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直接取消二批的恶果
在广东粤北地区,有一个快速消费品的知名厂家,当地的区域主管遇到了一个难题:区域市场价格穿底。他把问题归于二批杀价,于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取消二批,直接由一批供应终端。
这个大胆的决定,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他有很多资源没法整合到一起。
果然,刚开始的时候,当地的一批非常高兴,因为跳开中间环节,直做零售终端,看上去利润要增加了,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一个月跑下来,他的送货成本飚升,利润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样高,所以远一点的地方他根本就不送了。
另外,餐饮终端都习惯压供应商一钱。以前,这个压账压力都由众多的二批扛着,现在这个资金压力集中到一批身上,他哪受得了?明哲保身,一批能做的就是拒绝那些看不太准的客户,尽可能收现金,很多生意因此就推掉了。
而被厂家砍掉的二批也要生存,所以他们只能从外地窜货回来销售;而那些窜不回货的二批,则转而销售其他产品和品牌了——本来就是一个带货产品,卖不卖两可嘛!如此一来,这个销售区域实际上是更加混乱了。
坚持了几个月,除了这个市场乱成一团之外,厂家一无所获。
因此,对于那些已经冲开了网络的厂家而言,用直接砍的方法减少渠道上的网点是不现实的,必然遭遇渠道的反弹。因此只能采取正面的方式,把现有的优秀渠道升级为特约经销商体系,逐渐淘汰那些不合格的经销商,逐渐减少盲目形成的网点数量,才能恢复稳定渠道的利润。
一批转型
这个特约经销商体系,首先要求优秀一批转型为战略一批:从品牌经销商到品种经销商。厂家的渠道管理则由区域划分转变为货源控制。
大品牌厂家往往有多个品牌,而每个品牌下又有多个品种,可以多达400~50O个。原来厂家在发展经销商的时候,往往是按照区域划分其销售区域,但一旦区域划分不好或管理不善,一批环节就会出现斗价。
现在则把不同的品牌和品种交给同一个区域里的不同经销商去运作,经销商之间的货源各不相同,价格也就无从斗起。而经销商为了保证自己所经销产品的惟一性,一般不会在经销商这个层面上相互换货。
特约二批,特殊管理
厂家、战略一批和特约二批之间签订三角合同,特约二批必须从指定战略一批处进货,厂家根据二批的提货量直接给二批返利。战略一批则转型为分销服务商,负责管理区域内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如投放产品的品种数量,维护价格体系等,防止二批乱价,对市场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管理和服务工作。如果战略一批管理得好,将得到厂家的管理费奖励;如果管理不好,则要扣罚其联盟基金(见表1)。
另外,为鼓励一批主动向那些不上门提货的二批送货,厂家将根据二批的签字,承担一批给二批的物流费用。
在这个体系中,厂家多出了三项费用:1.特约二批的返利;2.给一批的管理费;3.一批给二批的物流费。这三项是流通环节级差利润的转换形式,不应看作是额外的费用。它们产生的效果是稳定了渠道各环节的利润,促进销售,更重要的是节省了促销费用——在以前二批砸价的状态下,二批不积极推动销售,为了刺激它们,厂家不得不投入相当的促销费用和广告费用,出台花样百出的促销政策,在二批和消费者两个环节推拉销售。而如果价格管理不好,厂家投放的促销依然会成为二批斗价的资源,最后便宜的是消费者。现在,把促销费用转为管理费用,支出并不会有多少改变,但效果却有云泥之判。
对厂家来说,为了保证更高的零售覆盖率,当然希望把尽可能多的二批都拉入特约体系。但这只是一个理想。一般来说能有30%的二批加入特约体系。
加入体系的二批的砸价冲动当然不会消失,因为他们依然在同一个区域内争夺零售客户。当某个二批发现原来的零售客户不来进货的时候,他能从零售客户那里打听到到底是谁用低价抢了客户,然后通报给负有管理责任的一批,对那个乱价的二批进行处罚。如果他打听不到,他也可以通过查产品的货号编码来发现其货源,从而启动处罚机制。
在建立特约经销商体系之后,企业就区分出了有效二批和无效二批。没进入体系的二批一样能拿到货,但价格要比体系内的二批要高。体系内的二批能拿到厂家的激励,积极主动地去推动销售,而体系外的二批就只是自然销售,拾遗补缺。
特约经销商体系内的一批、二批实际上享受着优惠待遇,那么他们是否会把这种优惠打入价格进而向非优惠地区窜货呢?确实会,所以就需要企业防止窜货的方法比较到位(见表2)。
在广东粤北地区,有一个快速消费品的知名厂家,当地的区域主管遇到了一个难题:区域市场价格穿底。他把问题归于二批杀价,于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取消二批,直接由一批供应终端。
这个大胆的决定,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他有很多资源没法整合到一起。
果然,刚开始的时候,当地的一批非常高兴,因为跳开中间环节,直做零售终端,看上去利润要增加了,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一个月跑下来,他的送货成本飚升,利润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样高,所以远一点的地方他根本就不送了。
另外,餐饮终端都习惯压供应商一钱。以前,这个压账压力都由众多的二批扛着,现在这个资金压力集中到一批身上,他哪受得了?明哲保身,一批能做的就是拒绝那些看不太准的客户,尽可能收现金,很多生意因此就推掉了。
而被厂家砍掉的二批也要生存,所以他们只能从外地窜货回来销售;而那些窜不回货的二批,则转而销售其他产品和品牌了——本来就是一个带货产品,卖不卖两可嘛!如此一来,这个销售区域实际上是更加混乱了。
坚持了几个月,除了这个市场乱成一团之外,厂家一无所获。
因此,对于那些已经冲开了网络的厂家而言,用直接砍的方法减少渠道上的网点是不现实的,必然遭遇渠道的反弹。因此只能采取正面的方式,把现有的优秀渠道升级为特约经销商体系,逐渐淘汰那些不合格的经销商,逐渐减少盲目形成的网点数量,才能恢复稳定渠道的利润。
一批转型
这个特约经销商体系,首先要求优秀一批转型为战略一批:从品牌经销商到品种经销商。厂家的渠道管理则由区域划分转变为货源控制。
大品牌厂家往往有多个品牌,而每个品牌下又有多个品种,可以多达400~50O个。原来厂家在发展经销商的时候,往往是按照区域划分其销售区域,但一旦区域划分不好或管理不善,一批环节就会出现斗价。
现在则把不同的品牌和品种交给同一个区域里的不同经销商去运作,经销商之间的货源各不相同,价格也就无从斗起。而经销商为了保证自己所经销产品的惟一性,一般不会在经销商这个层面上相互换货。
特约二批,特殊管理
厂家、战略一批和特约二批之间签订三角合同,特约二批必须从指定战略一批处进货,厂家根据二批的提货量直接给二批返利。战略一批则转型为分销服务商,负责管理区域内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如投放产品的品种数量,维护价格体系等,防止二批乱价,对市场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管理和服务工作。如果战略一批管理得好,将得到厂家的管理费奖励;如果管理不好,则要扣罚其联盟基金(见表1)。
另外,为鼓励一批主动向那些不上门提货的二批送货,厂家将根据二批的签字,承担一批给二批的物流费用。
在这个体系中,厂家多出了三项费用:1.特约二批的返利;2.给一批的管理费;3.一批给二批的物流费。这三项是流通环节级差利润的转换形式,不应看作是额外的费用。它们产生的效果是稳定了渠道各环节的利润,促进销售,更重要的是节省了促销费用——在以前二批砸价的状态下,二批不积极推动销售,为了刺激它们,厂家不得不投入相当的促销费用和广告费用,出台花样百出的促销政策,在二批和消费者两个环节推拉销售。而如果价格管理不好,厂家投放的促销依然会成为二批斗价的资源,最后便宜的是消费者。现在,把促销费用转为管理费用,支出并不会有多少改变,但效果却有云泥之判。
对厂家来说,为了保证更高的零售覆盖率,当然希望把尽可能多的二批都拉入特约体系。但这只是一个理想。一般来说能有30%的二批加入特约体系。
加入体系的二批的砸价冲动当然不会消失,因为他们依然在同一个区域内争夺零售客户。当某个二批发现原来的零售客户不来进货的时候,他能从零售客户那里打听到到底是谁用低价抢了客户,然后通报给负有管理责任的一批,对那个乱价的二批进行处罚。如果他打听不到,他也可以通过查产品的货号编码来发现其货源,从而启动处罚机制。
在建立特约经销商体系之后,企业就区分出了有效二批和无效二批。没进入体系的二批一样能拿到货,但价格要比体系内的二批要高。体系内的二批能拿到厂家的激励,积极主动地去推动销售,而体系外的二批就只是自然销售,拾遗补缺。
特约经销商体系内的一批、二批实际上享受着优惠待遇,那么他们是否会把这种优惠打入价格进而向非优惠地区窜货呢?确实会,所以就需要企业防止窜货的方法比较到位(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