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通过朗读吟诵,使学生达到“书味在胸中”的境界,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目标。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勤于读书,易于作文”的道理。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对语言材料的准确把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的读。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批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我在备课时,重点设计了这个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二、教师对朗读技巧的正确指导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我着重进行重音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师: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句话,然后我们来交流交流对这句话的体会。(学生自由练读)
生1:我从“总”体会到詹天佑经常这么激励自己。
生2:我从“第一条”、“一定”体会到修好这条铁路的重要性和詹天佑对修好这条铁路的信念。
生3:我从“不但……还会……”体会到修不好这条铁路的严重后果。
师:你们都体会得很好,这些词含义深刻,我们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词读得重一些,强调一些,如果能把这些词读好,那你们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得很不错!
经过一番指导后,学生把“总是”、“第一条”、“一定”、“不但……还会……”等词读得强调了,詹天佑的爱国之情自然就读出来了。
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特殊朗读技巧的指导。诗歌多有激情,朗读中,喷口技巧是经常用的。“喷口”就是在朗读中对某个或相连的某几个字音着力喷发,使之刚劲有力,当情感强烈并需要在点上爆发的时候可以运用这一技巧。例如:指导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时,读完“红军”之后稍加顿歇,然后用喷口强力发出“不怕”两个字,鲜明有力地突出红军革命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全篇奠定一个豪迈雄壮的基调。
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三、教师对朗读形式的合理组织
(一)、朗读的形式,须应文应时应生。要使朗读训练确有成效,教师须根据课文内容,来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的形式。根据不同风格的文章、不同阶段的时间、不同年级的学生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
1.范读,教师的范读是铺路的石子、织网的梭子。以教师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带动“读进去”。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一句时,先指名朗读,一位学生读得十分投入,语调高昂,显然她没有把握住感情基调,没有真正“读进去”。于是,我适时的范读了这一句。读到“光明和快乐”时,语调低沉悲切,读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时,声音颤抖,流下了眼泪,读到最后两个字,几乎读不下去了。读罢,教室里一片静寂,只听得一阵阵轻轻的抽泣声。此时此刻,还需要解释“光明和快乐”吗?还需要点明小女孩已悲惨地死去了吗?
2.自由读,能让学生全员参与,全体训练。这是朗读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整体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3.分角色读,能让学生品味不同的角色的不同情感。如《中华少年》是一首朗诵诗,适于分角色朗读。教学时,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配朗读。先四人小组合作朗读,再全班分成四种角色朗读。
另外,还有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轻声读,可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大声朗读,能让学生品味欣赏;指名读,能让学生自我表现,有时还能起到示范作用;男女声比赛读,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再有分小组读、轮流读等朗读形式。总之,适时的变化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二)、朗读的时机,要巧妙灵活的把握。朗读训练时机的把握,将直接作用于训练的效益,何时安排读,怎样读,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教材风格的不同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动静结合,注意把握课堂的节奏。学生在一节课中的活动,应该像一曲音乐,有舒缓的前奏,有动人的高潮,也有悠扬的尾声,不能整节课让学生不停地读,也不能全是学生听教师讲。我们可以将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朗读、学生的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谱成一曲“转軸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优美乐章。
四、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除了课前悉心准备,课堂上有效指导,课余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促进朗读的积极性。而更多学生则在榜样的影响下,自然而然激起朗读的欲望,“我也可以读得这么好!”“我可以读得更好”等念头在学生的脑中闪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
优秀学生的范读是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最好榜样。如我班熊佳慧同学在县组织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李丽同学在讲故事比赛中获得二等奖,这些学生朗读水平自然是数一数二的。我就为这些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如利用晨读时间,每天专门安排十五分钟,由这些“朗读高手”轮流展示课文的朗读,有时也请这些同学带领全班朗读。在优秀同学的带领下,全班有感情朗读的氛围更浓了,其他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也大大增强。当然“朗读高手”涉及的面可以广一些,除了这几个学生,班里其余优秀的学生都可以上,甚至是进步比较大的学生。此外,我还利用班队课开展美文朗读、经典朗诵、讲故事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这样一来,既是对优秀学生的鼓励,更能对其他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自己朗读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比平时更认真了,更专注了,读得也更好了。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功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一、教师对语言材料的准确把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的读。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批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我在备课时,重点设计了这个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二、教师对朗读技巧的正确指导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我着重进行重音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师: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句话,然后我们来交流交流对这句话的体会。(学生自由练读)
生1:我从“总”体会到詹天佑经常这么激励自己。
生2:我从“第一条”、“一定”体会到修好这条铁路的重要性和詹天佑对修好这条铁路的信念。
生3:我从“不但……还会……”体会到修不好这条铁路的严重后果。
师:你们都体会得很好,这些词含义深刻,我们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词读得重一些,强调一些,如果能把这些词读好,那你们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得很不错!
经过一番指导后,学生把“总是”、“第一条”、“一定”、“不但……还会……”等词读得强调了,詹天佑的爱国之情自然就读出来了。
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特殊朗读技巧的指导。诗歌多有激情,朗读中,喷口技巧是经常用的。“喷口”就是在朗读中对某个或相连的某几个字音着力喷发,使之刚劲有力,当情感强烈并需要在点上爆发的时候可以运用这一技巧。例如:指导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时,读完“红军”之后稍加顿歇,然后用喷口强力发出“不怕”两个字,鲜明有力地突出红军革命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全篇奠定一个豪迈雄壮的基调。
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三、教师对朗读形式的合理组织
(一)、朗读的形式,须应文应时应生。要使朗读训练确有成效,教师须根据课文内容,来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的形式。根据不同风格的文章、不同阶段的时间、不同年级的学生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
1.范读,教师的范读是铺路的石子、织网的梭子。以教师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带动“读进去”。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一句时,先指名朗读,一位学生读得十分投入,语调高昂,显然她没有把握住感情基调,没有真正“读进去”。于是,我适时的范读了这一句。读到“光明和快乐”时,语调低沉悲切,读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时,声音颤抖,流下了眼泪,读到最后两个字,几乎读不下去了。读罢,教室里一片静寂,只听得一阵阵轻轻的抽泣声。此时此刻,还需要解释“光明和快乐”吗?还需要点明小女孩已悲惨地死去了吗?
2.自由读,能让学生全员参与,全体训练。这是朗读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整体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3.分角色读,能让学生品味不同的角色的不同情感。如《中华少年》是一首朗诵诗,适于分角色朗读。教学时,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配朗读。先四人小组合作朗读,再全班分成四种角色朗读。
另外,还有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轻声读,可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大声朗读,能让学生品味欣赏;指名读,能让学生自我表现,有时还能起到示范作用;男女声比赛读,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再有分小组读、轮流读等朗读形式。总之,适时的变化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二)、朗读的时机,要巧妙灵活的把握。朗读训练时机的把握,将直接作用于训练的效益,何时安排读,怎样读,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教材风格的不同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动静结合,注意把握课堂的节奏。学生在一节课中的活动,应该像一曲音乐,有舒缓的前奏,有动人的高潮,也有悠扬的尾声,不能整节课让学生不停地读,也不能全是学生听教师讲。我们可以将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朗读、学生的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谱成一曲“转軸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优美乐章。
四、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除了课前悉心准备,课堂上有效指导,课余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促进朗读的积极性。而更多学生则在榜样的影响下,自然而然激起朗读的欲望,“我也可以读得这么好!”“我可以读得更好”等念头在学生的脑中闪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
优秀学生的范读是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最好榜样。如我班熊佳慧同学在县组织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李丽同学在讲故事比赛中获得二等奖,这些学生朗读水平自然是数一数二的。我就为这些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如利用晨读时间,每天专门安排十五分钟,由这些“朗读高手”轮流展示课文的朗读,有时也请这些同学带领全班朗读。在优秀同学的带领下,全班有感情朗读的氛围更浓了,其他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也大大增强。当然“朗读高手”涉及的面可以广一些,除了这几个学生,班里其余优秀的学生都可以上,甚至是进步比较大的学生。此外,我还利用班队课开展美文朗读、经典朗诵、讲故事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这样一来,既是对优秀学生的鼓励,更能对其他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自己朗读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比平时更认真了,更专注了,读得也更好了。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功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