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浅谈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820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通过朗读吟诵,使学生达到“书味在胸中”的境界,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目标。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勤于读书,易于作文”的道理。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对语言材料的准确把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的读。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批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我在备课时,重点设计了这个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二、教师对朗读技巧的正确指导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我着重进行重音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师: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句话,然后我们来交流交流对这句话的体会。(学生自由练读)
  生1:我从“总”体会到詹天佑经常这么激励自己。
  生2:我从“第一条”、“一定”体会到修好这条铁路的重要性和詹天佑对修好这条铁路的信念。
  生3:我从“不但……还会……”体会到修不好这条铁路的严重后果。
  师:你们都体会得很好,这些词含义深刻,我们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词读得重一些,强调一些,如果能把这些词读好,那你们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得很不错!
  经过一番指导后,学生把“总是”、“第一条”、“一定”、“不但……还会……”等词读得强调了,詹天佑的爱国之情自然就读出来了。
  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特殊朗读技巧的指导。诗歌多有激情,朗读中,喷口技巧是经常用的。“喷口”就是在朗读中对某个或相连的某几个字音着力喷发,使之刚劲有力,当情感强烈并需要在点上爆发的时候可以运用这一技巧。例如:指导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时,读完“红军”之后稍加顿歇,然后用喷口强力发出“不怕”两个字,鲜明有力地突出红军革命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全篇奠定一个豪迈雄壮的基调。
  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三、教师对朗读形式的合理组织
  (一)、朗读的形式,须应文应时应生。要使朗读训练确有成效,教师须根据课文内容,来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的形式。根据不同风格的文章、不同阶段的时间、不同年级的学生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
  1.范读,教师的范读是铺路的石子、织网的梭子。以教师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带动“读进去”。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一句时,先指名朗读,一位学生读得十分投入,语调高昂,显然她没有把握住感情基调,没有真正“读进去”。于是,我适时的范读了这一句。读到“光明和快乐”时,语调低沉悲切,读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时,声音颤抖,流下了眼泪,读到最后两个字,几乎读不下去了。读罢,教室里一片静寂,只听得一阵阵轻轻的抽泣声。此时此刻,还需要解释“光明和快乐”吗?还需要点明小女孩已悲惨地死去了吗?
  2.自由读,能让学生全员参与,全体训练。这是朗读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整体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3.分角色读,能让学生品味不同的角色的不同情感。如《中华少年》是一首朗诵诗,适于分角色朗读。教学时,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配朗读。先四人小组合作朗读,再全班分成四种角色朗读。
  另外,还有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轻声读,可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大声朗读,能让学生品味欣赏;指名读,能让学生自我表现,有时还能起到示范作用;男女声比赛读,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再有分小组读、轮流读等朗读形式。总之,适时的变化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二)、朗读的时机,要巧妙灵活的把握。朗读训练时机的把握,将直接作用于训练的效益,何时安排读,怎样读,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教材风格的不同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动静结合,注意把握课堂的节奏。学生在一节课中的活动,应该像一曲音乐,有舒缓的前奏,有动人的高潮,也有悠扬的尾声,不能整节课让学生不停地读,也不能全是学生听教师讲。我们可以将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朗读、学生的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谱成一曲“转軸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优美乐章。
  四、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除了课前悉心准备,课堂上有效指导,课余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促进朗读的积极性。而更多学生则在榜样的影响下,自然而然激起朗读的欲望,“我也可以读得这么好!”“我可以读得更好”等念头在学生的脑中闪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
  优秀学生的范读是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最好榜样。如我班熊佳慧同学在县组织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李丽同学在讲故事比赛中获得二等奖,这些学生朗读水平自然是数一数二的。我就为这些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如利用晨读时间,每天专门安排十五分钟,由这些“朗读高手”轮流展示课文的朗读,有时也请这些同学带领全班朗读。在优秀同学的带领下,全班有感情朗读的氛围更浓了,其他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也大大增强。当然“朗读高手”涉及的面可以广一些,除了这几个学生,班里其余优秀的学生都可以上,甚至是进步比较大的学生。此外,我还利用班队课开展美文朗读、经典朗诵、讲故事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这样一来,既是对优秀学生的鼓励,更能对其他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自己朗读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比平时更认真了,更专注了,读得也更好了。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功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其他文献
摘要:在开卷考试形式的影响下,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与学习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新教育观念、初中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和加强这一学科教育和深化改革的建议,让教师掌握一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祖国历史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历史教学 开卷考试 学生实际 历史教学理念 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期刊
小学科学学科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上好科学启蒙教育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科学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等包罗万象,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此,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小学生一生的学习生活。  学习科学課的过程,是从最初的教师演示实验发展到学生自己进行分组实验,经过形象思想、抽象思维,最后概括
期刊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又是难点之一。不少学生对作文存在着自卑、厌烦、畏难心理。怎样才能扭转学生“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作文”的局面呢?对此,笔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成效,现将自己的收获与体验呈现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用活语文教材,推进作文教学。  我们使用的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可谓是经典之作,我在
期刊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需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而言,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和兴趣当然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知识和能力目标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是整个目标结构中的基础元素,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目前,有不少教师不知道怎样有效地落实知识和能力目标,怎样将学生教会。现在本人就以俞伶俐老师《花钟》一课试谈一谈。  此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通过品句、赏析、朗读来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并通过仿写让学生
期刊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  那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呢?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模拟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
期刊
摘要: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就要转变教学观念,体现新的教学方式,把握教材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积极拓展课外资源,加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上来。  关键词:品德與社会教学 综合性生活性主动参与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宗旨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教师仅在课堂上传授教材中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使学生在
期刊
摘要:情感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样式,给学生尽情表达的,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情感创新评价       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期刊
摘要: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如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教学活动 感性兴趣       《语文
期刊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就是人才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创新,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笔者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与探索,与同行共勉。  一、异中求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说明文教学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贯彻创新教育的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