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科科学素养。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自主探究性学习融入到生物常规课堂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概念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活动“分析一对已经生育一个无耳垂孩子的有耳垂夫妇再生一个无耳垂孩子的概率”为目标,探究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将活动课程融入到常规课堂教学中,探究如何合理的利用电子白板将活动效果与课程进展相结合。
【关键词】案例分析 提升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161-01
一、教学设计思路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选自《生物学》(北师大版)8年级上册第20章“遗传和变异”。这一节内容是本章乃至整个初中阶段的难点之一,要学生从肉眼能分辨的性状表现理解到每一种性状表现都是由相应的基因控制的,还要学生能从生物的性状遗传现象中找出控制性状遗传的规律性。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让全体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家人的性状表现(眼睑),找出性状遗传的宏观规律。其次,通过介绍孟德尔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控制性状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再结合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特点,顺利引导学生明确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进而,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等位基因、什么是基因型、什么是表现型、以及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然后,抛出问题“为什么双眼皮的父母生出了单眼皮的孩子吗?”通过回顾受精卵的形成过程,分析染色体、基因在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变化,引导学生明确:成对基因在形成配子时会相互分离,会随配子结合而结合。最后,结合生活实际,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颁布,让推算一对已经生育一个无耳垂孩子的有耳垂夫妇再生一个无耳垂孩子的概率。
二、教学过程
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介绍孟德尔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故事,引出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
3.回顾受精卵的形成,明确基因的传递过程
教师继续追问:父母成对的基因会同时传递给子女吗?父母的基因(如单眼皮基因和双眼皮基因)是如何传递给子女的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如果成对的基因同时传递给子女,那么基因在亲代与子代的传递过程中的数量变化为2n、4n、8n、16n……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意识到: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在形成配子(精子、卵细胞)时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又会随着配子的结合而结合。因此,基因在体细胞、配子和受精卵中的数目变化为2n、n、2n。
趁热打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制遗传图解,解释为什么双眼皮的父母生了单眼皮的孩子吗?如图所示。
学生汇报:父母均形成了两种配子,分别含有单眼皮基因(a)、双眼皮基因(A),恰好含有单眼皮基因(a)的卵细胞和含有单眼皮基因(a)的精子结合形成了基因组成为aa的受精卵。
1.鞏固知识,提升能力
学生活动,利用材料分析:一对夫妇都是有耳垂,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孩子。推算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无耳垂孩子的概率是多大呢?
三、教学反思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要有生命观念。通过生物学习后,能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第二,要形成科学的理性思维,也就是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证据、逻辑对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等进行思考、讨论和解释;第三,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发现并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能够理性的解释与判断各种社会现象,要有生态意识与环保实践,更要关爱生命和健康生活,能够通过科学实践解决问题。
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应该时刻牢记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并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生物常规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这节课的打磨,谈谈笔者的几点感受:
1.理清教材逻辑,合理规划教学逻辑
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会先带领学生理解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重要概念,再结合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找出性状遗传的规律。除了常规的教学,我们还可以跳出固定思维,反其道而行之。例如,在本节课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首先通过回顾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假设体细胞中只有一对染色体,且染色体上只有一对基因,引导学生分析体细胞、配子和受精卵中的染色体和基因分布情况,进而归纳可能存在的性状遗传规律,最后在已有的规律中突破相关概念的理解。
2.做一片安静的绿叶,让学生成为娇艳的花朵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聆听,做一个“无知”的老师。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都是通过几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总结。例如,染色体和基因在体细胞、配子、受精卵中特点时,并没有直接告知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和基因是体细胞的一半,而是提出问题“父母成对的基因会同时传递给子女吗”。学生通过思考都知道,如果成对的基因全部传递给子女,子女基因的数目将会是父亲或母亲的一倍,违背了不同生物体内染色体的数目是特定的。这样做,既能让学生思维活跃、成为课堂的主人,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伟大。
3.注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引导学生自主经历思考
教学过程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课堂效率,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参与体验,在做中思、在做中学、在做中迁移。基于本节课基础概念较多,很多教师首选思路是让学生预习或者自主阅读,然后单纯地填空或者模仿教师的做法。笔者认为这样做的是无用功。因此,我在讲解等位基因的概念时,并没有硬生生将概念讲给学生,而是引用了生活中常见现象:小明双眼皮,母亲双眼皮,父亲单眼皮。有人说,小明只接受了母亲的基因,没有接受父亲的基因。这种说法对吗?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对说法的更正,让学生明白等位基因具有显隐性之分,小明即接受的母亲的基因,也接受了父亲的基因,仅仅是母亲的基因将父亲的基因掩盖了,使其不能得到表现。
参考文献:
[1]阙建宇.漫谈新课程改革中生物课程的教育价值[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年11期.
[2] 张伟.开发生物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中学生物学;2017年07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 提升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161-01
一、教学设计思路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选自《生物学》(北师大版)8年级上册第20章“遗传和变异”。这一节内容是本章乃至整个初中阶段的难点之一,要学生从肉眼能分辨的性状表现理解到每一种性状表现都是由相应的基因控制的,还要学生能从生物的性状遗传现象中找出控制性状遗传的规律性。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让全体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家人的性状表现(眼睑),找出性状遗传的宏观规律。其次,通过介绍孟德尔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控制性状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再结合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特点,顺利引导学生明确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进而,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等位基因、什么是基因型、什么是表现型、以及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然后,抛出问题“为什么双眼皮的父母生出了单眼皮的孩子吗?”通过回顾受精卵的形成过程,分析染色体、基因在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变化,引导学生明确:成对基因在形成配子时会相互分离,会随配子结合而结合。最后,结合生活实际,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颁布,让推算一对已经生育一个无耳垂孩子的有耳垂夫妇再生一个无耳垂孩子的概率。
二、教学过程
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介绍孟德尔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故事,引出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
3.回顾受精卵的形成,明确基因的传递过程
教师继续追问:父母成对的基因会同时传递给子女吗?父母的基因(如单眼皮基因和双眼皮基因)是如何传递给子女的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如果成对的基因同时传递给子女,那么基因在亲代与子代的传递过程中的数量变化为2n、4n、8n、16n……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意识到: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在形成配子(精子、卵细胞)时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又会随着配子的结合而结合。因此,基因在体细胞、配子和受精卵中的数目变化为2n、n、2n。
趁热打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制遗传图解,解释为什么双眼皮的父母生了单眼皮的孩子吗?如图所示。
学生汇报:父母均形成了两种配子,分别含有单眼皮基因(a)、双眼皮基因(A),恰好含有单眼皮基因(a)的卵细胞和含有单眼皮基因(a)的精子结合形成了基因组成为aa的受精卵。
1.鞏固知识,提升能力
学生活动,利用材料分析:一对夫妇都是有耳垂,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孩子。推算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无耳垂孩子的概率是多大呢?
三、教学反思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要有生命观念。通过生物学习后,能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第二,要形成科学的理性思维,也就是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证据、逻辑对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等进行思考、讨论和解释;第三,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发现并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能够理性的解释与判断各种社会现象,要有生态意识与环保实践,更要关爱生命和健康生活,能够通过科学实践解决问题。
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应该时刻牢记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并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生物常规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这节课的打磨,谈谈笔者的几点感受:
1.理清教材逻辑,合理规划教学逻辑
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会先带领学生理解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重要概念,再结合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找出性状遗传的规律。除了常规的教学,我们还可以跳出固定思维,反其道而行之。例如,在本节课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首先通过回顾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假设体细胞中只有一对染色体,且染色体上只有一对基因,引导学生分析体细胞、配子和受精卵中的染色体和基因分布情况,进而归纳可能存在的性状遗传规律,最后在已有的规律中突破相关概念的理解。
2.做一片安静的绿叶,让学生成为娇艳的花朵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聆听,做一个“无知”的老师。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都是通过几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总结。例如,染色体和基因在体细胞、配子、受精卵中特点时,并没有直接告知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和基因是体细胞的一半,而是提出问题“父母成对的基因会同时传递给子女吗”。学生通过思考都知道,如果成对的基因全部传递给子女,子女基因的数目将会是父亲或母亲的一倍,违背了不同生物体内染色体的数目是特定的。这样做,既能让学生思维活跃、成为课堂的主人,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伟大。
3.注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引导学生自主经历思考
教学过程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课堂效率,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参与体验,在做中思、在做中学、在做中迁移。基于本节课基础概念较多,很多教师首选思路是让学生预习或者自主阅读,然后单纯地填空或者模仿教师的做法。笔者认为这样做的是无用功。因此,我在讲解等位基因的概念时,并没有硬生生将概念讲给学生,而是引用了生活中常见现象:小明双眼皮,母亲双眼皮,父亲单眼皮。有人说,小明只接受了母亲的基因,没有接受父亲的基因。这种说法对吗?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对说法的更正,让学生明白等位基因具有显隐性之分,小明即接受的母亲的基因,也接受了父亲的基因,仅仅是母亲的基因将父亲的基因掩盖了,使其不能得到表现。
参考文献:
[1]阙建宇.漫谈新课程改革中生物课程的教育价值[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年11期.
[2] 张伟.开发生物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中学生物学;2017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