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当代艺术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诸如蔡国强、徐冰等艺术家,创作出了众多反响热烈的艺术作品。本文以蔡国强、徐冰和舒勇的代表作品为例,试讨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形式上的崇高感。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作品;崇高感
就目前而言,学术界对于当代艺术和艺术家作品的讨论非常多,涉及层次也十分广泛。但是众观各家的文章,大家的关注点大多都聚焦在作品的文化成因、材料特征、价值意义、社会影响等等,而对于作品的形式因素和审美感受的分析还比较少。故本文希望以蔡国强、徐冰和舒勇的代表作品为例,来讨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崇高感。
一、崇高的内涵
崇高是西方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形式特点和观念与当代艺术作品有着诸多契合。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将“崇高”作为审美概念来使用的是古希腊的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他认为“崇高”是“巨大的威力”、“迷人的魅力”,力量是“崇高”之本质。[1]
把崇高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深入研究的美学家是康德。[2]康德认为,崇高的对象具体表现为体积和数量无限大(数量的崇高),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力的崇高),激发了主体的超越精神,主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而转化为由肯定主体的尊严而产生的快感。
在叶朗先生看来,崇高的意象世界的核心意蕴是追求无限,而崇高的“形式语言”的灵魂则是“空间意识”,是一种宏伟深远的空间感。这种空间感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感,是对于命运、时间、生命的内在体验。[3]此外,在崇高之中,有一种灵魂美,它闪耀着高尚、圣洁的精神的光辉。[4]这种灵魂美的本质是一种大爱,是生命的牺牲与奉献。人们面对这种灵魂美,内心充满一种神圣感,这种神圣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二、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之崇高感分析
在以下三件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崇高”的感性性质或形式特点。
其一,蔡国强作品《天梯》,2015年6月,蔡国强在家乡泉州点燃了500米大型烟火作品《天梯》,迎着晨曦对话宇宙,实现了他近二十载的梦想。“天梯”,从表面理解是“通往上天的梯子”,其实按照蔡先生的表达,也就是这个意思。这件作品是他献给故乡泉州也是送给奶奶百年寿辰的礼物。蔡先生在地面铺一条500米长、5.5米宽的绳梯,借助热气球垂直升入夜空。接着他用一根火柴点燃,瞬间好像一座金色火焰梯子刹那间升入夜空。蔡先生说:“我要建立一个通向天上的梯子,基督教信徒有他们的天梯通向天国,而我的天梯是通向宇宙,通向神灵,通向过去和将来,通向福建人心中那些既抽象又具体的风水、祖先保佑、吉祥如意等地方”。那一刻,这副天梯走进了人们心中,它在人类与宇宙之间构成了交流,它亦是蔡先生去到宇宙的时空隧道,这件作品具有着超越性,它超越了地球表面,超越了人类自身能力所能达到的境界,超越了人类对已知世界的认知,虽然它是一件艺术作品,但是它已经饱含了人类的憧憬,这是一件伟大的作品,人们对《天梯》产生崇敬之心,在观看的过程中,“崇高感”油然而生。他们观看这件作品内心充满了祈祷,似乎“天梯”承载着他们的愿望,一直飘向远空,直至看不见的外太空。
其二,徐冰作品《析世鉴—世纪末卷》即《天书》,天书是徐冰虚构出来的汉字,看似汉字却又无法识别且没有实际的含义,字体保留了汉字的外形和结构,又不能与汉字混淆。这些伪造的汉字一共四千多个,从展览的形式来看,《天书》属于一件装置作品。三条长卷从展厅中央垂挂下来,其长度足以占据展厅大部分上空,而下面铺满了“典籍”,有线裝和蝴蝶装的,此俨然一个“文字的空间”。不寻常的体积和众多的文字所形成的泰山压顶之势给人以压迫感。此外,人们在参观这件作品时,似乎觉得很熟悉这些文字,当正想要脱口念出来时却又不得不咽了下去,想要解读的欲望被无情的阻止直至绝望,这正体现出康德认为的“崇高同媚人的魅力不能和合,而且心情不只是被吸引着,同时又不断反复的被拒绝着”。无法解读的困惑和不解还夹杂着惊叹和感悟,感到一种不愉快感。“崇高情绪的本质是一种不愉快感。”[5]
其三,舒勇的作品《生命之花》,“生命之花”是艺术家舒勇以“5·12”大地震为背景创作,以艺术的方式铭记汶川大地震的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在无数的战争和大灾难中,我们都是把生命用冰冷的数字来呈现,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我们共同的哀伤。我们不能挽回灾难,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万众一心、举国救援的一幕幕,汇集成令人动容的感人画面,凝聚成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就像一朵生命之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绽放。这是雕塑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在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际将“生命之花”捐给“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件作品无疑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而与此同时,它又充满着神圣感,这种神圣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结语
通过对中国当代三位代表艺术家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位艺术家的作品都具有崇高的某种或某些特性。从蔡国强的作品中,我们看见体量巨大的火药如闪电般从地面上一飞冲天变成烟花照亮整个天空的过程,场面之宏大,视觉之震撼,我们亲眼目睹这无穷威力的同时又感受到烟花的迷人魅力。从徐冰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艺术家通过对“艺术语言的异化”,改变了人们习惯的认知方式,致使人们在观赏时遭遇了矛盾和陌生,所以人们在对作品庞大的数量和展览时的体量感到震撼的同时,感受到了不安全和陌生感。最后,从舒勇的《生命之光》可以体会到生命的神圣感,作品承载的意义之重大,人们在观赏作品的同时进行着一次心灵的洗涤和升华,沐浴着精神的光辉,思考着生命的意义。这些作品所带给人们的感受一一印证着先哲们对崇高感阐释的思想星光。
参考文献:
[1]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0页.
[2][3][4]叶朗. 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9页,329页,330页,331页.
[5]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84页.
二、期刊:
[1]苏典娜、王嘉妮.当代艺术家介入公共艺术的研究—以徐冰为例[J].公共艺术,2015,6.
[2]邓中云.视觉的盛宴—解读蔡国强的火药艺术作品[J].美术学报,2012,3.
[3]从水墨先锋到经典波普—对话谷文达[J].东方艺术,2012,15.
作者简介:
杜维彬,男,汉族,1993--,籍贯山东,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批评、艺术美学及艺术史。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作品;崇高感
就目前而言,学术界对于当代艺术和艺术家作品的讨论非常多,涉及层次也十分广泛。但是众观各家的文章,大家的关注点大多都聚焦在作品的文化成因、材料特征、价值意义、社会影响等等,而对于作品的形式因素和审美感受的分析还比较少。故本文希望以蔡国强、徐冰和舒勇的代表作品为例,来讨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崇高感。
一、崇高的内涵
崇高是西方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形式特点和观念与当代艺术作品有着诸多契合。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将“崇高”作为审美概念来使用的是古希腊的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他认为“崇高”是“巨大的威力”、“迷人的魅力”,力量是“崇高”之本质。[1]
把崇高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深入研究的美学家是康德。[2]康德认为,崇高的对象具体表现为体积和数量无限大(数量的崇高),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力的崇高),激发了主体的超越精神,主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而转化为由肯定主体的尊严而产生的快感。
在叶朗先生看来,崇高的意象世界的核心意蕴是追求无限,而崇高的“形式语言”的灵魂则是“空间意识”,是一种宏伟深远的空间感。这种空间感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感,是对于命运、时间、生命的内在体验。[3]此外,在崇高之中,有一种灵魂美,它闪耀着高尚、圣洁的精神的光辉。[4]这种灵魂美的本质是一种大爱,是生命的牺牲与奉献。人们面对这种灵魂美,内心充满一种神圣感,这种神圣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二、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之崇高感分析
在以下三件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崇高”的感性性质或形式特点。
其一,蔡国强作品《天梯》,2015年6月,蔡国强在家乡泉州点燃了500米大型烟火作品《天梯》,迎着晨曦对话宇宙,实现了他近二十载的梦想。“天梯”,从表面理解是“通往上天的梯子”,其实按照蔡先生的表达,也就是这个意思。这件作品是他献给故乡泉州也是送给奶奶百年寿辰的礼物。蔡先生在地面铺一条500米长、5.5米宽的绳梯,借助热气球垂直升入夜空。接着他用一根火柴点燃,瞬间好像一座金色火焰梯子刹那间升入夜空。蔡先生说:“我要建立一个通向天上的梯子,基督教信徒有他们的天梯通向天国,而我的天梯是通向宇宙,通向神灵,通向过去和将来,通向福建人心中那些既抽象又具体的风水、祖先保佑、吉祥如意等地方”。那一刻,这副天梯走进了人们心中,它在人类与宇宙之间构成了交流,它亦是蔡先生去到宇宙的时空隧道,这件作品具有着超越性,它超越了地球表面,超越了人类自身能力所能达到的境界,超越了人类对已知世界的认知,虽然它是一件艺术作品,但是它已经饱含了人类的憧憬,这是一件伟大的作品,人们对《天梯》产生崇敬之心,在观看的过程中,“崇高感”油然而生。他们观看这件作品内心充满了祈祷,似乎“天梯”承载着他们的愿望,一直飘向远空,直至看不见的外太空。
其二,徐冰作品《析世鉴—世纪末卷》即《天书》,天书是徐冰虚构出来的汉字,看似汉字却又无法识别且没有实际的含义,字体保留了汉字的外形和结构,又不能与汉字混淆。这些伪造的汉字一共四千多个,从展览的形式来看,《天书》属于一件装置作品。三条长卷从展厅中央垂挂下来,其长度足以占据展厅大部分上空,而下面铺满了“典籍”,有线裝和蝴蝶装的,此俨然一个“文字的空间”。不寻常的体积和众多的文字所形成的泰山压顶之势给人以压迫感。此外,人们在参观这件作品时,似乎觉得很熟悉这些文字,当正想要脱口念出来时却又不得不咽了下去,想要解读的欲望被无情的阻止直至绝望,这正体现出康德认为的“崇高同媚人的魅力不能和合,而且心情不只是被吸引着,同时又不断反复的被拒绝着”。无法解读的困惑和不解还夹杂着惊叹和感悟,感到一种不愉快感。“崇高情绪的本质是一种不愉快感。”[5]
其三,舒勇的作品《生命之花》,“生命之花”是艺术家舒勇以“5·12”大地震为背景创作,以艺术的方式铭记汶川大地震的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在无数的战争和大灾难中,我们都是把生命用冰冷的数字来呈现,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我们共同的哀伤。我们不能挽回灾难,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万众一心、举国救援的一幕幕,汇集成令人动容的感人画面,凝聚成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就像一朵生命之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绽放。这是雕塑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在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际将“生命之花”捐给“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件作品无疑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而与此同时,它又充满着神圣感,这种神圣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结语
通过对中国当代三位代表艺术家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位艺术家的作品都具有崇高的某种或某些特性。从蔡国强的作品中,我们看见体量巨大的火药如闪电般从地面上一飞冲天变成烟花照亮整个天空的过程,场面之宏大,视觉之震撼,我们亲眼目睹这无穷威力的同时又感受到烟花的迷人魅力。从徐冰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艺术家通过对“艺术语言的异化”,改变了人们习惯的认知方式,致使人们在观赏时遭遇了矛盾和陌生,所以人们在对作品庞大的数量和展览时的体量感到震撼的同时,感受到了不安全和陌生感。最后,从舒勇的《生命之光》可以体会到生命的神圣感,作品承载的意义之重大,人们在观赏作品的同时进行着一次心灵的洗涤和升华,沐浴着精神的光辉,思考着生命的意义。这些作品所带给人们的感受一一印证着先哲们对崇高感阐释的思想星光。
参考文献:
[1]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0页.
[2][3][4]叶朗. 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9页,329页,330页,331页.
[5]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84页.
二、期刊:
[1]苏典娜、王嘉妮.当代艺术家介入公共艺术的研究—以徐冰为例[J].公共艺术,2015,6.
[2]邓中云.视觉的盛宴—解读蔡国强的火药艺术作品[J].美术学报,2012,3.
[3]从水墨先锋到经典波普—对话谷文达[J].东方艺术,2012,15.
作者简介:
杜维彬,男,汉族,1993--,籍贯山东,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批评、艺术美学及艺术史。