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以“自然—文化—人”的和谐统一互为因果的。人类文明史上一切积极进步的学说,均体现为坚持人本主义精神、以人的生存发展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进步为最终目的。社会场论就是旨在探究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的前提与动因的学说。
[关键词] 社会场; 自然; 文化; 人; 统一
[中图分类号] C9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5-0035-03
社会场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个体所生存及所能意识到的整个空间的、整体的、综合的统一场。社会场在特定意义上是指不同时空、不同类型的场。如远古场、现代场、城市场、乡村场、审美场、宗教场、战争场、家庭场等等。作为特定的社会场具有三方面的特征:第一是相吸相斥性。两个特定场之间,在一定的情况下呈现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的特性,也可呈现为相互排斥、相互对抗的特性。一般来说,可比场相斥,不可比场相吸。第二是扩延性。一个特定的场在条件具备时可由点扩大为面,以致覆盖整个社会空间,也可自建立起延续几个世纪以至整个人类历史。第三是可同化消失性。在同一类型相互作用的两个场之中,一个较弱小的场可被另一个较强大的场同化,以致弱小场因此而消失。特定场的这些特征体现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如相同志趣主体之间的人际吸引,两种不同风俗习惯的融合,两种不同文化的认同或冲突,一种文明的复兴及传播,一种道德传统对一个社会的长时间的影响,一个人的个性的泯灭或一种社会文明的消失等等。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可理解为个体所拥有的自然场的存在先于文化场和身心场的存在。人(个体)的本质形成过程,也就是个体逐步相对地摆脱自然场而倾向文化场和身心场的过程;人的存在过程,也就是个体场适应社会场的过程。这种适应首先是自然场的适应,它表现在个体与自然环境的能量转换,对物理环境的适应上。如出现不适应就会导致个体场与自然场的不和谐,造成个体因生理原因而消亡。其次是文化场的适应,它表现在个体知识的获得、社会秩序的认同、习俗的养成等方面。如不适应就会被视为社会的叛逆,这种不适应的极端表现就是异常行为和犯罪,达到一定的程度也将导致个体的消亡。第三是身心场的适应。自然场与文化场的不适应伴随着一定的身心场的不和谐,身心场的适应与不适应体现为健康心理行为与忧郁、自卑、猜疑、人际关系紧张等病态心理和异常行为。因自卑而导致的自杀就是身心场与社会场极度不协调而造成个体消亡的结果。个体场作为与社会场相对的场,其特征在于,它在凝结社会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与社会场相应的个体场三要素,不是社会场三要素的简单折射,而是一种有机地再生,形成为个体的生理存在、文化素养和身心气质三个方面。作为一定文明社会的典型个体,其拥有的个体场三要素必然呈协调发展状态。一个较完美的个体必然是其所拥有的自然形体,文化知识和身心气质的和谐统一。如果缺乏一方,必须由另两方来弥补,才能保持仍为一个与所处的社会场相和谐的个体场。
任何个体的心理行为及社会运动都超脱不了所给定的社会场,都要受着这种场的制约。一个人的心理行为就取决于他所能感知到的特定社会空间的自然场、文化场和身心场。个体的心理行为和社会运动实际上就是个体及群体通过个体场对社会场感应的表现,是社会场存在与作用的形式和结果;反之,也就是说社会场存在于个体场之中,存在于个体的心理行为及社会发展运动之中。社会场对个体的心理行为的制约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个体的心理行为取决于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场;其二是个体的心理行为取决于其对社会场的感应能力。处于一定时代、一定区域或一定事态中的人们,之所以有着这种、而不是那种大致趋同的行为方式,就是因为受着同一特定场的制约。如处于奴隶制社会中的人们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所拥有的“平等、自由、博爱”的意识与行为方式;处于落后、封闭的村落中的人们不可能有发达、开放的现代城市中的人们的意识与行为方式;因丧失亲人而极度悲痛的人也不可能有新婚夫妇的喜悦。社会场在这里就如同一只巨大的、无形的手在牵制着人们的行为,任何人都摆脱不了这只手的制约。凡属能超脱所处社会场的行为只能是精神病患者和诸如狼孩这类“人”所拥有的行为,这些“人”属个体场紊乱或个体场不完备者,社会场与之建立不起感应的条件,其行为也就属于超脱社会场的行为。说到底,这类“人”不具有人的质的规定性,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处于同一特定场中的人们相互间的心理行为在大致趋同的条件下,却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状态。这是由于每一个个体对社会场感应的能力、强度、范围的不同所决定的。个体场对社会场的感应能力取决于个体的感觉器官、智力程度、文化知识、生活阅历、获取信息的手段等因素。一个较完善的个体场在感应社会场的实际过程中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感应,而是可通过自身的调节作出有选择的感应,从而使个体受社会场制约的心理行为带有一定的能动性。社会场对社会历史运动的影响与作用是通过对每一个个体的制约、从而影响一个群体或整个人类来实现的。社会场对个体场有着不可置疑的作用,个体场对社会也有着同样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人(个体)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一个思想家对一个时代的影响,一个家庭成员对一个家庭的影响,一个特定身份的个体对一个场景的影响等等,都是个体场对社会场作用的表现。一个人对社会的控制与影响,实质上就是个体场对社会场的控制与影响。
社会场从规模上可分为微观场与宏观场两大类。微观场是指某一特定社会空间范围内的场,它是个体与群体心理行为的直接动因。处于不同的微观场中,人们的心理行为也相应的不同。其一表现为生存在不同区域中的人们,其心理行为有着明显的差异。如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多愁善感、感情细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粗犷豪爽、性情奔放。至于生存在不同文化背景、生存在不同国度中的人们,其心理行为的差异就更为明显。反之,生活在同一微观场中的人们,其心理行为有许多趋同的方面,如一个民族的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同一传统和风俗习惯,相同阶层的人们所共有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等。其二表现为,在同一类型的事态中,人们的心理行为亦有着明显的不同。一方面是,在两地发生了同一类型的事件,两地的当事者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心理行为;另一方面是,在同一地的不同时间发生同一类型的事件,人们亦表现出不同的心理行为。如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美苏中导协议等在不同国度人们中的不同凡响,以及男女私奔、同性恋等在不同时代中人们的不同态度等。以上均是由于不同地域所拥有的不同场及同一地域不同时间内所拥有的不同场所导致的人们心理行为不同的结果。群体行为的原因,就是特定的微观场通过对最能感受到这一特定场的每一个个体的心理影响和作用而形成的同一行为的结果。宏观场是指某一国度、某一大的区域,以及整个世界、整个社会空间范围内,或是某一社会形态、某一时代所拥有的整体的、综合的统一场。宏观场决定整个社会的行为,规定着一个社会的活动方式、价值取向及发展方向。宏观场的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构成了社会历史运动的合力。恩格斯曾对这一“合力”进行过描述,他认为:历史事变,是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无数个力的平等四边形所构成的一个总的“合力”产生出的总的结果。形成这个总的“合力”的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其中包括物质生活条件、一定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人类自身的生产等等。社会场对社会历史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运动的形成及社会形态的变革上。当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量,总之,不同的子系统场和谐成为一个大的系统、大的统一场的时候,亦即形成了一个“社会合力”的时候,社会也就必然随着这种场发生变化,产生与一定的社会场相适应的社会运动或社会形态来。宏观场对社会历史运动的影响是通过三种形态实现的。首先是一个总的宏观场的自身或这一总的宏观场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它表现为政局稳定、社会繁荣、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历史运动呈量上的发展进步。其次是一个总的宏观场自身或这一总的宏观场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冲突。它表现为社会动荡,其极端体现就是战争,这是社会历史运动的度的标志。第三是一个总的宏观场的更替。这表明社会历史运动发生了质的变化,一种新的政权,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代替了原有的政权或社会形态。这时的宏观场将形成一种新的和谐,而后再冲突、再更替……如此往复循环,构成了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运动。历史作为行为的过程,社会存在作为行为的物化形态或表现形式,这其中反映了历史存在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场对历史存在与人的行为又有着质的规定性。社会空间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方式,其区别其它自然空间的特征就在于拥有社会场。人类社会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社会存在之间的一种复杂纷繁的社会关系——即社会场;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就是这些关系由简单到复杂,由分离到统一,由无序到有序,由冲突到和谐的过程。
社会场对于人(个体)的发展有着质的规定性,在影响个体的心理行为及社会历史运动上也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场学说的目的就是研究个体与社会空间各点的关系,揭示社会场内部运动的规律,以实现对社会场的有效调控,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一种对人(个体)及社会有着积极作用的场可称为理想场。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中国的大唐盛世等无疑都是良好的社会场的体现。而巴比伦文明和玛雅文明的泯灭,中国楼兰古城的消失等也无疑是这一社会场倾斜的结果。理想场要求“自然—文化—人”之间保持一种和谐关系。从总体上讲,理想场是能使个体感到愉悦、安全,能激发人生的追求与创造力、形成个体的优良品质、造就完美人格的场;是能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使社会空间各点充满美感的场;是与人们认同的人本主义相吻合的场。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与否,是衡量理想场与非理想场的最终尺度。理想场必须通过主体的有效控制得以实现。微观理想场的实现手段是千变万化、因时因地而宜的。但作为共性,都要求“自然场—文化场—身心场”的和谐统一。发达的国度、文明的城市、先进的企业、高雅的校园、欢乐的晚会、美满的家庭……无不是“自然场—文化场—身心场”和谐统一的结果。如果这三者失去平衡,社会场也就不具备理想的特征,这种场必然导致个体异常行为和社会紊乱。从人类社会运动的总角度来说,也就是把人类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个社会空间的角度来说,理想宏观场的实现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社会的唯一出路。实现理想宏观场的手段包括: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丰富物质生活资料,合理利用资源,保持和调节生态环境,创造合理的“文化景观”格局,不断扩展和建立新的人类生存空间;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引导人们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促进各种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认同和融和,实行进步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世界和平,形成一个和谐的人类文化(广义)空间;加强主体的身心培养,形成具备文化知识、健美形体、健康心理、完美气质、高尚情操、具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主体,消除群体间的极端冲突,建立相互间融洽、和谐的主体空间。美国的地理学家苏尔创立的“文化景观说”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类按其文化标准,对自然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历史是不断地将自然空间改变成社会空间,并使这种社会空间的各点不断地趋于和谐统一、不断地接近理想场的过程。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人们在规定自己的行为,制订社会契约,设计社会发展前景时都必须以社会空间的和谐统一为依据。人类社会的以往、现实的历史表明,人类社会的希望就在于“自然—文化—人”系统的和谐统一,使整个社会空间成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场,建设与形成一个理想、和谐的人类社会。
(作者单位:中国地方煤矿总公司、中煤建设运销有限公司)
[关键词] 社会场; 自然; 文化; 人; 统一
[中图分类号] C9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5-0035-03
社会场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个体所生存及所能意识到的整个空间的、整体的、综合的统一场。社会场在特定意义上是指不同时空、不同类型的场。如远古场、现代场、城市场、乡村场、审美场、宗教场、战争场、家庭场等等。作为特定的社会场具有三方面的特征:第一是相吸相斥性。两个特定场之间,在一定的情况下呈现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的特性,也可呈现为相互排斥、相互对抗的特性。一般来说,可比场相斥,不可比场相吸。第二是扩延性。一个特定的场在条件具备时可由点扩大为面,以致覆盖整个社会空间,也可自建立起延续几个世纪以至整个人类历史。第三是可同化消失性。在同一类型相互作用的两个场之中,一个较弱小的场可被另一个较强大的场同化,以致弱小场因此而消失。特定场的这些特征体现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如相同志趣主体之间的人际吸引,两种不同风俗习惯的融合,两种不同文化的认同或冲突,一种文明的复兴及传播,一种道德传统对一个社会的长时间的影响,一个人的个性的泯灭或一种社会文明的消失等等。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可理解为个体所拥有的自然场的存在先于文化场和身心场的存在。人(个体)的本质形成过程,也就是个体逐步相对地摆脱自然场而倾向文化场和身心场的过程;人的存在过程,也就是个体场适应社会场的过程。这种适应首先是自然场的适应,它表现在个体与自然环境的能量转换,对物理环境的适应上。如出现不适应就会导致个体场与自然场的不和谐,造成个体因生理原因而消亡。其次是文化场的适应,它表现在个体知识的获得、社会秩序的认同、习俗的养成等方面。如不适应就会被视为社会的叛逆,这种不适应的极端表现就是异常行为和犯罪,达到一定的程度也将导致个体的消亡。第三是身心场的适应。自然场与文化场的不适应伴随着一定的身心场的不和谐,身心场的适应与不适应体现为健康心理行为与忧郁、自卑、猜疑、人际关系紧张等病态心理和异常行为。因自卑而导致的自杀就是身心场与社会场极度不协调而造成个体消亡的结果。个体场作为与社会场相对的场,其特征在于,它在凝结社会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与社会场相应的个体场三要素,不是社会场三要素的简单折射,而是一种有机地再生,形成为个体的生理存在、文化素养和身心气质三个方面。作为一定文明社会的典型个体,其拥有的个体场三要素必然呈协调发展状态。一个较完美的个体必然是其所拥有的自然形体,文化知识和身心气质的和谐统一。如果缺乏一方,必须由另两方来弥补,才能保持仍为一个与所处的社会场相和谐的个体场。
任何个体的心理行为及社会运动都超脱不了所给定的社会场,都要受着这种场的制约。一个人的心理行为就取决于他所能感知到的特定社会空间的自然场、文化场和身心场。个体的心理行为和社会运动实际上就是个体及群体通过个体场对社会场感应的表现,是社会场存在与作用的形式和结果;反之,也就是说社会场存在于个体场之中,存在于个体的心理行为及社会发展运动之中。社会场对个体的心理行为的制约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个体的心理行为取决于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场;其二是个体的心理行为取决于其对社会场的感应能力。处于一定时代、一定区域或一定事态中的人们,之所以有着这种、而不是那种大致趋同的行为方式,就是因为受着同一特定场的制约。如处于奴隶制社会中的人们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所拥有的“平等、自由、博爱”的意识与行为方式;处于落后、封闭的村落中的人们不可能有发达、开放的现代城市中的人们的意识与行为方式;因丧失亲人而极度悲痛的人也不可能有新婚夫妇的喜悦。社会场在这里就如同一只巨大的、无形的手在牵制着人们的行为,任何人都摆脱不了这只手的制约。凡属能超脱所处社会场的行为只能是精神病患者和诸如狼孩这类“人”所拥有的行为,这些“人”属个体场紊乱或个体场不完备者,社会场与之建立不起感应的条件,其行为也就属于超脱社会场的行为。说到底,这类“人”不具有人的质的规定性,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处于同一特定场中的人们相互间的心理行为在大致趋同的条件下,却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状态。这是由于每一个个体对社会场感应的能力、强度、范围的不同所决定的。个体场对社会场的感应能力取决于个体的感觉器官、智力程度、文化知识、生活阅历、获取信息的手段等因素。一个较完善的个体场在感应社会场的实际过程中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感应,而是可通过自身的调节作出有选择的感应,从而使个体受社会场制约的心理行为带有一定的能动性。社会场对社会历史运动的影响与作用是通过对每一个个体的制约、从而影响一个群体或整个人类来实现的。社会场对个体场有着不可置疑的作用,个体场对社会也有着同样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人(个体)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一个思想家对一个时代的影响,一个家庭成员对一个家庭的影响,一个特定身份的个体对一个场景的影响等等,都是个体场对社会场作用的表现。一个人对社会的控制与影响,实质上就是个体场对社会场的控制与影响。
社会场从规模上可分为微观场与宏观场两大类。微观场是指某一特定社会空间范围内的场,它是个体与群体心理行为的直接动因。处于不同的微观场中,人们的心理行为也相应的不同。其一表现为生存在不同区域中的人们,其心理行为有着明显的差异。如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多愁善感、感情细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粗犷豪爽、性情奔放。至于生存在不同文化背景、生存在不同国度中的人们,其心理行为的差异就更为明显。反之,生活在同一微观场中的人们,其心理行为有许多趋同的方面,如一个民族的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同一传统和风俗习惯,相同阶层的人们所共有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等。其二表现为,在同一类型的事态中,人们的心理行为亦有着明显的不同。一方面是,在两地发生了同一类型的事件,两地的当事者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心理行为;另一方面是,在同一地的不同时间发生同一类型的事件,人们亦表现出不同的心理行为。如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美苏中导协议等在不同国度人们中的不同凡响,以及男女私奔、同性恋等在不同时代中人们的不同态度等。以上均是由于不同地域所拥有的不同场及同一地域不同时间内所拥有的不同场所导致的人们心理行为不同的结果。群体行为的原因,就是特定的微观场通过对最能感受到这一特定场的每一个个体的心理影响和作用而形成的同一行为的结果。宏观场是指某一国度、某一大的区域,以及整个世界、整个社会空间范围内,或是某一社会形态、某一时代所拥有的整体的、综合的统一场。宏观场决定整个社会的行为,规定着一个社会的活动方式、价值取向及发展方向。宏观场的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构成了社会历史运动的合力。恩格斯曾对这一“合力”进行过描述,他认为:历史事变,是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无数个力的平等四边形所构成的一个总的“合力”产生出的总的结果。形成这个总的“合力”的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其中包括物质生活条件、一定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人类自身的生产等等。社会场对社会历史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运动的形成及社会形态的变革上。当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量,总之,不同的子系统场和谐成为一个大的系统、大的统一场的时候,亦即形成了一个“社会合力”的时候,社会也就必然随着这种场发生变化,产生与一定的社会场相适应的社会运动或社会形态来。宏观场对社会历史运动的影响是通过三种形态实现的。首先是一个总的宏观场的自身或这一总的宏观场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它表现为政局稳定、社会繁荣、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历史运动呈量上的发展进步。其次是一个总的宏观场自身或这一总的宏观场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冲突。它表现为社会动荡,其极端体现就是战争,这是社会历史运动的度的标志。第三是一个总的宏观场的更替。这表明社会历史运动发生了质的变化,一种新的政权,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代替了原有的政权或社会形态。这时的宏观场将形成一种新的和谐,而后再冲突、再更替……如此往复循环,构成了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运动。历史作为行为的过程,社会存在作为行为的物化形态或表现形式,这其中反映了历史存在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场对历史存在与人的行为又有着质的规定性。社会空间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方式,其区别其它自然空间的特征就在于拥有社会场。人类社会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社会存在之间的一种复杂纷繁的社会关系——即社会场;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就是这些关系由简单到复杂,由分离到统一,由无序到有序,由冲突到和谐的过程。
社会场对于人(个体)的发展有着质的规定性,在影响个体的心理行为及社会历史运动上也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场学说的目的就是研究个体与社会空间各点的关系,揭示社会场内部运动的规律,以实现对社会场的有效调控,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一种对人(个体)及社会有着积极作用的场可称为理想场。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中国的大唐盛世等无疑都是良好的社会场的体现。而巴比伦文明和玛雅文明的泯灭,中国楼兰古城的消失等也无疑是这一社会场倾斜的结果。理想场要求“自然—文化—人”之间保持一种和谐关系。从总体上讲,理想场是能使个体感到愉悦、安全,能激发人生的追求与创造力、形成个体的优良品质、造就完美人格的场;是能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使社会空间各点充满美感的场;是与人们认同的人本主义相吻合的场。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与否,是衡量理想场与非理想场的最终尺度。理想场必须通过主体的有效控制得以实现。微观理想场的实现手段是千变万化、因时因地而宜的。但作为共性,都要求“自然场—文化场—身心场”的和谐统一。发达的国度、文明的城市、先进的企业、高雅的校园、欢乐的晚会、美满的家庭……无不是“自然场—文化场—身心场”和谐统一的结果。如果这三者失去平衡,社会场也就不具备理想的特征,这种场必然导致个体异常行为和社会紊乱。从人类社会运动的总角度来说,也就是把人类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个社会空间的角度来说,理想宏观场的实现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社会的唯一出路。实现理想宏观场的手段包括: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丰富物质生活资料,合理利用资源,保持和调节生态环境,创造合理的“文化景观”格局,不断扩展和建立新的人类生存空间;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引导人们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促进各种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认同和融和,实行进步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世界和平,形成一个和谐的人类文化(广义)空间;加强主体的身心培养,形成具备文化知识、健美形体、健康心理、完美气质、高尚情操、具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主体,消除群体间的极端冲突,建立相互间融洽、和谐的主体空间。美国的地理学家苏尔创立的“文化景观说”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类按其文化标准,对自然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历史是不断地将自然空间改变成社会空间,并使这种社会空间的各点不断地趋于和谐统一、不断地接近理想场的过程。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人们在规定自己的行为,制订社会契约,设计社会发展前景时都必须以社会空间的和谐统一为依据。人类社会的以往、现实的历史表明,人类社会的希望就在于“自然—文化—人”系统的和谐统一,使整个社会空间成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场,建设与形成一个理想、和谐的人类社会。
(作者单位:中国地方煤矿总公司、中煤建设运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