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标签可以对海量内容进行整理、管理和发现。标签还能实现精准营销这样的价值——它是互联网大数据之上的“大数据”。
最近有3个产品的改版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一个是网易跟帖上线了标签功能,用户可以给其他跟帖用户打上特定标签,看上去是为了提升互动性和实现用户自运营;第二是百度图片搜索频道,很多图片已经自带标签进而实现结合图片内容的广告;第三个则是微信上线了6.2版,一个显著变化是给好友加备注更加容易了,加备注的方式是贴标签。给跟帖、给图片、给好友加标签,实际上这几个有代表性的产品反映了一个大的趋势:互联网内容正在标签化。
互联网内容的标签化
所谓标签,是一些概括性的词汇或者短语,用来描述某一内容。这些内容形式最常见的是文章,但也可以是一件商品、一段视频、一张图片、一首歌、一段评论、一个联系人,等等,你能想到的一切互联网内容就在被打上标签,除了标签自身之外。与“类别”不同的是,一个内容往往只属于一个类别,但却可以拥有多个标签。同时,类别相对固话,只能选择某些列表,而标签则是无上限扩展、自由添加的,不同类型的内容,都拥有海量的标签库。
举几个例子你能感受到标签在互联网中越来越强的存在感。过去QQ联系人只能分组,但微信通过标签改变了好友分组手段,一个好友即可以是“校友”,又可以是“工程师”,还可以是“基友”,改变之后管理和筛选好友更加方便了。再比如过去看京东商品评论,必须浏览评论内容,后来有了分类可以直接看好评和差评,现在则可以直接看关于评论的几个主要标签,这些标签又可以反馈到商品上,帮助用户快速了解商品。实际上这参考了豆瓣对电影评论的标签化处理。
这些标签来源多样,一部分是内容生产者自己贴的,比如添加商品时、上传视频时、发布文章时,实际上HTML网页内容制作就对标签有支持,主要是为了搜索引擎更好地索引,不过这些标签都相对有限。还有一部分标签是通过数据挖掘自动生成的,这些标签用户不一定看得到,这些标签最终被用作兴趣推荐、精准营销。
最多的标签来源,却是用户,即UGC,这些标签更能反馈内容本身,而且很多内容的标签需要发挥群众观点力量,比如商品评论,再比如视频内容的标签。UGC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标签数量和跟内容的匹配度。
标签对于互联网的价值
为什么我们要给互联网贴上标签?一个背景是互联网内容量正在与日俱增,在WEB内容大爆炸之后,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生产成本的大幅降低和生产方式的巨大革命,互联网内容正在爆炸式增长,内容迎来更大规模的膨胀。如果说WEB内容是原子弹级别,那么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内容则是氢弹级别。
首先,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开始投入巨资自制或扶持内容,这吸引着民间力量去产生大量的优质、专业和长尾内容,而这些内容形式非常多样化,表情、动漫、视频、文学、文章……PGC的模式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平台化的思维让人人成为内容生产者。互联网产品都在平台化,网易新闻本来是采买和自制内容为主,跟帖横空出世之后用户成为内容的再创造者,从近期推出跟帖标签、以及网易热产品来看网易还再继续推动UGC模式,阿里、百度都在尝试让用户来给自己生产内容,卖家添加商品、用户对商品和搜索结果页添加评论,微信公众账号更是平台化思路的明星产品,产生的内容已占据移动互联网半壁江山。
最后,内容生产方式多样化且门槛更低,手机方便地跟帖、手机拍照应用、短视频应用、运动摄像机……内容生产前所未有地容易。
内容大爆炸给标签带来了用武之地
第一它可以解决“发现”的需求,海量内容,消费者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标签是最可靠的形式,对于内容生产者而言,标签是很有效的内容整理、组织和管理的手段,还能通过恰当的标签吸引用户,便于用户发现。
第二是标签有助于挖掘数据价值,通过技术挖掘得到微博用户的标签、商品评价的标签、阅读性趣的标签等,一边进行智能推荐提升体验,另一边则可进行精准营销。
第三是实现产品的自运营,这是豆瓣杨勃提的一个概念,UGC类产品用户自发地管理,豆瓣大量应用UGC标签对内容进行管理。网易跟帖用户可以给其他人贴上“地域汪”这类标签,有助于保持社区讨论氛围、维持内容的调性,同时让社区更加好玩,符合年轻人的文化,网易跟帖从2003年12月诞生到现在已经12年了,网易应该也期望找到跟产品一起成长的用户体系和社区氛围,“跟贴标签”就是一种尝试。
标签化催生的经典应用
标签还将被用在哪些地方?我认为以下一些产品,与标签有着很大的结合空间:
1、标签化新闻。资讯内容大爆炸正在带来信息过载问题,如何让用户只接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一方面给用户贴上资讯兴趣标签,另一方面给内容本身贴上标签,进而实现个性化资讯推荐。还有一种方式是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关注特定标签的内容生产者,如自媒体,但这种方式依然会接收大量垃圾信息,这跟微博订阅模式的弊端一样。
2、标签化电商。如果你仔细浏览下淘宝或者京东的商品标题,会发现一团乱麻,卖家会将一切关键标签都体现在商品里面,以便于被搜索到。电商平台未来会更注重标签功能,将标签与标题分离,并且与用户评论标签等数据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管理商品、帮助用户更好地发现商品。
3、图片标签化。图片搜索现阶段本质是“图片标题搜索”,你只能搜索咖啡杯,不能搜索“印有一只猫的咖啡杯”,因为搜索引擎识图能力还很初级。不过,随着识图技术的提升,未来一张图片在标题之外将有更多标签,比如一张咖啡杯的标签可涵盖星巴克、陶瓷、圆形、白色等标签,这将更利于用户搜索图片,同时可基于图片标签做一些广告。
4、视频标签化。最近有三家创业公司被广泛质疑,其中云视链所宣称的技术正是视频标签化,“云视链是一种全新的视频交互模式,依托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视频中物体智能追踪,让用户可以点击视频中的物品或人,实时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可广泛应用于电商,科教,娱乐等领域。”,虽然是吹牛的,但说明这个技术还是有很大应用空间的,百度等公司的机会可能更大,给每一帧视频贴上各种标签,从流媒体变为结构化的内容形式,可以实现边看边买这样的应用。
5、评论标签化。如果一个商品有几万条评论对用户其实并无太大参考意义,因为没有人能浏览完搜友评论。但如果将评论进行标签化整理,最后会发现几个或者几十个标签,这些标签很大程度就可以反馈这个商品的情况。这不只是可以应用在商品评论上,网易跟帖本身是一种评论,虽然现在支持的标签很少,但未来可以支持更多标签,进而让资讯消费者可以快速一览所有评论的概况。网易则可以基于这些标签去更好地对用户进行画像,进而实现新闻个性化推荐和精准营销。
6、用户标签化。网易跟帖目前支持对用户进行标签,如果一个用户被贴上“地域王“这样的标签太多,可能会影响到他发表跟帖的权限。实际上这是在通过标签对用户进行管理。微信让人们更方便地给好友贴标签,这些标签不只是便于用户检索好友,未来还可以成为微信做精准用户画像的一部分,你给一个朋友贴上“车迷”的标签,他朋友圈看到汽车广告概率可能更高。用户标签化即可以用于用户管理,又可以用作精准营销。
给互联网贴上标签,是内容大爆炸的救命稻草。通过标签可以对海量内容进行整理、管理和发现。标签还能实现精准营销这样的价值——它是互联网大数据之上的“大数据”。
最近有3个产品的改版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一个是网易跟帖上线了标签功能,用户可以给其他跟帖用户打上特定标签,看上去是为了提升互动性和实现用户自运营;第二是百度图片搜索频道,很多图片已经自带标签进而实现结合图片内容的广告;第三个则是微信上线了6.2版,一个显著变化是给好友加备注更加容易了,加备注的方式是贴标签。给跟帖、给图片、给好友加标签,实际上这几个有代表性的产品反映了一个大的趋势:互联网内容正在标签化。
互联网内容的标签化
所谓标签,是一些概括性的词汇或者短语,用来描述某一内容。这些内容形式最常见的是文章,但也可以是一件商品、一段视频、一张图片、一首歌、一段评论、一个联系人,等等,你能想到的一切互联网内容就在被打上标签,除了标签自身之外。与“类别”不同的是,一个内容往往只属于一个类别,但却可以拥有多个标签。同时,类别相对固话,只能选择某些列表,而标签则是无上限扩展、自由添加的,不同类型的内容,都拥有海量的标签库。
举几个例子你能感受到标签在互联网中越来越强的存在感。过去QQ联系人只能分组,但微信通过标签改变了好友分组手段,一个好友即可以是“校友”,又可以是“工程师”,还可以是“基友”,改变之后管理和筛选好友更加方便了。再比如过去看京东商品评论,必须浏览评论内容,后来有了分类可以直接看好评和差评,现在则可以直接看关于评论的几个主要标签,这些标签又可以反馈到商品上,帮助用户快速了解商品。实际上这参考了豆瓣对电影评论的标签化处理。
这些标签来源多样,一部分是内容生产者自己贴的,比如添加商品时、上传视频时、发布文章时,实际上HTML网页内容制作就对标签有支持,主要是为了搜索引擎更好地索引,不过这些标签都相对有限。还有一部分标签是通过数据挖掘自动生成的,这些标签用户不一定看得到,这些标签最终被用作兴趣推荐、精准营销。
最多的标签来源,却是用户,即UGC,这些标签更能反馈内容本身,而且很多内容的标签需要发挥群众观点力量,比如商品评论,再比如视频内容的标签。UGC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标签数量和跟内容的匹配度。
标签对于互联网的价值
为什么我们要给互联网贴上标签?一个背景是互联网内容量正在与日俱增,在WEB内容大爆炸之后,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生产成本的大幅降低和生产方式的巨大革命,互联网内容正在爆炸式增长,内容迎来更大规模的膨胀。如果说WEB内容是原子弹级别,那么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内容则是氢弹级别。
首先,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开始投入巨资自制或扶持内容,这吸引着民间力量去产生大量的优质、专业和长尾内容,而这些内容形式非常多样化,表情、动漫、视频、文学、文章……PGC的模式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平台化的思维让人人成为内容生产者。互联网产品都在平台化,网易新闻本来是采买和自制内容为主,跟帖横空出世之后用户成为内容的再创造者,从近期推出跟帖标签、以及网易热产品来看网易还再继续推动UGC模式,阿里、百度都在尝试让用户来给自己生产内容,卖家添加商品、用户对商品和搜索结果页添加评论,微信公众账号更是平台化思路的明星产品,产生的内容已占据移动互联网半壁江山。
最后,内容生产方式多样化且门槛更低,手机方便地跟帖、手机拍照应用、短视频应用、运动摄像机……内容生产前所未有地容易。
内容大爆炸给标签带来了用武之地
第一它可以解决“发现”的需求,海量内容,消费者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标签是最可靠的形式,对于内容生产者而言,标签是很有效的内容整理、组织和管理的手段,还能通过恰当的标签吸引用户,便于用户发现。
第二是标签有助于挖掘数据价值,通过技术挖掘得到微博用户的标签、商品评价的标签、阅读性趣的标签等,一边进行智能推荐提升体验,另一边则可进行精准营销。
第三是实现产品的自运营,这是豆瓣杨勃提的一个概念,UGC类产品用户自发地管理,豆瓣大量应用UGC标签对内容进行管理。网易跟帖用户可以给其他人贴上“地域汪”这类标签,有助于保持社区讨论氛围、维持内容的调性,同时让社区更加好玩,符合年轻人的文化,网易跟帖从2003年12月诞生到现在已经12年了,网易应该也期望找到跟产品一起成长的用户体系和社区氛围,“跟贴标签”就是一种尝试。
标签化催生的经典应用
标签还将被用在哪些地方?我认为以下一些产品,与标签有着很大的结合空间:
1、标签化新闻。资讯内容大爆炸正在带来信息过载问题,如何让用户只接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一方面给用户贴上资讯兴趣标签,另一方面给内容本身贴上标签,进而实现个性化资讯推荐。还有一种方式是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关注特定标签的内容生产者,如自媒体,但这种方式依然会接收大量垃圾信息,这跟微博订阅模式的弊端一样。
2、标签化电商。如果你仔细浏览下淘宝或者京东的商品标题,会发现一团乱麻,卖家会将一切关键标签都体现在商品里面,以便于被搜索到。电商平台未来会更注重标签功能,将标签与标题分离,并且与用户评论标签等数据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管理商品、帮助用户更好地发现商品。
3、图片标签化。图片搜索现阶段本质是“图片标题搜索”,你只能搜索咖啡杯,不能搜索“印有一只猫的咖啡杯”,因为搜索引擎识图能力还很初级。不过,随着识图技术的提升,未来一张图片在标题之外将有更多标签,比如一张咖啡杯的标签可涵盖星巴克、陶瓷、圆形、白色等标签,这将更利于用户搜索图片,同时可基于图片标签做一些广告。
4、视频标签化。最近有三家创业公司被广泛质疑,其中云视链所宣称的技术正是视频标签化,“云视链是一种全新的视频交互模式,依托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视频中物体智能追踪,让用户可以点击视频中的物品或人,实时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可广泛应用于电商,科教,娱乐等领域。”,虽然是吹牛的,但说明这个技术还是有很大应用空间的,百度等公司的机会可能更大,给每一帧视频贴上各种标签,从流媒体变为结构化的内容形式,可以实现边看边买这样的应用。
5、评论标签化。如果一个商品有几万条评论对用户其实并无太大参考意义,因为没有人能浏览完搜友评论。但如果将评论进行标签化整理,最后会发现几个或者几十个标签,这些标签很大程度就可以反馈这个商品的情况。这不只是可以应用在商品评论上,网易跟帖本身是一种评论,虽然现在支持的标签很少,但未来可以支持更多标签,进而让资讯消费者可以快速一览所有评论的概况。网易则可以基于这些标签去更好地对用户进行画像,进而实现新闻个性化推荐和精准营销。
6、用户标签化。网易跟帖目前支持对用户进行标签,如果一个用户被贴上“地域王“这样的标签太多,可能会影响到他发表跟帖的权限。实际上这是在通过标签对用户进行管理。微信让人们更方便地给好友贴标签,这些标签不只是便于用户检索好友,未来还可以成为微信做精准用户画像的一部分,你给一个朋友贴上“车迷”的标签,他朋友圈看到汽车广告概率可能更高。用户标签化即可以用于用户管理,又可以用作精准营销。
给互联网贴上标签,是内容大爆炸的救命稻草。通过标签可以对海量内容进行整理、管理和发现。标签还能实现精准营销这样的价值——它是互联网大数据之上的“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