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教学之我见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是,要让拓展教学真正的有效性,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无论如何拓展,都不能离开文本,要不然就失去了拓展的意义,更谈不上拓展的有效性。
  近年来,无论是哪个级别的公开课还是赛课,教学过程中都少不了“拓展”这一环节。如今“拓展”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时尚。这种时尚是否有必要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是,要让拓展教学真正的有效性,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无论如何拓展,都不能离开文本,要不然就失去了拓展的意义,更谈不上拓展的有效性。如何立足文本,做到有效的拓展呢?基于这一点,谈谈本人的一点见解。
  一、在课题处拓展
  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们由这个点拓展到让学生搜集关于写秋天的诗词名句,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
  课堂上我们不必用多少时间,只需课前布置,课堂上一交流,就让学生眼前猛然一亮,一下子又发现了许多知识的宝藏。并且这宝藏不是教师硬塞给他们的,而是他们在探究学习课文的路途中自己搜集到的,这样更加有意义,同时也给了那些后进生学习的信心。
  二、背景拓展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幻灯的形式打出几句生硬的文章的背景介绍。这样的教学显得很生硬,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的年代。学生对背景的了解不一定很到位。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拓展一些能让学生容易接受的并且能真正让学生了解背景的知识。如杨绛的《老王》,回忆的是文革时期的人和事。要让学生了解这个特殊的年代有一定的难度,仅仅几句纯粹的介绍不足以完全了解“文革”的,浙江省台州初级中学的周选杰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他用文章《青春是可怕的》作为背景介绍,这样的介绍显得生动具体可感。通过这样的背景拓展教学,学生就能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了。
  三、情感拓展
  “生活有多宽阔,语文就有多宽阔”。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在开展拓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真切的生活,并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教材与生活相融合的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想象、理解、感悟去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去提高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比如学习了《老王》一文,分析了老王和我是如何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然后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报刊、荧屏,最后转向街头墙角,带领同学们去看看那些摆小摊的、扫大街的、拾破烂的……看看他们的外表怎样?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建议学生与他们交谈、交往,达到彼此心灵的沟通。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去体验生活,发现真善美,揭露假恶丑,通过自己的眼光观察芸芸众生,去挖掘平凡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这样文章的主题就自然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
  四、以课本为例,写作拓展
  崔峦老师说,“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课是除了要完成读的任务外,还应肩负着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到写的任务”。在教学中我立足文本,寻找契机,进行写作训练。
  如琦君的《春酒》、鲁迅的《社戏》、朱自清的《背影》等。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经常让学生反复精读这些文章,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文章为什么会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学生通过品读和体验作品的形象及意境,大都能体会到这些文章所写的材料都是来自生活,文中处处洋溢着的生活气息使人读起来特别的亲切,很有真实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是文章中浓郁深挚的感情撼动了广大读者的心。以此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感受,进行写作训练。
  五、作家作品阅读的拓展
  叶圣陶曾说过“课本只是个例子”,如果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只是成年累月的咀嚼课本中的几篇课文的话,即使“养分”含量再高也会使学生营养失调,失掉“健康”。
  学习了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后,让学生阅读《汪曾祺散文集》。深入体会汪老文章的语言特点: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描写的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却能体现出被描写事物的鲜明的特点。
  学习了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让学生阅读沈从文的作品,如《边城》《长河》等湘西系列。他在这些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环境描写,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拓展阅读不一定每课都要进行,不求多,要求质。如果一学期有效地进行几次像沈从文专题阅读或《三国演义》专题阅读这样的主题阅读,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定能大大提高,从而真正达到“扎根课内,拓展课外,大量阅读”的目的。这样的拓展也就真正有效了。
  虽然语文的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新生问题也会源源不断接踵而来。只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挑战和开拓、体悟和反思,那么我们进行的拓展教学一定会有所收获,语文的拓展教学的生命也会因此而润泽丰盈。
其他文献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农村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所以作文成为农村教师和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尽管语文老师掌握了丰富的写作教学理论和大量的写作教学方法,但一搬到课堂上来似乎就起不了作用。尽管学生手上也有作文选、作文辅导和作文报等各种作文资料,但他们的作文水平还是无法提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对症下药。  要想提高学生的作为水平,教师必须先分析学生的作文基础和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以及制约
期刊
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语文课堂上自主性学习能力,首先要更新传统教学模式,转换师生角色  学生的学习既受外部动机的影响,也受内在动机的驱使,自主性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内部动机。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的内在动机。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从传统的学习控制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从“教会知识”转移到“教会学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
期刊
搭配不当是高考语病考查的重点,综合十年来的高考试题发现搭配不当考查的角度很典型,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掌握辨析和修改此类语病的技巧。搭配不当的毛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判断。  一、抓句子主干  先找出句子的主干,然后从下面几组关系考虑各成分之间的搭配。  1.主语和谓语搭配:由于主语或谓语较长,或含有并列成分,或偷换了主语等,会导致主谓搭配不当。如:  (1)(2010·山东卷)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
期刊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风采,新课程要求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通过自己的思考有所得,那是最难忘怀的东西,也是终生受益的,我们做老师的要放手发动学生,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在自主体验,自主尝试中去获得新知,去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从以下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转化老师自己的角色  打
期刊
教无定法,教而有法。如何去有效利用课堂几十分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探究更可能启迪智慧的知识,掌握更科学的方式方法,学到对自身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础知识和再学习的技能,是语文老师应该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去引导和办好的事情。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作为语文老师,无论你上了多少年的语文课,我认为,学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我们只有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认真拟写好每一节课的教案
期刊
语文本身是美丽的,但是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高三语文渐渐远离了曼妙的文字、诗意的氛围、灵魂的享受,语文学习成为一种机械的劳作。在日复一日的讲、练、评中,审美疲劳慢慢产生,各个考点就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同时,语文知识庞杂、见效慢的特点又让许多同学在枯燥的备考中渐渐失去兴趣、丧失斗志。如何才能让学生保有语文学习的热情,稳步提升成绩?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工夫:  一、给学生兴趣与信心 
期刊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云:“文之思也……其思理之致乎。”刘勰用形象的语言说明精巧的构思取决于丰富的联想,没有联想就没有艺术。运用联想 ,不仅能使学生思路开阔,还能使学生的作文快速成文。注重这方面的思维训练,可望使学生逐步达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理想境界。下面教你几招快速构思成文的联想方法。  1.性质联想。从“是什么”的角度思考,分析所写对象的类属、性质、特点。在《说谨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节提出“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为了实现语文课程这一开放性的要求,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努力。  首先,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多角度开放。第一,课程内容的自由选择,讲读哪一篇,自读哪一篇,不学哪一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的实际需
期刊
考场作文中,考生写议论文的非常之多,然而能将议论文写得规范而又符合其文体特征的就为数不多了。原因之一,有不少考生在论证中不知如何对论据进行分析,错误地以为摆几个事例,引用几句名言就是论证,结果使得论据和论点如油水分离,毫无合力,因而论据也就没有了论证论点的力量。  议论文中的论据有事例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在使用论据之时,应该对论据作点分析,使之更好地证明论点。  就事例论据而言,对论据进行分析的具
期刊
李白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瑰伟绚烂。李白的诗,既有天姥山的奇丽,也有举杯邀明月的豪情。但是,李白是否永远就是那么浪漫、那么自在呢?  纵观李白的一生,坎坷多于平坦。他从二十五岁离蜀开始,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安史之乱中,为永王幕府,因磷所累,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死于当涂。这就是李白一生的简短回顾。其实,李白那个飘逸洒脱、狂放不羁的形象是个假象。那些看似充满欢乐与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