艺术设计,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筷子;传统器具设计;设计文化
筷子,可以作为中国人(包括接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周边民族)与其他民族攫食方式相区别的最显眼、最普及的突出标记。筷子的诞生与我国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关。
1、筷子的设计特征
筷子,这个早在中国文字发明之前就已经普及的常用食具,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中国传统设计的“活化石”。它的发明、制作、改变、演化,贯穿了一系列中国式样的独特设计元素。
中国筷子的标准尺度在西汉定型后,发展到现在有稍微的改动。筷子的长度在二十三到二十五厘米之间,这个长度与人的前臂(肘关节至腕关节)长度相当,粗细直径在六毫米左右;前段的三分之一是细长的圆柱形,尾端的三分之二是正方形。尾端的正方形设计是使筷子摆放在饭碗和桌子上牢固、不会轻易的滚落;其次是在夹食物时能增加手与筷子的摩擦力,能避免筷子滑落,方便使用;基本的动作是单手持筷,以夹、拨、捞、划、挑、切、搅等技巧为主。
2、筷子的设计之道
筷子再简单不过了,就是两根木棍子,到处都可以见到。拿筷子与其它的器物相比,比如,青铜器、瓷器来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但它又是我们生活方式中必不可少的,它又可以说是我们物质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为什么筷子这么重要呢?那是因为从筷子中能反映出中国的传统设计思想以及我们华夏民族特有的造物传统设计思想。以下就具体来说: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筷子是直的、不是弯的;又是长的、不是短的;两根组合在一起才能正常使用,是成双的,又不是单独的。我们在使用筷子夹食时,不是两根筷子同时在动,而是一根主动,另一根从动;一根在上,一根在下;这种动与静的结合,恰好体现了“阴阳平衡”的理念和太极的理念,也凸显出对立中求统一,“物我两合”的哲学思想。
再看筷子,一头方一头圆。方的象征着地,圆的象征着天。方形属坤卦,圆形为乾卦,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东西入口的是筷头,筷头圆,为乾卦,乾为天。这样吃的就是“天”因此认为“民以食为天”是由这儿来的。有天圆地方、天长地久的说法,一直以来就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古人在造物的时候,将器物的实用和美观合二为一,实现审美与实用的统一。而筷子的设计就符合这种传统美学,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衡中求变”,在变化中追求均衡,筷子前段的圆柱形与尾端的方形就恰好体现了这一点。这种思想是将儒家的把大自然纳入人群社会和道家的放逸于自然造化融合在了一起,突出古人传统的造物思想。
由于筷子逐渐成为仅有的通用食具进入到每一个家庭,对于食物的前期精细加工,就成了中国人厨房工作的主要内容。中国人把食物按适应筷子攫取时的具體需要,加工成合适的体量,随之端上餐桌时就是用筷子轻松的夹取就可以。比西方相比,西方的就显得过于麻烦了,他们需要在整个进食过程中,不断的对食物进行“二次加工”,需要各种各样的调料自行调配,要吃肉的话就得用刀、叉等工具切割。这种为适应筷子的使用而出现的中国式的就餐方法,显然与西方截然不同,正是充分体现了中式就餐方式“以人为本”“人本关怀”的人际观。
就筷子的制作材料、工艺来说,繁盛的植物种类使人们在造物用材方面具有丰富多样的选择,竹木藤麻简便易得,使筷子等器物能大量复制、流传。也出现过象牙筷、能试出砒霜的银筷、夹火炭的铁筷。筷子的装饰纹样也是将自然形的素材进行变化。这种简易的选材、简洁的构造,简便的操作,简单的装饰,体现了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简明实用特征。
在中国传统造物观中另外一个观点是强调“物尽其用”,即凡是有用的各种东西,都要尽量使用,发挥各个物体的优势,不浪费一点资源。如筷子的造型形式有单面刻、双面刻还有四面刻,而四面刻可谓是物尽其用。物用观可理解为人与物的关系,也就是人对物的选材、工艺、工具等各个环节中物态转换的处理方式,其中分为设计者与物的关系和消费者与物的关系。
3、通过筷子的设计反思现代设计
筷子发明以来,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改良、完善,形成了今天人人都熟悉的样子,我们都吃过盒饭,也能感觉到盒饭配送的“一次性筷子”使用起来很别扭。不方便。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一次性筷子”太短、太轻、太软,舒适度远远比不上我们家里的常用筷子。
纵观筷子的设计特征,与现在的简约设计不谋而合。所谓简约设计在当代可以理解为产品的造型力求简洁,材质以环保为主,简单的工艺装配和精简的结构制作,便于包装,运输,更易掌握的产品功能,总之“舍”的大胆,“取”的精致。如今筷子不只是一种饮食器具,其功能多样的实用性和精美的工艺性,无不体现人文的艺术魅力,其深远的文化内涵,设计价值和审美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应该学会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造物思想进行深入、全面、细致的探究,从古代器具的外观、结构、工艺、装饰特征中借鉴并获取设计的灵感,注重“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走遵循、顺应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不是征服自然,关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满足人们各个层次的需求,创造出更完善的设计,从而更好地为服务社会。
作者简介:武秀(1992-),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艺术设计,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