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审视信息技术产业中所发生的商品化、集中化和商业化的趋势。因特网改变了传播的模式和方法并引起了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传播方面的变革,但它并未真正改变资本与劳动间的关系。越来越多范围内的文化生活被卷入金钱关系和资本循环的逻辑中,人类文化和知识的创造以知识产权保护的名义被转变为商品,以交换价值而非使用价值来衡量。同时,信息技术产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日益集中在有限的几个公司的手中。在这个市场上,竞争凌驾于市场份额之上,而不是由建立在价格、数量和质量上的供求规则来决定的。基于因特网
【机 构】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传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审视信息技术产业中所发生的商品化、集中化和商业化的趋势。因特网改变了传播的模式和方法并引起了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传播方面的变革,但它并未真正改变资本与劳动间的关系。越来越多范围内的文化生活被卷入金钱关系和资本循环的逻辑中,人类文化和知识的创造以知识产权保护的名义被转变为商品,以交换价值而非使用价值来衡量。同时,信息技术产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日益集中在有限的几个公司的手中。在这个市场上,竞争凌驾于市场份额之上,而不是由建立在价格、数量和质量上的供求规则来决定的。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成为销售商品的重要手段,这包括通过建立在品牌忠诚基础上的品牌垄断来人为地进行产品区分,从而产生需求端规模经济以及设立进入的障碍。因特网广告商所使用的战略和技巧已经与国家的一套相融合,导致的结果是监控社会的产生。
其他文献
在后真相和民粹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建设性新闻的理念作为当前新闻业发展困境的解决方案,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业界的关注。建设性新闻的实践表明,它作为一个“伞式”的理论框架,是一组对于新闻应当发展怎样价值的思考和实践的集合,涵盖了新闻业追求正向价值和积极意义的一系列概念,为不同国家的新闻业和社会提供了如何走出现实困境的方案。但在这一共识性价值的本土实践中,不同国家新闻业所呈现出的“建设性”价值却各不相同。通过比较的视野分析建设性新闻的理念在不同政治制度和新闻规范的语境下所呈现出的本土化特征与能动性实践。可以发现,建设
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需要是建设性新闻生成的内在逻辑。作为新闻理念的建设性新闻,在新闻的基因里以社会责任和正向功能的诉求得以传承;作为新闻报道样式的建设性新闻,在新闻表达革命中不断演进;作为新闻实践活动的建设性新闻,中西方媒体正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作为辞屏的建设性新闻,正在形成一场全球性新闻运动。建设性新闻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境:新闻质的规定性与引导性表达的伦理冲突引发质疑;媒介环境核心力量的扁平化影响建设性新闻的成长性;专业记者的离散消减了建设性新闻的主体性张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对建设
西方的建设性新闻概念应作为一种新闻理念来吸取,渗透于新闻生产和传播全过程,而不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新闻产品类型或样式。建设性作为一种新闻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强调的建设性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党媒必须遵循的新闻理念。《中国青年报》几年的实践表明,遵循建设性新闻理念,拓展了报道和媒体发展的空间,与政府或宣传部门形成良性互动,有效提升了媒体的引导力、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塑造力、服务力。
建设性新闻理论的提出以及在中国的实践已有数年,作者尝试在人工智能、第五代通信技术、区块链技术冲击的背景下,分析凤凰网所进行的一系列建设性新闻实验。凤凰网自2015年开始进行《暖新闻》的探索,其中大部分可以归入建设性新闻的范畴,2019年更多类似《美丽童行》《正面Face》《地球青年图鉴》等栏目的成功运营,为凤凰网在对策新闻以及恢复性叙事的建设性新闻分支积累了新经验:包括栏目化、视频化、聚焦大议题、把握大事件。
论文试图从哲学、文化及新闻理论与实践层面,探讨“建设性新闻”中国化从可能到现实的可行性及其实现路径。作者认为,从抽象到各种具象的哲学层面,人类社会的全部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是为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国文化强调以和为美,具有强大的包容涵化力量;中国特色新闻理论与实践,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建设性特质。这些都为“建设性新闻”的中国化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其中国化实现路径可以简洁地概括为“产学研”相结合,首先要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理论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新闻专业教学和继续教育培训,同时落实在“产”,即新闻报道之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的报业经历了从政论报纸向事实报道的转型。原本,政论报纸的功能就包含了对社会问题以及相关政策进行建设性的提案,这与建设性新闻的理念十分接近。其后,随着报业的商业化进展,报纸越发将自身的功能定位于报道事实,而非政论。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建设性新闻可以被看作是报纸的功能从事实报道向政论的逆行。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能够为媒介更好发挥新闻建设性作用提供重要理论资源。这一哲学认为,希望是植根于人性之中的固有需要,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本体论现象,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生存状态,这便需要媒介调整新闻理念,关注更多社会积极变革,以一种充满希望与建设性的路径报道新闻事件,建构一种希望新闻学,从而使人类固有的希望情绪得以最大化展现。当然,作为对传统新闻价值观的解构,希望新闻理念并不意味着排斥对负面新闻的报道,它同样注重批判性的一面,并为解决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案。
媒体效果理论阐释媒体信息带来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媒体效果实现的前提是媒体信息接触,即人们在使用媒体过程中接触到相关信息。建设性新闻聚焦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强调在报道社会问题时,致力于寻求并建立一套可以付诸行动的解决方案,从而让新闻报道参与社会治理。新闻报道参与社会治理的前提是受众信息接触。按照媒体效果理论,建设性新闻的传播要回答一系列有关媒体效果的问题。例如对于受众而言,建设性新闻能满足何种需求?除了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普通民众关注与接触建设性新闻还有哪些前提?建设性新闻需要多长时间的受众信息接触才能产
建设性新闻把新闻的关注焦点从“问题是什么”转向“如何解决问题”,这促使新闻寻求更广阔的视角、更多元的观点,以及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寻求更多的科学性解答方案。然而,由于新闻学对于科学阐释缺乏权威性、记者对于科技缺乏认知、新闻时效性导致新闻报道难以深入调查科学实验数据等原因,科学实证与新闻的有机结合在新闻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诸多问题。作者通过选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系列新闻案例,论述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新闻的改进方案,使建设性新闻通过科学报道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用。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本刊是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权威学术期刊,以"代表中国新闻学、传播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引领中国新闻学、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为办刊追求,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并与国际学术界保持密切联系,刊发了一系列卓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2012年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2015年、2017年被推荐为全国"百强报刊",2018年入选"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学术类期刊)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