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因文悟道,依道解文”,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每个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深深认识到,只要端正理念,明确目标,摆正主导与主体关系、讲和练的关系,加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推行语文素质教育肯定会大获成效的。
一、将教学目标从“知识”转向“能力”,理顺“知”与“能”的关系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把单纯的知识传授变成能力的培养,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知识和能力是人才成长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同时它们也有所区别,相互转化。当然,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不是有了知识就一定有能力;它在一个人的身上发展是不同步的,一个人有了较强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会不断获取更多的知识。
新时期的人才应该是敢想、敢说、敢做的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老停留在字、词、句、章、语、修、逻的知识传授上,而应该把目标定在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提高上。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要讲究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训练序列,要长计划、短安排,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把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每节课。
二、不要“讲风”太盛,真正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以前,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的毛病是“讲风”太盛。教师独占讲台唱独角戏,学生当听众,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总是在“讲”字上下工夫,讲风大盛既是“积弊”,也是“时弊”。改变讲风大盛的弊端,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起点。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要提高教学质量,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教师讲得再好,不过是外部条件,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著名语文教师钱梦龙曾经提出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深刻地阐明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明白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当然,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同样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但由于人的智力水平、活动能力、个人经历、家庭环境不同,必然会出现好、中、差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就必须抛弃那种注重“尖子”生、放弃后进生的教学模式,让优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好。
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在教学上让学生自由学习,课堂教学的随意性、随机性,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每节课时间也是固定的,学生的认知过程,即接受知识过程应该是经济的、有效的,因此,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门径的指引者。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点:①胸有全册、全局、全堂课,把握学生能力的训练序列;②从课文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确定每篇课文、每次作文、每堂课的活动要求、活动重点和方法,尽量减少学生的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以减轻学生的负担;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新”、“活”起来;④教师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疑难处给予指点,精微处给予启示,必要时传授新知识;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能使每类学生“开窍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给学生一辈子受用的东西,形成良好的素质。
三、教学形式从“讲授”转向“教练”,重新端正“讲”和“练”的关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讲”和“练”是两种基本的教学形式。知识的转化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训练,练就是运用知识、掌握技能技巧、最后获得综合能力的过程。寓教于“练”,寓教于“乐”,“听、说、读、写”十八般武艺是在“打斗”中得到检验的。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其实质应该是通过听、说、读、写的练习,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只要我们摆正了“讲”和“练”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就能迈出坚定的步伐,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就会逐渐形成。
四、努力学习,认真钻研,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历史的重任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认真钻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努力学习,就是要认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搞好各科知识的渗透,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这样才能高层建瓴,驾驭教材,驾驭课堂,驾驭学生。
认真钻研,就是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教学本身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必须有一种创新的精神,思想僵化,教学老套是不行的。对“优质课”、“教学评优课”,要虚心学习,积极参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不断分析、总结、创新。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有较好的文化水平,更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要树立终生成为语文教师的大志,积极投入到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研究中去,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笔者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深深认识到,只要端正理念,明确目标,摆正主导与主体关系、讲和练的关系,加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推行语文素质教育肯定会大获成效的。
一、将教学目标从“知识”转向“能力”,理顺“知”与“能”的关系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把单纯的知识传授变成能力的培养,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知识和能力是人才成长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同时它们也有所区别,相互转化。当然,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不是有了知识就一定有能力;它在一个人的身上发展是不同步的,一个人有了较强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会不断获取更多的知识。
新时期的人才应该是敢想、敢说、敢做的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老停留在字、词、句、章、语、修、逻的知识传授上,而应该把目标定在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提高上。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要讲究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训练序列,要长计划、短安排,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把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每节课。
二、不要“讲风”太盛,真正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以前,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的毛病是“讲风”太盛。教师独占讲台唱独角戏,学生当听众,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总是在“讲”字上下工夫,讲风大盛既是“积弊”,也是“时弊”。改变讲风大盛的弊端,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起点。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要提高教学质量,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教师讲得再好,不过是外部条件,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著名语文教师钱梦龙曾经提出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深刻地阐明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明白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当然,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同样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但由于人的智力水平、活动能力、个人经历、家庭环境不同,必然会出现好、中、差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就必须抛弃那种注重“尖子”生、放弃后进生的教学模式,让优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好。
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在教学上让学生自由学习,课堂教学的随意性、随机性,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每节课时间也是固定的,学生的认知过程,即接受知识过程应该是经济的、有效的,因此,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门径的指引者。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点:①胸有全册、全局、全堂课,把握学生能力的训练序列;②从课文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确定每篇课文、每次作文、每堂课的活动要求、活动重点和方法,尽量减少学生的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以减轻学生的负担;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新”、“活”起来;④教师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疑难处给予指点,精微处给予启示,必要时传授新知识;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能使每类学生“开窍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给学生一辈子受用的东西,形成良好的素质。
三、教学形式从“讲授”转向“教练”,重新端正“讲”和“练”的关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讲”和“练”是两种基本的教学形式。知识的转化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训练,练就是运用知识、掌握技能技巧、最后获得综合能力的过程。寓教于“练”,寓教于“乐”,“听、说、读、写”十八般武艺是在“打斗”中得到检验的。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其实质应该是通过听、说、读、写的练习,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只要我们摆正了“讲”和“练”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就能迈出坚定的步伐,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就会逐渐形成。
四、努力学习,认真钻研,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历史的重任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认真钻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努力学习,就是要认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搞好各科知识的渗透,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这样才能高层建瓴,驾驭教材,驾驭课堂,驾驭学生。
认真钻研,就是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教学本身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必须有一种创新的精神,思想僵化,教学老套是不行的。对“优质课”、“教学评优课”,要虚心学习,积极参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不断分析、总结、创新。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有较好的文化水平,更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要树立终生成为语文教师的大志,积极投入到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研究中去,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