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_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感对学生求知、养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推动学生对知识的吸取,它能大大激发学生自觉、愉快的动机,对学生的认识、记忆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方法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全面型的学生成了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而语文学科在承担这一使命的众多学科中所起的作用是大家共知的。那么,究竟如何运用语文这个得天独厚的情感教育阵地,使它充分发挥作用,就成了众多的热门话题中的一个。笔者想就这一问题谈一下粗浅的认识,那就是——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一、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信息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使人产生的体验。它具有独特的体验形式和外部表现形式。可见情感既是“内心体验”又是“外部表现”。教师何不抓住这一外部表现来潜心研究每篇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信息呢?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信息。我们知道教材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这就是说,它的美,不仅仅是局限于知识美,很大程度上讲,它的情感美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培养的是二十一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这是一项何其伟大的工程,这就要求教师应独具慧眼,充分发挥课文之中的情感信息,从课文的整体、局部乃至句段词语细加筛选。比如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这篇课文时,除了教学生学会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个人的天资再好,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结果也是不会成才的。就像仲永一样,虽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但后来其父却把他当做挣钱的工具,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最终使其泯然众人矣。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教育学生只有努力刻苦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二、教学中应适时把握住情感教育的撞击点
  于漪老师说:“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这里所说的人文教育又何尝不包含情感教育呢?众所周知:成功的教学必然激发学生的情感,撼动他们的心灵。教师要和学生沟通,和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并不是在每一堂课中时时出现的,可以说,这种沟通心灵的共鸣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教师要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准确捕捉这一时机,抓住师生心灵的这一撞击点,适时进行情感教育。
  三、感受课本中人物的社会美和健全的人格美
  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主要通过社会性的人表现出来。课本人物形象包括两个方面:作品人物形象和作者形象。前者有深明大义的花木兰、嫉恶如仇的鲁智深、爱国情深的韩麦尔……这些形象所散发的人格魅力,必将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乃至世界观、人生观。更具影响的还有众多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这些是语文课本中的作者形象,孔子的育人、李白的才气、杜甫的忧国忧民、范仲淹的胸怀天下、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甚至旷达的苏东坡、遁入桃源的五柳先生等等,这些作者形象从不同侧面昭示的人生理想、人性的光辉,必将在学生的审美情感中起到撼人身心的精神作用。当然,人的感情有社会性,也有个性。在感情教育中需要注意人的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世界,其中有些与时代、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则与人的心理、境遇、性格、爱好等方面有关联,不能一概而论。人的感情世界并不是神秘世界,是能够理解和加以引导的,因此在学习书本上的经典范文时,就应多角度、多方面的在情感教育中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美感,领会积极向上的感情,进而克制自己的不健康情感。
  四、在作文教学中要恰当引导,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比较直接的。因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日积月累,并且同原有的情感要素相融合,形成学生新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地引导,让他们懂得情感与文品的关系。苏轼曾说过:“文如其人。”鲁迅先生也告诉过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可见,此时如能恰当地引导学生的情感积累,就已不再是数量的变化而是质的升华。当然,在作文批改中可抓住契机进行引导,如果引导得法常常会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比如在学完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后,指导学生写了一篇有关于父爱母爱的文章。通过学生的描述我认识了不少“性格丰满”的父母,感受到了学生充满活力的心律跃动,脑海中也留下了一组组形象鲜明的人物“雕像”。通过写作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捕捉学生的情感信息,并能及时把握住情感教育的基点加以恰当地引导,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益处。
其他文献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物理作为重要的自然基础性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应遵循怎样的原则,采取怎样的方法呢?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原则;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等,以渐进或突发的形式对现有信息进行新的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的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基石,要培养
期刊
现今提倡有效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有效的活动,这种教学是有带有一定的目的,在教师的组织下,能独立学习,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表现出主线的功能。而数学课程标准也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各方面的发展。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知识的取得与搜集,数学知识的巩固与提高,数学解题技能的形成及掌握,还有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策略以及在这一过程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改革小学的阅读教学,必须寻找相应的阅读教学的新策略。为了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结合本人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着眼谈谈几种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识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牵住了这个“牛鼻子”,也就抓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因此,必须下大气力研究阅读教学。当前阅读教学存在
期刊
摘要:开展探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重要措施。新课程标准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高质量的提问对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地理教学;探究;引导;提问;设计  地理课堂教学的提问是推动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常规武器”。开展地理课探究性教学,教师必须注重提问的设计,充分发挥提问的引导、激励和矫正作用。  一、提问的质
期刊
摘要:创新是民族兴盛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国家的发展才能可持续。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这一切的关键。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应该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应深思探索。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教育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的个性主动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并为学生贮存好能量,为以后祖国的建设做坚实的后盾。在各种面向学生的教育界活动中,正确的教育途径是至关重要的,而实验教学更有利于
期刊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近有学者又提出“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鱼”是知识;“渔”即方法;“渔场”就是学习环境。在一定的场境中,好的方法发挥作用,才能收获成功。  为了更好地把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贯穿于日常数学教学。在近期的教研活动中,有几个教学片断一直令笔者难以忘怀,不是教师讲得精彩,而是学生学得生动,黑板利用恰到好处,
期刊
“双差生”是教育工作者常谈到的话题。然而,“双差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年少无知和一定的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等因素造成的。是指思想品德差、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当然,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是思想品德差,但思想品德差的学生往往学习成绩差,这样的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影响较坏,甚至有破坏性,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我认为:转化“双差生”的根本办法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做“双差生”的知心朋友  双
期刊
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班级文化氛围,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不断提升个人境界;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促进学生自觉加入建设班级文化的行列,使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发展构成良性互动,从而获得教育的成功。近年来,笔者在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班级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尝到了成功的甜头。  重视“硬文化”建设有效运用空间文化资源,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形象化的“硬文化”环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激
期刊
故事教学是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也越来越广泛地被采用。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听懂、讲述和表演小故事或童话剧。它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英语,掌握英语。  一、故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1)故事教学适合小学年龄阶段和他们心理特征,尤其是书中的所涉及到连环画,学生们喜闻乐见,为了读懂内容,孩子会好奇地、有目的地去学,读懂了就有满足感
期刊
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在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观判断或感受。众所周知,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当然我们的语文学习也不例外。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的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深入情境,熏陶语感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选择精彩的范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