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海林地区野生榛蘑生长环境、气候状况、土壤特性进行了调查,对其生长情况及其与生长环境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温湿度和降雨量是影响野生榛蘑菌丝、子实体生长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野生榛蘑;生长环境;调查;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S6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36-12877-02
AbstractThe growing environment,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of wild Armillariella mellea in Hailin region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rowth and environment was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rainfall were the main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growth of mycelium and fruiting body of wild Armillariella mellea.
Key wordsWild Armillariella mellea; Growing environment; Investigation; Correlation
榛蘑学名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属菌物界、担子菌门、伞菌纲、伞菌亚纲、伞菌目、膨瑚菌科[1],在世界各大洲的温带地区均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榛蘑随东北名菜“小鸡炖蘑菇”而闻名。
榛蘑是一种夏、秋季发生,能兼性寄生于多种木本、草本植物的著名药食兼用菌,多丛生于老树或死树的基部,也能寄生于活树上,在灌木丛和草地上也可大量生长,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深受人们欢迎的东北野生菌之一,富含大量钙、磷、铁等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是一般蔬菜的十几倍,被一些发达国家列为一类食品。
榛蘑滑嫩爽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榛蘑呈伞形,淡土黄色,老后棕褐色。7~9月榛蘑生长在针阔叶树树干基部、伐根、倒木及埋在土中的枝条上,一般多生在浅山区的榛柴岗上,故而得名“榛蘑”。笔者对黑龙江省海林市气候及野生榛蘑生长规律进行了连续3年的调查。
1自然概况
1.1地理位置
海林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N 44°2′~45°38′,E 123°3′~129°57′。该市东接壤牡丹江市林口县,南毗邻宁安市,西靠尚志市,北连方正县,西南一隅与吉林省交界。交通便捷,201、301国道和滨绥、图佳铁路穿越全境,距国际空港牡丹江民航机场20 km,周边有3个国家一类对俄口岸。境内有3个森工林业局和2个国营农场。
1.2山脉
海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东坡,东北至大锅盔山。地处山区和丘陵浅山区,地势呈梯形,西高东低。海拔大多在180~800 m之间,平均海拔400~500 m,可分为山区、丘陵区和冲击平原区3种地貌类型。
1.3水文
全境属牡丹江水系,南部9个乡镇地处牡丹江支流海浪河流域,北部3个乡镇地处牡丹江干流及其支流头道河、二道河、三道河子流域。
1.4土壤
海林地区的森林土壤种类主要为森林暗棕壤、白浆土,占70%以上,主要分布在山地。
1.5气候
该地区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夏季降水集中,气候温热、湿润。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的过渡季节,天气多变。春季多大风,降水少,易发生干旱。秋季气温下降快,常有霜冻发生。由于境内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加之受植被、纬度的影响,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各项气候要素分布不均,局部山区的地方性小气候极为明显。年平均气温1.9~3.6 ℃,年无霜期85~130 d,年降水量450~1 000 mm,年日照时数2 300~2 600 h。全年四季变化明显。
1.6植被
海林市是一座资源富集的城市,素有“中国雪乡”和“林海雪原”之美誉。林木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13%,活立木蓄积量6 000万m3,山产品资源富集,盛产蕨菜、薇菜、刺嫩芽、松籽、榛子等100多种林特产品,有人参、黄芪、刺五加等200多种中草药材。
3.2植被
榛蘑菌丝分解木材的能力很强,不论是云杉、冷杉、雪松等针叶树或柞、柳、桦、榆等阔叶树,还是枯木、倒木或活树根部都能生长良好,也可在枯枝落叶形成的腐殖质层中生长。据报道,蜜环菌可生长在 200 种左右的乔木树上,特别是一些阔叶树。它既能在死树上营腐生生活,又能寄生在活的树根上而引起森林病害[2],是一种分布广、适应性强、寄主多的兼性寄生真菌。笔者在柞树、桦树枯木上以及次生林下的枯枝落叶形成的腐殖质层采集到榛蘑样品。
3.3土壤
榛蘑的菌索多生长在山坡混交林或灌木丛的烂树桩、朽木、枯枝落叶及有机质丰富、团粒结构良好的土壤里,特别是在湿润的地方菌索生长旺盛。如果土壤干燥,则抑制菌丝生长,菌索侵染能力弱;在有积水或土壤板结、透气性不良的地方,都少有榛蘑发生。
3.4光照和氧气
榛蘑菌丝体、菌索的生长不需要光线。榛蘑子实体的发生和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菌丝、菌索及子实体的生长发育都需要新鲜的空气,在树根、树桩表面氧气充足的地方生长的菌索较多,而在通气不良的地方很少形成菌索。
3.5气候
由表1可知,3年以来土壤解冻都在4月初,2012年晚7 d,植物萌动生长在4月中下旬到5月初,2012年土壤解冻虽然晚了,但是气温回升快速,植物萌动生长比其他2年反而早些。秋季初霜基本上是出现在10月上旬。
由表2、3可知,3年的极端气温及温差强度只是略有差异,比较显著的变化是2014年5月最高气温比往年同期要高,而最低气温比往年同期要低,全月气温极其不稳定,温差反而相对往年较小;2013年7月温差较大,刺激菌丝扭结成菌索;9月中下旬气温下降低于15 ℃,野生榛蘑的生长发育温度不足。
由表4可知,每年7~8月是雨季,降水较集中,2012年9月期间13 d降水,其中中到大雨4 d;2013年7月期间17 d降水,其中中到大雨7 d;2013年8月期间21 d降水,其中中到大雨4 d。2013年7~8月降水时间比较长,空气相对湿度较高,菌索形成大量原基,8月中旬至9月中旬温度、湿度适宜,榛蘑大量发生。
在一般情况下,每年7~9月是榛蘑集中发生时期,夏季榛蘑出现少量单生,经过雨季立秋后湿度和温度变得更加适宜,自8月中下旬开始榛蘑成片出现,有连续20~30 d左右的丰产期。每年5~6月份温度适宜促进榛蘑菌丝体恢复和生长发育,经过7月温差刺激,形成大量的菌索,适宜的温度、恰如其分的温差、适宜的降水量是秋季野生榛蘑发生和生长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年来,林志彬,陈国良,等.中国食药用菌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991.
[2] 杨淑云,林远崇,羿红,等.珍稀食药用菌——蜜环菌的开发与应用[J].生物学杂志,2003(3):52-54.
关键词野生榛蘑;生长环境;调查;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S6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36-12877-02
AbstractThe growing environment,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of wild Armillariella mellea in Hailin region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rowth and environment was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rainfall were the main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growth of mycelium and fruiting body of wild Armillariella mellea.
Key wordsWild Armillariella mellea; Growing environment; Investigation; Correlation
榛蘑学名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属菌物界、担子菌门、伞菌纲、伞菌亚纲、伞菌目、膨瑚菌科[1],在世界各大洲的温带地区均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榛蘑随东北名菜“小鸡炖蘑菇”而闻名。
榛蘑是一种夏、秋季发生,能兼性寄生于多种木本、草本植物的著名药食兼用菌,多丛生于老树或死树的基部,也能寄生于活树上,在灌木丛和草地上也可大量生长,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深受人们欢迎的东北野生菌之一,富含大量钙、磷、铁等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是一般蔬菜的十几倍,被一些发达国家列为一类食品。
榛蘑滑嫩爽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榛蘑呈伞形,淡土黄色,老后棕褐色。7~9月榛蘑生长在针阔叶树树干基部、伐根、倒木及埋在土中的枝条上,一般多生在浅山区的榛柴岗上,故而得名“榛蘑”。笔者对黑龙江省海林市气候及野生榛蘑生长规律进行了连续3年的调查。
1自然概况
1.1地理位置
海林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N 44°2′~45°38′,E 123°3′~129°57′。该市东接壤牡丹江市林口县,南毗邻宁安市,西靠尚志市,北连方正县,西南一隅与吉林省交界。交通便捷,201、301国道和滨绥、图佳铁路穿越全境,距国际空港牡丹江民航机场20 km,周边有3个国家一类对俄口岸。境内有3个森工林业局和2个国营农场。
1.2山脉
海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东坡,东北至大锅盔山。地处山区和丘陵浅山区,地势呈梯形,西高东低。海拔大多在180~800 m之间,平均海拔400~500 m,可分为山区、丘陵区和冲击平原区3种地貌类型。
1.3水文
全境属牡丹江水系,南部9个乡镇地处牡丹江支流海浪河流域,北部3个乡镇地处牡丹江干流及其支流头道河、二道河、三道河子流域。
1.4土壤
海林地区的森林土壤种类主要为森林暗棕壤、白浆土,占70%以上,主要分布在山地。
1.5气候
该地区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夏季降水集中,气候温热、湿润。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的过渡季节,天气多变。春季多大风,降水少,易发生干旱。秋季气温下降快,常有霜冻发生。由于境内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加之受植被、纬度的影响,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各项气候要素分布不均,局部山区的地方性小气候极为明显。年平均气温1.9~3.6 ℃,年无霜期85~130 d,年降水量450~1 000 mm,年日照时数2 300~2 600 h。全年四季变化明显。
1.6植被
海林市是一座资源富集的城市,素有“中国雪乡”和“林海雪原”之美誉。林木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13%,活立木蓄积量6 000万m3,山产品资源富集,盛产蕨菜、薇菜、刺嫩芽、松籽、榛子等100多种林特产品,有人参、黄芪、刺五加等200多种中草药材。
3.2植被
榛蘑菌丝分解木材的能力很强,不论是云杉、冷杉、雪松等针叶树或柞、柳、桦、榆等阔叶树,还是枯木、倒木或活树根部都能生长良好,也可在枯枝落叶形成的腐殖质层中生长。据报道,蜜环菌可生长在 200 种左右的乔木树上,特别是一些阔叶树。它既能在死树上营腐生生活,又能寄生在活的树根上而引起森林病害[2],是一种分布广、适应性强、寄主多的兼性寄生真菌。笔者在柞树、桦树枯木上以及次生林下的枯枝落叶形成的腐殖质层采集到榛蘑样品。
3.3土壤
榛蘑的菌索多生长在山坡混交林或灌木丛的烂树桩、朽木、枯枝落叶及有机质丰富、团粒结构良好的土壤里,特别是在湿润的地方菌索生长旺盛。如果土壤干燥,则抑制菌丝生长,菌索侵染能力弱;在有积水或土壤板结、透气性不良的地方,都少有榛蘑发生。
3.4光照和氧气
榛蘑菌丝体、菌索的生长不需要光线。榛蘑子实体的发生和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菌丝、菌索及子实体的生长发育都需要新鲜的空气,在树根、树桩表面氧气充足的地方生长的菌索较多,而在通气不良的地方很少形成菌索。
3.5气候
由表1可知,3年以来土壤解冻都在4月初,2012年晚7 d,植物萌动生长在4月中下旬到5月初,2012年土壤解冻虽然晚了,但是气温回升快速,植物萌动生长比其他2年反而早些。秋季初霜基本上是出现在10月上旬。
由表2、3可知,3年的极端气温及温差强度只是略有差异,比较显著的变化是2014年5月最高气温比往年同期要高,而最低气温比往年同期要低,全月气温极其不稳定,温差反而相对往年较小;2013年7月温差较大,刺激菌丝扭结成菌索;9月中下旬气温下降低于15 ℃,野生榛蘑的生长发育温度不足。
由表4可知,每年7~8月是雨季,降水较集中,2012年9月期间13 d降水,其中中到大雨4 d;2013年7月期间17 d降水,其中中到大雨7 d;2013年8月期间21 d降水,其中中到大雨4 d。2013年7~8月降水时间比较长,空气相对湿度较高,菌索形成大量原基,8月中旬至9月中旬温度、湿度适宜,榛蘑大量发生。
在一般情况下,每年7~9月是榛蘑集中发生时期,夏季榛蘑出现少量单生,经过雨季立秋后湿度和温度变得更加适宜,自8月中下旬开始榛蘑成片出现,有连续20~30 d左右的丰产期。每年5~6月份温度适宜促进榛蘑菌丝体恢复和生长发育,经过7月温差刺激,形成大量的菌索,适宜的温度、恰如其分的温差、适宜的降水量是秋季野生榛蘑发生和生长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年来,林志彬,陈国良,等.中国食药用菌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991.
[2] 杨淑云,林远崇,羿红,等.珍稀食药用菌——蜜环菌的开发与应用[J].生物学杂志,2003(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