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如何去寻求自身的存在,康德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方向。作为一个社会人,又如何去定位自身的价值,弗洛伊德给了我们一套可借鉴的概念。关于人的学说是纷繁复杂的,“认识你自己”就成为首先可以做的,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把诸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潜意识行为规范,平衡“三我”的冲突,实现自身人生的超越,进而推进人类文明的继续向前发展。
关键词: 弗洛伊德康德人性信仰
海德格尔在《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中有这样一段话:“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们的时代这样,有如此纷繁复杂的关于人的概念,像我们这样成功地以如此引人入胜和有效的方式提出关于人的知识。然而,另一个现实也不容忽视,这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们的时代这样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如此之少,人呈现的面貌从未像现在这样具有争议。”这段论述即使是在现代也是无可辩驳的。
从古到今,无数的科学家、哲学家、神学家以人为研究对象,阐述自己的思想理论成果,虽然他们给出的答案并非尽善尽美,但是这些结论都在某些方面给予后代人启发,使其能够不断完善与发展对人的学说的解读。
康德是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近现代的所有哲学家们“可以赞同康德,可以批判康德,就是无法绕过康德”,这样一个伟大的哲学思想家在晚年回顾自己一生时曾说道,他一生的全部努力都只为回答三个问题: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应做什么,我们信仰什么。
现世的人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经历从生存到生活再到信仰的过程,虽然鲜有人能达到康德的思想高度,但是作为一个终归要融入社会的个体生命而言,这个过程是必需的。那么当生命存在以后,我们应做什么呢?就是从各个方面了解人类自身,对于社会化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则是了解人性,人性本善?抑或本恶?抑或无善恶之别?另一位心理学界的康德——弗洛伊德——给出了他对人性较为具体和系统的解读,即著名的“三我说”:本我、自我、超我。
一、本我的意义——我们要知道什么
弗洛伊德继承了自古希腊以来将人格划分为理性、激情和本能三个部分的传统,他的人格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无意识理论基础上的、比传统人格理论更为精致的一种模式。弗洛伊德的“本我”是指人的原始无意识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组成的能量系统,它寻求直接的满足,不顾其他,遵循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试图用“性本能”去解释一切的人类行为,他在诠释自己的理论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困难,而且许多一开始跟随他的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有不少因为他泛化性本能理论而与他分道扬镳,开辟精神分析的新方向,比如荣格和卡伦·霍妮。
其实可以说所有生物的本能是“学习”,低等的生物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需要学习同类的猎食、求偶等技能才能生存和繁衍,即使是细菌、病毒也要学会如何不断进化以对抗人类的灭菌剂,从而得以生存。作为唯一拥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类,要想生存和发展就更加需要“学习”。这就是本我存在的意义——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加工沉淀进我们的潜意识,进而内化为自身生存的技能。
学习即求知,是有潜能的,它代表我们能知道许多要知道的事,而“知”的范围和内容是无限的,此时你应该发现,这个“知”要对我们的生命存在发挥作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什么样的知对生命存在有用呢?这要依据个人的心性而定。
本我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需要理会他人的喜好,就像为一座高楼打地基的时候,根本不必管大楼是否金碧辉煌,也不必想会有多少人喜欢这栋楼、需要使用这栋楼,只要知道我需要多少钢筋水泥、它们的质量是否优秀,这个地基是否牢固就可以了。
二、自我的方向——我们应做什么
弗洛伊德对自我的解释很模糊,只是把它界定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是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超我的冲突中逐渐发展起来,在二者之间起调节作用,一方面尽量满足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受到超我的约束,遵循现实性原则。
什么是现实性?从何开始人的现实呢?古希腊的戴尔菲神殿上刻了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它能够刻在神殿上,代表它是古希腊人经过几百年的经验积累下来的智慧,是不容易达到的目标,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常以这句话教导别人。为什么“认识你自己”如此重要呢?因为人是正在形成中的,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成为人的,那只是一个被称为“人”的形态,真正生命的存在是等待完成的。
认识自己是了解我们应做什么的前提与关键。首先,“我”是自然人,与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享资源,竞争生存,“我”有没有做到和谐;其次,在社会中,“我”有多少个角色,“我”有没有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再次,面对自己时,“我”有没有自己的信仰或者有没有坚定自己的信仰,“我”有没有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抑或是有没有完成自己的梦想;最后,“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逐步地完善关于自我的认知,做我们应做之事,充实就会伴随征程,否则必有心灵的惩罚。
法国哲学家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谈到诸神为惩罚西西弗而用的苦刑——命他推巨石上山,巨石一到山顶就滚回山脚。这表达的是他们认为最可怕的刑罚是让人去做一件永远无法完成的事情。在现世也是如斯情况,为了谋生活,日复一日地做着几乎相同的工作,这就使许多人陷入空虚与迷茫,此时自我成长(实现)就成为我们要走的第二步。
无论我们处在什么领域,在自我实现中都会产生深刻的快乐,因为这种实现帮助形成了新的人生结构,不管我们的实现可能多么的微不足道或多么的偶然,我们都可以说自身的灵魂经过了锻造,是超越的创造。
但要注意的是准确定位自我实现的目标,把成长定位在某一个对象上是很常见的,如果所选择的对象是会“衰老”甚至“灭亡”的,那么面对失败的几率就会增加,所以自我成长必须考虑到正确的方向和方法。
处于人生瓶颈期的迷茫的人们怎么知道什么目标是应该选择的?什么又是正确的呢?苏格拉底曾说:“人在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路之前,最好根据二个原则去走——法律和信仰。”
三、超我的境界——我们信仰什么
理性,无论是人类理性还是社会的理性,由于与现实的感性的人的情感、本能相脱离,从而具有外在于人的性质。这些外在的力量对人自身的压抑或抑制构成了道德的基本特征。可以说,弗洛伊德的超我是这一道德类型的理想类型。超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它遵循道德原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起着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以及追求完善境界的作用,超我的实现是需要与信仰相联系的。
提到“信仰”,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宗教,是对某一个神灵(教义)的信奉,其实宗教与信仰是可以分开的,宗教是社会上固定的一个组织,一定要具备教义、仪式、规范等条件;而信仰就不一定了,信仰是个人对生命的根本意义的一个认定。譬如,英雄崇拜——对某个伟人的信奉;如果有人说我什么也不信,只靠自己,那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信仰。
信仰的关键不是对象,而是内容,现世的宗教、有思想统治性的文化、受到人们敬仰的人物,都是具有真、善、美、信、忠、勇等积极品质的,都是给人们向善引导的,大概没有什么人会崇拜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去信仰他的处事原则。
卡尔·荣格说:“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光是在信仰、希望、挚爱和顿悟中度过的。”对信仰本体的追问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但无论赋予信仰什么样的内涵,信仰对人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都是客观的。
超我是一种提升和广阔,提升涵养、广阔心胸;信仰是一种否定和涤净,否定虚无、涤净心灵。之所以说超我的实现需要与信仰相联系,是因为信仰是一种终极关怀的存在。终极关怀是人的最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是对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的观照和升华,正由于信仰价值的终极性才足以产生无限之于有限、理想之于现实、形而上之于形而下的超越冲动,使人产生责任感、义务感和价值感。信仰是精神的产物,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状态和方式,此种精神存在使人执着于生命的本源。在终极关怀的语境中,人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重负,这种重负却使人生富有质感,使人生具有充实而饱满的意义。如基督宗教的彼岸天国,佛教的来世极乐世界,道教的永生仙境,都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终极关怀企及人的生死,它的意义正是使人超脱自然属性而引导人们从容面对苦难与死亡,并赋予苦难与死亡以精神内涵。
正因为信仰最基础的作用是给人寄托、赋予人希望、指引人方向,在这种积极意义的引导下,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才更容易被个人内化,形成超我意识,注重和谐、扬弃传统,推进人类文明继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罗洛·梅著.存在之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
[2][美]卡伦·霍妮著.精神分析的新方向.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8.
[3]叶启绩等编著.20世纪西方人生哲学.人民出版社,2006.3.
[4]袁贵仁主编.对人的哲学的理解.东方出版中心,2008.5.
[5][美]罗洛·梅著.人的自我寻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
[6][美]罗洛·梅著.创造的勇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
关键词: 弗洛伊德康德人性信仰
海德格尔在《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中有这样一段话:“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们的时代这样,有如此纷繁复杂的关于人的概念,像我们这样成功地以如此引人入胜和有效的方式提出关于人的知识。然而,另一个现实也不容忽视,这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们的时代这样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如此之少,人呈现的面貌从未像现在这样具有争议。”这段论述即使是在现代也是无可辩驳的。
从古到今,无数的科学家、哲学家、神学家以人为研究对象,阐述自己的思想理论成果,虽然他们给出的答案并非尽善尽美,但是这些结论都在某些方面给予后代人启发,使其能够不断完善与发展对人的学说的解读。
康德是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近现代的所有哲学家们“可以赞同康德,可以批判康德,就是无法绕过康德”,这样一个伟大的哲学思想家在晚年回顾自己一生时曾说道,他一生的全部努力都只为回答三个问题: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应做什么,我们信仰什么。
现世的人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经历从生存到生活再到信仰的过程,虽然鲜有人能达到康德的思想高度,但是作为一个终归要融入社会的个体生命而言,这个过程是必需的。那么当生命存在以后,我们应做什么呢?就是从各个方面了解人类自身,对于社会化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则是了解人性,人性本善?抑或本恶?抑或无善恶之别?另一位心理学界的康德——弗洛伊德——给出了他对人性较为具体和系统的解读,即著名的“三我说”:本我、自我、超我。
一、本我的意义——我们要知道什么
弗洛伊德继承了自古希腊以来将人格划分为理性、激情和本能三个部分的传统,他的人格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无意识理论基础上的、比传统人格理论更为精致的一种模式。弗洛伊德的“本我”是指人的原始无意识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组成的能量系统,它寻求直接的满足,不顾其他,遵循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试图用“性本能”去解释一切的人类行为,他在诠释自己的理论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困难,而且许多一开始跟随他的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有不少因为他泛化性本能理论而与他分道扬镳,开辟精神分析的新方向,比如荣格和卡伦·霍妮。
其实可以说所有生物的本能是“学习”,低等的生物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需要学习同类的猎食、求偶等技能才能生存和繁衍,即使是细菌、病毒也要学会如何不断进化以对抗人类的灭菌剂,从而得以生存。作为唯一拥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类,要想生存和发展就更加需要“学习”。这就是本我存在的意义——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加工沉淀进我们的潜意识,进而内化为自身生存的技能。
学习即求知,是有潜能的,它代表我们能知道许多要知道的事,而“知”的范围和内容是无限的,此时你应该发现,这个“知”要对我们的生命存在发挥作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什么样的知对生命存在有用呢?这要依据个人的心性而定。
本我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需要理会他人的喜好,就像为一座高楼打地基的时候,根本不必管大楼是否金碧辉煌,也不必想会有多少人喜欢这栋楼、需要使用这栋楼,只要知道我需要多少钢筋水泥、它们的质量是否优秀,这个地基是否牢固就可以了。
二、自我的方向——我们应做什么
弗洛伊德对自我的解释很模糊,只是把它界定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是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超我的冲突中逐渐发展起来,在二者之间起调节作用,一方面尽量满足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受到超我的约束,遵循现实性原则。
什么是现实性?从何开始人的现实呢?古希腊的戴尔菲神殿上刻了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它能够刻在神殿上,代表它是古希腊人经过几百年的经验积累下来的智慧,是不容易达到的目标,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常以这句话教导别人。为什么“认识你自己”如此重要呢?因为人是正在形成中的,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成为人的,那只是一个被称为“人”的形态,真正生命的存在是等待完成的。
认识自己是了解我们应做什么的前提与关键。首先,“我”是自然人,与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享资源,竞争生存,“我”有没有做到和谐;其次,在社会中,“我”有多少个角色,“我”有没有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再次,面对自己时,“我”有没有自己的信仰或者有没有坚定自己的信仰,“我”有没有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抑或是有没有完成自己的梦想;最后,“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逐步地完善关于自我的认知,做我们应做之事,充实就会伴随征程,否则必有心灵的惩罚。
法国哲学家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谈到诸神为惩罚西西弗而用的苦刑——命他推巨石上山,巨石一到山顶就滚回山脚。这表达的是他们认为最可怕的刑罚是让人去做一件永远无法完成的事情。在现世也是如斯情况,为了谋生活,日复一日地做着几乎相同的工作,这就使许多人陷入空虚与迷茫,此时自我成长(实现)就成为我们要走的第二步。
无论我们处在什么领域,在自我实现中都会产生深刻的快乐,因为这种实现帮助形成了新的人生结构,不管我们的实现可能多么的微不足道或多么的偶然,我们都可以说自身的灵魂经过了锻造,是超越的创造。
但要注意的是准确定位自我实现的目标,把成长定位在某一个对象上是很常见的,如果所选择的对象是会“衰老”甚至“灭亡”的,那么面对失败的几率就会增加,所以自我成长必须考虑到正确的方向和方法。
处于人生瓶颈期的迷茫的人们怎么知道什么目标是应该选择的?什么又是正确的呢?苏格拉底曾说:“人在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路之前,最好根据二个原则去走——法律和信仰。”
三、超我的境界——我们信仰什么
理性,无论是人类理性还是社会的理性,由于与现实的感性的人的情感、本能相脱离,从而具有外在于人的性质。这些外在的力量对人自身的压抑或抑制构成了道德的基本特征。可以说,弗洛伊德的超我是这一道德类型的理想类型。超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它遵循道德原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起着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以及追求完善境界的作用,超我的实现是需要与信仰相联系的。
提到“信仰”,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宗教,是对某一个神灵(教义)的信奉,其实宗教与信仰是可以分开的,宗教是社会上固定的一个组织,一定要具备教义、仪式、规范等条件;而信仰就不一定了,信仰是个人对生命的根本意义的一个认定。譬如,英雄崇拜——对某个伟人的信奉;如果有人说我什么也不信,只靠自己,那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信仰。
信仰的关键不是对象,而是内容,现世的宗教、有思想统治性的文化、受到人们敬仰的人物,都是具有真、善、美、信、忠、勇等积极品质的,都是给人们向善引导的,大概没有什么人会崇拜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去信仰他的处事原则。
卡尔·荣格说:“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光是在信仰、希望、挚爱和顿悟中度过的。”对信仰本体的追问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但无论赋予信仰什么样的内涵,信仰对人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都是客观的。
超我是一种提升和广阔,提升涵养、广阔心胸;信仰是一种否定和涤净,否定虚无、涤净心灵。之所以说超我的实现需要与信仰相联系,是因为信仰是一种终极关怀的存在。终极关怀是人的最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是对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的观照和升华,正由于信仰价值的终极性才足以产生无限之于有限、理想之于现实、形而上之于形而下的超越冲动,使人产生责任感、义务感和价值感。信仰是精神的产物,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状态和方式,此种精神存在使人执着于生命的本源。在终极关怀的语境中,人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重负,这种重负却使人生富有质感,使人生具有充实而饱满的意义。如基督宗教的彼岸天国,佛教的来世极乐世界,道教的永生仙境,都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终极关怀企及人的生死,它的意义正是使人超脱自然属性而引导人们从容面对苦难与死亡,并赋予苦难与死亡以精神内涵。
正因为信仰最基础的作用是给人寄托、赋予人希望、指引人方向,在这种积极意义的引导下,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才更容易被个人内化,形成超我意识,注重和谐、扬弃传统,推进人类文明继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罗洛·梅著.存在之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
[2][美]卡伦·霍妮著.精神分析的新方向.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8.
[3]叶启绩等编著.20世纪西方人生哲学.人民出版社,2006.3.
[4]袁贵仁主编.对人的哲学的理解.东方出版中心,2008.5.
[5][美]罗洛·梅著.人的自我寻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
[6][美]罗洛·梅著.创造的勇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