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应用了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对苗族反排木鼓舞的特征进行查阅和考察,得出:木鼓舞起源于苗族牯藏节仪式,苗族人民以敲击木鼓起舞来祭祀祖先的一种舞蹈形式,也是其族群用身体符码编码而成的一种文化沉淀和叙事方式。探讨苗族反排木鼓舞的审美特征,得出苗族反排木鼓舞具有突出其节奏的刚柔并济的舞蹈美、音乐美、应物象形的神性美、单纯并不单调的服饰美等审美特征,用此推动黔东南苗族民族文化的发展,让苗族木鼓舞走出苗寨,走出贵州,飞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示苗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关键词:苗族;反排木鼓舞;审美特征;民族传统体育
1 引言
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对美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美学研究并不多,查阅相关文献得出,目前学者们主要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构建、民族体育产业化等研究方面较多,然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美学研究少之又少。贵州省黔东南州是苗族聚居地,盛产鼓舞的民族苗族当然不让,在黔东南,最有代表性的鼓舞有木鼓舞、铜舞和睬鼓舞三种。本文以反排木鼓舞为例,对其审美特征展开分析,以研究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审美文化。
2 苗族反排木鼓舞文化溯源
2.1 苗族鼓舞文化溯源
苗族鼓舞在苗族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追踪溯源,苗人举行“鼓舞”,实质上是一种同祖先沟通的方式,这才是“鼓舞”深层的文化功能所在。在气氛热烈而庄重且喜庆而华丽的舞蹈中,再度唤醒起整个社区的苗族人民对祖先功德以及自己历史出身的文化记忆,在纵向的历史追忆中巩固了民族身份的源始认同。舞蹈区域中的整个苗族族群通过这种身体性的意义表达以此在横向上强化了族群内部成员之间的族群认同感,加强了族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此意义上,苗族“鼓舞”堪称是由该族群用身体符号编码而成的一种文化记忆和叙事的一种方式。
2.2 苗族反排木鼓舞文化溯源
木鼓舞,苗语称“Zuk niel”,源于苗族牯藏节仪式,是苗族人民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祖先的舞蹈。苗族鼓舞丰富多样、种类繁多,具体有《女子单人鼓舞》《女子双人鼓舞》《雙人花鼓舞》《男子徒手鼓舞》《单人猴儿鼓舞》《三人猴儿鼓舞》《四人跳鼓舞》《团圆鼓舞》等。从古至今,反排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传。反排木鼓舞,苗语自称“方百牛浆”或“著牛方白”,“方白”是反排苗寨苗语的称谓,“牛”是木鼓,“浆”是鼓社,一个盟的意思,“牛浆”即为鼓社祭鼓时所用的木鼓,“著牛方白”就是跳反排木鼓舞。它的具体内容主要是:作为一个仪式系列,开始在椎牛祭祖的“醒鼓”时跳木鼓舞,通过它把沉睡在鼓中的祖先亡灵唤醒;然后,在“招魂”仪式上踩跳鼓舞,召唤祖先灵魂回来过节;第三次在鼓藏头家举行“敬鼓”仪式上,许多舞者和鼓灵一起跳木鼓舞,以获得祖先的认同和保佑;最后在“藏鼓”仪式上跳木鼓舞,与祖先之灵依依难舍,起舞送别。
3 苗族反排木鼓舞审美特
苗族反排木鼓舞鼓舞的动作形式多姿多彩、变幻莫测,会呈现出多种多样不同的舞蹈动作,如插秧、犁田、打谷、推磨、纺织、美女梳头等形式。作为黔东南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反排木鼓舞,从审美上进行分析,其具有突出节奏的音乐美、刚柔并济的舞蹈美、单纯并不单调的服饰美、应物象形的神性美等审美特征。
3.1 突显节奏的音乐美
苗族反排木鼓舞的鼓点及节奏在舞蹈动作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把苗族反排木鼓舞看作是一首激动人心的交响曲,那么苗族反排木鼓舞的动作就勾勒出交响曲的旋律,苗族反排木鼓舞的鼓点就是构建出交响曲的骨架——节奏。在鼓点节奏中可以找寻其基本规律。苗族反排木鼓舞自始至终没有乐器伴奏,却可以使欣赏者产生共鸣,主要是得益于鼓舞的鼓点节奏和舞者扎实的基本功,舞者既是舞蹈的表演者又是舞蹈音乐节奏的支配者,它是人们生活与劳动中的律动的艺术化的写照。
3.2 刚柔相济的舞蹈美
苗族反排木鼓舞是一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其特征是舞者伴随着击鼓的节奏而舞动身体,或者舞者身体的律动与击鼓的动作合二为一而成为一种舞姿。鼓舞的表演过程,给人一种刚健、柔美、恬静的享受。吴萍等在《试论黔东南苗族鼓舞文化的体育功能》中说到:反排木鼓舞动作中模仿虫、鸟、鱼、兽、禽的动作。用手、脚、胯于同一拍节进行同边甩,通过侧身顺走变换身体形态。反排木鼓舞其动作主要是源于狩猎生活、农业生产劳动,如“骑马”、“赶鸭”、“捕鱼”、“捞虾”等。木鼓舞动作节奏为二四拍, 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部分,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组成。动作繁杂,变化众多,主要特点是胯部的扭动和上身的摆动,用肢体的表达,呈现美轮美奂的舞蹈动作,借舞蹈的形式衬托一种现代的文化现象,供人欣赏,观看,给人与视觉的冲击。
3.3 单纯精致的服饰美
在表演反排木鼓舞的过程中,舞者会穿上苗族的服装,谈及苗族的服装,不得不谈到苗族错染。这种工艺历史悠久,主要是从植物中提取色素,漂染于衣物。这种工艺生成的颜色在色泽上与现代的漂染技术,有很大的区别。演员的服饰颜色以黑色为主,与苗族人的审美观是分不开的。还有一个不可替代的工艺就是银饰。种类众多,包括:头饰、胸饰、颈饰等,展演中的饰品多由这种工艺制造,再加上精美的苗绣,共同彰显了民族特色。在展演服饰中,男性以短衫,女性以短裙居多,这与该舞动作幅度开合较大紧密相关,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的延续,短衫、短裙方便农人的劳作,不仅是苗人热爱劳动的见证,也是苗人果断不迟疑风格的显露。
4 结论
借助苗族反排木鼓舞的形式,传承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生产劳作、宗教信仰、文化展示、生活习惯、民族心理、生命意识形态,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向往,包含深厚的苗族文化内涵和意义。研究其审美特征,发扬苗族优秀文化,丰富苗族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加强其民族凝聚力具有实际意义;对其保持前进、开拓的民族精神,保持其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探寻本土资源、增进民族的繁荣与富强,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让苗族鼓舞走出山区、走出苗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全球人民呈现苗族人民的风采,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许玉明. 谈苗族木鼓舞与踩鼓舞的区别 [N ]. 黔东南日报. 2008- 10- 31( 5).
[2] 吴萍, 刘文燕,,王馨平. 试论黔东南苗族鼓舞文化的体育功能 [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9-6.
[3] 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4] 黔东南州民族研究所.中国苗族民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5] 张中笑,杨方刚. 贵州少数民族祭祀仪式音乐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12).
[6] 陈正府.反排“说舞”—— 一个苗族鼓舞的文化释读和叙述[D].中国学术期刊网.
[7] 杨国.苗族舞蹈与巫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3).
作者简介:贺龙熙(1988—)男 汉族 重庆垫江人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013级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苗族;反排木鼓舞;审美特征;民族传统体育
1 引言
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对美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美学研究并不多,查阅相关文献得出,目前学者们主要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构建、民族体育产业化等研究方面较多,然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美学研究少之又少。贵州省黔东南州是苗族聚居地,盛产鼓舞的民族苗族当然不让,在黔东南,最有代表性的鼓舞有木鼓舞、铜舞和睬鼓舞三种。本文以反排木鼓舞为例,对其审美特征展开分析,以研究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审美文化。
2 苗族反排木鼓舞文化溯源
2.1 苗族鼓舞文化溯源
苗族鼓舞在苗族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追踪溯源,苗人举行“鼓舞”,实质上是一种同祖先沟通的方式,这才是“鼓舞”深层的文化功能所在。在气氛热烈而庄重且喜庆而华丽的舞蹈中,再度唤醒起整个社区的苗族人民对祖先功德以及自己历史出身的文化记忆,在纵向的历史追忆中巩固了民族身份的源始认同。舞蹈区域中的整个苗族族群通过这种身体性的意义表达以此在横向上强化了族群内部成员之间的族群认同感,加强了族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此意义上,苗族“鼓舞”堪称是由该族群用身体符号编码而成的一种文化记忆和叙事的一种方式。
2.2 苗族反排木鼓舞文化溯源
木鼓舞,苗语称“Zuk niel”,源于苗族牯藏节仪式,是苗族人民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祖先的舞蹈。苗族鼓舞丰富多样、种类繁多,具体有《女子单人鼓舞》《女子双人鼓舞》《雙人花鼓舞》《男子徒手鼓舞》《单人猴儿鼓舞》《三人猴儿鼓舞》《四人跳鼓舞》《团圆鼓舞》等。从古至今,反排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传。反排木鼓舞,苗语自称“方百牛浆”或“著牛方白”,“方白”是反排苗寨苗语的称谓,“牛”是木鼓,“浆”是鼓社,一个盟的意思,“牛浆”即为鼓社祭鼓时所用的木鼓,“著牛方白”就是跳反排木鼓舞。它的具体内容主要是:作为一个仪式系列,开始在椎牛祭祖的“醒鼓”时跳木鼓舞,通过它把沉睡在鼓中的祖先亡灵唤醒;然后,在“招魂”仪式上踩跳鼓舞,召唤祖先灵魂回来过节;第三次在鼓藏头家举行“敬鼓”仪式上,许多舞者和鼓灵一起跳木鼓舞,以获得祖先的认同和保佑;最后在“藏鼓”仪式上跳木鼓舞,与祖先之灵依依难舍,起舞送别。
3 苗族反排木鼓舞审美特
苗族反排木鼓舞鼓舞的动作形式多姿多彩、变幻莫测,会呈现出多种多样不同的舞蹈动作,如插秧、犁田、打谷、推磨、纺织、美女梳头等形式。作为黔东南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反排木鼓舞,从审美上进行分析,其具有突出节奏的音乐美、刚柔并济的舞蹈美、单纯并不单调的服饰美、应物象形的神性美等审美特征。
3.1 突显节奏的音乐美
苗族反排木鼓舞的鼓点及节奏在舞蹈动作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把苗族反排木鼓舞看作是一首激动人心的交响曲,那么苗族反排木鼓舞的动作就勾勒出交响曲的旋律,苗族反排木鼓舞的鼓点就是构建出交响曲的骨架——节奏。在鼓点节奏中可以找寻其基本规律。苗族反排木鼓舞自始至终没有乐器伴奏,却可以使欣赏者产生共鸣,主要是得益于鼓舞的鼓点节奏和舞者扎实的基本功,舞者既是舞蹈的表演者又是舞蹈音乐节奏的支配者,它是人们生活与劳动中的律动的艺术化的写照。
3.2 刚柔相济的舞蹈美
苗族反排木鼓舞是一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其特征是舞者伴随着击鼓的节奏而舞动身体,或者舞者身体的律动与击鼓的动作合二为一而成为一种舞姿。鼓舞的表演过程,给人一种刚健、柔美、恬静的享受。吴萍等在《试论黔东南苗族鼓舞文化的体育功能》中说到:反排木鼓舞动作中模仿虫、鸟、鱼、兽、禽的动作。用手、脚、胯于同一拍节进行同边甩,通过侧身顺走变换身体形态。反排木鼓舞其动作主要是源于狩猎生活、农业生产劳动,如“骑马”、“赶鸭”、“捕鱼”、“捞虾”等。木鼓舞动作节奏为二四拍, 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部分,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组成。动作繁杂,变化众多,主要特点是胯部的扭动和上身的摆动,用肢体的表达,呈现美轮美奂的舞蹈动作,借舞蹈的形式衬托一种现代的文化现象,供人欣赏,观看,给人与视觉的冲击。
3.3 单纯精致的服饰美
在表演反排木鼓舞的过程中,舞者会穿上苗族的服装,谈及苗族的服装,不得不谈到苗族错染。这种工艺历史悠久,主要是从植物中提取色素,漂染于衣物。这种工艺生成的颜色在色泽上与现代的漂染技术,有很大的区别。演员的服饰颜色以黑色为主,与苗族人的审美观是分不开的。还有一个不可替代的工艺就是银饰。种类众多,包括:头饰、胸饰、颈饰等,展演中的饰品多由这种工艺制造,再加上精美的苗绣,共同彰显了民族特色。在展演服饰中,男性以短衫,女性以短裙居多,这与该舞动作幅度开合较大紧密相关,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的延续,短衫、短裙方便农人的劳作,不仅是苗人热爱劳动的见证,也是苗人果断不迟疑风格的显露。
4 结论
借助苗族反排木鼓舞的形式,传承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生产劳作、宗教信仰、文化展示、生活习惯、民族心理、生命意识形态,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向往,包含深厚的苗族文化内涵和意义。研究其审美特征,发扬苗族优秀文化,丰富苗族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加强其民族凝聚力具有实际意义;对其保持前进、开拓的民族精神,保持其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探寻本土资源、增进民族的繁荣与富强,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让苗族鼓舞走出山区、走出苗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全球人民呈现苗族人民的风采,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许玉明. 谈苗族木鼓舞与踩鼓舞的区别 [N ]. 黔东南日报. 2008- 10- 31( 5).
[2] 吴萍, 刘文燕,,王馨平. 试论黔东南苗族鼓舞文化的体育功能 [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9-6.
[3] 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4] 黔东南州民族研究所.中国苗族民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5] 张中笑,杨方刚. 贵州少数民族祭祀仪式音乐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12).
[6] 陈正府.反排“说舞”—— 一个苗族鼓舞的文化释读和叙述[D].中国学术期刊网.
[7] 杨国.苗族舞蹈与巫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3).
作者简介:贺龙熙(1988—)男 汉族 重庆垫江人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013级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