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子绕着山转,山绕着车子转。时而谷底,时而云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攀爬,车子将晕乎乎的我送至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上。人生最好的体验就是去出发,去经历。我已然出发。
本想去民族地区探寻非遗文化,不料一脚踏上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站在高山上,俯瞰眼前这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城,我想起小学课文陆定一的《老山界》,“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几个苗家人热情地招呼我们,大家不约而同地围炉而坐。个个眸子里有光在跳跃,说说笑笑。我一下踏实起来,有了归家的错觉。
两个苗家女子在火塘上架起铁锅,然后往锅里一遍一遍加玉米、黄豆、花生米、团散、豆腐干、红薯丁,撒茶料,香味便弥漫开来。一碗碗精心制作的苗家八宝油茶,热腾腾的,让我们倦意尽消。
1934年11月发生了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湘江战役。红军突破湘江后,踏上漫漫长征路。红军翻越老山界,于12月5日进入龙胜山区,是红军长征经过的最早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龙胜地处湘桂边陲,国道321线从境内通过,是湘西南、黔东南与四川进入广西之咽喉,居住着壮、汉、苗、瑶、侗等民族。
蒙福华老人说起往事很自豪,“红军在家里的短暂逗留,成为我们家族一段珍贵记忆。母亲用当地的中草药治愈了红军疼痛的伤口。其中有一个红军,上衣口袋挂着两支笔,身边有4个警卫员。就是这短短的几天,为此红军还打了欠条。”
当红三军团到达白面瑶寨,空空荡荡,到处是民不聊生的生活惨状。红三军团首长鼓励群众继续斗爭,再寻光明,和当地村民喝下了相互信任的歃血同盟酒,把“红军绝对保护瑶民”镌刻在岩石上。
千百年来,官府一直把这里的少数民族统称“蛮夷”;共产党、红军将反犬旁的“猺”变成“傜”。瑶族群众奔走相告:共产党把瑶族当人看,红军是自己的队伍。
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一个人如果有礼在先,就会得到世人的尊敬和爱戴;互敬也成为一种互馈关系,双向流动。当红军遭受敌人伏击,伤亡惨重,乡亲们看见河边躺着红军伤员,痛苦呻吟,都自发地采摘中草药,用浓茶水配药,给伤员清理伤口。
当晚我们入住刚建不久的木制阁楼。新鲜的木材质地清香好闻,我很快就睡着了。半夜醒来,四周虫鸣啾啾,星光点点,我又想起陆定一“老山界”的夜晚:那寒气逼人,刺入肌骨,士兵们浑身打颤。大家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就这样想着,后半夜沉沉睡去。天刚大亮,热情好客的苗家人为我们煮好了红薯粉条。当一碗纯手工制作的粉条端在我的面前,我感觉到一阵阵温暖,想起过去红军长征的艰苦,现在我们吃什么都是甜的。
粉条晶莹剔透,口感顺滑。在龙胜苗乡几乎每户都种植有地瓜,个大圆润,淀粉含量高。贫困时期说“红薯半年粮”,是农民群众的主食,也是喂猪、牛、羊等家畜的主要原料。除了番薯、玉米、蕨根粉、四季豆、穇子做的粑粑等杂粮,马齿苋见得最多,民间叫蚂蚱菜,酸涩酸涩的。近年来,因为它的独特功效,走上了人们的餐桌。
这里还疯长着藜蒿、荠菜、艾草、龙葵、雷公屎、酸咩咩、马头兰等野草野菜。当年就是这些植物,养命又疗伤,靠着顽强的生命力,陪伴红军的漫漫长征路。无论环境多么险恶,红军总能像野草一样在“势穷力蹙”中生出根来。
当年,毛泽东脚磨起了血泡却坚决不坐担架,拄着拐杖宣布三条纪律,其中一条是“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红军经过龙胜地界,有个小战士太饿了,就挖老百姓地里的红薯吃。一个红军干部发现后,严厉批评了小战士。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如“买粮只买杂粮,不得买大米”等。一支人民军队的成长史,是一场敌我双方的生死博弈和人性较量,是一部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奋斗史。
《论语》中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君子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按照仁德办事,即使颠沛流离也不会丢掉仁义。少数民族群众对红军以“沿途烧茶送水招待”方式表达感激之情,在界崖碑刻下“朱毛过瑶山,官恨吾心欢。甲戌孟冬月,瑶胞把家还”的感恩诗。
我行走在广西桂北的这个地方叫“龙胜”。山中猛虎,水中蛟龙。蛟龙出海战必胜。眼前是坚实的被红军鲜血浸染过的土地,我想着当年红军跋山涉水的艰难历程,心潮澎湃。
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广大人民信任和拥护,点亮了中华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之光;对中央红军的战略进军方向进行反思,酝酿了红军改变行军路线西进贵州的战略决策。桂北地区见证了这一伟大的革命征程,并成为这一史诗的美丽篇章。
蒙福华老人说,现在生活一天好过一天,人们不再靠番薯填饱肚子。农民传统手工制作红薯粉条,与山泉搅拌,贴上“非遗”标签,打造的产业链,承载着苗家人的智慧与坚守。
龙胜各族人民敬畏自然,尊重生命,认为大自然育化万物,人与自然是物我一体的。芒种时节,人们会在龙脊梯田举行传统农事活动——开耕节。村民们舞龙击鼓庆开耕,在梯田上开展耦耕、砍田基、扶田基等传统农事活动,展现一幅美丽的立体农耕图景。男人们舞起彩龙,吹响唢呐,女人们用一锅锅甘醇的米酒喜迎八方来客。通过节庆文化活动,把民族饮食、民族医药、民族风俗推到了旅游开发的前沿。
眼前这个村庄,在太阳下闪着光。古代神农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滋味”“荣我桑梓”的文化遗产,今天依然馨香绵长。龙脊梯田层层叠叠,分不清是草是禾是稻是果蔬是竹林。各族群众依托红军长征沿线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农耕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活越过越好。
大家一边吃一边聊,老人再次为我们唱起了苗歌龙灯诗。我听不懂,忙叫人帮翻译,“今年的龙灯欢迎你们来玩,不管男女老少平安顺利。把瘟神送到天上去了,风调雨顺,你们来了,我们没有什么感谢你,没有好茶好饭招待你们。祝福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当年注入龙胜的这股红色力量,激发眼前绿意葱茏,生机盎然,万物和谐共生。每个时期都需要长征精神。新时代的长征路,不以里计,在心征程。只有信念之光,永远照亮奋斗之路。
作者简介:梁沃,女,广西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今天的觉明天醒》《指间花》等。有作品入选《南方文学》“广西潜质作家百名展”。
本想去民族地区探寻非遗文化,不料一脚踏上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站在高山上,俯瞰眼前这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城,我想起小学课文陆定一的《老山界》,“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几个苗家人热情地招呼我们,大家不约而同地围炉而坐。个个眸子里有光在跳跃,说说笑笑。我一下踏实起来,有了归家的错觉。
两个苗家女子在火塘上架起铁锅,然后往锅里一遍一遍加玉米、黄豆、花生米、团散、豆腐干、红薯丁,撒茶料,香味便弥漫开来。一碗碗精心制作的苗家八宝油茶,热腾腾的,让我们倦意尽消。
1934年11月发生了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湘江战役。红军突破湘江后,踏上漫漫长征路。红军翻越老山界,于12月5日进入龙胜山区,是红军长征经过的最早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龙胜地处湘桂边陲,国道321线从境内通过,是湘西南、黔东南与四川进入广西之咽喉,居住着壮、汉、苗、瑶、侗等民族。
蒙福华老人说起往事很自豪,“红军在家里的短暂逗留,成为我们家族一段珍贵记忆。母亲用当地的中草药治愈了红军疼痛的伤口。其中有一个红军,上衣口袋挂着两支笔,身边有4个警卫员。就是这短短的几天,为此红军还打了欠条。”
当红三军团到达白面瑶寨,空空荡荡,到处是民不聊生的生活惨状。红三军团首长鼓励群众继续斗爭,再寻光明,和当地村民喝下了相互信任的歃血同盟酒,把“红军绝对保护瑶民”镌刻在岩石上。
千百年来,官府一直把这里的少数民族统称“蛮夷”;共产党、红军将反犬旁的“猺”变成“傜”。瑶族群众奔走相告:共产党把瑶族当人看,红军是自己的队伍。
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一个人如果有礼在先,就会得到世人的尊敬和爱戴;互敬也成为一种互馈关系,双向流动。当红军遭受敌人伏击,伤亡惨重,乡亲们看见河边躺着红军伤员,痛苦呻吟,都自发地采摘中草药,用浓茶水配药,给伤员清理伤口。
当晚我们入住刚建不久的木制阁楼。新鲜的木材质地清香好闻,我很快就睡着了。半夜醒来,四周虫鸣啾啾,星光点点,我又想起陆定一“老山界”的夜晚:那寒气逼人,刺入肌骨,士兵们浑身打颤。大家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就这样想着,后半夜沉沉睡去。天刚大亮,热情好客的苗家人为我们煮好了红薯粉条。当一碗纯手工制作的粉条端在我的面前,我感觉到一阵阵温暖,想起过去红军长征的艰苦,现在我们吃什么都是甜的。
粉条晶莹剔透,口感顺滑。在龙胜苗乡几乎每户都种植有地瓜,个大圆润,淀粉含量高。贫困时期说“红薯半年粮”,是农民群众的主食,也是喂猪、牛、羊等家畜的主要原料。除了番薯、玉米、蕨根粉、四季豆、穇子做的粑粑等杂粮,马齿苋见得最多,民间叫蚂蚱菜,酸涩酸涩的。近年来,因为它的独特功效,走上了人们的餐桌。
这里还疯长着藜蒿、荠菜、艾草、龙葵、雷公屎、酸咩咩、马头兰等野草野菜。当年就是这些植物,养命又疗伤,靠着顽强的生命力,陪伴红军的漫漫长征路。无论环境多么险恶,红军总能像野草一样在“势穷力蹙”中生出根来。
当年,毛泽东脚磨起了血泡却坚决不坐担架,拄着拐杖宣布三条纪律,其中一条是“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红军经过龙胜地界,有个小战士太饿了,就挖老百姓地里的红薯吃。一个红军干部发现后,严厉批评了小战士。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如“买粮只买杂粮,不得买大米”等。一支人民军队的成长史,是一场敌我双方的生死博弈和人性较量,是一部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奋斗史。
《论语》中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君子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按照仁德办事,即使颠沛流离也不会丢掉仁义。少数民族群众对红军以“沿途烧茶送水招待”方式表达感激之情,在界崖碑刻下“朱毛过瑶山,官恨吾心欢。甲戌孟冬月,瑶胞把家还”的感恩诗。
我行走在广西桂北的这个地方叫“龙胜”。山中猛虎,水中蛟龙。蛟龙出海战必胜。眼前是坚实的被红军鲜血浸染过的土地,我想着当年红军跋山涉水的艰难历程,心潮澎湃。
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广大人民信任和拥护,点亮了中华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之光;对中央红军的战略进军方向进行反思,酝酿了红军改变行军路线西进贵州的战略决策。桂北地区见证了这一伟大的革命征程,并成为这一史诗的美丽篇章。
蒙福华老人说,现在生活一天好过一天,人们不再靠番薯填饱肚子。农民传统手工制作红薯粉条,与山泉搅拌,贴上“非遗”标签,打造的产业链,承载着苗家人的智慧与坚守。
龙胜各族人民敬畏自然,尊重生命,认为大自然育化万物,人与自然是物我一体的。芒种时节,人们会在龙脊梯田举行传统农事活动——开耕节。村民们舞龙击鼓庆开耕,在梯田上开展耦耕、砍田基、扶田基等传统农事活动,展现一幅美丽的立体农耕图景。男人们舞起彩龙,吹响唢呐,女人们用一锅锅甘醇的米酒喜迎八方来客。通过节庆文化活动,把民族饮食、民族医药、民族风俗推到了旅游开发的前沿。
眼前这个村庄,在太阳下闪着光。古代神农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滋味”“荣我桑梓”的文化遗产,今天依然馨香绵长。龙脊梯田层层叠叠,分不清是草是禾是稻是果蔬是竹林。各族群众依托红军长征沿线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农耕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活越过越好。
大家一边吃一边聊,老人再次为我们唱起了苗歌龙灯诗。我听不懂,忙叫人帮翻译,“今年的龙灯欢迎你们来玩,不管男女老少平安顺利。把瘟神送到天上去了,风调雨顺,你们来了,我们没有什么感谢你,没有好茶好饭招待你们。祝福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当年注入龙胜的这股红色力量,激发眼前绿意葱茏,生机盎然,万物和谐共生。每个时期都需要长征精神。新时代的长征路,不以里计,在心征程。只有信念之光,永远照亮奋斗之路。
作者简介:梁沃,女,广西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今天的觉明天醒》《指间花》等。有作品入选《南方文学》“广西潜质作家百名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