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开局年、战略年。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出台,政府网站体系初步形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及其原型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工作全面展开,电子政务服务向深层次发展。这些新进展、新成绩,为“十一五”电子政务建设开了个好头。
对电子政务提出新要求
2006年,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意见》。为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若干意见》提出要“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对电子政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6年5月,经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正式向社会公开发布,《战略》把电子政务列为重点行动计划。为进一步细化和具体部署《战略》,有关部门组织起草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框架》确立了“服务导向”的发展宗旨,提出“十一五”时期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6月,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十一五”时期全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电子政务工作重点。座谈会的召开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增强了认识,明确了方向。
政府网站层级体系初步形成
2006年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政府网站层级体系的架构已经基本形成。到2006年底,我国部委、省级、地市级政府网站拥有率超过90%,县级政府网站拥有率超过80%,各级政府网站平均拥有率达到85.6%。商务部、交通部和上海市、北京市等政府网站建设领先的地区和部门开始重视层级体系间的联系,门户网站与各子网站之间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大,促进网站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各级政府网站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在线服务数量快速增长,近20家政府网站服务事项数量超过1000项。
服务上网向深层发展
政府网上服务更加注重在线事务处理和反映社情民意。不少政府网站建设在事务处理和反映社情民意方面有了重大突破,推动电子政务服务向协同、互动方向发展。
比如在线事务处理方面,北京市政府“首都之窗”网站开设的“数字北京缴费通”服务平台网站(www.96199.com.cn)及服务热线(96199)正式开通,为北京市民提供实时的信息查询服务及投诉处理。
在利用政府网站反映社情民意方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网站上开辟专栏征集医改方案,社会反响热烈。
国土资源部网站开通专栏,邀请社会各界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建言献策,努力将这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成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力的规划。
不少地方政府还开办了市长信箱、乡长信箱等,提高了政府对群众呼声的反馈能力。为提高电子政务的普及应用水平,近一时期,各级政府在继续加强政府网站建设的同时,还综合运用电话、传真、电视等传统手段打造一体化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提高了电子政务服务惠及全民的能力。
原型试点取得重要 进展
为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系列国家标准。
为提高标准的适用性,探索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模式,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天津市、上海市相关单位分别开展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原型试点”和“基于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的地区电子政务原型试点”。此后,又选择了北京、内蒙古作为第二批试点,浙江、福建、湖南、湖北武汉等省市也积极做好试点准备工作。
从总体上看,试点工作成效较为明显,各地区在试点工作中都创造性地开展了工作,很多地区结合应用主题开展试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通过试点,加强了信息资源分类与管理,为各级部门决策、分析、管理、服务等工作提供了信息共享支持。在实践的基础上,各试点单位都在总结经验,出台各类管理办法,提高管理能力。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成绩突出
在网站建设方面,农业部组织建设的中国新农村建设信息网(www.xinnongcun.gov.cn)正式开通;商务部开通了“新农村商网”,以收集、发布涉农政策信息和农副产品流通信息为主要内容,同时与其他相关部门开展信息合作。
另外,吉林、浙江、广东、安徽、广西等各地方的政府也组织建设了各类涉农信息服务网站。在应用终端方面,农业部倡导推进“三电合一”,很多地方都充分利用电话、开展信息服务,很多省市开通了“12316”新农村热线、 “农技110”、“畜牧110”服务热线和语音服务电话。
在资源整合方面,不少省市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网络、机构、人员、信息等方面最大限度实现共享、共用,力求走出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农村信息化发展道路。
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2007年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规范年、效益年。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各类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的制订出台,各级电子政务调查和评价的开展,这些工作都是从规范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入手,从整体上提高电子政务的发展效益。
(一)围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农村和社区信息化建设更加注重实效。
近几年来,很多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在围绕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城市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方面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在整合资源、深化服务方面积累了经验。2007年,电子政务建设在这些方面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先进省市的示范作用下,更多地方部门将发挥后发优势,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从总体趋势看,农村和社区信息化建设将更加注重投入效益,工作重点逐步由整合基础设施和建设服务体系向整合信息资源和提供综合服务方向发展。
(二)围绕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政府网站信息发布功能不断强化。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建设法制政府、透明政府、效能政府的重要举措,而政府网站是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政府网站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政府网站在信息发布方面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07年,各级政府网站在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将更加注重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时效性和安全性,既保证群众的知情权,更快、更好地发布信息,又要注重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让政府信息发布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总体目标。
(三)围绕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各项重点任务和工程陆续启动。
随着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出台,落实相关政策、实现既定目标,都要通过一系列工程建设来逐步实现。统一政府外网平台建设将在完成主体工程后更加注重建设省级统一外网和推进业务应用,政府网站建设更加注重体系化、规范化,重点业务系统建设更加强调业务协同和服务公众,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更加注重共享、高效,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建设更加注重自主可控,重点工程建设将遵循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基本原则有序推进。
(四)围绕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深入展开。
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不充分是当前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环节,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性工作。在2006年相关试点工作取得成绩的基础上,2007年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大相关标准验证的力度,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后,相关系列标准有望陆续出台。
(五)围绕提高政府投入效益的电子政务管理工作更加严格规范。
当前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相关管理工作的重点是逐步实现电子政务项目立项审批、建设实施、监督管理、验收评价的全流程管理,形成公开透明、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财政预算、基本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提高投资效益。
2006年,国家有关部门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起草,2007年,这部管理办法有望颁布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将更加规范、透明、高效。此外,预计《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指导意见》、《政府信息共享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也有望颁布。
(六)围绕摸清家底的电子政务调查和绩效评估工作全面展开。
据国内有关研究机构估计,“十五”时期我国电子政务总投资规模超过千亿元人民币,这些投资在网络基础设施、业务系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投入比例和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都需要进行调查统计。
国家有关电子政务管理部门将联合推动全国性电子政务调查和绩效评价工作,为下一阶段有针对性地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依据,引导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向需求和应用导向发展,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紧紧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个中心任务,发挥更大效益。
2006年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政府网站层级体系的架构已经基本形成。
对电子政务提出新要求
2006年,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意见》。为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若干意见》提出要“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对电子政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6年5月,经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正式向社会公开发布,《战略》把电子政务列为重点行动计划。为进一步细化和具体部署《战略》,有关部门组织起草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框架》确立了“服务导向”的发展宗旨,提出“十一五”时期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6月,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十一五”时期全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电子政务工作重点。座谈会的召开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增强了认识,明确了方向。
政府网站层级体系初步形成
2006年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政府网站层级体系的架构已经基本形成。到2006年底,我国部委、省级、地市级政府网站拥有率超过90%,县级政府网站拥有率超过80%,各级政府网站平均拥有率达到85.6%。商务部、交通部和上海市、北京市等政府网站建设领先的地区和部门开始重视层级体系间的联系,门户网站与各子网站之间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大,促进网站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各级政府网站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在线服务数量快速增长,近20家政府网站服务事项数量超过1000项。
服务上网向深层发展
政府网上服务更加注重在线事务处理和反映社情民意。不少政府网站建设在事务处理和反映社情民意方面有了重大突破,推动电子政务服务向协同、互动方向发展。
比如在线事务处理方面,北京市政府“首都之窗”网站开设的“数字北京缴费通”服务平台网站(www.96199.com.cn)及服务热线(96199)正式开通,为北京市民提供实时的信息查询服务及投诉处理。
在利用政府网站反映社情民意方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网站上开辟专栏征集医改方案,社会反响热烈。
国土资源部网站开通专栏,邀请社会各界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建言献策,努力将这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成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力的规划。
不少地方政府还开办了市长信箱、乡长信箱等,提高了政府对群众呼声的反馈能力。为提高电子政务的普及应用水平,近一时期,各级政府在继续加强政府网站建设的同时,还综合运用电话、传真、电视等传统手段打造一体化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提高了电子政务服务惠及全民的能力。
原型试点取得重要 进展
为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系列国家标准。
为提高标准的适用性,探索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模式,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天津市、上海市相关单位分别开展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原型试点”和“基于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的地区电子政务原型试点”。此后,又选择了北京、内蒙古作为第二批试点,浙江、福建、湖南、湖北武汉等省市也积极做好试点准备工作。
从总体上看,试点工作成效较为明显,各地区在试点工作中都创造性地开展了工作,很多地区结合应用主题开展试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通过试点,加强了信息资源分类与管理,为各级部门决策、分析、管理、服务等工作提供了信息共享支持。在实践的基础上,各试点单位都在总结经验,出台各类管理办法,提高管理能力。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成绩突出
在网站建设方面,农业部组织建设的中国新农村建设信息网(www.xinnongcun.gov.cn)正式开通;商务部开通了“新农村商网”,以收集、发布涉农政策信息和农副产品流通信息为主要内容,同时与其他相关部门开展信息合作。
另外,吉林、浙江、广东、安徽、广西等各地方的政府也组织建设了各类涉农信息服务网站。在应用终端方面,农业部倡导推进“三电合一”,很多地方都充分利用电话、开展信息服务,很多省市开通了“12316”新农村热线、 “农技110”、“畜牧110”服务热线和语音服务电话。
在资源整合方面,不少省市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网络、机构、人员、信息等方面最大限度实现共享、共用,力求走出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农村信息化发展道路。
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2007年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规范年、效益年。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各类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的制订出台,各级电子政务调查和评价的开展,这些工作都是从规范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入手,从整体上提高电子政务的发展效益。
(一)围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农村和社区信息化建设更加注重实效。
近几年来,很多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在围绕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城市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方面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在整合资源、深化服务方面积累了经验。2007年,电子政务建设在这些方面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先进省市的示范作用下,更多地方部门将发挥后发优势,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从总体趋势看,农村和社区信息化建设将更加注重投入效益,工作重点逐步由整合基础设施和建设服务体系向整合信息资源和提供综合服务方向发展。
(二)围绕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政府网站信息发布功能不断强化。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建设法制政府、透明政府、效能政府的重要举措,而政府网站是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政府网站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政府网站在信息发布方面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07年,各级政府网站在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将更加注重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时效性和安全性,既保证群众的知情权,更快、更好地发布信息,又要注重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让政府信息发布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总体目标。
(三)围绕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各项重点任务和工程陆续启动。
随着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出台,落实相关政策、实现既定目标,都要通过一系列工程建设来逐步实现。统一政府外网平台建设将在完成主体工程后更加注重建设省级统一外网和推进业务应用,政府网站建设更加注重体系化、规范化,重点业务系统建设更加强调业务协同和服务公众,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更加注重共享、高效,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建设更加注重自主可控,重点工程建设将遵循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基本原则有序推进。
(四)围绕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深入展开。
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不充分是当前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环节,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性工作。在2006年相关试点工作取得成绩的基础上,2007年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大相关标准验证的力度,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后,相关系列标准有望陆续出台。
(五)围绕提高政府投入效益的电子政务管理工作更加严格规范。
当前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相关管理工作的重点是逐步实现电子政务项目立项审批、建设实施、监督管理、验收评价的全流程管理,形成公开透明、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财政预算、基本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提高投资效益。
2006年,国家有关部门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起草,2007年,这部管理办法有望颁布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将更加规范、透明、高效。此外,预计《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指导意见》、《政府信息共享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也有望颁布。
(六)围绕摸清家底的电子政务调查和绩效评估工作全面展开。
据国内有关研究机构估计,“十五”时期我国电子政务总投资规模超过千亿元人民币,这些投资在网络基础设施、业务系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投入比例和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都需要进行调查统计。
国家有关电子政务管理部门将联合推动全国性电子政务调查和绩效评价工作,为下一阶段有针对性地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依据,引导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向需求和应用导向发展,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紧紧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个中心任务,发挥更大效益。
2006年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政府网站层级体系的架构已经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