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感对学生求知、养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推动学生对知识的吸取,它能大大激发学生自觉、愉快的动机,对学生的认识、记忆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方法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全面型的学生成了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而语文学科在承担这一使命的众多学科中所起的作用是大家共知的。那么,究竟如何运用语文这个得天独厚的情感教育阵地,使它充分发挥作用,就成了众多的热门话题中的一个。笔者想就这一问题谈一下粗浅的认识,那就是——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一、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信息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使人产生的体验。它具有独特的体验形式和外部表现形式。可见情感既是“内心体验”又是“外部表现”。教师何不抓住这一外部表现来潜心研究每篇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信息呢?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信息。我们知道教材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这就是说,它的美,不仅仅是局限于知识美,很大程度上讲,它的情感美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培养的是二十一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这是一项何其伟大的工程,这就要求教师应独具慧眼,充分发挥课文之中的情感信息,从课文的整体、局部乃至句段词语细加筛选。比如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这篇课文时,除了教学生学会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个人的天资再好,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结果也是不会成才的。就像仲永一样,虽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但后来其父却把他当做挣钱的工具,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最终使其泯然众人矣。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教育学生只有努力刻苦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二、教学中应适时把握住情感教育的撞击点
于漪老师说:“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这里所说的人文教育又何尝不包含情感教育呢?众所周知:成功的教学必然激发学生的情感,撼动他们的心灵。教师要和学生沟通,和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并不是在每一堂课中时时出现的,可以说,这种沟通心灵的共鸣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教师要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准确捕捉这一时机,抓住师生心灵的这一撞击点,适时进行情感教育。
三、感受课本中人物的社会美和健全的人格美
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主要通过社会性的人表现出来。课本人物形象包括两个方面:作品人物形象和作者形象。前者有深明大义的花木兰、嫉恶如仇的鲁智深、爱国情深的韩麦尔……这些形象所散发的人格魅力,必将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乃至世界观、人生观。更具影响的还有众多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这些是语文课本中的作者形象,孔子的育人、李白的才气、杜甫的忧国忧民、范仲淹的胸怀天下、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甚至旷达的苏东坡、遁入桃源的五柳先生等等,这些作者形象从不同侧面昭示的人生理想、人性的光辉,必将在学生的审美情感中起到撼人身心的精神作用。当然,人的感情有社会性,也有个性。在感情教育中需要注意人的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世界,其中有些与时代、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则与人的心理、境遇、性格、爱好等方面有关联,不能一概而论。人的感情世界并不是神秘世界,是能够理解和加以引导的,因此在学习书本上的经典范文时,就应多角度、多方面的在情感教育中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美感,领会积极向上的感情,进而克制自己的不健康情感。
四、在作文教学中要恰当引导,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比较直接的。因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日积月累,并且同原有的情感要素相融合,形成学生新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地引导,让他们懂得情感与文品的关系。苏轼曾说过:“文如其人。”鲁迅先生也告诉过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可见,此时如能恰当地引导学生的情感积累,就已不再是数量的变化而是质的升华。当然,在作文批改中可抓住契机进行引导,如果引导得法常常会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比如在学完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后,指导学生写了一篇有关于父爱母爱的文章。通过学生的描述我认识了不少“性格丰满”的父母,感受到了学生充满活力的心律跃动,脑海中也留下了一组组形象鲜明的人物“雕像”。通过写作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捕捉学生的情感信息,并能及时把握住情感教育的基点加以恰当地引导,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益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方法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全面型的学生成了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而语文学科在承担这一使命的众多学科中所起的作用是大家共知的。那么,究竟如何运用语文这个得天独厚的情感教育阵地,使它充分发挥作用,就成了众多的热门话题中的一个。笔者想就这一问题谈一下粗浅的认识,那就是——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一、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信息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使人产生的体验。它具有独特的体验形式和外部表现形式。可见情感既是“内心体验”又是“外部表现”。教师何不抓住这一外部表现来潜心研究每篇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信息呢?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信息。我们知道教材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这就是说,它的美,不仅仅是局限于知识美,很大程度上讲,它的情感美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培养的是二十一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这是一项何其伟大的工程,这就要求教师应独具慧眼,充分发挥课文之中的情感信息,从课文的整体、局部乃至句段词语细加筛选。比如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这篇课文时,除了教学生学会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个人的天资再好,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结果也是不会成才的。就像仲永一样,虽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但后来其父却把他当做挣钱的工具,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最终使其泯然众人矣。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教育学生只有努力刻苦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二、教学中应适时把握住情感教育的撞击点
于漪老师说:“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这里所说的人文教育又何尝不包含情感教育呢?众所周知:成功的教学必然激发学生的情感,撼动他们的心灵。教师要和学生沟通,和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并不是在每一堂课中时时出现的,可以说,这种沟通心灵的共鸣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教师要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准确捕捉这一时机,抓住师生心灵的这一撞击点,适时进行情感教育。
三、感受课本中人物的社会美和健全的人格美
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主要通过社会性的人表现出来。课本人物形象包括两个方面:作品人物形象和作者形象。前者有深明大义的花木兰、嫉恶如仇的鲁智深、爱国情深的韩麦尔……这些形象所散发的人格魅力,必将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乃至世界观、人生观。更具影响的还有众多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这些是语文课本中的作者形象,孔子的育人、李白的才气、杜甫的忧国忧民、范仲淹的胸怀天下、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甚至旷达的苏东坡、遁入桃源的五柳先生等等,这些作者形象从不同侧面昭示的人生理想、人性的光辉,必将在学生的审美情感中起到撼人身心的精神作用。当然,人的感情有社会性,也有个性。在感情教育中需要注意人的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世界,其中有些与时代、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则与人的心理、境遇、性格、爱好等方面有关联,不能一概而论。人的感情世界并不是神秘世界,是能够理解和加以引导的,因此在学习书本上的经典范文时,就应多角度、多方面的在情感教育中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美感,领会积极向上的感情,进而克制自己的不健康情感。
四、在作文教学中要恰当引导,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比较直接的。因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日积月累,并且同原有的情感要素相融合,形成学生新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地引导,让他们懂得情感与文品的关系。苏轼曾说过:“文如其人。”鲁迅先生也告诉过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可见,此时如能恰当地引导学生的情感积累,就已不再是数量的变化而是质的升华。当然,在作文批改中可抓住契机进行引导,如果引导得法常常会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比如在学完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后,指导学生写了一篇有关于父爱母爱的文章。通过学生的描述我认识了不少“性格丰满”的父母,感受到了学生充满活力的心律跃动,脑海中也留下了一组组形象鲜明的人物“雕像”。通过写作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捕捉学生的情感信息,并能及时把握住情感教育的基点加以恰当地引导,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