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基础则是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学生语言的发展总是有赖于思维的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往往不单纯在语言本身,而是直接与思维能力有关.
【关键词】 思维培养;思维能力;语文能力;语言能力
中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关键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的认识能力训练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效果更佳。
2、课题设疑,启发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一步步设下悬念,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难点质疑,引导思维。
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进入思维状态,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其认识能力。
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发展自身的主体性。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导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比如在字词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查字典以自学为主,对于一些生僻难懂、易混淆的字词,提出来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准确理解、运用,经常要求学生用一个词造出尽可能多的句子,以此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长期进行用词语写一段话的练习,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的训练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备课时,我精心设计好阅读理解性的、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预习作业,让学生从中理解课文内容、意图。常让学生谈自己喜欢语文课的那些句子、语段,在这种主观意识的驱动下,学生能主动的投入学习。对学生已理解的问题,只作简要的概括,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上分析问题的时间,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习惯。
在作文教学中,积极的展开思维活动,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功夫,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教师要着眼于努力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学生的视野。比如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写了一篇《未来的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平常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看书,要求学生背诵适量的典范语言材料,实践证明,经过长期积累,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当学生积累了相当多的知识后,就会展开想象的羽翼,思维空前活跃,激发了灵感,产生创新的火花,一题多解,一文多作,为他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三、把“听、说、读、写”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思维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听、说、读、写能力,还是观察想象、记忆等能力,都有赖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听和读离开了思维就难以理解;说和写离开了思维,就难以表达。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读出文中语句,指导学生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展开积极的思维,使课文描述的人、事、物都在头脑中浮现出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把对布局书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联系来理解课文,再现情境,领会内涵。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及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事物、叙述内容和表达情感的。學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在写作教学中指导思维的路径,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展开描写。逐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既能很好地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课前活动中学习、激活思维
对于学生来说,一节课四十五钟不可能完全处于学习状态,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开发创造思维,也少不了课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把学习当成乐事。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比如课前品尝“游戏点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预习课文,用知识得到巩固与积累,同时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中畅游“游戏世界”,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让孩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切实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 思维培养;思维能力;语文能力;语言能力
中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关键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的认识能力训练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效果更佳。
2、课题设疑,启发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一步步设下悬念,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难点质疑,引导思维。
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进入思维状态,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其认识能力。
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发展自身的主体性。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导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比如在字词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查字典以自学为主,对于一些生僻难懂、易混淆的字词,提出来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准确理解、运用,经常要求学生用一个词造出尽可能多的句子,以此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长期进行用词语写一段话的练习,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的训练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备课时,我精心设计好阅读理解性的、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预习作业,让学生从中理解课文内容、意图。常让学生谈自己喜欢语文课的那些句子、语段,在这种主观意识的驱动下,学生能主动的投入学习。对学生已理解的问题,只作简要的概括,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上分析问题的时间,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习惯。
在作文教学中,积极的展开思维活动,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功夫,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教师要着眼于努力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学生的视野。比如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写了一篇《未来的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平常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看书,要求学生背诵适量的典范语言材料,实践证明,经过长期积累,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当学生积累了相当多的知识后,就会展开想象的羽翼,思维空前活跃,激发了灵感,产生创新的火花,一题多解,一文多作,为他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三、把“听、说、读、写”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思维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听、说、读、写能力,还是观察想象、记忆等能力,都有赖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听和读离开了思维就难以理解;说和写离开了思维,就难以表达。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读出文中语句,指导学生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展开积极的思维,使课文描述的人、事、物都在头脑中浮现出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把对布局书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联系来理解课文,再现情境,领会内涵。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及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事物、叙述内容和表达情感的。學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在写作教学中指导思维的路径,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展开描写。逐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既能很好地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课前活动中学习、激活思维
对于学生来说,一节课四十五钟不可能完全处于学习状态,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开发创造思维,也少不了课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把学习当成乐事。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比如课前品尝“游戏点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预习课文,用知识得到巩固与积累,同时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中畅游“游戏世界”,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让孩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切实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