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取得一系列的进步,本文主要介绍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景观生态方面的知识内容,分析扰动区建设的目标及原则,最后根据目前景观生态的现状,提出几点思考意见,希望以此能促进扰动区景观生态恢复和建设,推动水利水电工程的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景观生态;恢复与建设
我国大部分的水利水电工程,都位于景观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带,虽然项目工程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同时对周围的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例如改变局部气候、诱发山体灾害、物种退化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景观生态的影响。扰动区内的施工建设,改变了土地的使用形式,致使景观组成生态环境都发生剧烈的变动,如何恢复扰动区的建设,成为相关专业人员研究探讨的主要课题。
一、扰动区景观变化特征
(一)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对整体景观布局的改变
1.改变景观的组成要素。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筑,大部分都是在草地、森林、农田等自然植被茂密的区域进行施工建设。在确定开发地理位置后,会陆续的形成生活区、发电厂、水厂等众多生产生活必备的建筑,以及施工产生的废弃物堆置成临时的土坡[1],这一系列情况,都严重的干扰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原生态植被遭到砍伐破坏,影响到扰动区的整体规划。
2.破坏生态景观的完整性。水利水电工程把景观格局切割的破裂不堪,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工程中的大坝建筑,破坏了河流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给河流中的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带来不利影响。第二,由于扰动区中庞大复杂的建设和运输系统,加之区域自身的斑块数量不断增加,使得各部分相互分离,连接情况差。
(二)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对生态功能的作用
1.景观生态的调节能力降低。景观生态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各种要素间的物种、信息及能量流动。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经历漫长的进化阶段和彼此适应后,才形成最终的状态,这种现象下,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对于较小的破坏,都可以实现自身的愈合,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生态的稳定。
然而,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基本上都是人为改变环境,本着工程建设的目的进行能量物种的流动。经过外界的改变,打破了扰动区原本的生态平衡,动植物种类数量减少、物种繁殖受到阻碍、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等等,严重的限制景观生态的调节功能,破坏了自然环境。
2.景观功能兼备多种作用。随着工程建筑的变化,对扰动区的景观结构、土地使用都产生影响,传统景观的农业林业功能,逐渐向防洪发电、旅游等方面转变。
二、扰动区恢复和建设的具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扰动区景观恢复建设的具体目标
在详细掌握扰动区的景观生态特点和变化的基础上,把水利水电功能的恢复作为工作内容,并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构建出与原本生态环境相匹配,利于长久稳定发展的景观格局建设。
(二)扰动区景观恢复建设的基本原则
扰动区的景观生态建设必须结合水利水电的作用,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完成景观恢复工作。工程建设作为基础设施,景观建设是对其美化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景观恢复建设的繁琐性和复杂性,它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在实施时,遵守的原则也各不相同。不言而喻,首先要符合自然法则的要求,具体有社会经济、生态学美学等,此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把建筑工程的生产功能作为核心原则。在进行景观重建时,第一要求是要满足水利水电生产发展,建设与其相对应的生态系统。在施工时,要保证地表的安全稳固,提前监测是否存在地质问题,如滑坡泥石流等,确保景观建设符合生产和质量的要求,统筹整体的设计方案,建造出与工程建筑相统一的景观生态,最终形成完善的复合景观[2]。与此同时,增添景观的多种功能建设,加大对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开发力度,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2.协调区域局部环境的原则。水利水电工程地区的景观恢复,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进行展开,以自然生态背景作为依托,科学有效的布置结构设施,与周围的环境协调发展,相互照应,提高景区的调节力和稳定性能。所以,要事前对建筑地的景观实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合理的方案,统筹发展。
3.协调处理生产生活与生态关系的原则。在景观恢复建设的同时,注重对生产生活的建设,采取“边开发边保护,边保护边开发”的方针战略,这样不但满足了工程项目的建筑要求,同时符合生态环境的需要。实行扰动区的景观生态恢复建设,具有众多功能,主要包括防止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调节局部的气候特征,丰富物种多样性等,同时还能满足人们日常的休闲娱乐要求,将上述功能系统的结合,对景观的规划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扰动区恢复的过程和内容
(一)扰动区景观恢复的过程
1.扰动区的生态调查。对于生态景观的调查,包括工程建设的全部内容,例如地质情况、社会经济等,目的是充分掌握景观结构和过程的详细信息。第一,工程建筑的概况,有工程类型、交通分布规模范围等,值得注意的是,扰动区的景观是分析的重点。第二,自然环境形态,有土壤植被、气候水源等。第三,社会条件,有经济的发展规划、文化特征等。上文中调查的方式,通常是野外调查,以及图片资料的分析,在传达整合的图片文字信息后,进行改进。
2.扰动区景观的设计。水利水电工程的景观设计一旦形成,便很难再进行改动[3],因此在施工前,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可以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第一步要合理的划分扰动区域,按照不同的职能要求,明确各部分的意义,将大坝作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从内到外,层层叠加的保护圈。
(二)扰动区景观建设的内容
1.植被树木的恢复建设。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功能区要求,合理的进行重建,植被对景观生态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它可以为动植物提供生存成长的空间、美化景区的环境、限制水土流失。在植被的选择时,科学的分配林、灌、草种植面积,在有限的区域内,建立起群落景观,提高景区生态的稳固性能。
2.生态廊道的恢复建设。回廊道路具有连接各斑块的功能,在扰动区内,建设廊道,能有效的连接每个区域,增强整体性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发展。
3.扰动区恢复建设的管理。建设恢复扰动区的景观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经常存在一些植被短时间内发挥良好的效果,之后的功能却逐渐退步。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缺乏监督管理措施,植被恢复的做法,一般是引进先锋物种,然后在逐渐使用其他物种,在不断地磨合下,增强植被的多样稳定性。所以后期的管理监督十分重要,必须建立长效的机制,确保目标的持续推进,完成景观生态的恢复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的景观生态恢复和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它关系到工程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取得,因此,必须不断完善景观的建设,在系统掌握全方面的信息后,着手实行规划设计,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进步,推动我国景观生态持续改善。
参考文献:
[1]夏萍娟,陈芳清.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景观生态恢复与建设的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S1:103-107.
[2]许文年,熊诗源,夏振尧,陈芳清.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景观生态廊道构建方法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2,03:17-20+23.
[3]曾旭,陈芳清,许文年,王建柱,夏振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植被的生态恢复——以向家坝水电工程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11:1074-1079.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景观生态;恢复与建设
我国大部分的水利水电工程,都位于景观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带,虽然项目工程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同时对周围的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例如改变局部气候、诱发山体灾害、物种退化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景观生态的影响。扰动区内的施工建设,改变了土地的使用形式,致使景观组成生态环境都发生剧烈的变动,如何恢复扰动区的建设,成为相关专业人员研究探讨的主要课题。
一、扰动区景观变化特征
(一)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对整体景观布局的改变
1.改变景观的组成要素。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筑,大部分都是在草地、森林、农田等自然植被茂密的区域进行施工建设。在确定开发地理位置后,会陆续的形成生活区、发电厂、水厂等众多生产生活必备的建筑,以及施工产生的废弃物堆置成临时的土坡[1],这一系列情况,都严重的干扰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原生态植被遭到砍伐破坏,影响到扰动区的整体规划。
2.破坏生态景观的完整性。水利水电工程把景观格局切割的破裂不堪,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工程中的大坝建筑,破坏了河流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给河流中的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带来不利影响。第二,由于扰动区中庞大复杂的建设和运输系统,加之区域自身的斑块数量不断增加,使得各部分相互分离,连接情况差。
(二)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对生态功能的作用
1.景观生态的调节能力降低。景观生态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各种要素间的物种、信息及能量流动。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经历漫长的进化阶段和彼此适应后,才形成最终的状态,这种现象下,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对于较小的破坏,都可以实现自身的愈合,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生态的稳定。
然而,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基本上都是人为改变环境,本着工程建设的目的进行能量物种的流动。经过外界的改变,打破了扰动区原本的生态平衡,动植物种类数量减少、物种繁殖受到阻碍、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等等,严重的限制景观生态的调节功能,破坏了自然环境。
2.景观功能兼备多种作用。随着工程建筑的变化,对扰动区的景观结构、土地使用都产生影响,传统景观的农业林业功能,逐渐向防洪发电、旅游等方面转变。
二、扰动区恢复和建设的具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扰动区景观恢复建设的具体目标
在详细掌握扰动区的景观生态特点和变化的基础上,把水利水电功能的恢复作为工作内容,并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构建出与原本生态环境相匹配,利于长久稳定发展的景观格局建设。
(二)扰动区景观恢复建设的基本原则
扰动区的景观生态建设必须结合水利水电的作用,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完成景观恢复工作。工程建设作为基础设施,景观建设是对其美化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景观恢复建设的繁琐性和复杂性,它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在实施时,遵守的原则也各不相同。不言而喻,首先要符合自然法则的要求,具体有社会经济、生态学美学等,此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把建筑工程的生产功能作为核心原则。在进行景观重建时,第一要求是要满足水利水电生产发展,建设与其相对应的生态系统。在施工时,要保证地表的安全稳固,提前监测是否存在地质问题,如滑坡泥石流等,确保景观建设符合生产和质量的要求,统筹整体的设计方案,建造出与工程建筑相统一的景观生态,最终形成完善的复合景观[2]。与此同时,增添景观的多种功能建设,加大对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开发力度,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2.协调区域局部环境的原则。水利水电工程地区的景观恢复,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进行展开,以自然生态背景作为依托,科学有效的布置结构设施,与周围的环境协调发展,相互照应,提高景区的调节力和稳定性能。所以,要事前对建筑地的景观实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合理的方案,统筹发展。
3.协调处理生产生活与生态关系的原则。在景观恢复建设的同时,注重对生产生活的建设,采取“边开发边保护,边保护边开发”的方针战略,这样不但满足了工程项目的建筑要求,同时符合生态环境的需要。实行扰动区的景观生态恢复建设,具有众多功能,主要包括防止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调节局部的气候特征,丰富物种多样性等,同时还能满足人们日常的休闲娱乐要求,将上述功能系统的结合,对景观的规划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扰动区恢复的过程和内容
(一)扰动区景观恢复的过程
1.扰动区的生态调查。对于生态景观的调查,包括工程建设的全部内容,例如地质情况、社会经济等,目的是充分掌握景观结构和过程的详细信息。第一,工程建筑的概况,有工程类型、交通分布规模范围等,值得注意的是,扰动区的景观是分析的重点。第二,自然环境形态,有土壤植被、气候水源等。第三,社会条件,有经济的发展规划、文化特征等。上文中调查的方式,通常是野外调查,以及图片资料的分析,在传达整合的图片文字信息后,进行改进。
2.扰动区景观的设计。水利水电工程的景观设计一旦形成,便很难再进行改动[3],因此在施工前,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可以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第一步要合理的划分扰动区域,按照不同的职能要求,明确各部分的意义,将大坝作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从内到外,层层叠加的保护圈。
(二)扰动区景观建设的内容
1.植被树木的恢复建设。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功能区要求,合理的进行重建,植被对景观生态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它可以为动植物提供生存成长的空间、美化景区的环境、限制水土流失。在植被的选择时,科学的分配林、灌、草种植面积,在有限的区域内,建立起群落景观,提高景区生态的稳固性能。
2.生态廊道的恢复建设。回廊道路具有连接各斑块的功能,在扰动区内,建设廊道,能有效的连接每个区域,增强整体性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发展。
3.扰动区恢复建设的管理。建设恢复扰动区的景观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经常存在一些植被短时间内发挥良好的效果,之后的功能却逐渐退步。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缺乏监督管理措施,植被恢复的做法,一般是引进先锋物种,然后在逐渐使用其他物种,在不断地磨合下,增强植被的多样稳定性。所以后期的管理监督十分重要,必须建立长效的机制,确保目标的持续推进,完成景观生态的恢复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的景观生态恢复和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它关系到工程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取得,因此,必须不断完善景观的建设,在系统掌握全方面的信息后,着手实行规划设计,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进步,推动我国景观生态持续改善。
参考文献:
[1]夏萍娟,陈芳清.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景观生态恢复与建设的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S1:103-107.
[2]许文年,熊诗源,夏振尧,陈芳清.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景观生态廊道构建方法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2,03:17-20+23.
[3]曾旭,陈芳清,许文年,王建柱,夏振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植被的生态恢复——以向家坝水电工程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11:1074-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