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迎着新年的钟声,中国科技又走过难忘的一年。在平淡中跋涉,在执着中求索,在担当后收获。回顾既往,中国科技取得了一件件令人振奋的成就;寄语新年,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将要为“科技强国梦”再添怎样的动力?在2016年春节到来之际,来听一听5位一线科学家的“新年心语”吧。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医药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2015年,最令我国科技界为之振奋的事情,莫过于屠呦呦女士荣获诺贝尔奖。作为屠呦呦赴瑞典领奖的见证者,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中国医学科学未来发展之路的思考。
屠呦呦女士的工作虽然只是中国科学研究一个点上的突破,但伴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加大和对创新性人才政策的不断优化,我国科技创新必将实现从点到面、从单个领域到一个学科、从单一学科到优势学科群的突破。
2015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医学科学研究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样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围绕“健康中国”的建设需求,准确把握全球医学科技发展趋势,明确我国医学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医药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细致谋划。
如今,我国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成井喷趋势,给医学界带来了巨大挑战。我们唯有积极发挥协同攻关力量,充分利用疾病资源丰富优势,深入挖掘中医药在慢性病和疑难杂症防治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我国医学研究的优势,造就一批拥有一流创新成果并享有国际知名度的医学专家,涌现一批特色鲜明、声誉卓著的临床医学中心,建设一批设施与管理一流并云集杰出人才的医学研究高地,最终提升我国疾病救治与健康管理水平,造福国民健康。
本土创新成果的取得需要时间的积淀,但在国家科技创新洪流滚滚向前和国际合作日益深化的大势下,在中国本土形成高原、高峰式的创新团队,引领科技发展,已成为时代的需求,对国家和民族而言也具有深远意义。
2016年到来之际,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将与同仁凝练医学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力争作出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学原创性科技成果。我也期待,在国家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机遇期,积极参与医学科学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助力实现我国医学科学的跨越式发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照峰——
助力C919展翅翱翔
与C919(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结缘,让我收获不小。2011年,我的团队获批承担大飞机第六批新材料研制项目——超细航空玻璃棉。玻璃棉不仅是大飞机的保温隔音材料,也是真空绝热板的芯材原料。5年时间,我们团队把玻璃纤维棉的直径从平均6微米降低到平均2微米,每年降低1微米,玻璃棉的性能也得到很大提高。我国真空绝热板的出口额由2011年的1个亿上升到2015年的8个亿。
2015年9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南航”)作为主办单位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国际真空绝热材料会议,作为大会主席,我感到非常骄傲,这个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是对我国真空绝热板产业和技术的认可。
真空绝热板有两个核心原材料,超细玻璃纤维棉和高阻气隔膜。高阻气隔膜技术掌握在以色列人手里,超细玻璃纤维棉技术现在已经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经过两年多的考察,挑剔的以色列哈尼塔公司与南航签署共同组建真空绝热板国际实验室协议,以色列认为这才是强强联合,现在南航的英文缩写NUAA已成为国际真空绝热板行业的公认标识。
在我们团队的技术支持下,以超细玻璃纤维棉、真空绝热板为拳头产品的再生科技成功进入创业板,维艾普和瀚江新材成功挂牌新三板。我们承担的大飞机项目中的隔音隔热玻璃纤维棉项目,带动了国内玻璃棉行业的技术进步,并把中国玻璃棉和真空绝热板成功推向中国创造。
2016年,我期待C919首飞展翅翱翔,这也是亿万中国人的梦想。今后,C919超细玻璃棉将接受美国航空管理局适航认证,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们有信心通过这次试航认证。在国际交流方面,我希望今后将真空绝热板国际实验室建成国际化的认证平台,深化与英国牛津布鲁克大学的合作,在2016年送去第一批联合培养的博士生。
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维成——
十年深潜 梦再起航
10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经历给了我极大启示:“技术困难不难,人才也不是瓶颈,只要科研人员个人能够专心致志,团队能够齐心协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就能心想事成。”为了验证这个经验,我在2013年4月依托上海海洋大学领导的支持,组建了一个新的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采用“国家支持+民间投入”的创新推动模式,以研制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为抓手,以“填补我国深渊科学的空白,把我国的载人深潜技术做到国际领先”为目标。
初期,大家都以为这是个疯狂想法,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2015年我们就实现了质的飞跃。由我们研制的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彩虹鱼”号成功开展了4?000米级海试,“张謇”号科考母船完成了80%的建造工作量,研制中心所需要的总装车间和办公大楼已经在临港海洋高新园区完成建造,以民间资本对接的“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首批“科技创新板”上正式挂牌。这些成就的取得为未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6年将是“彩虹鱼项目”的腾飞之年,我们在上海市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首先完成无人潜水器和3台着陆器挑战11?0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其次,在彩虹鱼公司筹集民间投资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全海深的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工作,力争完成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为在2020年之前载人挑战马里亚纳海沟打下坚实基础。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实践能为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探索道路。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
用科技传递中国声音
2015年,对我们科研团队来说是非凡的一年。我们研制的埃博拉疫苗,作为全球首个2014新基因型疫苗,初步临床结果发表在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并在疫情最严重的西非国家塞拉利昂开展了临床试验。这是中国的疫苗第一次走出国门,实现了境外临床研究的历史性突破。我们很自豪,在中非共同抗击埃博拉的日子里,我们用中国的高科技,传播了中国的好声音,彰显了中国的软实力。习近平主席为我们点赞:埃博拉疫苗,对世界是个支援,也是我们大国的形象。
2016年,祝愿祖国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在国际舞台获得更多话语权。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
科学传播 说不如做
2015年是人类太空探索异彩纷呈、收获颇丰的一年。地球变“多”了、火星变“火”了、冥王星卖“萌”了、“悟空”上天寻找暗物质、“猎鹰”火箭实现成功回收,这些太空探索的进展多次登上全球科技新闻的头条。
作为从事太空探索和行星科学研究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每一次热点事件我都会撰写一些科普文章与广大读者分享。在分享乐趣的同时,我也对科学传播的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
首先,科学传播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其社会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绝不亚于科学研究中的突破。特别是当热点突发时,科研工作者及时作出的科学解读,往往可以达到回应公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可以相互促进,两者并非对立面。科研是科学家的工作职责,如果将科研成果用一种生动、通俗的方式传播给普通公众和政府决策者,必将形成良性循环。再次,一线优秀科学家应该成为科学传播的主力,体现责任和担当。科学传播不只是老科学家的专利,年富力强的优秀科学家应把最新鲜的科学进展、科学故事、科研体验,生动地分享给青年一代,使之薪火相传。
2016年将是充满希冀的一年,科学传播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受众需求。科学本身是非常有趣的,只有采用生动活泼、让人乐于接受的创新形式,针对不同受众对科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特点,把科普内容进行分级,区分科学教育、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的功能定位,精准分析受众需求,科学传播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医药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2015年,最令我国科技界为之振奋的事情,莫过于屠呦呦女士荣获诺贝尔奖。作为屠呦呦赴瑞典领奖的见证者,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中国医学科学未来发展之路的思考。
屠呦呦女士的工作虽然只是中国科学研究一个点上的突破,但伴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加大和对创新性人才政策的不断优化,我国科技创新必将实现从点到面、从单个领域到一个学科、从单一学科到优势学科群的突破。
2015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医学科学研究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样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围绕“健康中国”的建设需求,准确把握全球医学科技发展趋势,明确我国医学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医药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细致谋划。
如今,我国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成井喷趋势,给医学界带来了巨大挑战。我们唯有积极发挥协同攻关力量,充分利用疾病资源丰富优势,深入挖掘中医药在慢性病和疑难杂症防治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我国医学研究的优势,造就一批拥有一流创新成果并享有国际知名度的医学专家,涌现一批特色鲜明、声誉卓著的临床医学中心,建设一批设施与管理一流并云集杰出人才的医学研究高地,最终提升我国疾病救治与健康管理水平,造福国民健康。
本土创新成果的取得需要时间的积淀,但在国家科技创新洪流滚滚向前和国际合作日益深化的大势下,在中国本土形成高原、高峰式的创新团队,引领科技发展,已成为时代的需求,对国家和民族而言也具有深远意义。
2016年到来之际,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将与同仁凝练医学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力争作出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学原创性科技成果。我也期待,在国家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机遇期,积极参与医学科学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助力实现我国医学科学的跨越式发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照峰——
助力C919展翅翱翔
与C919(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结缘,让我收获不小。2011年,我的团队获批承担大飞机第六批新材料研制项目——超细航空玻璃棉。玻璃棉不仅是大飞机的保温隔音材料,也是真空绝热板的芯材原料。5年时间,我们团队把玻璃纤维棉的直径从平均6微米降低到平均2微米,每年降低1微米,玻璃棉的性能也得到很大提高。我国真空绝热板的出口额由2011年的1个亿上升到2015年的8个亿。
2015年9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南航”)作为主办单位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国际真空绝热材料会议,作为大会主席,我感到非常骄傲,这个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是对我国真空绝热板产业和技术的认可。
真空绝热板有两个核心原材料,超细玻璃纤维棉和高阻气隔膜。高阻气隔膜技术掌握在以色列人手里,超细玻璃纤维棉技术现在已经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经过两年多的考察,挑剔的以色列哈尼塔公司与南航签署共同组建真空绝热板国际实验室协议,以色列认为这才是强强联合,现在南航的英文缩写NUAA已成为国际真空绝热板行业的公认标识。
在我们团队的技术支持下,以超细玻璃纤维棉、真空绝热板为拳头产品的再生科技成功进入创业板,维艾普和瀚江新材成功挂牌新三板。我们承担的大飞机项目中的隔音隔热玻璃纤维棉项目,带动了国内玻璃棉行业的技术进步,并把中国玻璃棉和真空绝热板成功推向中国创造。
2016年,我期待C919首飞展翅翱翔,这也是亿万中国人的梦想。今后,C919超细玻璃棉将接受美国航空管理局适航认证,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们有信心通过这次试航认证。在国际交流方面,我希望今后将真空绝热板国际实验室建成国际化的认证平台,深化与英国牛津布鲁克大学的合作,在2016年送去第一批联合培养的博士生。
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维成——
十年深潜 梦再起航
10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经历给了我极大启示:“技术困难不难,人才也不是瓶颈,只要科研人员个人能够专心致志,团队能够齐心协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就能心想事成。”为了验证这个经验,我在2013年4月依托上海海洋大学领导的支持,组建了一个新的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采用“国家支持+民间投入”的创新推动模式,以研制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为抓手,以“填补我国深渊科学的空白,把我国的载人深潜技术做到国际领先”为目标。
初期,大家都以为这是个疯狂想法,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2015年我们就实现了质的飞跃。由我们研制的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彩虹鱼”号成功开展了4?000米级海试,“张謇”号科考母船完成了80%的建造工作量,研制中心所需要的总装车间和办公大楼已经在临港海洋高新园区完成建造,以民间资本对接的“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首批“科技创新板”上正式挂牌。这些成就的取得为未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6年将是“彩虹鱼项目”的腾飞之年,我们在上海市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首先完成无人潜水器和3台着陆器挑战11?0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其次,在彩虹鱼公司筹集民间投资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全海深的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工作,力争完成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为在2020年之前载人挑战马里亚纳海沟打下坚实基础。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实践能为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探索道路。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
用科技传递中国声音
2015年,对我们科研团队来说是非凡的一年。我们研制的埃博拉疫苗,作为全球首个2014新基因型疫苗,初步临床结果发表在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并在疫情最严重的西非国家塞拉利昂开展了临床试验。这是中国的疫苗第一次走出国门,实现了境外临床研究的历史性突破。我们很自豪,在中非共同抗击埃博拉的日子里,我们用中国的高科技,传播了中国的好声音,彰显了中国的软实力。习近平主席为我们点赞:埃博拉疫苗,对世界是个支援,也是我们大国的形象。
2016年,祝愿祖国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在国际舞台获得更多话语权。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
科学传播 说不如做
2015年是人类太空探索异彩纷呈、收获颇丰的一年。地球变“多”了、火星变“火”了、冥王星卖“萌”了、“悟空”上天寻找暗物质、“猎鹰”火箭实现成功回收,这些太空探索的进展多次登上全球科技新闻的头条。
作为从事太空探索和行星科学研究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每一次热点事件我都会撰写一些科普文章与广大读者分享。在分享乐趣的同时,我也对科学传播的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
首先,科学传播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其社会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绝不亚于科学研究中的突破。特别是当热点突发时,科研工作者及时作出的科学解读,往往可以达到回应公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可以相互促进,两者并非对立面。科研是科学家的工作职责,如果将科研成果用一种生动、通俗的方式传播给普通公众和政府决策者,必将形成良性循环。再次,一线优秀科学家应该成为科学传播的主力,体现责任和担当。科学传播不只是老科学家的专利,年富力强的优秀科学家应把最新鲜的科学进展、科学故事、科研体验,生动地分享给青年一代,使之薪火相传。
2016年将是充满希冀的一年,科学传播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受众需求。科学本身是非常有趣的,只有采用生动活泼、让人乐于接受的创新形式,针对不同受众对科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特点,把科普内容进行分级,区分科学教育、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的功能定位,精准分析受众需求,科学传播才能达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