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籍装帧设计中文化内涵的体现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usz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书籍装帧设计是一门相对较新、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极强的专业。针对目前许多书籍装帧设计中片面重视技法表现,忽视文化底蕴,缺乏系统的设计理念与较完善的设计方法的现象,本文积极探索改革的经验,使书籍装帧设计在创新能力、文学修养和动手能力上都有所突破,从而改变书籍装帧设计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书籍装帧 装帧艺术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起源于英国,到德国包豪斯学院(Banhuas,1919-1933)才奠定了现代书籍装帧设计教育体系的基础。中国现代书籍设计艺术始于清末民初,“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在鲁迅先生的积极倡导下,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开创了一个新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观有了更高层次的标准,即在原来的书籍装帧基础上赋予了新的概念,也就是图书的视觉传递。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视觉文化居于主导的时代,如何创造出既能给人以思想启迪,又能给人以高雅艺术享受的设计,成为现代书籍艺术的基本理念。面对这一现象,有专家提出改“书籍装帧”为“书籍设计”不无道理。本文从构成书籍的形态、材料、制作等方面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为出发点,提出了书籍的整体和综合设计理念,现代书籍设计在设计观念和设计技法上都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加强书籍设计观念的认识及文化内涵的挖掘
  
  “装帧”一词来源于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由丰子恺先生从日本引入中国。“帧”为数量词,意思是把一帧一帧书纸装订起来,这符合当时简单的书籍生产工艺,而如今在含义上就显得狭窄和不全面了。“装帧”与“书籍设计”概念早在建国初期被设计教育家邱陵提出来,并将陈旧的观念转换、理清加以区别。长期以来,书籍被认为是平面的视觉载体,从而被局限在装帧的陈旧思维中。每当人们谈起装帧设计时,往往用封面设计取而代之。很少有结合书籍内容去全面认识书籍设计的,这种思维定势对于今天书籍设计艺术的发展,无疑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书籍设计是对书的整体设计,在充分发挥书籍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基础之上,达到一种由表及里的完美。设计者应该把书籍设计看作是一种立体的思维,注入时间概念的塑造三维空间的书籍“建筑”,设计时不仅要突出书籍本身的知识点,更要巧妙地运用其特有的艺术语言,为读者构筑丰富的审美空间,从书中得到全方位的感受和启迪。德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大师——霍尔戈·马蒂斯曾说:“好的设计作品,应该是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作品,这种作品能够给人启迪、给人视觉上心灵上美的享受,而不是靠文字注释”。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的书籍作品中,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又有多少呢?许多的设计作品带有明显的设计技术化倾向,忽视了书籍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只是停留在视觉图形的表面上,没有传达出该作品背后更深刻的内容。
  书籍设计是一项系统综合的工程,从选题阅读原稿到构思、草图、设计方案,再到最终的成品,一步步的走过来,都充分注入了设计的智慧和汗水。构思是在理解、吃透原稿内容的基础上,来勾画整本书的大致形态,也是把文字内容转化为视觉信息的构思阶段:首先找准书籍主题思想、精神特质,做出与其风格相对应的格调。到草图阶段用笔将心中的构思大致勾勒出来,把头脑中稍纵即逝的灵感记录下来,以便于下一步的整理、归纳,更有利于后续工作的进行,同时也有利于更充分发挥、展现创意。电脑的出现,以划时代的工作方式改变了一切,对平面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前的好多设计往往容易满足于电脑的方便快捷,在电脑里进行图像文字的平面拼凑,或者在书籍的版面里做一些简单的构成游戏,最后以平面的方式包出一本立体的书籍来。除此之外,摹仿抄袭之风甚嚣尘上,有些作品即使不用现成的图片,也是“参考”成分太重,完全不去从书籍本身的文化内涵去思考和设计。如上种种存在的不正确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应该及时纠正与摈弃,不然将会后患无穷。真正好的设计作品,应该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能够把信息传达清楚的设计,而不是仅具备外观形式而缺乏内涵的设计。
  
  二 书籍设计中多元化表现方法的训练
  
  书籍设计与市场关系十分紧密,已融进了市场意识的概念。设计时应培养独立的收集——调研——分析——思考——设计——解决——反思的能力。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及知识结构的培养,激发一些潜在的创造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现如今一些作品是在借用高科技电脑为设计手段来表达书籍内容的,在基本造型能力、专业创作能力的表现上明显较弱。书籍视觉传达是一门艺术,是通过特有的造型、图像、文字、色彩向读者传递书籍的科学知识信息,设计时必须根据社会审美意识和视觉心理,在设计手段上进行创新,赋予作品创新意味。而不是将图形、文字、色彩简单相加拼凑,要以开放的思维模式为基础,以多元化知识为框架,配以一定的技术技能,调配、幻化各种视觉元素和形象,借助于一定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意图,从而更好地实现书籍图形视觉传播信息的功能。通过一定的手法运用最新的材料、技术来表现书籍思想内涵,让时代的发展变化融入到书籍的视觉传达设计中,这就要求设计者具有深厚的知识和超前的审美意识以及富于智慧的原创力。计算机的普及及其功能的日益强大,使设计碰到了双重矛盾——设计似乎越来越简单,但又越来越难。越是容易做的事,越是不容易做好。由于有了电脑的代劳,人的大脑便懒于思考,甚至连设计的创意也懒得去做,一切依赖于电脑。但作为设计者应该记住,电脑只是工具,它永远代替不了作为设计主体的思维,也就是创意。当然,我们受时代观念、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的制约,根本无法实现书籍整体设计的全面参与。
  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到了多种学科。要想提高设计品味和风格,就应该注重自我潜能的发挥及创意能力和设计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设计才能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今天的书籍设计方方面面,从封面到内文版式,从外在造型到信息传达,从材质构造到工艺兑现,都是一系列书籍整体设计的创造性运作。假如在设计时忽视对材料、印刷、装订等方面的探求,同时在版面形式的组织上也有欠缺——要么版面设计过于花哨,脱离书籍内容本身的要求,要么版面之间相互脱节,担心设计不出好的效果,复制简化设计,使版面过于贫乏单调,单薄无味,缺少对书籍的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即使在书籍的造型设计上有所创意,却最终因为材料、印刷等问题而以失败告终,也是经常会遇到的情况。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书籍设计的艺术表现手段越来越多元化和时髦化,时尚性、个性、视觉冲击性以及电脑制作已成为主流。不仅结合好计算机等现代工具,更要不断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提高设计的潜在能力,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增强自己的美学和艺术理论知识,适时更新审美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合理的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的元素融入到现代的设计中。目前许多设计师在积极学习西方知识的同时,能够重新借鉴和发展民族性、地方性的文化传统,建立多元化的设计思想格局,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和思考。
  
  三 在尊重传统知识基础上发挥个性和创造性
  
  中国的设计文脉深厚、工艺精致、风格独特,有着特殊的文化与地域特色,具有一定鲜明地域特点和浓厚民族特色。它崇尚精神追求,造境外之境,崇尚沉厚,以有限含无限,其中很多图形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元素的象征。在现代书籍设计中,许多优秀作品都是与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完美结合的结果。作为设计师,要创造并设计出新的作品,就是要有创、有作、有设、有计,在设计中既延续文明古国的精髓文化,又充分考虑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准确地把握这些文化元素的深刻内涵,结合新时代对书籍设计的要求,加入时代的新理念,运用现代的设计元素进行设计,将传统纸媒介作为契入点,重新赋予它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
  要想将艺术与设计的结合过程完美地呈现给读者,一方面要立足于当前国内的设计环境,整合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要关注国际相关学科的发展,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创作经验,利用现代技术辅助,融合到设计和创作过程中,探索出既具现代性又具地域性的设计方法。比如现阶段概念书的设计,主要是作为大学院校的实验及探索的教学。因受到技术、成本等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概念书是手工制作,并只作为艺术品收藏和欣赏。“概念书”设计意味着对大家所熟悉的书籍形态进行大胆的创新,表达某种概念,保留住传统书籍的本质特征,充分体现内涵,创造出形意完美融合、独具个性特征的新形态书籍。作为书籍设计,既不能无视时尚但又不能盲目复制与追风。在设计时我们可以做一些纯文化性、形式感的探索,打破常规,在流行风中持守住自我个性而又特立独行,偏离经典。很多优秀的设计大师都喜欢在他们的设计中注入多元文化元素,很巧妙地从外界汲取灵感并结合本土文化来进行设计构思。比如国际知名平面设计家、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先生的设计,不只是单纯物理特性的在作书,更是视觉性地表现作家的灵魂与核心思想,把自己对东洋文化的理解,贴切地融入到作品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著名书籍设计家吕敬人先生的作品,也是建立在中国悠久伟大的文化传统和汉字想象力的基础知识之上,巧妙地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书籍设计中。吕先生作书时将一些新的元素,跟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总是能给我们带来震撼和刺激,呈现出的艺术既严谨又大胆。他们的设计之所以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的设计作品不仅具有非常浓郁的本国色彩,而且在与世界经济和文化的融合中,发扬了传统,保持了个性,在设计与经济之间产生了良性互动。
  老子有一个哲学观点“反者道之动”。意思是传统并不是固定的东西,而是经常会发生变化,有旧的东西才会有新的东西出现,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常常希望从传统里找到现代。我们不应该以过去和现在的概念进行时间的分割,他们有时是相连的,在追求完美上是相通的。在面对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全新的概念打造精品,即以书籍的审美与功能为出发点,在书籍的结构上大胆创新,打破传统造型,强调对已有的几何形态突破和发展,从已有的传统中读取想象力和智慧。正如杉浦先生所说,“为了前进一步,回首过去”至关重要。另外在书籍的艺术表现风格上,不要表现得过于急躁、浮浅,只是一味地学习西方新的形式美法则,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视而不见,殊不知缺乏民族文化内涵的设计是根本没有灵魂的设计。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不同的艺术文化,艺术是相通的。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些现代绘画作品的创作思想。把绘画艺术中的哲学思想,如儒、道、佛通过视觉元素表达出来,既发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丰富了视觉作品的设计内涵。
  
  四 结语
  中国现阶段的书籍设计发展现状与世界设计的发展趋势有类似的地方,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中国的书籍设计文化内涵的体现,一定能完成从装帧到书籍整体设计的时代过度,从而达到“道之动”的真正境界。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在这种变化中所包含的文化和经济背景,深刻地理解它们所包含的时代和文化气息,理解这些风格和流派产生的深层原因,引导思维方式向创意的方向发展。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就没有创作设计,好的创意设计不是技法、程序、手段所能代替的,它是设计者手指在接触键盘的一瞬间思想迸发出的火花,所以说创意是不可教的。做好设计的标准就是要注重对创造性、综合性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因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失去自身的优势。只有不断创新,拥有自己的特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设计方法,才能久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美]马特·马图斯:《设计趋势之上》,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
   [2] 肖勇、肖静:《书籍装帧》,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3] [日]日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07年版。
   [4] 吕敬人:《设计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5] 李薇:《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再设计》,《装饰》,2001年第5期。
  
   作者简介:陈洁,女,1974—,河南滑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工作单位: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原名刘国正,1926年生,北京市人。著名语文教育家、诗人、杂文家、兼工书法。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40余 Formerly known as Liu Guozheng, born in 1926, Beijing city. 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