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览各处名胜古迹的时候,你留意过楹联吗?它不仅描摹景色、营造意境、富于哲理、充满智慧,更记录了名胜背后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可以说楹联就是赏景说明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坐落着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岳麓書院始创于北宋,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亦有“千年学府”之誉。
走进岳麓书院,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书院大门上的那副著名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对联似乎是说只有楚地才有人才,只有这里的人气才是最旺的。口气非常之大,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书院大修,弟子请院长袁名曜撰写对联。他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众人苦思不得结果,贡生张中阶至,脱口答道:“于斯为盛。”两人共成此联。
上联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相传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伍举因岳丈犯事,而偷逃晋国。蔡国大夫声子知道此事,答应帮他回到楚国。他去与楚国令尹子木交涉,说如果楚国人跑到晋国得到重用,将对楚国十分不利。子木认为有理,于是把伍举接回。这就是“楚材晋用”的典故。
下联出自《论语》,原文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唐虞之际,是指尧与舜的时代。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古人以为尧舜时代是太平盛世。
如果把“惟”当成“只有”,那上联就会被理解成只有楚地有人才,口气真不小。事实上,“惟”和“于”在这里都只是语气助词,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这副对联真正的意思是说楚国人才多,这里最兴盛。言简意深,正是岳麓书院千年以来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
岳麓书院并不倡导读书人过分看重功名,却十分重视人格培养,注重务实精神、博学多思。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最为动荡的年月,从岳麓书院走出来的左宗棠、蔡锷、毛泽东等一大批湖湘子弟,心怀梦想,不惧艰危,成为力挽狂澜、彪炳史册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
岳麓书院是现在唯一一所成功转变为现代大学的传统书院,已成为湖南大学一部分。一代代师生传承着书院的千年积淀和家国情怀。这副高悬于书院正门两侧的对联,岳麓书院可谓当之无愧!
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坐落着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岳麓書院始创于北宋,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亦有“千年学府”之誉。
走进岳麓书院,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书院大门上的那副著名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对联似乎是说只有楚地才有人才,只有这里的人气才是最旺的。口气非常之大,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书院大修,弟子请院长袁名曜撰写对联。他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众人苦思不得结果,贡生张中阶至,脱口答道:“于斯为盛。”两人共成此联。
上联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相传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伍举因岳丈犯事,而偷逃晋国。蔡国大夫声子知道此事,答应帮他回到楚国。他去与楚国令尹子木交涉,说如果楚国人跑到晋国得到重用,将对楚国十分不利。子木认为有理,于是把伍举接回。这就是“楚材晋用”的典故。
下联出自《论语》,原文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唐虞之际,是指尧与舜的时代。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古人以为尧舜时代是太平盛世。
如果把“惟”当成“只有”,那上联就会被理解成只有楚地有人才,口气真不小。事实上,“惟”和“于”在这里都只是语气助词,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这副对联真正的意思是说楚国人才多,这里最兴盛。言简意深,正是岳麓书院千年以来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
岳麓书院并不倡导读书人过分看重功名,却十分重视人格培养,注重务实精神、博学多思。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最为动荡的年月,从岳麓书院走出来的左宗棠、蔡锷、毛泽东等一大批湖湘子弟,心怀梦想,不惧艰危,成为力挽狂澜、彪炳史册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
岳麓书院是现在唯一一所成功转变为现代大学的传统书院,已成为湖南大学一部分。一代代师生传承着书院的千年积淀和家国情怀。这副高悬于书院正门两侧的对联,岳麓书院可谓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