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原因和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ICU发生的医院感染进行回顾分析。结果:ICU医院感染多见于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切口及烧伤创面的感染。结论:必须加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早期发现感染迹象、合理营养抗生素等是控制ICU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67-02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性比普通病房高5~10倍[1],ICU医院感染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和费用,给患者增加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也浪费国家巨大卫生资源,同时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压力,对我科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34名重危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了分析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所ICU住院期间出现医院内感染的患者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6~73岁不等,28例为昏迷病人,6例为清醒病人。
1.2 院内感染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的痰、尿、血液、导管等标本培养结果和临床表现,并参照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协调小组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2 结果
2.1 患者院内感染部位分布(见表1)
2.2院内感染的常见因素(见表2)。
2.3 治疗与转归
通过治疗护理,28例症状明显好转后转入普通病房,其中6例未见明显好转后死亡,其中4例死于原发病,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3 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3.1 呼吸道感染 ICU患者呼吸道感染在医院感染报道中占第1位,获得性肺部感染主要为获得性肺炎。在我国医院感染总病例中,其构成比为26%~42 %[3]。发生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使用的患者,患者意识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77%气管插管患者可造成气管内误吸,存在于咽喉的菌丛很容易沿气管插管侵入气管内,加之许多ICU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丧失咳嗽反射的能力,痰液不宜咯出,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尿路感染 在我国医院感染中,尿路感染占20.8%~30.7% ,仅次于呼吸道,主要是细菌侵入泌尿道引起的炎症,8O%的医院内泌尿系感染与导尿有关,与导尿操作不规范,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导尿管污染或将尿道外口周围细菌植入膀胱有一定关系。据统计留置导尿管>3d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率为31%, 留置>5d的患者有74%发生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管者几乎100%发生菌尿。
3.3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侵袭性操作是ICU造成血行感染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血管内治疗,如静脉穿刺、静脉切开、中心静脉置管及周围静脉置管等因技术操作不熟练,插管部位皮肤破损,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屏障,是病原菌进入人体的最大入口,潮湿可以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3.4 切口感染及烧伤创面的感染 内脏菌群的污染和皮肤携带菌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手术伤口感染来源,术前没有进行有效消毒;烧伤患者由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耐药菌株相当复杂,且一旦感染,很难控制,另外病房空气、物品污染、术前毛发去除都是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
3.5 消化道感染据调查,消化道感染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3%~0.7%,占医院感染总例数的12%~21%。,由于鼻胃管大小、营养支持的方法、患者的体位和胃肠动力是影响胃液吸收的重要因素,胃液酸度降低,胃内细菌大量繁殖[4]。特别是ICU的患者,由于广谱抗生素及多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肠道菌群更易失调,更增加了患者对胃肠炎的易感性。
4 护理相关对策
4.1 加强病房及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及时间,减少人员流动,减少病区的环境污染。采用紫外线空气消毒、三氧机空气消毒、通风换气、湿式拖地、湿式扫床等护理措施,效果较好,并采取空气细菌学监控。ICU由于监护仪器和各种治疗设备集中,医护人员流动性高,操作多,很容易通过接触传染[5]。因此,应加强危重患者的保护性隔离。在接触患者或使用器械后,应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呼吸机管道实行严格的消毒与灭菌,每周更换呼吸机管道,每天更换湿化瓶水。
4.2 早期发现感染的征象对于病重、年老体弱、年幼及长期患病的易感染人群要作为重点观察对象。除常规监测体温外,在进行口腔护理的同时要观察口腔及咽喉部的变化,检查各种管道是否为感染途径,定期消毒并做培养;若有感染存在,及时做好血、尿、便、痰及分泌物标本的留取,血培养的留取应在应用抗生素之前,高热时采取,阳性率较高。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处置。
4.3 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保挣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坠人造成肺炎,喂养过程中尽量减少误吸危险因素,用小号胃管少量持续喂养,控制胃内容物的反流,对机械通气患者提倡半卧位姿势[6]。
4.4 强化泌尿系的护理 在行导尿及留置导尿的护理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正确,避免损伤尿道粘膜,导尿管要妥善固定,防止因导管移动造成黏膜损伤,对长时间留置导尿者,要保持导尿管系统密闭,减少导尿管与集尿袋的分离及频繁采集标本[7]。注意尿袋位置低于床面至少10cm,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更换引流管及尿袋,防脱落和污染。
4.5 重视静脉治疗的操作环节 静脉治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尤其是在放置PICC管和中心静脉插管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深静脉穿刺部位每日消毒并更换一次性无菌敷帖,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如有感染现象则及时对导管皮下进行细菌培养。
4.6 合理使用抗生素。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不合理应用,导致患者体内菌群失调,造成耐药菌株不断增多,尤其是院内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更高[8]。因此,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护理工作来说,对于痰、尿、血液、导管等标本采集及送检,显得非常正确,可以降低假阳性率等,培养出正确病原菌,由此通过高质量的细菌培养检验为医生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医院内感染是危害病人健康和疾病康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预防医院感染的工作中,护士是护控医院感染系统的具体实施和执行者.所以应严格地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血管内治疗的环节,正确使用护理程序,并加强对ICU的护理管理,有效地配合医院感染控制,使ICU的感染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熊敏,应文娟,杨丽霞,等.重症监护医院感染监测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7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OOl,81(5):314—320.
[3] 耿莉华.医院感染控制指南[I].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16-433.
[4] 曹晓红,马巍,汤连志.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179—180.
[5] 徐义.浅谈监护室交叉感染的预防EJ].重庆医学,2004,33(12):1808.
[6] 黄先勇,沈洪,张志强.危重病患者急诊抢救中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9(1):24.
[7] 喻学红,任旭东,杜燕.导尿与尿路感染的分析EJ].护士进修杂志,1996,11(6):12—13.
[8] 殷少军,何礼贤,胡必杰,等.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和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1169—1171.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67-02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性比普通病房高5~10倍[1],ICU医院感染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和费用,给患者增加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也浪费国家巨大卫生资源,同时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压力,对我科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34名重危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了分析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所ICU住院期间出现医院内感染的患者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6~73岁不等,28例为昏迷病人,6例为清醒病人。
1.2 院内感染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的痰、尿、血液、导管等标本培养结果和临床表现,并参照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协调小组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2 结果
2.1 患者院内感染部位分布(见表1)
2.2院内感染的常见因素(见表2)。
2.3 治疗与转归
通过治疗护理,28例症状明显好转后转入普通病房,其中6例未见明显好转后死亡,其中4例死于原发病,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3 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3.1 呼吸道感染 ICU患者呼吸道感染在医院感染报道中占第1位,获得性肺部感染主要为获得性肺炎。在我国医院感染总病例中,其构成比为26%~42 %[3]。发生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使用的患者,患者意识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77%气管插管患者可造成气管内误吸,存在于咽喉的菌丛很容易沿气管插管侵入气管内,加之许多ICU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丧失咳嗽反射的能力,痰液不宜咯出,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尿路感染 在我国医院感染中,尿路感染占20.8%~30.7% ,仅次于呼吸道,主要是细菌侵入泌尿道引起的炎症,8O%的医院内泌尿系感染与导尿有关,与导尿操作不规范,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导尿管污染或将尿道外口周围细菌植入膀胱有一定关系。据统计留置导尿管>3d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率为31%, 留置>5d的患者有74%发生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管者几乎100%发生菌尿。
3.3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侵袭性操作是ICU造成血行感染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血管内治疗,如静脉穿刺、静脉切开、中心静脉置管及周围静脉置管等因技术操作不熟练,插管部位皮肤破损,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屏障,是病原菌进入人体的最大入口,潮湿可以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3.4 切口感染及烧伤创面的感染 内脏菌群的污染和皮肤携带菌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手术伤口感染来源,术前没有进行有效消毒;烧伤患者由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耐药菌株相当复杂,且一旦感染,很难控制,另外病房空气、物品污染、术前毛发去除都是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
3.5 消化道感染据调查,消化道感染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3%~0.7%,占医院感染总例数的12%~21%。,由于鼻胃管大小、营养支持的方法、患者的体位和胃肠动力是影响胃液吸收的重要因素,胃液酸度降低,胃内细菌大量繁殖[4]。特别是ICU的患者,由于广谱抗生素及多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肠道菌群更易失调,更增加了患者对胃肠炎的易感性。
4 护理相关对策
4.1 加强病房及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及时间,减少人员流动,减少病区的环境污染。采用紫外线空气消毒、三氧机空气消毒、通风换气、湿式拖地、湿式扫床等护理措施,效果较好,并采取空气细菌学监控。ICU由于监护仪器和各种治疗设备集中,医护人员流动性高,操作多,很容易通过接触传染[5]。因此,应加强危重患者的保护性隔离。在接触患者或使用器械后,应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呼吸机管道实行严格的消毒与灭菌,每周更换呼吸机管道,每天更换湿化瓶水。
4.2 早期发现感染的征象对于病重、年老体弱、年幼及长期患病的易感染人群要作为重点观察对象。除常规监测体温外,在进行口腔护理的同时要观察口腔及咽喉部的变化,检查各种管道是否为感染途径,定期消毒并做培养;若有感染存在,及时做好血、尿、便、痰及分泌物标本的留取,血培养的留取应在应用抗生素之前,高热时采取,阳性率较高。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处置。
4.3 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保挣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坠人造成肺炎,喂养过程中尽量减少误吸危险因素,用小号胃管少量持续喂养,控制胃内容物的反流,对机械通气患者提倡半卧位姿势[6]。
4.4 强化泌尿系的护理 在行导尿及留置导尿的护理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正确,避免损伤尿道粘膜,导尿管要妥善固定,防止因导管移动造成黏膜损伤,对长时间留置导尿者,要保持导尿管系统密闭,减少导尿管与集尿袋的分离及频繁采集标本[7]。注意尿袋位置低于床面至少10cm,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更换引流管及尿袋,防脱落和污染。
4.5 重视静脉治疗的操作环节 静脉治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尤其是在放置PICC管和中心静脉插管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深静脉穿刺部位每日消毒并更换一次性无菌敷帖,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如有感染现象则及时对导管皮下进行细菌培养。
4.6 合理使用抗生素。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不合理应用,导致患者体内菌群失调,造成耐药菌株不断增多,尤其是院内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更高[8]。因此,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护理工作来说,对于痰、尿、血液、导管等标本采集及送检,显得非常正确,可以降低假阳性率等,培养出正确病原菌,由此通过高质量的细菌培养检验为医生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医院内感染是危害病人健康和疾病康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预防医院感染的工作中,护士是护控医院感染系统的具体实施和执行者.所以应严格地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血管内治疗的环节,正确使用护理程序,并加强对ICU的护理管理,有效地配合医院感染控制,使ICU的感染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熊敏,应文娟,杨丽霞,等.重症监护医院感染监测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7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OOl,81(5):314—320.
[3] 耿莉华.医院感染控制指南[I].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16-433.
[4] 曹晓红,马巍,汤连志.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179—180.
[5] 徐义.浅谈监护室交叉感染的预防EJ].重庆医学,2004,33(12):1808.
[6] 黄先勇,沈洪,张志强.危重病患者急诊抢救中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9(1):24.
[7] 喻学红,任旭东,杜燕.导尿与尿路感染的分析EJ].护士进修杂志,1996,11(6):12—13.
[8] 殷少军,何礼贤,胡必杰,等.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和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1169—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