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体验中绽放的“从容”——论抗战时期作家的昆明跑警报叙述

来源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aszx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在昆明跑警报,是许多作家的共同体验,在当时的记录和后来的追忆中都留下了大量的叙述,构成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学术界对这段作家体验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却较少关注.现有的研究多是将跑警报作为西南联大生活史料来收集,比如闻黎明的《“跑警报”:西南联合大学战时生活研究之一》(《史学月刊》2007年第7期)、陈海儒的《“跑警报”背景下的西南联大教授》(《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等;也有对单篇的跑警报作品进行解读的,但解读最多的是汪曾祺的散文《跑警报》,较有深度的解读比如孙绍振的《在灾难面前的深度幽默——读汪曾祺〈跑警报)》(《福建论坛》2007年第5期)及《读汪曾祺的〈跑警报)》(《语文建设》2012年Z1期)、师力斌的《恐怖中的情致——读汪曾祺的散文〈跑警报〉》(《语文建设》2005年第1期)等,对其他作家的作品解读则几乎没有.这些研究都注意到了将作家跑警报作为切入口研究抗战文学的独特性,但仍流于粗线条的梳理或只对较少的著名篇目进行解读,缺乏更为全面、精细的考察.跑警报这种战时独特的体验(特别是作家跑警报体验的共性与个性)之于作家创作的深刻影响依然没有被揭示出来.基于此,本文从作家跑警报的体验出发,提炼这些体验的共性与个性,努力揭示抗战的时代风貌及作家们特有的精神气质.
其他文献
台湾光复初期由官方所主导的“国语运动”,是适时台湾文化重建工作的重要一环.这项运动通过“国语推行委员会”的运作,在台湾社会中推行中文共通语(“国语”),取代日据末期社会中“日语”的流行,以确保各类工作的顺利展开,并实现“去皇民化”、“再中国化”的文化目标.有关台湾光复初期“国语运动”的诸多面相,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产出②.这些研究也充分地展示了运动在制度构建中的诸多历史细节,如推行的背景、措施、既成效果等等.可以说,关于国语运动“机制运作”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得惠于这些先行研究的启发,笔者意识到要将国语
期刊
一rn沐川是一个县、一座城,森林环绕,群山起伏,位于岷江、大渡河和金沙江之间的三角地带.或许,沐川还是一艘船.什么船?比如弗吉尼亚号(Virginian).这个故事始于一个弃婴.弗吉尼亚号的煤炭工丹尼(Danny Boodman)偶然发现了这个弃婴.弃婴装在一个纸箱里,纸箱放在一架钢琴上.这个纸箱印有如是字样:TD牌柠檬.丹尼坚持这样来理解:“TD”就是“Thanks Danny”②.丹尼决定抚养这个弃婴,将他命名为“1900”——这个弃婴以船为家,逐渐长大,居然成了一位天才的钢琴师.
期刊
实现非营利性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宜互补促公益,促进非营利性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多方显优势,提升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治理水平;分类担同责,优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同向推普惠,增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贡献率;全程强扶持,推进非营利性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错位育新机,赋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主要有企业、多主体、基金会、无社会资本举办者等类型,健全完善制度框架重在汇聚办学主体合力,明晰权责关系划分,规范搭建治理体系,优化经费筹措运营.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组织属性定位主要遵循公平、效益、规范、需求等逻辑转变,为我国非
一、引言rn钱稻孙(1887-1966),浙江吴兴人,日本古典文学翻译家、学者、图书馆家,曾任教育部视学、京师图书分馆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1937年北平沦陷后,任伪新民学院讲师,伪北京大学秘书长、校长、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等职.1949年后,任齐鲁大学教师、卫生部出版社编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特约编译.他翻译的《万叶集》以风格古奥典雅见称,最为中日学界瞩目,得到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的称誉.他翻译的《源氏物语》以及日本学者的学术论著,也都受到高度评价.钱稻孙对日本古典文学的修养以及对日
期刊
教育风险治理是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需要克服、规避与防范道德风险问题.教育委托评估中,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将评估中出现的道德风险后果“转嫁”给政府,并持续为道德风险行为寻找机会.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将自身的道德风险行为转嫁给政府的原因是认知局限、报酬递增和惩罚厌恶,而政府被动接受风险转嫁的原因则是被锁定于“投入的不可回收、未来收益的潜在损失、合作伙伴的切换成本”.破解委托评估中的风险转嫁困境,政府要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第三方机构要破除惯性思维依赖、建立核心竞争力.这
自宋至晚清,我国约定俗成地称各类公、私收藏图书文献典籍的地方为“藏书楼”.这是一种泛指.其一,大多数藏书楼从建筑形式上来说并不是“楼”,而是厅堂、斋室、楼阁、殿宇等处所.其二,其命名除称为某某楼、某某阁外,也多以“堂”、 “轩”、“馆”、“亭”、“台”、“房”、“斋”、“室”、“舍”、“洞”、“屋”、“居”等为名.纵观古代藏书史,我们发现早期的藏书建筑均未冠名,而将藏书建筑比较普遍地冠以“阁”、“楼”等名称的,是明、清两代以来的传统.
期刊
一、引言rn1956年,就在“社会主义改造”宣称已经完成的时间节点前后,上海美学家蒋孔阳在《文学的基本知识》中提出了一个后来聚讼不已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暂时搁置,而在“新时期”被重新出土,受到关注.这个问题是: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山水诗,是否具有阶级性.社会的阶级性早已不成为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地富反坏右”之类的成分划分,正是其极端体现.而文学的阶级性,19世纪20年代已由左翼文人倡导;后期创造社、太阳社成员是出力较勤者,茅盾当时写了《论无产阶级文学》;但其集大成者,是毛泽东1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就曾在大学图书馆的阅览室里,读到了《女娲11象》、《黑陶罐》等被笼统而含混地描述为“东方诗风”的著名组诗;也曾在震惊与困惑中,留意到今天读来仍然令人惊叹叫绝的“任洪渊宣言”——rn非常好,我13岁才有父亲,40岁才有母亲.大概没有什么情结或者恨结束缚着我的童年.我不必害怕,因为我没有母亲可恋,也没有父亲可弑.那么长久地,我连找都找不到他们,又有什么罪恶的恐惧需要逃避?既无须像那个王,离乡背井地逃往;也无须像另一个王子,在智慧和行动、复仇的意识与自谴的潜意识之间痛苦地犹豫.孤独的童年
期刊
文本生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多种不同层面的社会结构力量制约着文学版本的主体面貌,历史时期的变迁、文学环境的差异、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作者认知的变化、语言规范化的要求等都会影响到文本的修改.由于社会精神气候的变迁,许多作家会在不同时期删削或修订以往的文学文本,新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几乎都经历了一个不断修订的过程.频繁的版本变迁造成许多面貌各异的版本,同一文学作品往往形成初刊本、初版本、修改本、定本、盗印本、文集本、选集本等形式不同的版本.这些衍生版本不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而且为后来者提供了可资借
期刊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党中央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战略部署.“U-G-S”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联动培养模式,具有合作主体广泛性、合作理念融合性、合作取向实践性、合作利益共享性等特征,为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搭建了平台.基于“U-G-S”教师教育模式的视角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一体化课程目标的价值引领、一体化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以及思政课教师一体化交流平台的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U-G-S”教师教育模式下深化大中小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