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努力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kloop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因文悟道,依道解文”,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每个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深深认识到,只要端正理念,明确目标,摆正主导与主体关系、讲和练的关系,加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推行语文素质教育肯定会大获成效的。
  一、将教学目标从“知识”转向“能力”,理顺“知”与“能”的关系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把单纯的知识传授变成能力的培养,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知识和能力是人才成长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同时它们也有所区别,相互转化。当然,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不是有了知识就一定有能力;它在一个人的身上发展是不同步的,一个人有了较强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会不断获取更多的知识。
  新时期的人才应该是敢想、敢说、敢做的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老停留在字、词、句、章、语、修、逻的知识传授上,而应该把目标定在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提高上。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要讲究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训练序列,要长计划、短安排,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把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每节课。
  二、不要“讲风”太盛,真正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以前,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的毛病是“讲风”太盛。教师独占讲台唱独角戏,学生当听众,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总是在“讲”字上下工夫,讲风大盛既是“积弊”,也是“时弊”。改变讲风大盛的弊端,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起点。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要提高教学质量,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教师讲得再好,不过是外部条件,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著名语文教师钱梦龙曾经提出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深刻地阐明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明白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当然,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同样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但由于人的智力水平、活动能力、个人经历、家庭环境不同,必然会出现好、中、差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就必须抛弃那种注重“尖子”生、放弃后进生的教学模式,让优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好。
  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在教学上让学生自由学习,课堂教学的随意性、随机性,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每节课时间也是固定的,学生的认知过程,即接受知识过程应该是经济的、有效的,因此,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门径的指引者。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点:①胸有全册、全局、全堂课,把握学生能力的训练序列;②从课文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确定每篇课文、每次作文、每堂课的活动要求、活动重点和方法,尽量减少学生的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以减轻学生的负担;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新”、“活”起来;④教师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疑难处给予指点,精微处给予启示,必要时传授新知识;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能使每类学生“开窍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给学生一辈子受用的东西,形成良好的素质。
  三、教学形式从“讲授”转向“教练”,重新端正“讲”和“练”的关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讲”和“练”是两种基本的教学形式。知识的转化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训练,练就是运用知识、掌握技能技巧、最后获得综合能力的过程。寓教于“练”,寓教于“乐”,“听、说、读、写”十八般武艺是在“打斗”中得到检验的。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其实质应该是通过听、说、读、写的练习,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只要我们摆正了“讲”和“练”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就能迈出坚定的步伐,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就会逐渐形成。
  四、努力学习,认真钻研,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历史的重任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认真钻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努力学习,就是要认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搞好各科知识的渗透,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这样才能高层建瓴,驾驭教材,驾驭课堂,驾驭学生。
  认真钻研,就是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教学本身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必须有一种创新的精神,思想僵化,教学老套是不行的。对“优质课”、“教学评优课”,要虚心学习,积极参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不断分析、总结、创新。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有较好的文化水平,更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要树立终生成为语文教师的大志,积极投入到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研究中去,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其他文献
“语文味儿”是什么?“语文味儿”并不是摸不着、看不见、非常玄乎的东西。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是说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要让学生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达到语文素养的形成,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现在的语文应该舍去花哨与浮躁,向“语文味儿”更浓处漫溯。  一、多点有效朗读,少点“高调”人文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
期刊
摘 要:当新课程改革日益蓬勃开展起来的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教学改革的受益者,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在不知不觉中从主体变为主导,从演员变为导演和编剧,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课堂更加生动活跃,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更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一种坦诚的交流,一种平等的交流,一种“心”的交流。交流贴近了学生,交流使学生愉悦,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插上快乐的翅膀。  关键词:交流 语文教
期刊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我已经在讲台上耕耘了多年,回首教学的历程,喜忧参半。因为这些年,伴随着我教学的刚好是全国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于新课改我是陌生的。因此,我不得不在迷茫中摸索,在摸索的过程中,有成绩亦有困惑。于是提笔把自己这几年就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方面的一点心得拿出来与各位同行切磋。  探究性学习,是创新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一次全新的革命。探究性教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间情感流动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积极的情感,唤起孩子对文本的兴趣,点燃智慧的火把,扬起自信的风帆,让其心灵荡起情感的涟漪,让其心灵在师生情感碰撞的波涛中自由舞蹈,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师者“传情”,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  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进行德育渗透。通过课堂教学,把文明礼仪、良好习惯、社会美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志培养渗透其中,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得到德育的熏陶,从而更好地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英语教学 德育 渗透    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我们长期的、一贯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良好习惯、社会美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志培养的德育内容的渗透,是
期刊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盛名的散文家。在其散文作品中,《背影》、《春》、《荷塘月色》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绿》被节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并对学生的阅读、写作影响重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对朱自清散文特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朱自清的散文,让我们的学生更有收益。下面结合《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等文章,就“情真意浓、精美缜密、清秀纯朴”三个角度,对朱自清
期刊
菊花,因其在深秋不畏秋寒开放,深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喜欢,多有诗人加以赞美。菊花,它既不娇艳也不华贵,但它非凡的气质,傲然的姿态吸引着每个人。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高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今天,我就从浩如烟海的“菊花诗”中撷取六朵小小的浪花,与大家一同赏析,来感受千载而来的悠然菊花香。  一、隐逸之菊  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二十九岁那年,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此后十多年里,陶渊明
期刊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这都是古人关于读书的成功经验,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我觉得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纭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发现·创新”的表述是:“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知道习作兴趣的激发有助于学生的习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并不能尽如人意,结果学生仍然写不出令人满意的作文来,为什么呢?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对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的认识不深刻、不到位  习作兴趣既是习作教学的起点,也是习作教学的立足点;既是习作教学的前提,也是习作教学的重点。要深刻理解课标中关于“乐写”深藏的内涵,它不再是一种一般性的教学要求,而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