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事件
2月8日,重庆市铜梁县原县委书记马平和他的妻子,共同站在重庆市第一中级法院的法庭上,接受判决:马平受贿223万余元,判处有期徒刑13年;其妻沈建萍共同受贿205万余元,判处有期徒刑5年。4月中旬,北京市检察院举办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展览,其中首次展出了“贪内助”内容。
作为因实施职务犯罪而身陷囹圄的那些罪犯的妻子,甚或作为参与共同犯罪的罪犯,她们被媒体称为“贪内助”。事实上这种归因式的称呼是不准确的。在彼此人身独立的现代社会,有完整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家庭中的“内助”是否贪婪,并不是一个成年人执意走向职务犯罪道路的内因。夫妻之间的互相影响很多时候只能以互为因果来概括。对那些为夫妻共同的选择而付出代价的妻子们,可以想象,在少女时代,她们都曾经对婚姻生活和个人生活有过近乎完美的期待。她们何曾想到,悲剧的结局就静静地等候在那里。在扭曲的内心生活、扭曲的婚姻关系和扭曲的社会氛围的复杂互动中,她们倘若没有强大而清醒的精神力量,又怎会成功地摆脱那径直冲向悲剧结局的巨大惯性?
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既然被称作“贪内助”,她们在家庭当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她们是否爱她们的丈夫?那则著名的童话可作为分析的原型:一个渔夫和他的妻子住在小窝棚里。他偶然地救了一条小金鱼,小金鱼为报答救命之恩,答应要满足渔夫的三个愿望。渔夫那贪婪的妻子听说后,再三逼着渔夫向小金鱼索要,从大房子到宫殿到当女皇,甚至要小金鱼来服侍她……最后,渔夫的妻子又回到了那个破旧的小窝棚里。仅就童话而论,渔夫的妻子并不爱她的丈夫。爱是服务而非占有,爱是自由而非控制。渔夫不得不再三服从于她的荒唐要求,是因为他们的家庭中存在着一种严厉的控制关系。倘若男人贪腐行径的根源仅仅在于服从于女人的贪婪,在家庭当中这种控制关系又是怎样形成的?渔夫的妻子对她的丈夫从来都是不满意的,她的丈夫是她满足自身对生活的种种欲求的工具。当家庭生活的艰难与沉重粉碎了少女时代的梦想,透过建立一种控制关系来缓解焦虑并释放压力,的确是一种来自人性阴影地带的强烈诱惑。只是,这也同时意味着以物化对方的方式放弃了人性化的婚姻关系。
正如荣格所说,“婚姻一直就是一项灵魂事务。”完全被人格阴影所控制的女人进一步释放着她的贪婪。灵魂焦渴的女人更容易为金钱而疯狂。在分析心理学看来,贪婪的女人内在缺少安全感。无度敛财和控制对方都是因为失落的安全感。在扭曲的两性关系中,双方都在“处理童年未解决的问题”,心理学家麦基卓在《懂得爱》中如是说。20世纪艰难多劫的苦难史伴随着几代人的顽强成长,同时也成为几代人终生背负、无可逃避的精神重担。对于那些国家公务员的妻子来说,童年时代所匮乏的安全感,由于没有理性的自我分析和专业的情绪疏导,就十分容易转而透过敛财与控制的方式来寻求虚幻的补偿。可是,物件和“当作物件的人”都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确保我们的存在感,祛除我们自身对寂灭的恐惧”(英国心理学家多罗茜露语)。大房子、宫殿和女皇的地位都不能解决来自灵魂深处的不安。
渔夫的妻子面临的是内心的价值问题。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更关心的是,作为国家公务员的妻子,当不安之感涌现在个人生活和婚姻生活中,她们需要面对的人生功课是什么?她们不能够仅仅作为“内助”而存在,她们需要回归内在,发展自身。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说:“人主之有奄宦,奴婢也;其有廷臣,师友也。所求乎奴婢者使令,所求乎师友者道德。”方今之世,妻子并不是“奴婢”,在健康的婚姻关系中,她甚至应当是“师友”。在精神上,她应当是独立的,拥有健康的内心生活和稳定的精神轨迹,她内心的平安不需要建筑在服从他人或者控制他人的基础上。她应当有能力建构超乎于“使令”之上的“道德”生活。
今天我们在媒体上常常听到: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严格管束亲属。问题是,在彼此人身独立的家庭关系中,这种“严格管束”有何法律基础与操作可能?能够使双方获得充分的启示和成长的只有真实的爱与尊重。德国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认为,爱要“遵守伟大的整体中的隐藏的法则”。“付出和接受”必然“保持平衡”。倘若置身于扭曲的社会氛围之中,她们将面对什么?对“伟大的整体”的无知,对“隐藏的法则”的否定,对天道平衡力量的遗忘……都已形成巨大的心理惯性,无度的、无序的、无代价的“接受”似乎成为时尚。摆脱社会氛围的左右是艰难的,它需要对创造健康的爱与健康的家庭关系提出更严格的要求。然而,对于贪婪而言,身陷囹圄并不是唯一的悲剧结局,“整体”还可能有更多地以“寂灭”平衡贪婪的方式(譬如由心理失衡引发的心身疾病等)。在“隐藏的法则”面前,她们愿意尝试改变吗?■
编辑:卢劲杉
2月8日,重庆市铜梁县原县委书记马平和他的妻子,共同站在重庆市第一中级法院的法庭上,接受判决:马平受贿223万余元,判处有期徒刑13年;其妻沈建萍共同受贿205万余元,判处有期徒刑5年。4月中旬,北京市检察院举办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展览,其中首次展出了“贪内助”内容。
作为因实施职务犯罪而身陷囹圄的那些罪犯的妻子,甚或作为参与共同犯罪的罪犯,她们被媒体称为“贪内助”。事实上这种归因式的称呼是不准确的。在彼此人身独立的现代社会,有完整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家庭中的“内助”是否贪婪,并不是一个成年人执意走向职务犯罪道路的内因。夫妻之间的互相影响很多时候只能以互为因果来概括。对那些为夫妻共同的选择而付出代价的妻子们,可以想象,在少女时代,她们都曾经对婚姻生活和个人生活有过近乎完美的期待。她们何曾想到,悲剧的结局就静静地等候在那里。在扭曲的内心生活、扭曲的婚姻关系和扭曲的社会氛围的复杂互动中,她们倘若没有强大而清醒的精神力量,又怎会成功地摆脱那径直冲向悲剧结局的巨大惯性?
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既然被称作“贪内助”,她们在家庭当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她们是否爱她们的丈夫?那则著名的童话可作为分析的原型:一个渔夫和他的妻子住在小窝棚里。他偶然地救了一条小金鱼,小金鱼为报答救命之恩,答应要满足渔夫的三个愿望。渔夫那贪婪的妻子听说后,再三逼着渔夫向小金鱼索要,从大房子到宫殿到当女皇,甚至要小金鱼来服侍她……最后,渔夫的妻子又回到了那个破旧的小窝棚里。仅就童话而论,渔夫的妻子并不爱她的丈夫。爱是服务而非占有,爱是自由而非控制。渔夫不得不再三服从于她的荒唐要求,是因为他们的家庭中存在着一种严厉的控制关系。倘若男人贪腐行径的根源仅仅在于服从于女人的贪婪,在家庭当中这种控制关系又是怎样形成的?渔夫的妻子对她的丈夫从来都是不满意的,她的丈夫是她满足自身对生活的种种欲求的工具。当家庭生活的艰难与沉重粉碎了少女时代的梦想,透过建立一种控制关系来缓解焦虑并释放压力,的确是一种来自人性阴影地带的强烈诱惑。只是,这也同时意味着以物化对方的方式放弃了人性化的婚姻关系。
正如荣格所说,“婚姻一直就是一项灵魂事务。”完全被人格阴影所控制的女人进一步释放着她的贪婪。灵魂焦渴的女人更容易为金钱而疯狂。在分析心理学看来,贪婪的女人内在缺少安全感。无度敛财和控制对方都是因为失落的安全感。在扭曲的两性关系中,双方都在“处理童年未解决的问题”,心理学家麦基卓在《懂得爱》中如是说。20世纪艰难多劫的苦难史伴随着几代人的顽强成长,同时也成为几代人终生背负、无可逃避的精神重担。对于那些国家公务员的妻子来说,童年时代所匮乏的安全感,由于没有理性的自我分析和专业的情绪疏导,就十分容易转而透过敛财与控制的方式来寻求虚幻的补偿。可是,物件和“当作物件的人”都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确保我们的存在感,祛除我们自身对寂灭的恐惧”(英国心理学家多罗茜露语)。大房子、宫殿和女皇的地位都不能解决来自灵魂深处的不安。
渔夫的妻子面临的是内心的价值问题。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更关心的是,作为国家公务员的妻子,当不安之感涌现在个人生活和婚姻生活中,她们需要面对的人生功课是什么?她们不能够仅仅作为“内助”而存在,她们需要回归内在,发展自身。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说:“人主之有奄宦,奴婢也;其有廷臣,师友也。所求乎奴婢者使令,所求乎师友者道德。”方今之世,妻子并不是“奴婢”,在健康的婚姻关系中,她甚至应当是“师友”。在精神上,她应当是独立的,拥有健康的内心生活和稳定的精神轨迹,她内心的平安不需要建筑在服从他人或者控制他人的基础上。她应当有能力建构超乎于“使令”之上的“道德”生活。
今天我们在媒体上常常听到: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严格管束亲属。问题是,在彼此人身独立的家庭关系中,这种“严格管束”有何法律基础与操作可能?能够使双方获得充分的启示和成长的只有真实的爱与尊重。德国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认为,爱要“遵守伟大的整体中的隐藏的法则”。“付出和接受”必然“保持平衡”。倘若置身于扭曲的社会氛围之中,她们将面对什么?对“伟大的整体”的无知,对“隐藏的法则”的否定,对天道平衡力量的遗忘……都已形成巨大的心理惯性,无度的、无序的、无代价的“接受”似乎成为时尚。摆脱社会氛围的左右是艰难的,它需要对创造健康的爱与健康的家庭关系提出更严格的要求。然而,对于贪婪而言,身陷囹圄并不是唯一的悲剧结局,“整体”还可能有更多地以“寂灭”平衡贪婪的方式(譬如由心理失衡引发的心身疾病等)。在“隐藏的法则”面前,她们愿意尝试改变吗?■
编辑:卢劲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